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新疆喀什乡亲上北京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yu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年前,湖南作家陈沸湃曾在且未县工作过6年,在他的内心里,新疆就是第二故乡。
  近日,内地的一对作家夫妇自费邀请10位新疆农民游北京的事情,引起各方关注。湖南卫视新闻、红网、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媒体都做了报道,作家陈沸湃、曾丽娟夫妇也进入公众视野。那么,这对作家是如何与这些遥远的喀什乡亲结缘的?
  为什么他们夫妻俩愿意花近10万元,资助10位喀什乡亲去北京呢?
  陈沸湃说:“原因很简单,这些质朴的村民感动了我们。”
  回到第二故乡
  24年前,湖南作家陈沸湃曾在且末县工作过6年,在他的内心里,新疆就是第二故乡。
  去年,陈沸湃想回新疆看看,现在的新疆到底是什么样,他十分渴望了解。
  陈沸湃、曾丽娟夫妇一路向西,最后来到距离喀什200多公里,距离乌鲁木齐1500公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村庄——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库尔玛乡红光村。这个距离首都北京的遥远村庄,有着800多户4200多人,这是回族、彝族、维吾尔族、汉族等多民族聚集的村庄。
  得知陈沸湃的妻子是北京人,村民们纷纷拥到村委会的办公室,争着邀请客人去自己的家里做客。
  原来,热情的村民们都没有到过北京,他们曾在电视和图书里,看见过天安门和毛主席,但他们更想通过北京客人,了解祖国的心脏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就这样,陈沸湃和曾丽娟被村民们挽留下来,作为作家,这是了解当代新疆农民的一次好机会,而这个机会,对于同是作家的夫妻俩来讲,十分珍贵。
  村民们的热情,只是他们的第一个感受。
  70多岁的阿布力孜大叔身体不好,家里生活条件一般。2013年9月,阿布力孜的三儿子在喀什工地干活时从6楼摔下来意外身亡。后来施工方的老总连着三次驱车来阿布力孜家,要付赔款,可阿布力孜大叔坚决不收赔款,还反复给对方说:“我打听过了,责任是我儿子的,是他自己不小心摔下来的,这个钱我们不能要,这样会影响民族团结。”
  曾丽娟听到这个故事时,阿布力孜大叔搓着自己骨节粗大的手,又低声重复了一遍:“真的,不该我们要的钱不能要,我们要民族团结。”听了翻译的话,当时曾丽娟就红了眼眶。她说,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事件,但从中不难发现在大家心中,团结的分量有多重。
  小村庄大家庭
  听着乡亲们的故事,陈沸湃决定多留一段时间。村民知道后每天都要自己排一排,请夫妻两人到自家去做客。
  有一次,阿布力孜大叔递给陈沸湃一块羊肉,其时陈沸湃冠心病犯了,吃不了羊肉。阿布力孜说:“不吃不要紧,你只要尝一尝,我们这里的羊肉香得很!”陈沸湃想撕一小块尝尝,结果他手刚拎起那块肉,阿布力孜大叔就收回了手,还笑呵呵地看着他得意地说:“你吃吧,不吃就是不搞民族团结。”
  每天在村子里和村民们在一起,陈沸湃夫妇发现,几十年来,红光村的村民们一直保持着串门的好习惯。过春节时,村民们都要到汉族村民家里拜年。古尔邦节期间,汉族村民总要为维吾尔族村民准备文艺节目。每年三八、五一、国庆等节目,各族群众也要聚在村部广场,一起唱个木卡姆,跳个麦西来甫,每个节都过得热热闹闹。在这村里,各民族都会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大家彼此就像兄弟姐妹,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
  在红光村,大家都认识77岁的麦麦提·伊莱克大叔,那是因为他会在每年的5月,也就是民族团结月,邀请村民到他家去吃饭。从1983年的第一个民族团结月开始,32年从未间断。在这个月里,他一定要宰一只羊,做一大锅抓饭,热情款待村里的汉族邻居和朋友们。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对此,陈沸湃一直心存疑问。直到有一天,大叔说自己11岁时,新疆解放。后来他在喀什某团一连当了6年兵,在那里学了文化,会看报纸,毛主席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朝鲜,打败了美帝国主义。
  麦麦提最崇拜的人就是毛主席,现在麦麦提大叔听到国歌、红歌,看到关于部队的电影,仍然很激动。
