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boy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格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但部分学生人格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文章针对大学生人格现状,分析了我国传统“理想人格”内容对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提出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用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熏陶、影响、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从而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 理想人格 人格塑造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igure the wholesome personality
  Wang XiaohongTian Cairui
  【Abstract】Personality training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urposes of educ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with healthy personalities. However it can not be ignored that some students do encounter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ir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ie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ideal personality” in fostering sound healthy personalities. It propos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best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used to influence, to educate and to help students resisting any erosion of decadent ideas, and thus to make them talents with sound personalities.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Ideal personalityTo foster personality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理想。近代蔡元培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说明我国历来有注重人格培养的传统。在当代,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多元利益的驱动,教會那些一脸迷惑、尚显稚嫩的大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尤其成为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格”是这样解释的:①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②人的道德品质;③人能够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可以看出,“人格”包括内在的以性格、气质、能力为特征的“心理人格”;与个人的尊严、道德品质相关的“道德人格”;也包括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法律人格”。人格的形成和改善与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当前,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精神熏陶、影响学生,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他们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内容。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学生人格的陶冶和养成,历史上对理想人格的描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崇尚“君子”人格。《论语》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说法,是对君子人格胸襟的最好写照。君子人格倡导一种“贤人”精神。例如,在个人修养方面,主张要修身养性,要具有厚德载物的谦虚、明厚精神,还要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人格气节。在社会角色方面,则包括“大公无私”、“言必信、行必果”的交往原则;讲究道义的处事之道等,这些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1.2注重“社会群体”意识。儒家在论述理想人格时,强调了既然个人不可避免地与群体相联系,就必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因此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强调应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确定应如何对待别人,应以他人、群体为出发点和归宿。高度重视群体而忽视个体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侧面。
  1.3倡导胸怀天下的爱国意识。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不仅注重人的内心修养,而且鼓励人在社会中有所作为。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方案,明确地把“修身”与“平天下”联系在一起,把塑造人格与建功立业同时作为人生的目标,并且把维护人格尊严的内在要求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相结合,把个体独立人格中的自强刚健精神锻造成爱国意识、忧患意识和群起奋进的民族精神。
  1.4关注“人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所以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教化。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在强调尊重他人价值的同时也鼓励实现自身的价值。
  1.5强调“和谐”的人生目标。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犹不及”的行事和谐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对自然的认同和遵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
  2.大学生人格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人格状况的主流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的观念受到新形势的强烈冲击,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1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主要反映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多表现出务实、功利的一面,道德责任意识与义务观念相对薄弱,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出脆弱的一面。例如大多数大学生赞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实践,过多强调个体的权利,忽视了应尽的义务,只看到别人为“我”做了什么,而不愿去想“我”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背离了我国向来崇尚整体利益、崇尚重义轻利等传统道德。
  2.2大学生诚信观念缺失。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生活和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社会上逐利口号的喧嚣、金钱欲望的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以假充真的虚伪现象在大学生中时有所见:考试作弊之风屡禁不止,假证书、假荣誉有泛滥之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受到冲击。
  2.3大学生在道德自律等方面存在不足。当代的大学生们,比旧时代的学子拥有更宽的视野,更高深的知识。但基本的文明素质与学识并非成正比。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乱扔果皮、纸屑;口出秽言,举止不雅;践踏墙面,损坏桌椅……。大学生虽然学识高、学历高,但基本社会文明公德水平有待提高。
  2.4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生活抑郁感增多。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为更多学生提供上学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习、经济、就业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压力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中,对家长和学校的依赖性较强,对社会了解很少,常常难以正确估价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以及自身应采取的方式,难以对周围环境作出恰当的反应,难以正确地处理复杂的社会情况,有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稍受挫折,便以一种不严肃的态度面对生活,把一切视为无所谓,精神陷入萎靡状态。
  2.5大学生法律等社会常识欠缺。当问到大学生“你对我国的宪法了解程度”時,真正了解的却很少,许多学生仅仅“知道一些”,仅有“模糊的概念”。此外,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还表现在学生对自己享有的权利尚不完全明确,对自身权利的保护不足。
  3.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理想人格具有现实的普遍可塑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肯定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者的内在因素。然后又强调“学而后可以成圣”,告诉我们要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与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它蕴含的丰富的理想人格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现代意义与价值。
