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开发出将二氧化碳转变为资源的技术等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c70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网东京2011年1月25日电(记者蓝建中),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许多人对它的印象很负面。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使二氧化碳能转变为用于合成塑料和药物的碳资源,从而变“害”为宝。相关论文已经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会刊》上。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在工业领域仅用于生产尿素和聚碳酸酯等。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岩泽伸治等人发现,碳化合物经过处理后可以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新的碳物质。
  研究人员向与铑结合在一起的碳化合物中加入了铝化合物,使碳化合物中碳氢结构变得容易断开,从而能够与二氧化碳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碳物质,这种物质用处很大,能够用于合成塑料和药物。比如用乙烯与二氧化碳反应结合后产生的物质可合成制造树脂用的丙烯酸。研究人员说,这不仅有效利用了二氧化碳,还可减少石油产品的使用量。在现阶段,该技术成本较高,因为为了促进反应,要加入铝化合物。岩泽伸治指出:“希望将来能够无需使用铝化合物,而通过光能等来促进反应,我们力争10年后使这一技术达到实用化。”
  武大张俐娜教授获国际化学大奖
  2011年4月2日《武汉晚报》讯(记者屈建成通讯员张全友),“这是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在谈到这项纤维素溶解新技术时,国际同行如此评价。上月30日,武大张俐娜教授获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她是49年来首次获该奖的中国人。
  昨日,在张俐娜教授的实验室里,记者亲眼见证了这项新技术:用尿素、氢氧化钠和水作为溶剂,预冷至零下12℃,将极难溶解的纤维素丢进去,1~2分钟便化为粘液。张俐娜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开发这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敲开了纤维素科学基础研究通往纤维素材料工业的大门,也捧回了国际上该领域的最高奖。
  评委们认为:“她创建的‘绿色’溶剂低温溶解的新理论和技术是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国际著名水凝胶科学家、英国东北威尔士大学原校长Glyn O.Philips这样称:“这是_个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工业化试验的神话般故事”。
  据了解,溶解纤维素传统方法是高温加热法,但成本高、能耗高,且不太环保。张俐娜教授花费12年研究成功的新技术,不仅可将棉短绒、蔗渣、虾壳、蟹壳、豆渣等废弃物变身为可降解的薄膜、舒适的面料、日用品和生物医学材料等,且经济环保能耗低。目前,已有芬兰等世界知名企业有意与其合作。
  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出现反弹
  2011年4月1日新华网伦敦3月31日电(记者黄堃),英国政府31日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与2009年相比,英国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2.8%。英国一直倡导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此次排放量反弹引起关注。
  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当天发布公告说,英国2010年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相当于5.82亿吨二氧化碳。2009年,这一排放总量相当于5.66亿吨二氧化碳。
  英国是倡导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家之一,在世界上率先为此立法,其《气候变化法案》规定了自身的减排目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基本上维持缓慢下降趋势。有分析说,这次排放量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危机使英国2009年的排放量比上年大幅下降8.7%,但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各领域的排放量开始上升,其中排放量升幅最大的是住宅领域,比上年增加13.4%。
  英国能源大臣克里斯休恩就此表示,英国政府的目标仍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和隔热效果不好的住房造成了许多能源浪费,政府将采取措施帮助改造这些住房。
  北极上空臭氧层受损程度前所未有
  2011年4月7日《科技日报》据纽约4月5日电(记者卞晨光),世界气象组织今天发表最新报告说,臭氧层这个保护地球上生命免受紫外线辐射伤害的天然屏障遭受破坏的程度目前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未来数年世界各国必须继续对北极上空臭氧层保护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综合分析由地面观察、气象卫星和观测气球所提供的数据,自去年冬初至今年3月底,整个冬季北极上空臭氧层的耗损量达到40%左右,而此前最严重时的记录是损失30%。报告说,这个冬季北极上空臭氧层的损失达到新高的结果并未出人意料,因为虽然《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在成功地发挥着作用,但以前排入大气中的那些可耗损臭氧层的化学物质短时间内难以分解,仍具有持久的破坏功效,一旦大气平流层的温度降到零下78℃以下,就会发生破坏臭氧的化学反应。而在刚过去的冬天里,北极地区地表温度虽高于平均温度,但平流层的气温却明显低于往年。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的上方,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介于10公里到50公里,是臭氧的主要聚集处,保留有大气内90%的臭氧,而只有大约10%的臭氧位于对流层。世界气象组织表示,与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不同,北极臭氧层在特定季节的损失程度取决于当时的气象条件,每年的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往年的个别冬季里甚至几乎没有遭到什么破坏。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人们大量使用制冷剂、发泡剂、喷射剂等化学制品。这些化学制品中含有大量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如氯氟烃和含溴氟烃等。大量排放这些物质对臭氧层构成严重威胁。臭氧层耗减的直接后果是地面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量增加,加重了人类患皮肤癌的风险,同时,过量的紫外线辐射还可使农作物叶片受损,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质量劣化。为了有效地保护臭氧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各种国际会议,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并开始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1987年9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国际臭氧层保护大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控制全球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量和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他文献
