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比实验和创新实验的化学教学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yong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教材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关的内容,认为应设计对比实验来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分析了相关实验的设计,认为实验设计还有创新的空间。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问题及教师在教学时遇到的困扰问题,认为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相关实验的创新必须解决教与学的问题。通过对比实验教学,学生能较好地领悟物质化学反应原理、了解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创新实验演示并进的多种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碳酸钠;碳酸氢钠;对比实验;创新实验;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4–005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教学》期刊设置了“实验创新设计”的栏目,展示了丰硕的实验创新成果。但从目前教学期刊上发表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课例来看,将实验创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如比较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选用套管实验,二者与酸反应仍用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CO2气体与Na2CO3溶液反应采用CO2气体通入饱和Na2CO3溶液实验的剪辑视频。目前部分教师还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按照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案做了实验探究,就能很好地完成了实验教学。殊不知教科书编写的意图是“要有助于发挥化学教师的创造性,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使教师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为此,笔者尝试将实验创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试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2]。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是人教版《化学1》“科学探究”的内容,就二者的外观、水溶性、溶解热效应、溶液酸碱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实验探究,二者与稀盐酸的反应只要求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人教版强调对比实验的设计,却忽视了二者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同样,苏教版《化学1》“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对澄清石灰水和C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反应、浓盐酸与Na2CO3溶液反应、用pH试纸测定Na2CO3溶液pH和Na2CO3溶液去油污性能进行了实验探究,同时教材提供了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比较信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区别Na2CO3和NaHCO3的固体[4]。苏教版强调Na2CO3性质的实验探究,却忽视了NaHCO3性质的实验探究。从两个版本的教材内容分析,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增加设计对比实验来探究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2 相关实验设计的分析
  2.1 Na2CO3、NaHCO3的固体热稳定性实验
  人教版方案是将Na2CO3和NaHCO3的固体分别装在两支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将可能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实验现象明显。缺点是分别做两次实验,需两次加热,实验加热环境不同,因此实验对比性差。为使实验对比性强,已有套管实验设计。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现象明显,且只需一次加热。但此实验把不易分解的Na2CO3固体放在温度较高的外管,把易分解的NaHCO3固体放在温度较低的内管。这是在NaHCO3比Na2CO3容易分解的前提下设计的,实验预设性太强,缺乏探究性。
  2.2 Na2CO3、NaHCO3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设计了Na2CO3和NaHCO3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实验如下:“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0.3g Na2CO3或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5]”通常观察到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比Na2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大。事实上,两个反应速率大小与如下三个因素有关:一是Na2CO3与盐酸发生分步反应;二是颗粒大小,无水Na2CO3固体颗粒较大,NaHCO3晶体颗粒较小;三是热效应,Na2CO3固體溶解以及与盐酸反应均是放热,NaHCO3晶体溶解以及与盐酸反应均是吸热。两个反应速率大小除了Na2CO3与盐酸发生分步反应的影响因素外还有两个影响因素,而对比实验中只考虑一个影响因素,因此不符合对比实验基本要求。现行人教版删除了这个实验,要求学生写出Na2CO3、NaHCO3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苏教版设计了Na2CO3溶液与浓盐酸反应实验,仍不能解决Na2CO3溶液和稀盐酸发生分步反应的机理。
  2.3 饱和Na2CO3溶液与CO2气体反应的实验
  有教师认为,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没有什么好研究的,NaHCO3溶解度比Na2CO3小,通入CO2气体后很快会析出白色晶体,教材没有要求做此实验就不做了。笔者用启普发生器快速生成CO2气体,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20几分钟后才有微量晶体析出[6],做过此实验的教师都认为不适宜作课堂演示实验。有教师在课堂中演示了如下实验: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CO2气体和用雪碧(饮料)产生的CO2气体,分别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约3min均出现白色沉淀[7]。该教师将CO2气体通入过饱和Na2CO3溶液中,析出的是碳酸钠晶体。