  15队的村民们推举麦麦提大叔当小队长已有20年。村民们说,他能及时传递村委会的相关政策、建议,领着大家一起种棉花、玉米致富。
  乡亲们的愿望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陈沸湃夫妇推迟了离开的日期。
  在他们的笔记中,记着村里更多的小故事。
  41岁的阿瓦汗,丈夫几年前患癌症,为了治病她只好东家借西家借,一共借了3.8万元。丈夫去世后,借的账还没还完,儿子又考上了大学,学费不够。阿瓦汗就找到了邻居李尚雄说明了情况。李尚雄说:“别着急,还差多少钱?”听说差3000元,李尚雄马上拿了3000元给阿瓦汗说:“先让儿子去读书,就算是我资助的。”
  2012年夏天,一名汉族人骑摩托车到红光村,出车祸死亡,村民们将血肉模糊的人抬到卫生院门口,天热蚊虫蜂拥而至,落在刚刚出意外的人身上。看着这一幕,在场的古丽沙汗·阿布力孜急忙跑过去,一遍遍地轰赶苍蝇。然后,她用自己的玫瑰色纱巾,盖在死者的脸上。有人问她为啥不要纱巾了,古丽沙汗说:“我没想那么多,本来死了就很不幸,不能让他死后还被苍蝇包围着。”
  陈沸湃说:“像这样朴实感人的小事,在红光村不胜枚举。”
  走访过很多村民后,陈沸湃夫妇发现,全村村民几乎没有人到过乌鲁木齐,更不要说出新疆了。
  阿布力孜大叔曾拉着陈沸湃的手说:“你们是北京来的,肯定可以见到习主席,请告诉他,红光村的阿布力孜非常想见一见他!就像当年的库尔班大叔想见到毛主席一样!”老人家伸出双手,来回翻转比划着说:“我要是能轻轻地握一下习主席的手指头,哪怕是摸到他的指尖……啊,一点点,轻轻地碰一下也行,就算是我激动的心脏……这一辈子也不遗憾啊!”
  在北京的日子
  在红光村的一个多月里,很多少数民族老乡向陈沸湃夫妇表达了同一个愿望:到北京看一看,哪怕是看看毛主席曾生活过的地方,他们的内心就满足了。陈沸湃夫妇决定带几位红光村的维吾尔族老乡去首都,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北京。
  今年元月开始,陈沸湃夫妇通过努力,凑足够了10万元。
  6月25日,陈沸湃夫妇带着十位红光村的村民游览了北京。就在当天,曾丽娟的母亲在医院抢救,陈沸湃远在湖南湘潭的大姐夫去世,可乡亲们已经来了,不可能放着他们不管。
  陈沸湃夫妇二人操办了大家的吃饭、住宿、导游、包车……每到一地,70岁的吾拉音·色买提都拿出准备好的纸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10位村民非要自己掏钱在天安门广场和毛主席像拍照。
  看到54岁的穆萨·库宛拿到印有国旗、毛主席、天安门的水晶纪念品时,一遍遍抚摸上面的毛主席像,陈沸湃和曾丽娟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他文献
因为王洛宾的《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享誉海内外。  西部歌城效果图  “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因为王洛宾的《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享誉海内外。不过,达坂城可不止这一首歌。千百年来,这座会唱歌的古镇在不停地用它的歌声,讲述着古镇成长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歌声多诉说环境艰苦  达坂城位于乌鲁木齐市区东南80公里,唐代曾设白水镇城,元代称“黑虎
期刊
这口井,被后人称作“军垦第一井”。面对汩汩喷涌的水流,王震将军用手一指:“就在这里建一座军垦新城。”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石河子人,尽管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眼神、每一次脉动都烂熟于心,然而,在动笔写作这篇文章之前,我还是换上一双平底鞋,沿着笔直、宽敞的道路,款款而行。  从老城区到开发区,从北区到南区……我试图找回儿时的记忆。那是位于石河子12小区的一片低矮、破旧的平房,每到冬季,堆
期刊
当5岁的曼则莱·麦麦提跟随父母在集市上看到五彩斑斓的艾德莱斯线,就一直向往着自己也能织出那样美丽的颜色,这个梦如同时光机一般,一直深深记录在曼则莱·麦麦提的脑海里……  梦想是什么,十个人可能有十个不一样的梦境,当医生,救死扶伤,当警察,除暴安良。  5岁她爱上了艾德莱斯  初見艾德莱斯是曼则莱·麦麦提5岁时,那天,她随着父母来到吉亚乡的巴扎上赶集。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吸引她的,却是一块艾德莱斯的广
期刊