  3.1继承传统的“君子”理想,提高自身修养。首先,利用“君子”理想帮助学生建立诚信观念。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遵交友之“道”。其次,利用“君子”人格培养学生“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崇高气节。这种祟尚气节、讲究节操的人格精神乃是支持大学生抵御外界诱惑,自尊、自立的重要精神支柱,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第三,利用“君子”人格培育学生“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执著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历来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竞争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有助于青年人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成为蓬勃向上、不断进取,敢于面对生活、面对困境的人。
  3.2用“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导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我们应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爱人”、“和合”之道,培养学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仁爱之心,摒弃冷漠,真诚对人,学会宽容,怀着博爱的心和宽大的胸怀去包容他人,对不幸者、弱者给予关心和帮助。在社会活动中还要富有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还可以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我们从道德伦理的高度来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自觉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3.3发扬“为国分忧”、“心系祖国”的爱国主义传统。家国同构的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颂扬的人格精神的重点,是几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屈原的以死明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真挚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体现。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国家独立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是塑造当代大学生高尚情操、美好品行的精神财富。
  3.4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传统的人格理想,代表的是一种追求、一种激励、一种对自我的超越。它在处世原则中的积极成分,对于市场经济下过分个人化、实利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可以起到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化解的作用。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矫正学生的不合理认知,减少由于个人行为与传统文化道德相悖而造成的内心冲突,使学生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包括开阔的胸襟以及宽容、豁达、高尚的精神境界;平和的心态;自我与自然统一的健康心理等;最终实现各种心理要素协调发展的目标。
  3.5从人本主义出发,培养学生法律观念。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制观念,首先要认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是有独立价值的存在,是不隶属于任何人的独立的存在者;并且,必须将他人也作为这种主体人来认识并尊重其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文化的背景,为当代青年精神资源注入新的营养。当人们把一定的法律规范同人生观、价值观联系起来时,对于法律规范就会理解得更深刻,遵守得更自觉,道德观念也更加坚定。因此,在人格教育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利用他们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道德自律意识来支持他们的守法观念。使学生有较强的法律、道德意识,有社会良心。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漫长的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凭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厚德载物的集体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也是哺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应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其成为健全人格形成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周璇璇.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65~67
  2 赵行良著.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3 姜林祥主编.儒学与社会现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8
  4 龙佳解著.中国人文主义新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1.5
  5 刘秀珍.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214~216
其他文献
【摘要】主体与主导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评价要反映他们的需要、应答他们的需要。学生是评价实施的主体之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以学生为主,要吸收学生的意见。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评价 建议    English teaching evaluation  Yang Ziying   【Abstract】The evaluation pri
期刊
【摘要】民族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纲领和政策。运用民族主义理论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及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产生以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培养学生和平共处的国家观念及开放的世界意识。  【关键词】民族主义 教学 应用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tionalism theory in high-school history teac
期刊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它着眼于思想品德学科的开放特点,把“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通过活动去体会和实践,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因此,搞好活动课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于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培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寻找适合新
期刊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步骤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人教社外语室英语组的专家们在其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教材的使用建议中提出了“五步教学法”。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到这个方法是指导初中英语教学的好方法,教学中若能科学地利用将促使英语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1.用“五步教学法”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编排体系中贯彻了结构主义的语言教学理论,因此现行初
期刊
随着各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越来越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教师对此早有思想准备,但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中,仍然显得措手不及,不能很好地传授知识,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识,甚至达不到学习目标。因此,面对大面积的差生,教师真的有种“黔驴技穷”的感觉和无奈。如何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好这种矛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就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把学习目标提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这
期刊
我们知道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改革和高考的需要。因此,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搞清引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认识不足。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只是讲解严谨的数学概念、公式、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期刊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高度的思想性。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正确把握好“四度”。  1.把握知识的深浅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些问题,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有个“度”,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在讲授中
期刊
【摘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回丢失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开、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
期刊
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發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
期刊
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動,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提供四法供大家参考:  1.温故导入法。一些与学过的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课题,应尽量采用联系旧知识的方法,使与新课题有联系的旧知识在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