  从以上三个实验设计分析可知,实验设计还有创新的空间。
  3 学生学习困惑和教师教学困扰
  3.1 Na2CO3溶液与稀盐酸分步反应
  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生分步反应的机理(Na2CO3 HCl=NaHCO3 NaCl;NaHCO3 HCl=H2O CO2↑ NaCl)在高考和会考中时有出现。学生的困惑:受“盐和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的定向思维影响,总认为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就会生成NaCl和CO2气体。教师的困扰:向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起初产生少量微小气泡,随后产生气泡似乎增多,实验现象不直观,不能断定是否生成了NaHCO3,只能在理论层面上给学生讲述分步反应机理。   3.2 Na2CO3溶液与CO2气体反应
  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CO2气体中含有HCl气体,教师强调因CO2气体会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NaHCO3,則通过饱和NaHCO3溶液洗气来除去HCl气体,不能通过Na2CO3溶液洗气。学生的困惑:教师没有做过CO2气体与Na2CO3溶液反应实验,只是作了类比推理。教师的困扰:CO2气体通入饱和Na2CO3溶液实验不适宜作课堂演示实验,只能作类比推理。CO2气体能与CaCO3悬浊液反应生成Ca(HCO3)2溶液,则CO2气体也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NaHCO3。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困惑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遇到的困扰问题,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相关实验的创新必须解决教与学的问题。
  4 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一环扣一环,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1 钙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问题] Ca(OH)2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浓度小。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CO2气体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追问]后来呢?不知道(学生)。
  [实验结果]NaHCO3固体易分解,Na2CO3难分解。
  [学生] 2NaHCO3△=Na2CO3 CO2↑ H2O
  设计意图:掌握Na2CO3、NaHCO3溶解性和溶液酸碱性为以下实验探究奠定基础。油浴法实验具有很好的对比性、探究性、直观性和简约性,可以粗略地测定NaHCO3分解的温度,学生对其热的不稳定性印象深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3 与酸反应
  4.3.1 与稀盐酸反应
  [学生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1mol·L-1 Na2CO3、NaHCO3的溶液,然后分别滴加1mol·L-1 盐酸。
  [实验现象]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起初产生少量微小气泡,随后产生气泡逐渐增多。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立刻产生大量气泡。
  [教师]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 Na2CO3 2HCl(过量)=2NaCl H2O CO2↑,NaHCO3 HCl=NaCl H2O CO2↑。
  [设疑]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起初产生少量微小气泡,随后产生气泡逐渐增多,可能还发生其他反应。
  [教师]展示如图4所示的恒压式实验装置[9],作简单介绍。
  实验1 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演示实验]如图4装置。在广口瓶中加入1mol·L-1 Na2CO3溶液20mL,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在分液漏斗中加入1mol·L-1盐酸40mL。打开磁力搅拌器,搅拌待反应溶液。然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约20mL稀盐酸,关闭活塞。溶液由红色变成粉红色,反应没有气泡产生,气球没有增大。
  [问题]反应没有气体生成,溶液变成粉红色,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生成了NaHCO3。
  [师生] Na2CO3 HCl(少量)=NaHCO3 NaCl。
  [演示实验]再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剩余约20mL稀盐酸。溶液由粉红色变成无色,反应产生气泡,气球逐渐增大。
  [教师] NaHCO3 HCl=NaCl H2O CO2↑(已写出)。
  实验2 向稀盐酸中滴加Na2CO3溶液至过量   [演示实验]如图4装置。在广口瓶中加入1mol·L-1盐酸40mL,再滴入几滴酚酞。在分液漏斗中加入1mol·L-1 Na2CO3溶液40mL。打開磁力搅拌器,搅拌待反应溶液。然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Na2CO3溶液约20mL,关闭活塞。溶液保持无色,反应产生气泡,气球逐渐增大。
  [教师] Na2CO3 2HCl(过量)=2NaCl H2O CO2↑(已写出)。
  [演示实验]再次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剩余约20mL Na2CO3溶液。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气球缓慢变小。Na2CO3溶液与CO2气体反应速率很慢。
  设计意图:用恒压式实验装置探究Na2CO3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实验现象明显、直观,解决了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实验教学难点问题。通过实验探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Na2CO3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理解Na2CO3与盐酸分步反应的机理,领会化学反应中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想,也让学生了解某些化学反应的可控性。
  4.3.2 饱和Na2CO3溶液与CO2气体反应
  [过渡] Na2CO3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Na2CO3溶液能不能与CO2气体反应呢?
  [师生实验]取盛有CO2气体的500mL普通矿泉水瓶,注入20mL饱和Na2CO3溶液,旋紧瓶盖,剧烈振荡矿泉水瓶1~2分钟,矿泉水瓶变瘪,再放置(或振荡或将矿泉水瓶与桌面敲打几下)1~3分钟析出较多白色晶体并出现白色浑浊现象[10]。
  [问题]白色晶体是什么物质?
