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复习应考总攻略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备考效率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高考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为了帮助高三年级教师更科学、更有效地“贴近”高考“实战演练”,本刊特邀一批来自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部分教研员以及南宁市第三中学具有丰富高考备考经验的教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套高考复习及应考的策略盛宴——
  从近两年的语文高考模式来看,命题形式正在有意无意地向课改模式转变,“课改临界化”是其显著特征。同时还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试卷整体趋于稳定,传统模式还在延续。从各个知识板块的分布以及试卷构成的格局来看,试卷仍由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组成。二是现代汉语实虚词辨析使用的考查频现于语用题板块,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从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I卷第18题“修改文字,使语段衔接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到2010年第18题“从下列12个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人文中的画线处”,再到2011年第18题的“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虽然考查的知识内核没变,但是难度在逐年增大。从广西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来看,考生在这个地方的得分率很低,暴露出我们的备考准备不足,学生应对能力欠缺。三是现代文阅读也有转向小说类文本阅读的倾向。2008年、2009年大阅读狂吹的“西北风”可谓深受参考师生欢迎,其主流传统的模式成就了不少考生,经典的散文、经典的题目设置正是广大师生备考的重点所在。而从2010年的《灯火》再到2011年的《针挑土》,则给人以风向偏转的迹象,尤其是《针挑土》,小说化痕迹显现,备考中应当加以重视。以往小说类文本阅读仅摆在次要位置的观念需要转变。
  基于以上高考考查内容的变化,笔者预测2012年语文高考在题型分布、板块比例、试题难度等方面应基本不变,但建议格外注意语用“试验田”板块的变化和对现代文阅读的全面性做足准备。语用题有可能继续出现现代汉语实虚词选词填空的可能,而小说类文本阅读可能成为2012年命题的方向。
  科学、理想的高考语文复习策略必须要在常规中有所创新,在讲究过程连贯的同时做到重点突破。在当下“稳中有变”的高考命题趋势下,教师必须具备在实践中挖掘备考潜力、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复习效率的思考和勇气。特别是进入备考后期的冲刺阶段,更要在复习指导的实践中加强实效性。很多学生甚至很多教师认为,即使在考试前复习语文,也很难在考试时看到成效。这说明大家还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高考命题是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依据的,高考语文四道大题,无一不是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面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语文学科有她的特殊性,想要获得高分,除了平时下足工夫,更要在关键时刻出手,做到冲刺给力。以下是笔者在实践尝试中的一些做法、体会,与广大一线教师探讨分享。
  第一,把书写基础作为常抓不懈的工程。“只要字写得好,可加5分卷面分。”这是广西高考语文评卷组每年都会强调的话题。为此,应当要求学生降低高考备考重心,越是进入备考的关键阶段便越要重视基础,而狠抓学生的书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高考语文答卷书写应该力求字迹清晰,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尽量避免写得太小、写出格子、涂改太多、太过潦草、写字力度过轻或墨水颜色太浅等影响评卷印象的情况出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还可以在最后阶段组织“答卷规范等级评估”活动以激励学生,从而保证书写优等生的数量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书困生”的人数,为高考尤其是作文板块的分数提升提供基础保障。
  第二,量身制定增分策略,于细节中觅求分数。语文学科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学科,即使是在“一模”“二模”以后,还有相当多的同学能得到不小的提升。要实现冲刺阶段的有效提升,关键在于完善学生的考情监控,给每个学生量身制定个性化的增分策略。具体的做法包括:
  引领学生反思考试得失,求索改进方略。引导学生对经历的考试做出必要的反思,回顾自己历次考试中的不足所在,明确问题来自哪里,是心态、时间安排还是知识点缺漏,建立个人的“考情档案”,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
  做好答题时间规划。合理的考试时间安排应该具体到每一分钟:前四题共12分,用时应在8-12分钟;文言文19分,用时控制在20分钟内;古诗8分,用时约8分钟;等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把答题时间规划得更细,争取帮学生从细节中获得更多分数。
  制定个人的增分目标,明确增分板块,大胆做出轻重取舍。对于自己一贯的薄弱环节,到了冲刺阶段要敢于大胆投入时间,力争取得最大化的突破;对一些相对稳定或者说感觉一般的专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留地应对,从而为提高总分服务。
  第三,强化类型意识,立足规范。增强题感。在复习攻坚阶段,更需通过必要的总结与规范化训练,促成“题感”的最终形成与强化,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有效“破解”难题。所谓“题感”强,就是针对具体的题目,快速想到“应对措施”。无论什么题型,只要明确考点,脑海中就能马上重现解题的一般思路。譬如科技文阅读,第一步就是“通读、比较、筛选、排除”,然后“左勾右连、寻根把脉”,接着“快速找到原句”,最后对应常见的设题陷阱得出结论。想要“题感”强,就必须在最后阶段认真总结问题类型,强化解题规范。
  第四,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制定高效复习策略。基于学生的学情基础,根据“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各板块的特点,打破常规的复习顺序,按照“阅读三大块”引领穿插“语知小板块”的策略开展最后一轮复习,效果更佳。常规的板块复习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板块化、缺乏跳跃性,而且相对长时间地集中于具有相似性的教学板块,更容易导致教与学的双向疲劳。采用“阅读三大块”引领穿插“语知小板块”的策略,可以消除常规复习思路中的弊端,取得出其不意的复习效果。
  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几个大板块的复习过程中,可以把语言的得体连贯、仿写、句式变换等小板块穿插在其间进行,这样便起到了很好的调剂作用。学生在几大阅读板块的复习压力中,通过小板块的复习进行有效调整。保证了思维的跳跃性,学起来会较为轻松。
  第五,以合作小组的形式突破备考瓶颈。许多老师到了毕业年级就会“谈学生活动色变”,笔者以为大可不必。在备考的关键阶段,开展科学的语文学习合作活动,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少学生的高考复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可能会碰到分数提高的瓶颈——长期徘徊于某个分数层而难以提高。于是学习信心受挫,兴趣骤降,严重的还会引起心理上的其他问题。这个时候引入“语文学习合作小组”是最佳时机。合作小组原则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复习节奏自行组合而成,鼓励学生“强 强联合”或是“优势互补”。
  活动形式如下:(1)教师在特定的时间提供特定的研究课题,供所有的小组共同研究,最后集中交流各组的研究成果;(2)小组成员在组内提交研究课题,课题可以是自己日常中碰到的难题,也可以是考查中的错题,研究结束后向全班汇报研究体会;(3)各小组间相互提供研究课题,实行交叉研究,最后展示各自的研究体会。在研究成果展示中,教师要给出自己的指导意见。在备考的关键阶段,这样的合作有助于学生突破自己的常规思维,拓宽学习的思路,丰富解题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繁重的备考压力中得到适当的调整。
  (责编黎雪娟)
  数学:四轮复习各有侧重 黎福庆
  一、2012年高考数学命题趋势
  (一)2012年高考数学命题仍然重视对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强调通性通法,保持稳定性。对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涉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向量法、坐标法等。
  (二)在全面考查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的考查,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广西今年高考数学的主干知识仍然是:函数(含导数)、数列、三角函数、空间线面关系、概率统计(含排列组合)、直线与圆锥曲线(含圆)的位置关系。
  二、四轮复习法
  采用怎样的复习策略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或者尽量靠近既定目标?我想结合自己在高中阶段任教15年,带过文科班、理科班五届毕业班的经验,给大家推荐四轮复习法,以供参考。
  (一)第一轮复习策略
  时间为2011年8月中旬到2012年2月底,复习的关键是立足“三基”,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相结合,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它们系统化、综合化,侧重点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具体做法:
  1.夯实基础。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是指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其中基本知识通常指教材中已标明的数学概念、性质和法则、定理等。但从高考的角度来看,教材中未出现但生成能力很强的知识,以及数学基本题的解法也是很重要的数学基础。例如,在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必有am+an=ap+aq,数列:Sn,S2n-Sn,S3n-S2n也是等差数列,同样采用类比的方法,在等比数列中也有相应的性质。这些知识在教材中不一定出现,但对解题很有用,在平时复习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挖掘和总结。
  2.重视重点。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我们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重点内容的复习和重点能力的培养上。高考常考查的数学能力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应用创新意识。在第一轮复习中,解题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问题的设计和例题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典型性、层次性、探究性、多解性、综合性。
  (2)注重审题训练。让学生复读题、对问题重新表述,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分析和深刻理解,多角度、多层次地从题设中不断挖掘隐含的条件,并利用条件进行推理和变形,使隐含的条件明朗化,或利用问题中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3)展示思维过程。在解题教学中,我们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解题的过程、启迪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解题的方法。对于较难的问题,不急于把解题思路和方法教给学生,而是有意识地展示教师在思路探求方面的示范作用,突出教师在思考问题时思维的转换、调整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思路受阻时如何突破思维障碍。
  (4)注重发挥例题的作用,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不满足于单一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在思路和解法上求异创新,拓展思路,提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一题多解、多变的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
  (5)指导学生解题后反思,总结解题规律,提升探究能力。反思回顾的作用在于将解题实践提炼升华,积累经验,提高解题能力。一题多解后要对各种解法的优劣进行比较,通过对一道题的研究,掌握一类题,举一反三,总结通法。不断提升解题能力。通过对某一道题进行条件变换,结论探索,逆向思考、图形变化、类比、分解、拓展等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使一道题变成一类题,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3.落实到位。在复习过程中,应组织有效训练、限时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第二轮复习策略
  第二轮复习时间为2012年3月初到4月中旬,复习的重点是提高“三性”,即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这一轮的教材最好由备课组全体教师一起编写,发挥团体力量。一般以高考数学主干知识即三角函数、概率统计(含排列组合)、空间线面关系、数列、直线与圆锥曲线(含圆)的位置关系、函数(含导数)与不等式综合共六个专题的顺序形式来进行复习。围绕六个模块知识实施教学,结合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以骨干教师为引领,通力合作自编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可使教学更有效。具体策略如下:
