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操作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nHdt6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人的动手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也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有效操作 思维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人的动手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也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动手操作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得到长期从事一线教师们的共识,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中,都喜欢让学生“动动手”。可从一些课堂教学状况看来,在这些动手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操作只是一种“摆设”而已,在这种操作情境中,学生被迫沦为是一个熟练的、机械的操作工。这些操作活动流于一种形式,有些课堂上甚至出现了操作错位的现象。因为动手操作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操作而操作;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使动手操作的功效发生变异。
  那么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结合平时的教学观察、实践和思考,有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
  第一,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
  教学活动是一种系统行为,学生总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而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常常被他们感兴趣的学具色彩、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是决定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案例一:一年级实践活动课“摆一摆,想一想”教学片断
  在用2颗珠子在数位表上摆数以后,教师布置学生第一次活动“如果用3颗珠子摆,我们可以摆哪些数?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这时学生的操作就是比较随意的。有的学生摆出“12,30”2个数,有的摆出“3,30,21”3个数,有的摆出4个数。这时教师就及时地提出了第二次操作活动的要求:“请同学们再摆一摆,想一想,怎么摆才能摆地又快又好,而且做到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
  经过第二次活动学生实践汇报如下:
  生1:把3颗珠子全部先放在十位,然后一颗一颗地移到个位,直到全部移完,可以摆出30、21、12、3这4个数。
  生2:把3颗珠子先全部放在个位,然后一颗一颗地移到十位直到全部移完,可以摆出3、12、21、30这4个数。
  生3:把3颗珠子全部放在个位,摆出3,再交换位置摆出30,再把一颗放在十位,两颗放在个位摆出12,再交换位置摆出21,也摆了4个数。
  ……
  在第二次活动中老师的操作要求“摆得又快又好,而且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因此,学生操作时就不再是盲目操作,就会在操作之前先想好操作的顺序或方法。这样把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有机结合,在操作中学生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的规律性,培养了有序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了操作的功能。
  可见,操作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它为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规律提供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
  第二,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
  有效的操作活动更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调控和原则性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能确保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其效果。
  案例二: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拿出圆形纸片)圆的周长它是一条曲线,我们该怎样怎样来测量呢?
  师:请发挥你们的创造性,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①号圆的周长。
  (学生合作测量,教师参与指导)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测量过程?
  (学生汇报缠绕法,滚动法)
  (教师课件演示:强调“滚动法”要点。)
  师:真能干!采用了“缠绕”、“滚动”等不同的方法,我们已经测量出了圆的周长。那么,你认为这两种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圆周长测量呢?
  (学生说理由)
  师:有道理!看来,尽管我们的发明极富创造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那么,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办呢?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合作,及时进行演示指导,使学生掌握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为圆周率的顺利探索做好了准备。
  第三,要启发操作的灵活性
  案例三:《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圆。你看到过别人是怎样画图的吗?
  生:略
  师:如果也要你画一个圆,你准备怎样画圆,需要哪些工具?
  (生自由发言)
  師:现在每组有一些画圆的工具。根据这些工具可以怎样画圆?现在分小组操作。
  ……
  分小组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画图的过程。
  组1:我们组用带有圆孔的直尺和一支笔。
  组2:我们组用一颗图钉,一条线和一支铅笔。
  (示范画圆时,画得不标准)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生1:笔要直,斜了,会弯曲。
  生2:也可以说距离不一样。
  组3:我们组用半圆形的量角器画。
  师:(生画时)请同学们注意,他们组在画时,量角器有什么变化?
  生:移动一点,对着一条“0”刻度线。
  组4:我们用圆规画圆。
  组5:我们组用硬币来画印出一个圆。
  组6:我们组用一支笔,一条皮筋,一枚图钉来画。(画时学生发现画出来的圆时大时小)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生1:因为皮筋有弹性。
  生2:有弹性就会使距离不一样。
  师:(讨论)想一想,你能把这些画圆的方法分成几类吗?