  [学生] NaHCO3晶体。
  [师生] Na2CO3 CO2 H2O=2NaHCO3。
  [教师]反应时水的量几乎不变,为什么能析出NaHCO3晶体。
  [学生]NaHCO3溶解度比Na2CO3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能让学生深刻领悟Na2CO3溶液和CO2气体反应的原理,NaHCO3溶解度比Na2CO3溶解度小的物理性质。说明:寒冷天气实验时,剧烈振荡矿泉水瓶1~2分钟,矿泉水瓶变瘪,说明发生了反应,然后用温水浸泡矿泉水瓶后再振荡析出晶体;或者放置较长时间后自然析出晶体。
  5.3 师生实验探究并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对同一个化学反应,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创新实验演示并进的多种实验探究活动,会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用油浴法实验装置探究Na2CO3、NaHCO3固体的热稳定性,使学生感受到设计的实验应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简约性。用恒压式实验装置探究Na2CO3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使学生感受到某些化学反应的可控性。师生实验探究并进,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11.
  [3]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57.
  [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第6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50~52.
  [5]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
  [6][10]伍强.饱和碳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实验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4,(11):56~57.
  [7]游梅.一个大胆的猜想赢来的成功[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7):37.
  [8][11]伍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对比实验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5,(12):48~50.
  [9]伍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J].化学教学2016,(8):64.
其他文献
摘要:体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多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却发现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与德育相分离,只重体能训练,而忽视德育渗透的情况,使得体育教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情操”这一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笔者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教学实践等方法对体育课渗透品德教育进行了探索研究,梳理、整合解决小学体育德育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期对小学体育中的“立德树人”
摘要:Fe(OH)2制备过程中产生灰绿色的原因众说纷纭,争议颇多。在研究NaHCO3与FeSO4溶液反应制备FeCO3沉淀中,意外得到了“茶绿色”的FeCO3沉淀(纯品为白色),藉以研究Fe(OH)2变色的原因,结合现有研究成果,认为Fe(OH)2沉淀物吸附反应体系中绿色的Fe2 是Fe(OH)2白色沉淀变为灰绿色沉淀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氢氧化亚铁;灰绿色;亚铁离子;碳酸亚铁;理论探究  文章
摘要: 选择九节“氧化还原反应”优质课视频,运用ST分析法和3CFIAS互动分析工具,从师生实验操作和技术使用行为结构、行为动态、师生情感氛围、师生言语行为结构等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在优质复习课中,各种教学行为比例以及教学行为转换频率适中;师生情感氛围积极融洽;有一定沉寂的比率;学生话语主要以教师提问驱动下一问一答式为主;技术应用比率不高;超过一半的优质复习课例中含有教师演示实验。由此提出若干教学建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继续贯彻“稳中求实,稳中求改”的原则,努力测试考生学科能力和素养。本文拟通过对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构成、内容及知识点分布特点等进行统计与分析,试图为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借助高考试卷,积极开展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及理论实践提供参考。    1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构成分析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构成仍然稳定,总分108分,其中I卷6~13题为选择题,每题
摘要:介绍了一则国外对探究性实验与学生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案例,分析了国外科学教育研究中常见的实证研究过程、数据处理和研究特点。  关键词:实证研究;实验探究;学生思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程改革带来了教材、教法的一系列变化,现在的化学教材更加注意学材化,课堂教学更关注探究性,探究性实验和探究性教学也成为现
新华网东京2011年1月25日电(记者蓝建中),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许多人对它的印象很负面。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使二氧化碳能转变为用于合成塑料和药物的碳资源,从而变“害”为宝。相关论文已经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上。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在工业领域仅用于生产尿素和聚碳酸酯等。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岩泽伸治等人发现,碳化合物经过处理后可以与
摘要: 在了解色度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实验原理;用Solid Works软件建模并用3D打印技术制作实物微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以高锰酸钾溶液为例,通过衍射光栅获得溶液透射光的衍射谱图,用智能手机拍摄光带;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J获得各像素点的灰度值;最后用Excel表格绘制波长-吸光度散点图,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用于测定物质的吸收曲线,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关键词: 3D打
摘要:以“阿司匹林”主题活动为例介绍了化学与生物学科联合开发和实施的一门生活实践类校本课程,内容包括课程开发的背景、选题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  关键词:生活实践;校本课程;阿司匹林;主题活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3–001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生活实践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
小小年紀,水平不一般!  柳公权是著名的书法家,他从小就展现出了书法天赋。
摘要: 对813篇有关概念转变的SSCI文献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国际概念转变研究领域有以下热点方向: 第一,基于学习进阶的概念转变研究;第二,概念转变教学落实于个体对概念的科学理解研究;第三,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心智模型研究。  关键词: 概念转变; 学习进阶; 心智模型; 概念理解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12001806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