  1.精心备课,引导学生重拾遗忘的知识点。高考第二轮复习前后跨度非常大,需要考生先回顾第一轮复习中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找到相关内容提前准备,抓住复习的主动权。在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学习笔记和纠错本,避免知识点大量遗忘,尽可能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
  2.搭建知识结构桥梁。高考第二轮复习将会加强横向关联内容的联系,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以专题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更加需要引导考生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桥梁。
  3.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串起来,使课本上零碎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要找到能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的相关问题,我们能找到的相关问题越多。对课本前后贯穿的角度越全面,对知识点的把握就会越准确,思考问题也就越全面。
  4.提高做题效率。第二轮复习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在题目拿到手后,首先思考它属于哪种题型,这种题型有什么特点,审题时有哪些技巧,答题时有哪些基本要求。通过题型归类、方法归纳,使学生做每一道题都有收获,都有启发。其次是多比较。让学生经常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比较,看二者的基本思路是否相符,答案是否一致。如果自己做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相差甚远,一定 要搞清自己错在哪里,是审题错误还是知识理解错误,是题型特点没掌握还是答题方法不熟悉。弄清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然后再下工夫解决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只关注分数,只满足于知道这个题目答什么,而忽视自己不该忽视的东西。最后是多总结。多关注自己在做题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从心理调节到时间分配,从阅读习惯到答题顺序,从思维模式到语言组织等,都要总结。
  5.培养学生科学的应试习惯。在第二轮复习阶段,一定要学生把老师的要求转化成自己的答题习惯,要形成一拿到试卷就不自觉地朝老师要求的方面去做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让平时积累起来的经验在考场上发挥作用。
  (三)第三轮复习策略
  第三轮复习时间为4月底到5月底,复习的重点是提高应试水平。通过综合试卷的反复练习,应在答题策略、时间分配。尤其是读题时的一次性感觉、一次性切人、一次性成功上加强训练。在这一阶段,老师将以解题策略和应试技巧为主线,有效完成模拟题。老师的讲解,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首先着重提高考生采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法、数学模型法”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考生注意用一些解题的特殊方法、特殊技巧,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这一阶段最好是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如重点讨论近几天要讲解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有哪些题型高考已考过,哪些题型还未考过,可能会有哪些创新,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创新。等等;讨论这一阶段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采取弥补的措施。具体策略:
  1.让学生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知识点会在哪一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哪一类问题。
  2.让学生分析题目时,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渐渐地向探寻解题的思路、方法转变。
  3.从这一阶段开始,解题就一定要非常规范,特别关注高考评分标准。俗话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务必让学生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4.适当选做一些高考模拟试卷,逐渐弄清高考试卷的命题思路和结构,充分认识到高考中哪类知识和哪一系列题目会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哪一类问题。
  5.加强应试心理的指导,为学生减压,使他们保持最佳状态。例如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提供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使学生以平常心对待高考,提高学生面对高考的心理应对能力。教给学生应试的一些基本策略和临场发挥的技巧、经验,加强考试常规要求的训练。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教师多进行鼓励、安慰、思想疏通,让学生明白“改变”不在一瞬间,成功不在一两次考试,让学生看到希望。此外,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分析得与失,从积极的一面来鼓励学生。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信,随意性太大,急于求成,缺少计划,在学习中常常盲目行事,浮躁不安,拿着英语想数学,对着数学想其他的学生,教师要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力。有时,为了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在练习难度选择上应慎重,可以尝试一难一易交替出卷,让学生既体验成功,又避免骄傲、放松警惕。
  (四)第四轮复习策略
  第四轮复习时间为高考前十天,目标:回归基础,个别辅导。这一阶段除了坚持完成必要的套题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每天坚持阅读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公式、定理等有关知识,坚持每天做一些小题训练,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做过的错题,与学生谈生活、谈社会、关注新闻等,以轻松的心态迎接高考。
  (责编黎雪娟)
  英语:统筹安排整体提升 赵宝虹
  一、历年高考命题分析
  近年“考纲”和“考试说明”保持稳定不变,体现连贯性,为高考备考提供了有利条件。“考纲”是高考英语学科试题的命题依据,广西高考英语学科试卷使用的全国高考英语I卷便是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依据“考纲”命题的。综合分析近年高考试题的各种数值和高考质量分析报告,我们可以推测试题的稳定性将会延续。“考纲”与“考试说明”包含了高考命题依据的四项内容。
  


  第一项内容,“考纲”包含高考语法项目的细目,在附注中。“考纲”所列的语法内容,即是高考英语科要求考生掌握的语法内容。
  第二项内容,“考试说明”包含高考词汇表。该词汇表列出2300个单词和400左右的词组以及可以构成新词的前缀、后缀和合成词。“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中的词汇表列出了约2300个单词,多年来一直是高考英语科命题的词汇依据。高考所考查运用能力的各个词汇项目皆出自该表。但是,试卷中生词和依据构词法可以推测出词义的生词比例呈上升的趋势。
  第三项内容,明确“考纲”与试题之间虚与实的关系。“考纲”与“考试说明”均明确提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所要考查的各项技能。这些技能与试题命制提问的角度一脉相承,遥相呼应。通过对历年试题的分项统计,所有微技能项目都通过试题落到了实处。以阅读理解为例,“考纲”对阅读提出如下要求,要求考生读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要求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和要义;(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4)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下表为2009-2010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技能考查分布:
  高考阅读理解注重对短文具体信息的考查,其题量最大,高达50%的试题在考查技能(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对技能(4)“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在考查的量上也较大。侧重高层次阅读技能的考查。整体而言,试题较好体现全面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是否落到实处。
  


  第四项内容,考查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比重、考查层面分析。“考纲”给出试题结构、分值和时间分配表。通过对近几年全国高考英语I卷中的六大题型和分值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便可知道,试题体现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查。按照卷面对试题进行四部分的分类方式统计,听力理解30分,占卷面分值150分的20%。在笔试部分,语篇层面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校读以及书面交际表达的考查比例高达105分,占全卷满分150分的70%。语言知识部分在全国高考英语I卷中占全卷比重的30‰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语言知识部分考查在高考英语试卷中权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语言知识考查在高考英语试卷中的地位。在句子层面考查能力的仅有单项选择题,该大题共15小题,分值15分,占全卷分值的10%,在单项填空题型中,体现知识覆盖面广,突出主干知识的命题意图。
  由此得出结论,全国高考英语I卷以语篇作为考查的主要形式。在语篇 中考查听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是英语试题命题的立意,是测试区分度追求的根本能力目标。
  二、高考英语复习、应考的管理与规划
  高三教师应跳出按教材分册分割内容的方式,按照话题牵引,用已知的语言材料围绕话题,重组话题语块;以话题为中心,依托语篇,使词汇记忆与运用相结合。
  备考时间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三、四月)以专项复习为主,分类分项测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实现知识能力化;穿插使用套题加大训练强度,挑战极限,找出形成“高原现象”的节点,个性化分析失分原因,针对性地、阶梯式筛查检测。及时查缺补漏。第二阶段(五月)以套题模拟训练为主,侧重规范考试答题的训练,合理掌控时间,做到科学应考,规范答题。
  (一)第一阶段专项复习的备考建议
  1.总体思路。在总复习阶段,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归纳方法和总结规律,指导学生的复习实践。因此,教师应该潜入专题练习,梳理思路一提炼方法一点拨方法,学生则应该吸收方法一整理方法一运用方法。
  2.基本要求。(1)在实战中。巩固记忆,积极运用大纲要求的全部单词、短语,熟练掌握大纲要求的所有语法项目;(2)把握好各大题中的容易题和中档题,同时要提升答题速度,会的不仅要做得对,而且要做得快;(3)培养提高完成套题的综合能力。
  3.核心能力。(1)培养精听能力,突破听力瓶颈;规范记录符号,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攻克单项填空的难题,触类旁通;导航完形填空,系列强攻。(2)加大阅读量和阅读强度的训练,学会快速获得信息,熟练解读、加工信息,成为高效读者。(3)轻车熟驾,培养书面表达快速成文的能力。
  4.以下我将从单项填空的难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分述解题思路。
  (1)单项填空。①试题特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清楚、明确、内容完整的语境中。对一个词汇、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功能交际语进行考查。知识覆盖面广、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题干语料新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②考查能力。从试题特点看语言知识题型的考查能力。单项填空的特点是通过题干提供微语境。③2009-2010年的考点分布与分析:考点覆盖面在“考纲”语法项目表中有12-13个细目,核心考点与必考项目为:高频考点有动词的时态语态、动词或动词词组辨析,非谓语和交际用语;必考点有情态动词、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常考点有冠词、形容词,副词、代词。④解题方法。在读题干时,一定要紧紧围绕语境要素进行选择。把握语境,读出考点;三位一体(语境、考点、规则),意义完整、结构正确,确定最佳选项。⑤训练方法:难点突破,触类旁通;化繁为简,查缺补漏,有的放矢。以2011年单项填空为例,该题难度系数为0.49,是近三年最低的数值,说明试题难度加大。在难题数值0.35以下的小题共有3小题,分别是第30、34和35小题。这三个小题的难点体现在命题角度上,它们不是直接考查结构,而是以语境的语义为标准,通过选择最佳选项,补充句义,考查考生对题干语境准确的解读以及对选项的辨析能力。例如The form cannot be signed byanyone——yourself.有4个选项:A ratherthan B.other than C.more than D.bet,terthan答案B.