摘要: 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以乙烯与溴加成反应探究性实验为例,从证明方法、观察点的确定、反应方案和试剂的选择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证明方法要简单可行、试剂要纯净、反应过程要无干扰、观察点要现象明显等观点,使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实验探究更科学严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探究性实验; 乙烯与溴加成反应;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0)
摘要:理论性知识的教学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以“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为例,阐述基于合作探究的理论性知识的教学模式,并阐述了基于合作探究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建议。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理论性知识;合作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4–005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理论性知识是指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在中学阶段,主要包
摘要: 在倡导化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化学隐性知识为切入点,选取12个省级优质课教学视频为研究样本,从学习的思想方法、学科的情意价值、工艺的绿色理念三个维度深入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研究,并基于此得出对常规教学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中学化学; 隐性知识; 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8-0047-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摘要:电解质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越高,其导电性就越强吗?不同离子对电解质溶液导电性有何差异?通过分析、解读2016年北京卷理综化学11题相关离子反应中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变化特征,感悟电解质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对溶液导电性的显著影响,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规律。  关键词:电解质溶液;导电性;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离子导电能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1–0093–04 中图分类
摘要:以电化学概念的表征和问题解决为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测验、访谈的方法展开研究,探查不同年级学生在电化学核心概念表征中存在的差异,揭示不同年级学生在电化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为化学抽象概念的学习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电化学;概念表征;抽象概念;测验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3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摘要:体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多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却发现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与德育相分离,只重体能训练,而忽视德育渗透的情况,使得体育教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情操”这一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笔者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教学实践等方法对体育课渗透品德教育进行了探索研究,梳理、整合解决小学体育德育问题的相应对策,以期对小学体育中的“立德树人”
摘要:Fe(OH)2制备过程中产生灰绿色的原因众说纷纭,争议颇多。在研究NaHCO3与FeSO4溶液反应制备FeCO3沉淀中,意外得到了“茶绿色”的FeCO3沉淀(纯品为白色),藉以研究Fe(OH)2变色的原因,结合现有研究成果,认为Fe(OH)2沉淀物吸附反应体系中绿色的Fe2 是Fe(OH)2白色沉淀变为灰绿色沉淀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氢氧化亚铁;灰绿色;亚铁离子;碳酸亚铁;理论探究  文章
摘要: 选择九节“氧化还原反应”优质课视频,运用ST分析法和3CFIAS互动分析工具,从师生实验操作和技术使用行为结构、行为动态、师生情感氛围、师生言语行为结构等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在优质复习课中,各种教学行为比例以及教学行为转换频率适中;师生情感氛围积极融洽;有一定沉寂的比率;学生话语主要以教师提问驱动下一问一答式为主;技术应用比率不高;超过一半的优质复习课例中含有教师演示实验。由此提出若干教学建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继续贯彻“稳中求实,稳中求改”的原则,努力测试考生学科能力和素养。本文拟通过对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构成、内容及知识点分布特点等进行统计与分析,试图为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借助高考试卷,积极开展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及理论实践提供参考。    1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构成分析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构成仍然稳定,总分108分,其中I卷6~13题为选择题,每题
摘要:介绍了一则国外对探究性实验与学生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案例,分析了国外科学教育研究中常见的实证研究过程、数据处理和研究特点。  关键词:实证研究;实验探究;学生思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程改革带来了教材、教法的一系列变化,现在的化学教材更加注意学材化,课堂教学更关注探究性,探究性实验和探究性教学也成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