  (师根据学生的分类板书:描、印、绕一圈、定点)
  师:用圆规怎样画出标准的圆呢?(师指导学生画图)
  讨论:用圆规画圆时,有什么相同点?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笔、直尺、皮筋等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的操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自我摸索中进行认知的碰撞,体现了“道而非牵”的精神。
  策略二,学会操作活动中的表达和交流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策略三,训练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相结合
  “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以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以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引导学生怎样操作,更重要的是,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具体经验和形成的表象,充分展开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推论等逻辑思维活动,以达到对数学规律性知识的概括与揭示。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操作之后,虽然离开了实物活动的情境、过程,但脑子当中还能把刚才的操作情境和过程再现,进而以此为中介进行抽象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案例四:《平面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片断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动手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看看这两個图形,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形状变了,面积没有变。
  师: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这前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高。
  师:那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平行四边的面积=底×高。
  人们常说,儿童的思维是从手指头开始的。我们不能对此有所误解,认为只有动手操作,便可以达到目的,而往往忽视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以至于操作归操作,操作之后没有思维的跟进,致使思维常常出现断层,而达不到理想的目的。本案例中,学生在实践之后,再进一步地观察、比较、思考,最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安排,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实际上,动的目的是达到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形式,要通过外在的动,引发内在的动(思维),达到知识的内化,千万不要为了“动”而动。总之,只要我们掌握了操作课的要领,并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运用操作这一手段,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浙江科技出版社
  《如何正确把握数学操作课的要领》,陈岳峰,嘉善教育网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操作(二)》,瑞安小学教研
  《有效操作探究知识》,镇江新区教育网
其他文献
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却机械的解读了“生成”。信口开河,任意生成。非数学的“节外生枝”,无谓争辩,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课堂表面的热闹却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我们关注“生成性”,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要进行价值引导,那么数学课
并行工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对产品和过程进行并行评价,以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和降低产品成本。为了有效地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对产品的可制造性进行评价,本文提出了特征Agent的概念。特
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学生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等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现结合
摘 要:针对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差、能力弱的现象,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思考,发现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进行情感铺垫和有意识增加生活趣味,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着让人惊奇的功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 情感铺垫 生活趣味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知识抽象的学科,因此,抽象、难懂几乎是高中数学的代名词。而广大生涯基础相对较差的普高,数学教学长期处于“难教难学”的被动境地。在长期的教
【摘要】本文论述了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自主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自主教学”的途径实现的。那么什么是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自主教学呢?高中数学自主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组织实施高中数学自主教学呢?  【關键词】新课标 自主教学 自主探究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很多老師在谈到讲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时认为教材跨度较大,针对自己的学生,我在设计教学“步子”过程中,尽量考虑能使学生有事可做,有问可答,从而使每堂数学课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每天都有进展。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中学数学重要内容之一,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工具,是几何后续学习的基础,可见它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很多老师提到按书上一个判定一个判定讲,学生的效果还不错,最后综合起来学生却无从下手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课外小组的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得个性与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因此,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且作用也是全方位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 活动教学 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可以强化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受到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止境。教师培训和发展必须贯穿其专业生涯始终。要改变高学历就是专业化的片面认识,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教师就必须要在自身的职业岗位上执着努力。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校本培训、专家引领、课程开发和行动研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理论学习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的转变,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
【摘 要】本文给出了求解矩阵方程AX=B,XA=B以及AXB=C的初等变换法.  【关键词】初等变换 初等矩阵 单位矩阵 矩阵方程  1.引言  矩阵方程是指含有未知矩阵的矩阵等式.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种典型矩阵方程,即AX=B、XA=B和AXB=C的求解.当矩阵A,B可逆时,一般上述三种矩阵的计算结果是:X=A-1B、X=BA-1和X=A-1CB-1.也就是要计算矩阵方程需要先求相应的逆矩阵,然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