  (2)完形填空。①选篇特点:第一,以言简意赅的记叙文为主,说人叙事,蕴含事理;第二,开篇点题,段首句多为主题句,结尾回应、深化或升华主题。其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逻辑性强,层次分明。在语篇中,完形填空包含丰富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词汇,考点即是灵活运用词汇的生动典范。②考查能力: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或者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词汇的精确掌握能力,且主要考查考生结合上下文对词义的辨析能力。完形填空题上下文逻辑关系紧密,可以归纳为“三层次设置考点”的设题方式,即在句子层次、段落层次和篇章层次设置考点。通过对试题的研究表明。有半数以上考查考生对句子之间或全文的理解。分析2009-2010年全国高考英语I卷完形填空考点分布可知,通过对试题考点的解读,概括起来,一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二是考查词汇辨析能力;三是考查对内容的逻辑推理的判断。在完形填空的阅读中,重点读出文章描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发展逻辑主线,深刻解读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与主线相呼应,解读段落或层次之间的发展关系;关注动词、名词、形容词、连接词的准确含义。考点以实词为主,关注连词的考查,旨在考查考生对文章线索和层次发展的脉络的把握能力。③完形填空解题方法与步骤:完形填空的过程是依据已知信息推导出空缺、未知信息的过程,充分利用已知文意补全未知的缺失的节点便是解题的途径。针对以上分析,归纳出完形填空的特点,我提出以下解题方法:第一步,读首句,明主题,直奔结尾找回应:第二步,速览全文,抓主线,段落之间寻发展;第三步,上下语境是线索,细品逻辑得层次,顺藤摸瓜完文意。第四步,带入原文细品味,意义完整即完形。④训练方法:真题训练,示范导读;以10篇为一组组成系列,强化体验;每天做一篇限时15分钟完成的阅读材料。
  (3)对于阅读理解,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读什么”。对此,“考纲”有明确规定:阅读,要求考生读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要求考生应能:①理解主旨和要义;②理解文中具体信息;③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④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⑤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⑥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在2004-2011年的8年间,阅读理解题每年有2篇说明文,对说明文结构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快速解读文章内容;记叙文每年都有,8年共计14篇;应用文(广告)除了2009年,其余7年每年都有一篇,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议论文有2篇。由此可见。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广告)和议论文是高考阅读理解文章的常用文体。在这四类文体中,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结构最值得关注和深入解读。
  其次,要解决“用什么速度读”的问题。据2011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阅读
  依据“考试说明”所给的时间分配建议,考生在35分钟内要完成以上5篇不同难度的阅读理解题。除去听力20分钟,学生尚有100分钟的时间要完成2500以上的文字阅读量,这对阅读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速度、考语言深度、考整体理解、考思维灵活度。
  具体解题指导步骤:1.主旨大意题。第一,读文章首尾段、各段首尾句,查找主题句。第二,浏览全文,从反复出现的词语中推断出关键词。概括出的标题须与主题句和关键词相吻合。2. 事实细节题。较难的事实细节题,我们无法在原文中找到选项的句子,对原文信息进行转换时出错是造成事实细节题失分的主要原因。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将各选项带人原文,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使意义吻合。4.推理判断题。根据主旨大意进行归纳,要有文章全局观念。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了解文体结构、篇章模式,根据文章和段落的主题句,理清文章脉络。6.观点态度题。根据行文基调,结合所举例子和引言进行判断。
  (二)第二阶段(5月)以套题模拟训练为主,侧重规范考试答题的训练,合理掌控时间,做到科学应考,规范答题
  1.模拟训练,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完成专题复习之后,考生提升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套题模拟训练阶段,应按照高考要求,全面、限时训练,规范做题,调整心态。
  2.考后及时讲评,查漏补缺。每次模拟训练或考试之后,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思路局限,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给时间让考生自主复习,查漏补缺,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适量的单项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对整套试题的答题水平。
  4.指导考生细心审题,规范答题、书写,合理分配各大题的作答时间。
  (责编黎雪娟)
  政治:梳理知识网络有效应对高考 陈小妤
  高考试题是备考的风向标,了解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变化趋势,对复习备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第二,突出学科索养和综合能力考核;第三,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热点;第四,加强文综知识的融合;第五,渗透新课程理念;第六。以“四选二”组合选择题为主。
  下面,笔者结合第一和第五个特点来谈谈2012年政治科在基础知识复习方面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
  基础知识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学生在高考中丢分的主要原因。要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准确地把握试题要求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推理。
  高考政治“考纲”所列的考点共有167个,其中经济学57个,哲学66个。政治学44个。这些考点内在关联,而教材并没有直接反映出其相互联系的整体结构。如果老师在复习中只是简单地重复解释知识点,学生就会感觉知识零乱。这不仅影响其对知识的记忆,而且会导致学生在做题时很难快速提取相关知识。为此,在基础知识复习环节,老师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把同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或网络,教会学生在答题时如何搜索、筛选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多角度或深层次地分析问题。
  (一)经济学
  1.按照基础理论和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这两部分来复习。基础理论主要是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教材在第一课和第二课进行了论述。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主体是企业、产业、经营者、劳动者,这些内容在教材的第三、第四课;生产过程完结后,要进行分配,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涉及财政、税收、银行、储蓄,主要内容在第五、第六课;第三环节是交换,交换要通过市场,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这些内容在第七课第一节和第八课;最终环节是消费,消费分为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第七课第二节主要讲个人消费。
  2.依照主体来整合基础知识。经济学部分主要的主体有国家、企业、个人。其中个人还可以细分为劳动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对经济学的知识进行以上分类后,下一步便是找出不同类别之间的联系。比如,价值规律的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样就把第一课的价值规律与第二课的市场配置资源和第三课的提高经济效益联系了起来。再比如,复习“国家宏观调控”时,在掌握宏观调控的概念、目标、原因、手段等基础知识后,还应把握宏观调控在教材相关内容间的联系和渗透:经济手段会涉及第四课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以及第五课的财政、税收政策和第六课的货币政策;法律手段与第二课的市场经济的法制性、第四课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第七课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有联系。学生只有了解了知识间的联系,在答题时才能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出相关的知识点。
  (二)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重点把握唯物论中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辩证法主要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角度复习。发展的观点有五个方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矛盾的观点要掌握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认识论部分,重点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对于历史唯物主义,重点要把握的原理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群众的观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等。人生价值观主要观点有: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和导向作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从知识体系来看,哲学相对来说较有条理,学生们较容易忽视的是知识间的联系。比如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是统一的,这样就会有一些观点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或是认识论。再如有关规律的观点,既属于唯物论,又属于辩证法,在认识论中也有体现,区别在于唯物论侧重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辩证法侧重强调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在认识论中,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又比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既是唯物论观点,也是认识论观点。再如,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从实践主体的角度看,又是认识论的观点。
  (三)政治学
  1.按照我国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宗教政策、外交政策这几个方面来复习。我国的国家制度,主干知识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对于我国的政党制度,着重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宗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党的建设、党的指 导思想、多党合作制度等内容。关于民族宗教政策,要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关于外交政策,注意把握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国际组织、当今时代主题、当代国际竞争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2.按照几个常见的主体整合知识:中国共产党、政府、公民、人大、人大代表、政协、民主党派、国际组织等。以上主体在试题中经常出现,把与这些主体有关的知识点分别整理、归纳起来,在做题时就可以快速地从已有的分类中搜索知识了。
  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理清线索。把看似杂乱的知识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解答主观题要想多得分,答案要点既要准又要全。这要靠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网络,而这个知识网络的运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它需要学生自己去“悟”,死记硬背老师归纳的知识网络,学生不理解最终也是用不上的。所以,知识网络的构建,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做。如果学生能力有限,老师可以先提供一个思路或范例,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思路去整理,不足的地方老师再补充并说明理由,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的知识网络更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只有理解了,在答题时才能灵活运用。
  知识框架和网络建立好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识记和运用。学生在备考政治时常常感到“两难”:难记、难用。难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知识不理解,二是需要记忆的知识量太大。针对前一个难题,要求老师深入浅H1、形象化地讲解各个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于第二个难题,老师可分层要求:对优秀生,要求167个考点毫无遗漏全部掌握;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要求把80%的精力放在既是基础知识又是主干知识的考点上,重点掌握20%的主干知识(据统计,试题80%的分数集中在20%的主干知识里);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把100%的精力集中在20%的考点上就行了,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减少了。学生就会有信心。
  抓住了重点,老师还要做好计划,每个主干考点都要求学生能默写下来或背诵出来。虽然记了会忘,但是老师还要告诉学生遗忘是正常的,所以只能反复多次记忆。填空、复述、默写都是非常有效的记忆办法。学生先要记得住,答题时才能想得到,然后才能写得出。
  二、把握好新教材学习的度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开,近几年的广西高考政治试题也出现了新课程的内容。原有教材与新教材相结合的命题思路越来越清晰。据统计,2009年全国I卷涉及新教材知识约有13分,2009年全国Ⅱ卷约10分,2010年全国I卷有8分,2010年全国Ⅱ卷有8分,201 1年大纲全国卷约16分。
