巩固成果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提高质量

来源 :福建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dh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2004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于1月18日在福州召开,省人大副主任黄贤模同志、省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全省各高校负责人、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局长、教育厅直属单位和直属学校负责人共计200多人出席了会议。朱之文厅长在会上作了题为《坚定信心克难攻坚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
其他文献
当下语文课堂很是热闹,质疑探究、合作交流频繁地出现,欢欢喜喜的一堂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为什么大量失效的课堂出现?究其根本,教师的教学目标杂而多,课堂时间有限,一堂课想面面俱到,也许将面面不到,事倍功半。对于此种现象,我们不妨从自身的教学开始思索,课堂教学的“大舍与大得”不失为好方向。  所谓的“大舍与大得”就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且具体,不宜多,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教学步骤的
小时候喜欢读书,小镇偏僻,没有书店。幸运的是有一位爱书的父亲,每年都会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点钱去邮局订阅儿童刊物,几个孩子读后,他便用线绳串成一串儿给我们保存起来。那一串
不可否认,文本解读是有深浅的,但这个“深浅”指的并不是整个文本,而是文本的主题或思想。而对于整个文本,解读是有层次的,语文教师只有在各个层次上解读出符合语文性质和学情的内容,才能真正有效地呈现文本,完成课堂教学。此外,语文教学的优劣也不只是通过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否来体现,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是给人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启迪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解读某一文本时,不能仅仅将眼光投向某一层面,对其无限挖掘与生发,
教学时间:2013年10月17日下午1:00—1:45教学地点:江苏省常州1高级中学8号楼7楼秋白厅教学对象: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八(6)班课型:作前体验课一、生活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有人说过这样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一向关注的焦点。在被视为“指挥棒”的高考中,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高考作文是最为直观、综合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核
“精神的底子”之说是钱理群教授在其著名长文《以“立人”为中心》提出的,①曾受到广泛认可。可此后不久,薛毅教授就发出警示:“当钱理群说这些内容符合青少年的特征的时候,他没法证明它们符合语文教育的特征。”“新语文观念被充分地意识形态化了,它自身走向了僵化和空疏,停滞为一种口号,一种标签”——他的这个警示不幸被而后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现象所证实。他更深刻地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从语文教育本身
近日,某市初中语文学科基地推出一节展示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大家对这节课的总体评价是:思路清晰,分析到位,诵读充分,师生互动热烈,教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妆扮”一词在宋代便已出现,表示“假装”之义,见于宋代无名氏所著《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莫若易服,妆扮做个秀才儒生,臣等妆为仆从,自后载门出市私行,可以恣观市廛风景。”  到了元代,“装扮”一词也出现了,仅为“假装”之义,如《元典章新集·刑部·禁聚众》:“各处不畏公法之徒,鸠敛钱物,叙众装扮,鸣锣击鼓,迎神赛社。”此时,“妆扮”又增加了“打扮”及“打扮后的样子”之义。  元代以后,这两个词的使用
笔者偶然看到了中国的“木兰从军”故事,编入美国小学三年级某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课文由14张精美的图片构成,图片是中国化的图片,图片里的文字是《木兰诗》文字,文中汉字占了很大的篇幅;图片下面的说明部分是英文,整个课文类似于连环画。该书把木兰故事编在“冒险”的主题单元里。而反观该诗在中国语文选本中的位置,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把《木兰诗》编入“祖国”的主题单元,自然认为木兰体现了一种爱国的精神。二者对木兰故
第013题:1/2+1/3=2/5有意义吗?征答综述:许多教师一看到这个等式就说没有意义,是因为已认定“异分母分数相加必须先通分”。这样,“分子、分母分别相加”自然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