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总结了高中生物“生态因素”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搞好本节的教学关键在于“了解五个概念、讲清四个区别、阐明三个联系、把握两个观点、说明一个问题”。
关键词:生态因素;教学;体会
“生态因素”这一节涉及的知识面广,与教材其他章节内容和人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因此要讲好这节课,就不能将这节课的内容孤立地讲,而要紧密地联系教材其他章节的内容和人们生活的实际,笔者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了解五个概念、讲清四个区别、阐明三个联系、把握两个观点、说明一个问题。
一、了解五个概念
即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这五个基本概念。这部分纯概念性内容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教师在上课时只需提议每个概念的中心词即可。如生态因素——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
二、讲清四个区别
一是生物的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前者是指生物体周围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存的所有因素;而后者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如光、温度、水分、空气等,但像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因素则属于环境因素,不属于生态因素,因为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温度、光照、气压等生态因素间接体现出来的,它们本身对生物没有直接影响。
二是种内互助、种内斗争与竞争:种内互助(蜜蜂、犀牛)、种内斗争(蝌蚪自毒现象)属于种内关系,不管是种内互助还是种内斗争,对于生物种群的生存与繁衍均是有利的;而竞争则属于种间关系,不同物种间生态需求越接近竞争越激烈(如牛与羊、水稻与稗)。
三是共栖与共生:这两种现象大体相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这两种生物彼此分开后能否独立生存,如双方都能够独立生存就属于共栖。例如,有些附生植物附着在大树上,借以得到充足的光照,但是并不吸收大树体内的营养。海葵常常固着在寄居蟹的外壳上,海葵靠刺细胞防御敌害,能对寄居蟹间接地起到保护作用而寄居蟹到处爬动,可以使海葵得到更多的食物,但是,它们分开以后仍能独立生活。若双方或有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则属于共生。例如,地衣就是真菌和苔藓植物的共生体,地衣靠真菌的菌丝吸收养料,靠苔藓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如果把地衣中的真菌和苔藓植物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
四是寄生与捕食:虽然二者都是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身上获得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但寄生是指寄生生物只能吸取寄主的极少部分物质或者逐渐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直至寄主死亡。寄生生活对寄生生物有利而对寄主有害,如果两者分开,寄生生物很难单独生存,而寄主可以健康生长。例如,槲寄生于苹果树、菟丝子与大豆等。而捕食则是捕食者一下子将被捕食者能食用的部分吃掉,如鸟吃昆虫。并且寄生生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小,就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捕食者的活动范围比较大,可以到处奔跑或飞翔。
三、阐明三个联系
首先是本节内容与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关系。尽管光、温度和水对动植物的繁殖、活动时间、生理和分布等起着决定作用,当往往都是通过影响动植物的新陈代谢来影响生物的行为的。如光、水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温度与新陈代谢中酶的活性的关系;又如,由于光能影响植物的分布,而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光也能影响动物的分布。
其次是植物分布与纬度的关系。例如,位于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日照时间短,因此那里生长的植物均为短日照植物;位于高纬度的亚寒带、寒带地区,尽管长日照、短日照条件都具备,但在短日条件下温度极低,不适宜植物生长,因此那里生长的植物均为长日照植物;而位于两地区之间的中纬度温带地区,由于在春天日照时间长,在秋天日照时间短,因此在那里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均有分布。
最后是本节内容与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生理、分布、繁殖和活动时间等起着决定作用,同时生活在某一环境的生物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性状的长期积累。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适应方式。
四、把握两个观点
在讲述“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时,必须要让学生把握两个观点:第一,对生物体来说,各种生态因素不是单独、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第二,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众多的因素中往往存在着关键因素。例如,对于蛋鸡来讲,限制母鸡下蛋的关键因素分别是:春天——食物,夏天——温度,冬天——日照。
五、说明一个问题
着重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不仅受环境的影响,也能影响环境。即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为环境条件的,维持生物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都要从环境中取得,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每种生物对它生活的环境普遍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就要被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种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适应的相对性原因在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生物的生命活动必然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大大超过任何一种生物,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环境问题。
通过“五、四、三、二、一”的讲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本上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便于理解掌握。