  从以上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高考在一步步向新课标靠拢。预计2012年高考政治试题里也会渗透新教材的内容。目前广西仍然使用人教版教材,我们在备考中如何处理两种教材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新教材学习的度呢?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在一份试题中。涉及新教材的知识仅占10分左右,比重不算太大,因而,对新教材的学习要重视,可也不能着力太多,因为大量的考查内容主要出自现有教材。在复习基础知识时,必须立足现有教材,再结合新课程标准,适当补充新内容,尽量地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提法。那么,可以给学生补充哪些内容呢?笔者以为,要遵循三个原则来选择:第一,补充既是主干知识又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新内容;第二,补充对现有教材主干知识的新提法;第三,补充现有教材没有但有助于解题的新知识。根据以上三个原则,我校选取了以下新教材的内容补充给学生。
  1.经济生活。(1)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意义;(2)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经营的影响;(4)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及消费结构;(5)大力发展生产力;(6)劳动和就业;(7)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8)国家财政作用的新表述;(9)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性的新提法;(10)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2.生活与哲学。(1)哲学的基本问题;(2)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4)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5)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6)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8)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0)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3.政治生活。(1)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政府的职能;(3)政府的责任;(4)政府依法行政;(5)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以上这些新教材的知识与我们现有教材是紧密联系的,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基本上就能理解和掌握,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基础知识的复习还是以现有教材为立足点。
  夯实基础知识,是老生常谈,但也是根本。一些学生希望老师教给他们答题模式,希望有一个答题模式就可以包打天下。但对于政治学科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唯一有效的答题模式。高考题非常灵活,应对“活”题,只有加强基础,练好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这里说的基本功,不仅指学生能够记住哪些知识点,还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共性有所认识,对规律有所把握。只有共性的东西,才能还原到特殊性之中。
  (责编 韦力)
  历史:研究复习重点提升解题能力
  高效的复习备考,体现着教师的研究、思考、积累、传承和创新。教师应与时俱进,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使复习效果实现最大化。
  一、研究近年高考的考题、“考纲”,把握复习方向
  研究“考纲”。“考纲”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研究考纲就是准确把握考纲能力层级及考点内容,按照规定的范围、内容、题型、答题要求逐一落实复习目标。同时,确定复习的方向,即以文明史观为主体的多元史观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整合教材知识;以“三新”(新材料,新隋景,新问题)为切入点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历史高考试题。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突出考查了“大纲”中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一,从分值分布看,中国古代史,3分;中国近现代史,37分;世界史,24分。第二,从试题考查内容看,涉及内容有文史常识、明朝税收政策、近代民主思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20世纪60年代经济政策调整、价格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政体、殖民扩张双重影响、二战、苏联改革、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中国古代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等主干知识,考查的范围较为全面,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战争等均有涉及。第三,近 年来,全国文综I糅合了多种史学新观点,全面考查学生的概念理解、史料研读、综合分析、阐释论证、知识迁移和运用等学科基本能力,历史试题逐渐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水乳交融,综合程度越来越高。如2009年第37题赋税制度把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税制综合起来考查,2010年第37题商业发展把中国古代、近代及世界工商业发展综合起来考查,2011年第37题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传承发展。第四,近几年主观题在中国古代史内考查较多,如2006年的中华文化(32分),2007年的金迁都燕京(20分),2008年科举制度(32分)、土尔扈特回归(20分),2009年赋税制度(32分),2010年明朝中后期商业发展(8分)、隋唐定都长安和洛阳(20分),2011年的民本思想(8分)、民族关系(20分)等,在复习备考中值得注意。研究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内容、侧重点及试题内容体现的内涵、价值观等,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复习备考。
  二、研究教材“大纲”。把握复习重点
  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跨入新课改,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高考命题已成为主流。广西仍在沿用大纲版教材,与新课程的矛盾愈显突出。这种背景下的复习备考,更需要教师的备考智慧。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复习、备考与新课改理念相吻合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收集每一单元历年高考真题,确定本单元的复习重点。单元主干知识是高考试题命制的载体,主干知识及其内含的价值取向和隐性热点,往往是高考出题的方向,教师应注意收集本单元的历年考题,发现高考命题的规律,确定复习的重点和方向。例如,在复习抗日战争时,我收集整理了4道题目:
  (2003上海卷)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中国战场拖住日本总兵力的2/3以上;②中国人民共歼灭日军150多万,占其死伤人数的70%;③美国宣布为援助被侵略国家制定的《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④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关东军。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006广东卷)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④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07天津卷)《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由国民党公布)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
  A.国共捐弃前嫌再度合作
  B.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团结抗战
  C.国民党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D.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09广东卷)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这几道高考题考查的核心是“合作”。由此,我们就可以确定抗日战争的复习重点和角度即合作主题,包括: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合作,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第二,根据新课程新课标,确定本单元的复习重点。高考命题专家黄牧航教授在《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中明确指出,“对知识的理解比记忆重要”,“历史阶段特征比阶段分期重要”,“探索历史事件所蕴涵的价值观比学术意义重要”。根据以上命题指导思想,在复习世界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这一单元时,我把英国政体的创新和发展,法国艰难的共和之路,美国1787年宪法和共和政体的确立、发展和巩固,各国革命中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启蒙思想等作为复习的重点;按历史发展阶段梳理古今中外历史主干知识,以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学理论为指导,重新整合教材,寻找变式的知识结构,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历史事件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联系,从而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三、研究学情。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研究学情,进行针对性指导。研究学情,就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听取学生呼声,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复习思路,按以下方法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第一,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以有限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帮助学生分析试卷,提出复习建议。高三年级的考试较多,学生如果不能在考试后及时正确地分析自己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就可能失去一次再次学习的机会。我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分析试卷中的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认清是知识性的错误还是思维上的错误,是审题失误还是粗心大意所致;同时规范答题;查缺补漏进行复习。第三,建立错题本。建议学生在试卷分析的基础上,把每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把错题还原到教材或笔记本中,一一纠正之,避免重复性错误,做到练习、测试皆有效。
  精心选题,强化训练。选题需做到“三突出”,即突出题目的典型性(突出教学的重点、共性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突出题目的针对性(针对高考的考点、针对学生学习的弱点),突出题目的开放性(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如:
  (2001广东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权的确立,这主要是因为
  A.议会权利加强
  B.法律取得至高地位
  C.国王权利受到限制
  D.内阁制度形成
  这类题目既体现了高考的主干知识,更体现了资本主义确立过程中的内涵和价值观,即法治化。同时,这类题目还是学生的薄弱点,选取这样的试题进行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讲练结合,总结反思,掌握规律。第一,怎样审题:读题,找问题,读材料,答题。第二,怎样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三,掌握一些共性的答题模式,如:民族关系问题(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第四,动手整理,归纳知识(中外结合、理清线索);反思,总结,感悟,举一反三。
  加强史料教学,开阔学生视野。研读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广,高考题多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历史试题 突出了对材料的研读、处理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思路、新要求”的特点,凸显出历史学科的特色。
  在历史复习中有针对性地使用史料,既可以突破教学上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为什么运动后期会出现阵营分化,出现了传播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潮流”这一问题时,我引用了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中的材料“凡尔赛的致命决定引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愤恨情绪并导致了国内民族政治行动主义情绪的不断增长,这就使‘先进’的西方国家会按照民主和科学的原则指导中国这一信念迅速破灭。……正是在‘五四’运动所产生的这种新的政治环境和思想环境中,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转向了俄国革命的模式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范围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随着对西方民主的信仰的破灭,随着国内的政治觉醒为在中国舞台上采取有效直接的行动提供了新的希望,布尔什维克的十月革命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精神信仰和新的政治模式。”以上材料教学,使学生理解了“五四”运动时期民族主义的兴起;青年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接受社会主义的政治模式,开始与政治运动相结合。
  在高考复习阶段,我们要多一点思考,多一份研究,关注世界,关注社会,深刻挖掘历史对现实社会的借鉴价值,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在高考复习中获得最高的效率。
  (责编黎雪娟)
  地理:找准切入点训练整体思维 刘立昌
  2012年秋季学期,全区高中将推行新课标与新教材。与原来的课标相比,地理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描述、阐述、分析运用以及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广西近年来使用的全国文综卷地理部分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一、考题回顾