家乡变化太快,我都不敢想象未来它会以什么模样出现在我面前。不过有一点我坚信,它只会让我因身为一个新疆人而更加骄傲。  ——曹豫  “在我离开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家乡会发展得这么快,变得这么漂亮。”在广州从事移动网络通信行业的曹豫感慨道。  2015年,是出生于新疆克拉玛依的曹豫在广州生活的第13个年头了,他爱和身边的朋友们介绍新疆的一切,在他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南方朋友来到新疆、爱上新疆。曹豫很自豪,
期刊
“哇!达林塔叔叔又来看我们来了!”4月23日,伊·达林塔携手他的“一小步幸福”公益团队,带着慰问品来到巴州儿童福利院看望孩子们,正在康复训练器械室的孩子们一见到他,便放下手中的器具,跑过来缠在达林塔的周围。有着同样身世的他,这个大家庭让他很有“家”的感觉。早在2008年,这座儿童福利院成立之时,达林塔在此助养了一名孤儿,转眼间这个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  带着军人身份踏上公益之路  达林塔从小生长在
期刊
“湖南有个‘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事,那时湘妹子为了建设新疆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个传奇,我也想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张乐说。  新疆的美食、新疆的朋友以及新疆的患者,这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乐来说,已成了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虽然来新疆不到一年,但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7月5日,记者见到张乐时,他刚从内地参加完一个会议回疆,来不及休息,张乐就披着白大褂来医院工作
期刊
他,细瘦中等个头,操着一口甘肃口音,威望甚高,入伍12年,带出2个“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4个一等功臣,4个二等功臣。  他,临危受命,从一窍不通到排爆专家,是官兵心中的“传奇”,连“死神”都绕着他走。  他,一次次穿越死亡,荣立战功,因超龄提干无望,但当任务来临时,他无怨无悔,即便脱下军装也毅然选择参加战斗。  他,就是新疆总队四支队特勤中队上士,甘文杰。一个把使命永远扛在肩上的老兵,一个用生
期刊
“迅速疏散周边群众,谈判民警务必稳住嫌疑人情绪,狙击手占领制高点,一组做好强攻准备,二组从屋后迂回包抄,随时做好接敌战斗!”……这样的生死镜头不知多少次出现在喀什边防支队司令部参谋长张永周身上。  枕戈待旦为打赢  “战斗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我们就是要把自己当作一颗子弹,出膛的子弹不回头!”。在一次“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大讨论交流会上,张永周《出膛的子弹不回头》的发言赢得了官兵们的阵阵
期刊
在滇缅公路这个战场上,“南侨机工”是抗日运输队的尖兵,1200多人为了这条抗战命脉的畅通,永远长眠在了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  “飞虎队、中国远征军、驼峰航线”,这是我们熟知的中国抗战史中的人群和事件。还有一群人,他们在祖国山河破碎之时,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义无反顾地从南洋回到祖国,他们只为做一件事,为祖国而战!  1938年,由“华侨领袖”陈嘉庚招募的32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和汽车修
期刊
他叫杨积新,从克拉玛依油田,到长庆油田,再到中原油田,他转战多个油田,干了一辈子驾驶员,直到退休。  56年前,他在克拉玛依工作时,曾和队友们在行车途中被困雪山,绝望之中,单位领导及时请求支援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从此以后,他用同样的方式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他叫杨积新,从克拉玛依油田,到长庆油田,再到中原油田,他转战多个油田,干了一辈子驾驶员,直到退休。  开了33年车,杨积新的行程达到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