(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生态因素;教学;体会
“生态因素”这一节涉及的知识面广,与教材其他章节内容和人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因此要讲好这节课,就不能将这节课的内容孤立地讲,而要紧密地联系教材其他章节的内容和人们生活的实际,笔者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了解五个概念、讲清四个区别、阐明三个联系、把握两个观点、说明一个问题。
一、了解五个概念
即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这五个基本概念。这部分纯概念性内容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教师在上课时只需提议每个概念的中心词即可。如生态因素——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
二、讲清四个区别
一是生物的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前者是指生物体周围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存的所有因素;而后者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如光、温度、水分、空气等,但像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因素则属于环境因素,不属于生态因素,因为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温度、光照、气压等生态因素间接体现出来的,它们本身对生物没有直接影响。
二是种内互助、种内斗争与竞争:种内互助(蜜蜂、犀牛)、种内斗争(蝌蚪自毒现象)属于种内关系,不管是种内互助还是种内斗争,对于生物种群的生存与繁衍均是有利的;而竞争则属于种间关系,不同物种间生态需求越接近竞争越激烈(如牛与羊、水稻与稗)。
三是共栖与共生:这两种现象大体相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这两种生物彼此分开后能否独立生存,如双方都能够独立生存就属于共栖。例如,有些附生植物附着在大树上,借以得到充足的光照,但是并不吸收大树体内的营养。海葵常常固着在寄居蟹的外壳上,海葵靠刺细胞防御敌害,能对寄居蟹间接地起到保护作用而寄居蟹到处爬动,可以使海葵得到更多的食物,但是,它们分开以后仍能独立生活。若双方或有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则属于共生。例如,地衣就是真菌和苔藓植物的共生体,地衣靠真菌的菌丝吸收养料,靠苔藓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如果把地衣中的真菌和苔藓植物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
四是寄生与捕食:虽然二者都是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身上获得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但寄生是指寄生生物只能吸取寄主的极少部分物质或者逐渐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直至寄主死亡。寄生生活对寄生生物有利而对寄主有害,如果两者分开,寄生生物很难单独生存,而寄主可以健康生长。例如,槲寄生于苹果树、菟丝子与大豆等。而捕食则是捕食者一下子将被捕食者能食用的部分吃掉,如鸟吃昆虫。并且寄生生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小,就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捕食者的活动范围比较大,可以到处奔跑或飞翔。
三、阐明三个联系
首先是本节内容与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关系。尽管光、温度和水对动植物的繁殖、活动时间、生理和分布等起着决定作用,当往往都是通过影响动植物的新陈代谢来影响生物的行为的。如光、水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关系,温度与新陈代谢中酶的活性的关系;又如,由于光能影响植物的分布,而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光也能影响动物的分布。
其次是植物分布与纬度的关系。例如,位于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日照时间短,因此那里生长的植物均为短日照植物;位于高纬度的亚寒带、寒带地区,尽管长日照、短日照条件都具备,但在短日条件下温度极低,不适宜植物生长,因此那里生长的植物均为长日照植物;而位于两地区之间的中纬度温带地区,由于在春天日照时间长,在秋天日照时间短,因此在那里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均有分布。
最后是本节内容与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生理、分布、繁殖和活动时间等起着决定作用,同时生活在某一环境的生物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对可遗传变异性状的长期积累。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适应方式。
四、把握两个观点
在讲述“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时,必须要让学生把握两个观点:第一,对生物体来说,各种生态因素不是单独、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共同起作用的;第二,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众多的因素中往往存在着关键因素。例如,对于蛋鸡来讲,限制母鸡下蛋的关键因素分别是:春天——食物,夏天——温度,冬天——日照。
五、说明一个问题
着重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不仅受环境的影响,也能影响环境。即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为环境条件的,维持生物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都要从环境中取得,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每种生物对它生活的环境普遍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就要被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种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适应的相对性原因在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生物的生命活动必然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大大超过任何一种生物,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环境问题。
通过“五、四、三、二、一”的讲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本上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便于理解掌握。
(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