  2008年到2011年广西高考采用的全国文综卷地理简答题考点统计如下:
  


  


  


  综合研究2008年至2011年的高考全国文综卷(广西)地理简答题。从2008年的刚果河、土尔扈特人东归路线,到2009年的尼罗河、三角贸易洋流路线,然后到2010年的地中海沿岸葡萄种植、古代黄河水运,再到2011年的恒河三角洲黄麻种植、中国西北军马场区位,尽管考题的常规设问仍然是主流,但在设问角度上越发新颖深刻,对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单题赋分达8-16分。学生在掌握我们多年备考积累下来的各类题型以及答题思路后,在应对这些高考新角度设问的问题上还是感到吃力。其中许多考题的答题切入点难以把握,成为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因此,研究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地理备考策略势在必行。
  二、案例分析
  【案例1】(2008全国文综I卷)36,(36分)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答案:(3)a,人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b,人海泥沙量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位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推断,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分析:这是一道设问角度新颖的题目。河口三角洲没有形成,是因为泥沙沉积过少,而泥沙沉积少有可能是因为河流流速过快或河水含沙最少导致,而影响河流流速和含沙量的因素分别是地形和植被,所以答题点须是围绕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如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构成的整体性(如图甲)切入。
  【案例2】(2011全国文综卷)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14分)
  答案: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连河通悔便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麻纺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基础好,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精,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
  分析:【案例2】是常规设问考题,考查的是农业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要素对人文地理中的农业生产有着深刻影响,而工业生产也受自然条件(如土地、水源等)和社会经济(人文地理)因素(如农业原料、交通、市场等)的影响。可见,人文地理区位的全面分析必须把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如图乙所示。
  【案例3】(2011全国文综)39,分析下图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图10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12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8分)
  答案:(2)地域较广且较平坦;(西北)气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高,气温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祁连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丰,适宜牧草生长。
  (3)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适中)。河西走廊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民族与北部、西部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军马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北、往西的大片区域,气候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以及河西走廊以东地区则主要因应农耕之需,皆不适宜大规模集中畜牧战马。
  分析:本案例的第(2)题仍然是农业区位中的自然因素考查,属常规设问。第(3)题则是一道对人文地理区位原理的深刻考查。要求考生必须扣住题干中的“军马场”这个题眼才能切入答题,难度很高。深入分析考题答案,得出其思考切入点是从该区域的特殊位置去分析。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是整体要素特征中的先决要素(如图丙),本题的思考依然离不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综上分析,高考试题中新角度的设问,是简答题中的大区分度考题。但无论常规设问还是新颖设问,答题思路的形成最终是建立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因此,在日常复习备考中,培养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是应对新课标背景下高考地理的制高点。
  三、备考策略
  1.高屋建瓴,教学中培养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
  (1)理清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类。自然地理环境由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如农田、人工牧场、工厂、村落、城市、道路等。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环境深刻影响人类的各项活动,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聚落的形成与分布、交通运输建设等等;而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正面或负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说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2)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现行教材和新教材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都有深入阐释:①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渗透,构成一个整体;②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力求保持协调一致;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④某一区域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域环境的变化;⑤每个地理要素除了具有独特功能外,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人文地理环境中的农田、人工牧场、工厂、村落、城市、道路等要素是人类工农业生产、城市和交通建设的场所,而人类从事的各项活动实际上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2.开设小专题,构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思维体系
  运用整体性原理,帮助学生构建小专题知识体系。
  (1)在河流问题上的整体性思维体系。将河流特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看成“果”,影响特征形成的因素看成“因”,可以将河流问题的知识构建如下图的整体联系:(2)在区位分析问题上的整体性思维体系。整合人文地理区位问题,大体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六大区位问题,其全面分析方法离不开下图所示的整体性思维体系。
  (3)在环境问题上的整体性思维体系。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本身的特点而产生的,次生环境问题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采掘、开发,或者向自然环境过度排放有害废弃物而引发或诱发的。因此,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从下面两幅图的含义切入,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3.强化训练,选题训练与讲评渗透整体性思维
  教师在平时的选题训练中要注意有的放矢,讲评分析时注重整体性思维的构建与渗透。地理知识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只有通过平时地理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让地理整体性思维扎根学生心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受用一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
  (责编阮旭日)
  物理:抓住出题规律寻找应对策略 杨泰金
  一、近年试题分析与预测
  从广西近六年的高考来看,理科综合物理卷中没有出现学科间综合题目,也没有出现超出课本知识范围以外的题目,而且重点考查了物理核心内容。特别是2011年,考试内容基本上以力学、电学为主,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为辅。其中力学占46分,电学占56分,热学、光学、近代物理各占6分。从占分比例来看,力学占38.3%,电学占46.7%,热学、光学、近代物理各占5%,由此可见,2011年高考物理还是比较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学与电学所占比例高达85%。
  


  


  近六年物理高考的“考试大纲”要求考查的知识点的数量和要求基本没有变化,高考要求考查的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没有变化,其中重点考查了实验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由于物理在“理综”中所占比例、题型分布不变,考查的物理知识点基本不变,因此根据近五年的情况,可以预测2012年物理高考题型分布、所占比例、试题难度应该基本不变。
  (一)选择题
  近几年在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全国卷)物理试题中,选择题数量均为8题,分值共48分,占物理试题总分的40%。选择题所占的比例之大显示出它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从命题角度看,选择题容易预测结果和控制难度,从而较好地稳定了试卷的整体难度;从考查角度看,选择题具有较大的知识覆盖率,可以较为全面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择题信息量大,可以增强考试的效度,确保高考与教学基本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分析研究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对高考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几年的物理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见下页表①),选择题的考查内容较为稳定,题目数量为力学3题(其中1题内容为振动和波),电磁学2题,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各1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有:力学主要考查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结合)、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动量和能量、振动和波;电磁学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热学主要考查分子动理论、热和功(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状态变化;光学主要考查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光速与折射率关系、色散(光频率与波长关系)、光电效应;原子物理主要考查氢原子能级跃迁、粒子结构、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近几年高考物理选择题还呈现出以下变化:知识方面,淡化了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强化了对基本概念理解的考查和基本方法掌握的考查。试题的情境方面:情境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要求学生从物理的角度分析生活、科技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考查学生的科学素质。
  从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分布来看,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见表②)。
  从表②的分析可知,8道选择题中,主要是单项选择和双项选择,单项大概有3至6题,双项大概有2至4题,三项出现机会极少,各个选项出现机会均等。
  结合近几年物理高考的情况,2012年高考选择题分布情况将仍然不变,力学中的选择题可能会考查: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结合)、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振动和波(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结合,波动图像中非四分之一周期变化)等;电磁学中的选择题可能会考查:电场力做功、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热学选择题可能考查:气体压强微观定义、热和功(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光学选择题可能会考查: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光速与折射率关系、光电效应等;原子物理选择题可能会考查:氢原子能级跃迁、核反应方程等。
  (二)实验题
  物理实验题在高考中的地位很突出。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来看(见表③),已从考查原理、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过渡到要求考生运用学过的实验原理、方法解决新颖灵活的实验问题,强化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已从一道实验题变为一大一小两道实验题。实验题从仪器使用、装置改造、电路设计、实 验方法等多方面设置了新的物理情境。物理实验题赋分较高,成为历年高考的热点内容,但它又往往是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因此,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是否提高,高三物理实验复习是否有成效,是高考能否取胜的关键。
  由此预测2012年高考实验题仍然为一大一小两道题不变,考查范围内的实验共有19个,考虑到重复考试的可能性很小,其中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测金属的电阻率、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电表改装与内阻测量、测玻璃的折射率等考查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些实验应该重点复习。
  (三)计算题
  物理高考计算题含有较为广泛的情境,一个题目会涉及多个不同的知识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计算题侧重于考查高中物理主干、核心知识,试题情境有的来自科研、实验、生活,有的是旧题改编、推陈出新。计算题中经常考查的高中物理核心知识点有以下内容: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匀速直线运动、牛顿三大定律,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动量定理、动量守恒,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改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欧姆定律,安培力,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定律等。
  在命题意图上,计算题通过由易到难的三道试题,区分考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考生物理学科综合能力的高低,其中第24、25题为中等难度以上的试题,区分度较大。第25题往往是物理压轴题,具有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等多项能力的考查功能,在试卷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压轴题往往含有多个物理过程或具有多个研究对象,需要应用多个物理概念和规律来求解,难度最大(见本页表④)。
  由表④可以看出,近六年高考3道物理计算题的特点是:一道运动学的题,一道力学题,一道电学题。由此预测2012年的计算题仍然会延续这种思路,第24题可能还是考查运动学的题,第25题可能是一道力学题(考查动量、能量的几个规律的应用),第26题可能是一道电学题(考查带电粒子在单磁场或并列电磁场中的运动)。
  二、物理高考复习的备考方略
  (一)命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的试题,不难发现,物理试题既体现常规又有创新,不刻意追求热点,注重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及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查。2012年高考物理学科的命题将具有以下特点:
  1.稳中求变,平稳过渡。物理试卷将紧扣《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题型、题量、分值、难度稳定,但会在稳定中有变,在变中体现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2.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力学中的物体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电学中的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等仍是命题的重点。
  3.强调过程,突显能力。试卷会以能力立意,重视物理情境和过程的分析,突出考查能力和素质,不仅考查五种学科能力,还要考查建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4.注重技能,重显创新。实验试题仍有两题,“一小拖一大”,坚持在考查基本技能的同时,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素养。
  (二)备考方略
  根据近几年的试题情况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后阶段的物理备考提出如下建议:
  1.研习《考试大纲》,注重主干知识复习的深度和非主干知识复习的广度。在第二轮专题复习过程中,首先要将所学的知识点串成线、拉成面、形成网,从而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对于主干知识,要把学习的基点放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上,积极思考,总结典型,注重物理模型、物理过程,拓展问题情景,变换思维角度,反复评估,从而掌握物理学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其次,对于非主干知识,也要充分重视、不留盲点。
  2.要注重学科内的综合训练。注意对高中物理各板块知识的综合,特别是力学和电磁学两大板块内容的综合练习应该达到一定的深度,应该将力与运动、动量与能量的变化、守恒思想、场的观念、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融会贯通,形成整体认知。
  3.要注意知识和方法并重。逐步提升能力。高中物理各板块的知识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研究方法、物理模型、规律的表达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对比分析,区别不同点,掌握共同点,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物理思维方法有隔离法与整体法、联想与类比法、等效法、理想模型法、图像法、合成与分解法、逆向思维法、假设法、微元法、极限法、对称法、外推法、数学(函数、几何、归纳、数列、极值)法等。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重点考查能力和素质,除了考查五种学科能力以外,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看图识表能力、建模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所以在能力提升方面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突出主干知识,寻找提高能力的支撑点;强化思维训练,寻找触类旁通的链接点;精选能力型试题,寻找提高能力的切入点。
  4.要强化题型训练,提高应试的针对性。高考试题题型稳定,仍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组成,且数量不变。选择题特别注重对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考查,其难度几乎仅限于容易题和中档题,近几年这种趋势特别明显。所以复习时要做到:注重双基抓落实率、注重方法抓正确率、限时训练抓解题速度,物理实验的复习要动手、动脑、联想和设计。在复习中重新动手实验,自己思考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归纳整理实验原理,限时完成适量的设计性、探究性的实验习题。论述计算题的训练,首先要注意选题的针对性,应以夯实基础、追求质量为先,以落在实处为重,适量而精,举一反三,注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老师讲题时,要学会反思,不断将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还要重视应用型知识,突破新情境问题,提高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其次要讲究规范,在平时练习中始终能坚持规范地使用物理定律、定理,时间久了必然会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一定会上升到新的层次;要将习题做完整,许多物理题,粗一看解题方向似乎很明显,但仔细一解才发现里边隐含着重要的变化及陷阱。此外,一个完整的解答要有严密的逻辑过程,要有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要有单位的处理,有数字的运算,确保答题上少丢分或不丢分。
  5.珍惜每一次演练,提高应试的技巧。高考理综考试,仍为三科合卷。各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在150分钟内需交替变换思维方法。在复习的后阶段,各校一般都会增加模拟测试次数,考生要 在每一次测试中,寻找适合自已的答题顺序和答题方法,尽量稳定下来。并能灵活转变,做到“先易后难,先熟后疏,遇浅不喜,遇难不惊,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一分)不浪费,舍得放弃全都会”,以求得分的最大化。
  6.要培养健康的心理,确保高考的良好发挥。复习好是取得高考胜利的基础,但在考场上具体发挥时,还会面临许多其他因素,比如心理素质、身体状态也是决定高考是否成功的要素。高考对于考生而言,是一个全面、综合的素质检测。进入冲刺阶段,考生往往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因此,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找到自己学科的优势和不足,考试中如果对某个题目完全无思路,一定要大胆“舍弃”,力争做好其他能得分的题,懂得放弃也意味着胜利。总而言之,考生应该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和日后的人生。
  (责任欧金昌)
  化学:夯实基础操练能力 周兵
  一、近三年高考理科综合之化学卷试题分析
  (一)命题趋势
  通过分析2009-2011年高考理科综合之化学卷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情况及2011年五大板块知识考查的详细内容所在章节与赋分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化学科总的命题趋势:
  1.遵循“两纲”,但在应用上不拘泥于“两纲”。遵循“两纲”表现在:所有试题所考查的知识不超出“两纲”所要求的范围。试卷中的主要题型(主观题)跟题型示例保持一致。
  2.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紧扣课本表现在:试题构成中涉及的物质以教材中曾经出现过的代表物为主,无论是有机命题还是无机命题,所涉及的反应类型一般情况下大多以中学所学过的类型为主,如有机的取代、加成、聚合等。
  3.重视基础,突出能力。基础性表现在:无偏题、怪题、特难的题,所有试题涉及的知识都是中学学过的(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知识等),命题所用的化学物质绝大多数为中学教材中的原型。突出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和典型代表物的考查,突出对思维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4.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稳”表现在试卷结构、题型的相对稳定上。化学试题部分在理综试卷中的编排顺序及有效试题数量仍为8+4道题,有机、实验基础题能力命题的思路及模式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同分异构体、原电池问题、有机反应类型判断问题、元素推断命题等传统题仍然出现。“变化”表现在:以图形、图表、多组数据方式给出信息(隐形的或有内在规律的),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获取信息、找到内在规律的能力。
  5.力求彰显时代性、开放性、地方性与创新性。
  (二)试题主要特点
  1.基础稳定是宗旨,灵活求变是方向。突出考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考查重视程度超过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
  2.突出化学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强化了对化学原理和实验现象的规范表达,用文字表达的试题增多。
  3.淡化“热点”,不求知识覆盖面,强化能力考查。重视自学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简单计算能力的考查。
  4.不回避旧题、陈题的变形使用。旧题重组或教材习题改编成为全国卷的重要特色,如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共存题、NA试题重现等。
  5.重视考查考生对图像和表格中的信息、数据的读取和处理能力。
  6.化学实验逐步回归教材。实验试题不断向中学教学实际靠近,素材以教材实验原型为主,不考脱离实际的“纸上实验”。
  7.加大有机化学的考查力度,信息题的内容逐步增加。
  8.逐步渗透新课程理念,逐步出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试题。
  二、2012年高考化学科的备考复习策略
  (一)认真研读“大纲”,吃透“考纲”,分析考点,明确考什么
  “考试大纲”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形式等都有十分具体的规定,而考试内容涉及的范围和“教学大纲”是一致的,即学什么,考什么。所以“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高考主要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了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正确把握这一复习方向,认真研究这些能力要求的含义,并结合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搞“偏、难、怪”试题: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可以不复习,对“考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搞拓展,对“考纲”要求的内容要下大力气进行复习。要在充分研究剖析“考纲”的基础上,将围绕“考什么、教什么”的被动状态真正变成“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主动状态。
  分析考点,就是研究高考命题的方向。近三年“理综”化学卷常考的考点主要有: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pH值、溶液酸碱性、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热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与分类、强弱电解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电池、电解池、物质的制备和收集、物质的鉴别和检验、物质的分离和除杂、单质及化合物性质、有机合成路线等。
  (二)认真研究考题,以“高考原题”为素材。变形训练,体会怎么考
  从试题的难度看,近三年的“理综”化学卷试题基本是稳定延续的。个别年份难度略有起伏,但总体趋势是逐渐下降。从化学试题的数量和分值看,题量趋于稳定,都是12题,分值为108分。其中选择题8道,48分;非选择题4道,60分。非选择题一般为l道无机推断题,l道化学实验题,1道有机推断题,1道计算型推断题或物质结构推断题或其他推断题。第1卷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必须拿分的题;第Ⅱ卷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教师要研究高考试题和题型示例,并做到以下几点:
  1.对“往届高考题”进行改编。2011年高考“理综”化学卷试题(第1卷)再现了一些“往届高考试题”,如第7、8、11、28题,都是非常典型的“往届高考题”的改编题。在复习备考中要认真对待“往届高考题”,要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重组、变形和创新改编。但改编典型高考题必须注意:一是根据当年“考试大纲”的要求,适当降低知识难度,提高能力要求;二是删去教材和考试说明中已不作要求的知识点或材料,适当在原高考题的基础上补充新材料,重新整合试题;三是降低纯数据运算要求,在改变试题时对数据进行简化。
  2.对教材中课后习题进行改编、重组和整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可以说是高考题的母题,高一、高二上新课时一定要把课后习题融会贯通,因为它们绝大多数既是基础试题,也是经典试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自编原创试题。   (三)回归课本,抓住主干、核心知识,学会怎么教
  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树的树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约有25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键和晶体结构;物质的量及其他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卤族元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碱金属;镁、铝、铁及其化合物;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烃及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合成材料;涉及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浓度计算;化学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备;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核心知识,指的是“考试大纲”中对测试内容要求为理解(掌握)层次的知识。“考试大纲”里列出的化学核心知识占39.8%,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21.2%,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占6.8%,有机化学基础占3.4%,化学实验占2.5%,化学计算占5.9%。化学计算自2005年起没有单独成为大题,而是融入无机、有机、实验三块之中。
  从近三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卷的试题来看,高考无论怎样改,“双基”都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双基”教学是我们每年在高考之后都要强调的话题,而且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从2011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卷的试题来看,造成绝大多数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试题的难度,而是学科“双基”的缺失。由此给我们的启示: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降低重心,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不盲目追求考试热点。故在备考第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首先,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全方位复习;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这些“变化点”在高考中一般都有所体现。其次,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但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不应局限于某一章节,而应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网络,在头脑里形成“知识地图”。道理很简单,如果学生笔记上留下的只是老师梳理知识的痕迹,学生不能独立展开复习,或复习时记忆不清,就谈不上应用。就如同自己手中有一份买来的本市地图,需要时翻查可以,没它时寸步难行。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头脑中由于“亲身行走过”而建构了一份无形的地图,那就随时随地可以为自己提供服务,想去哪儿去哪儿,并能找到最近的路线。
  (四)制订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各校应根据自己的生源情况,制订周密可行的总复习备考计划和阶段性备考计划。计划要落实到人、落实到哪一周甚至哪一天,以避免复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反对不顾学情一味地照搬照抄他人的所谓经验。如某一个知识点(或专题)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弱点,各校在集体备课时都应认真研究,可采取每一个章节(或专题)南一名教师主发言、主命题。其他教师补充,最后讨论定稿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又可以迫使发言教师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所命题目反复斟酌,以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而提升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
  1.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它们系统化、网络化、综合化,侧重点在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相结合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同时勤于动脑、动手,做一些各种类型的练习题。
  具体措施:回归教材,以学定教,分类整理,突出知识“全、联、活”,同时查、讲、练、考、评环环推进。
  2.第二轮复习:专题讲座,查漏补缺,形成能力。以专题复习为线,以高考考点复习为面,以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形成为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渗透考点。通过专题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养成独立思维的品质和创新意识。
  具体措施:分块归纳,专题讲座,强化训练。瞄准高考题进行强化训练,以中低档难度习题为主,重点放在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
  3.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提高化学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重点是对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加以提炼、方法加以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考前准备,重视解题思路与解题策略的归纳与反思,提高对高考的适应性和应试能力。
  具体措施: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一些典型的、具有较强代表性和针对性的优秀试题推荐给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单科和“理综”训练,力求“让学生上岸,教师下海”,既不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五)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它是实验的最高层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备考时,应先易后难,先常规后创新。如可先将学生熟悉的实验“改头换面”,后做陌生实验的设计,先设计能力要求较低的简单实验,后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实验。教师在讲评实验时,应着重突出实验设计的思路,鼓励大胆假设,自主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寻求多种可行性方案,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和创造能力。
  纵观近三年的“理综”化学实验题,选材大都来自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或衍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考生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发现与教材实验或平时的训练题不完全一样,有不同程度的装置创新、条件创新或方法创新。这样的实验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今后实验考查的方向,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六)科学备考,增强备考复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应试方法和技巧
  1.开展有效的备考教研,加强集体备课。各校备课组长要在学科备考中发挥核心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备课组教师的备考积极性,让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常规工作,上好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整体优化,共同提高。每一名教师都应依据本学科的学年计划,遵循“大纲”,紧扣教材,把准方向,因材施教;要狠抓细节,多下工夫,努力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追求课堂有效的备考教学,狠抓“双基”落实。建议采取“问题驱动、自主 学习一重点难点、合作探究一知识梳理、深化提高一变式巩固、拓展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把握复习课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懂一会一熟一巧”的飞跃。
  3.进行针对性的能力训练,确保训练有效。例如,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做些书面表达试题,训练其文字表述的准确性、明确性和简约性,强化语言规范训练。
  4.改善应考策略,提高应考能力。加强考试心理辅导一进行抗挫训练一强化规范答题一改善答卷技艺。
  5.给予考生备考关怀,为考生减负(精选试题、精讲例题),帮助考生建立问题档案,关注希望生,推中、辅差、拔尖,步步到位。
  6.加强校际间的学习交流,真正做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备考效率。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借鉴外校、外地先进的备考经验,结合本校的校情学情,优化备考复习的内容和方法。
  (责编白聪敏)
  生物:科学备考凸显能力 魏述涛
  一、处理好“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明确一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是为让学生达到基本学科素养而规定的;而“考试大纲”是专门为考试命题而设置的纲要性要求。侧重能力考查,能力承载知识,体现知识的基本素质。因此,每节复习课前都要对考纲进行解读,让学生知道“考纲”对本节或本章知识有哪些具体能力要求。
  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理综第1题: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DNA分子呈环状。
  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
  


  


  从“考纲”来讲,要求学生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但在课堂复习中,教师要将细胞这一章的内容进行归纲,让学生知道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非细胞结构的生物都有哪些。只有对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知识进行区别,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进行构建,以及掌握细胞周期的内容,才能更好应对这种题型。
  通过对高考试题与“考纲”要求的对照。明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的形式,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把知识传授与能力考查联系在一起,提高高考复习的有效性。
  二、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
  目前,高考复习资料繁多,往往在复习备考时会造成以复习资料代替课本的现象,这将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无论是第一轮复习还是第二轮复习,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知识要点,做到以课本为本、以复习资料为辅,可以将复习资料中的典型题目作为例题进行精讲,但对一些有疑义的模拟题要大胆删除,否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新课标卷中的高考试题应正确对待,不能全都摒弃,也不能一味地都以这种题为例题,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改造某些题目作为变式训练,这样可以辅助复习,提高资料的利用效率。提升复习效果。
  如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遗传题:
  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1)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哪些遗传定律?(2)本实验中植物的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为什么?
  此题不能因为是考查多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就摒弃掉,可以通过此题对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进一步的归纳,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生物备考整体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轮基础复习,夯实基础,把书读厚;第二轮专题复习,把握核心,强化训练,熟悉题型、熟练方法、提高能力,把书读薄;第三轮复习应回归课本,查缺补漏。第一轮复习,重点是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应用、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只有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忽视基础知识,专门做难题、怪题,是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的。
  如在“酶”的复习时,要将酶的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联系。①酶的概念:是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②酶的特性: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的条件;③酶与食物消化:唾液淀粉酶,胰、肠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肠脂肪酶、肠肽酶等等;④酶与光合作用:与光反应有关的酶,与暗反应有关的酶;⑤酶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酶、无氧呼吸酶,ATP酶、ADP酶;⑥酶与细胞分裂:DNA解旋酶、DNA聚合酶;⑦酶与微生物:同N酶、组成酶、诱导酶、逆转录酶;⑧酶与基因工程:限制性内在酶、DNA连接酶;⑨酶与细胞工程:纤维索酶、果胶酶、胰蛋白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基本名词,这样在解题时才不会感到陌生。
  四、把握好复习的难度与教学进度
  在整个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对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安排的复习时间要充裕,要多安排一些练习,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如第一轮复习对重要章节安排的课时要多一些,第二轮复习主要是安排主干知识的训练,力争对每一天做什么都有统一安排。并将教学进度公布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时间段应该做什么,以便调整好时间来安排复习的内容,把握好复习的难度和进度。一般知识不必拓展过多、过难,以免影响到整个复习的进度;主干知识则不能复习得过于简单,而应达到高考的要求。
  五、把握好精讲与精练的关系
  (一)讲审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看清题目的要求,审出题目中显性和隐含的关系,选择最佳的方法建立等量关系。
  如,下图是某细胞在进行某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在此变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
  此题目的显性条件是生物膜面积变化,图中给出了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由此应想到隐性条件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通过分析可知,该题实际考查的是分泌蛋白的概念。这样就可以从题目的信息中真正提取出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讲解题技巧,讲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题技巧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的关系后抽象出来的。教师在讲解时不能直接步入解法技巧之中,应通过基本方法引领学生的思维进入题中,让学生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讲题不在多,而在于讲清、讲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讲解,使学生能体会到彻底理解掌握知识时的成功喜悦之情。
  例如: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一死亡率)/时问]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 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此题因为考查的是种群增长的知识,所以应该联想到相应的变化曲线如下:
  这样学生就能够将陌生的数据变成熟悉的曲线知识,从而容易对各个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样的解题技巧是教师智慧的体现,也最能令学生信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教师要收集和整理有关解题技巧的问题,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可对此题进行变式,如变为考查“S”型曲线题型,变为种间关系曲线题型等,通过这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思维开阔、流畅,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当然教师要用心收集和整理这方面的习题,上复习课时才能运用自如。
  (三)讲学生问题所在,切实解决学生的疑点和盲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说“学生概念不清,基础知识差”,我认为这个说法太抽象。“概念不清,基础太差”具体表现为哪些知识有缺陷,应给学生讲解清楚、具体。如细胞液与细胞内液;B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与记忆细胞;细胞株与细胞系;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生长素、生长激素、生长因子与秋水仙素等,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清楚这些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再对概念进行交换式训练,一般能使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四)讲规律、总结及应用
  在生物复习中,教师不仅要讲练习题;还要对题目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知道题目考查的是哪一个知识点,启发学生从习题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进而提高复习质量。如在“遗传的物质基础”复习中,教师应归纳以下题型并与相应知识点相对应。主要为:格里菲斯实验考查、艾弗里实验考查、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考查、关于遗传物质(主要是病毒)的考查、关于DNA分子结构的考查、关于碱基互补配对计算的考查、关于DNA复制的考查、关于DNA复制过程计算的考查、关于基因结构的考查、关于基因表达的考查、关于转录和翻译的考查等。要让学生知道考什么,怎么考。
  (五)讲考试技能,提高解题效率
  考试技能的关键是把题目要求与所选答案结合起来思考。如直选法,用自己最熟悉的知识与选项相对应;排除比较法,对自己不能把握的选项进行比较,利用熟悉的知识排除干扰选项。讲中带着疑问,带着启发,带着探究,带着引导,才能实现师生间的交流活动,才能实现高效的讲解。
  六、研究高考试题。分析考试动向
  备课组成员分工合作,对高考试题进行研究。主要是对近五年的高考试题进行整体研究,找到共性;对近期模拟试题重点研究,找到趋势;对相同考点试题进行对比研究,找到变化;对不同题型试题进行分类研究,找到差别。同时把握高考命题动向。做好归纳,为命题做好准备。
  2012年生物高考趋势有以下特点。
  (一)主干知识考查趋势。新陈代谢(包括微生物代谢)、遗传与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免疫、生物与环境仍然是考试的重点。特别是遗传与变异(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具体应用,基因突变,基因结构,基因工程)的考查,选择题可能会加大生物与环境、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三大物质的代谢、细胞分裂章节中生物图表题的比例。
  (二)实验题命题趋势。主要仍以填空的形式来完成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
  (三)简答、填空(充)题命题趋势。这类题型可能会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力度。植物的代谢(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三大物质代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在生产活动实践中的应用等将是考试的重点。
  (四)选择题命题趋势。选择题将会加大对分子遗传学(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基因结构、基因工程)的考查。还可能会加大生物与环境、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三大物质的代谢、细胞分裂章节中生物图表题的比例。
  通过分析,备课组在模拟考命题中就可以确定命题思想,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模拟全国试卷的题型、题量,让学生的训练更有效。
  七、重视回归课本。回归试卷
  无论用什么形式复习,无论训练多少题目,最后都应该落实到课本的知识点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对主干知识内容加深理解。高考前教师要指导学生按要求将课本阅读一遍,可制订如下表所示阅读计划。
  同时尽可能编写出要点手册,真正做到将课本变薄。要求学生整理每一次考试的试卷。对每一次训练试卷都要认真分析,落实讲评,这些都将是最后阶段复习的最好材料。
  八、处理好学科与理综的关系
  (一)试卷分析
  理综试卷全卷30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其中选择题21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其顺序:1-5题是生物(5题),共30分;6-13题是化学(8题),共48分;14-21是物理(8题),共48分。非选择题共13题,共174分。其顺序:22-26题是物理(5题),共72分;27-30题是化学(4题)。共60分;31-34题是生物(4题),共42分。理综三个学科中物理120分,化学108分,生物72分。
  (二)试题分析
  生物学科近三年高考试题变化较平稳,属理综中较易的科目。非选择题中总有一题是遗传题,考察知识的记忆和联想,以及做题的熟练度。其优点是比较放松。脑部活动没有那么紧张,基本只是调动记忆和潜意识;缺点是分数比较少,要填的空比较多。
  (三)答题顺序分析
  理综试卷选择题科目的分布顺序是生物、化学和物理,非选择题科目分布的顺序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因此答题顺序应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按卷面顺序答题,从头答到尾;二是按自己优势科目顺序答题:①物化生;②化物生;③物生化;④化生物;⑤生化物;⑥生物化。三是选择题按试卷顺序答,非选择题按优势科目先后顺序回答。
  (四)时间分配
  理综总分为300分,物理120分,化学108分,生物72分,因此答题时间分配是物理60分钟,化学54分钟,生物36分钟。每个学科扣除涂答题卡的时间,有效答题时间为物理58分钟,化学52分钟,生物34分钟,这样就剩余有6分钟时间填涂答题卡。若按从头到尾顺序的话。选择题63分钟,非选择题87分钟,由于选择题较易,因此分配时间为50-55分钟。
  (五)答题顺序对单科成绩的影响
  通过对六个班346名同学开展的答题顺序对单科成绩的影响的分析,发现先答题的科目拿分率较高,但理综总成绩却并不理想。
  分析发现,尖子生先答哪个科目对其他科目的影响都较小。普通班的学生先答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这两科分数会较高,但先答物理,物理成绩提高幅度并不明显。
  (六)理综答题指导策略
  1.保持平常心,遇难题心不慌,遇到容易的题目争取拿满分。答题过程中要先易后难,有所取舍。
  2.如果按生物、化学和物理这样的顺序答题,生物需要时间较少,多数是填空,做完后就不用再去考虑了,最后攻物理。生物第34题一定要做,一般只考查记忆。
  3.缜密审题,规范答题。“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一道题目,一定要用必要的时间,看清题目要求,弄清题意,建立题目的情景模型。规范答题要克服以下几个缺点:专用术语不规范、文字表达不严谨、解题步骤不完整、逻辑推理不严密、书写潦草涂改多。
  4.理综答题口诀:
  高分得到需技巧。速度规范不可少。
  遇到熟题看变化,避免生搬和硬套。
  碰到难题不要慌。答案要从基础找。
  不求题题都去做,舍卒保车很重要。
  不求题题都做上,做的满分要拿到。
  检查修改要慎重,答案改错最糟糕。
  (责编阮旭日)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文本生命力 《夜晚的实验》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23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是依托教材中的课文来推进,“文本”“载体”都说明了课文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把教材视作教学之“本”,又使得很多语文教师把其当做“圣本”来用。也正因如此,使得不少教师对教材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原本鲜活的“文本”变
期刊
七月,在漫漫长夜中托起一轮太阳  七月,在风口浪尖上高扬一面红旗  七月,镰刀与锤头镶嵌在鲜艳的旗帜上  七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世界东方    从上海兴业路那座小楼  发出中华生命的最强光  从嘉兴南湖那艘游船  开始历史性的起航  一个苦难深重的古国哟  从此走向光明  ——走向希望    路漫漫呀,赤脚踏平万里坎坷  梦圆圆呀,镰刀锤头创造新的世界  90年的浩瀚史册  写下的篇章是那么滚烫 
期刊
他,是党员中的优秀者,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他,无私地奉献着自已的青春,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他,是党员的楷模,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活教材!他,就是四案小学校长——韦庆德。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德校长。  1992年,德校长毕业后回到故乡北隆村,为了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为了山区孩子的健康成长,毅然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当时他的月工资仅68元,远不够基本生活开支,而他暑假打工一个月就能赚800元。因此,不少人
期刊
桂林市灌阳县洞井瑶族乡有许多用动物、植物名字命名的村屯,野猪殿就是其中之一。李祖清1956年出生于野猪殿的杉木岭,因家境贫穷,刚小学毕业就辍学了。但在上世纪70年代的野猪殿,他已经是“秀才”了。1974年,“根正苗红”的李祖清幸运地被推荐上了桂林民族师范学校。  1977年7月,李祖清从桂林民师毕业,按“社来社去”的原则回到了灌阳县洞井瑶族乡,被安排在大竹源岔路口教学点任教。当时,岔路口教学点就他
期刊
在广西最西端的西林县,在青山环抱、绿树掩映中,坐落着一所红砖白墙的学校,这就是西林县八达镇第一小学。2009年,这所边远贫困地区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获得这样高的荣誉,这与该校校长李依娟的辛勤努力分不开。  2003年,李依娟开始担任该校校长。当时的西林县,在一所学校里任中层职务的女领导还是凤毛麟角。作为全县窗口示范性学校,由一个女校长来掌舵,人们更是议论纷纷,表达了对她的疑
期刊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渔歌子品读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21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它们是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语言文字学习和人文教育的丰富资源,是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增进学生文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然而,放眼当下,古诗词教学似乎成了置身课改大潮之外
期刊
【关键词】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策略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22    《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力求使学生既掌握本节的教学内容,又获得新的体验。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使用教材教
期刊
语文特级教师的修炼之道  白金声在其2011年2月19日的博客上撰文认为,特级教师的修炼之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务本。要明白语文教学无论怎样顺时演变,都应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语文之本、语文之源、语文之魂、语文之脉,语文课最本质的东西以及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二是读书。读书可以涵养底气、丰富文化底蕴、习得纯熟的专业技能、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使课堂充满灵气。但读书不能只盯在一处,而应广
期刊
本刊讯近日,新疆、安徽、四川、内蒙古等地连续发生六起中小学生溺水身亡事故,暑假前夕,教育部办公厅就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通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从学生溺亡事故中吸取教训,切实做好以下工作:立即开展一次预防溺水和暑期游泳安全的专题教育,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坚决避免中小学生因擅自下水游泳玩耍和盲目施救等原因导致的溺水身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切实增强家长的安全意
期刊
【关键词】 阅读教学《鲸》案例分析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7.002    李老师与杨老师同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鲸》。两位老师在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有着质的区别。笔者从中选取若干教学片段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 比较一:初学全文,是了解知识还是把握要点?    ☆李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我先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