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主义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纲领和政策。运用民族主义理论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及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产生以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培养学生和平共处的国家观念及开放的世界意识。
  【关键词】民族主义 教学 应用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tionalism theory in high-school history teaching
  Zhang Chengwen
  【Abstract】The nationalism means the principled creed and policy that is used for the bourgeoisie to deal with the national problem and relation. Applying the nationalism theory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roduce of the recent Chine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national feeling, can cultivate students’ nation idea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the open world consciousness.
  【Keywords】NationalismTeachingApplication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我们可以利用民族主义理论的合理成分,培养学生科学的民族情感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1.民族主义理论内涵及形成。民族主义指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纲领和政策。民族主义源于西欧[1]。到资本主义时代则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内涵正如英国学者安东尼•D•史密斯所言“世界是分为民族的……个人获得自由,实现人生目标就必须从属于一个民族,每个民族总是通过自治方式表达它的本质;一个和平的世界只能是建立在民族自治的基础上的”[2]。我国学者认为民族主义理论强调民族集体内部同质,族外异质,突出民族集体地位和民族利益,主张建立民族国家[3]。笔者认为民族主义产生有其物质条件,在固定的地域范围内,有稳定的经济联系和政治纽带,形成稳定的心理共识才能形成民族共同体,才能产生民族主义。
  近代欧洲之所以萌发民族主义。14、15世纪,西欧社会经济变化巨大:庄园制度解体,大批庄园农奴转化为自由劳动力;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出现扩展;工商活动中出现了复式薄记、保险契约等新的因素,银行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并引起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贵族地位下降,市民阶级通过城市自治等方式地位上升,与日益强大的王权结盟,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君主国,其著名的代表是马基雅维里与波丹。马基雅维里《君主论》首次将政治与道德问题区分开来,奠定近代政治学的基础,并且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而波丹则是近代国家主权学说的创始人,为欧洲民族国家创立国家权威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各地方言的兴起和拉丁语垄断地位被打破,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逐渐形成,到文艺复兴时民族语言逐步确立,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强化,人们已经能够根据语言来辨别自己所归属的民族共同体”[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导致民族共同体地位高于宗教团体地位,世俗王权加强,“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國,而现代欧洲国家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5]。波丹的这种民族国家主权理论经过雨果•格劳秀斯发展为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在国际关系处理时应以基本正义和公理的国际法为基础。这一原则在《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中体现出来,它承认了欧洲各国的独立与主权地位,但这种主权国家内部并没有真正同质。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只有当人人成为国家成员,身份由臣民变成公民时,民族内部才能真正同质。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等级和阶级都不复存在,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6]。法兰西民族真正内部认同,法兰西人认识到民族共同体成员的一切都应服从于民族国家集体,认识到“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祖国”。[7]法国大革命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产生。
  近代民族主义产生巨大作用。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巨变,工厂式社会化大生产更加彻底地摧毁村社和行会及其他共同体,并且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密切内部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巩固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民经济实体。同时引发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流动,出现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同,价值观念趋于相同,于是资产阶级更加认同国家主权,主张建立民族国家并且追求民族国家的富强。这样近代国际关系中都可以看到民族主义烙印。民族主义既是人民进步繁荣的强大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也是战争等暴行的根源。因此,要正确全面理解民族主义,培养学生科学的民族主义观念。
  运用民族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考察中华民族演变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探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华民族自觉御侮自强,争取民族独立,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操。考察世界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形成后民族主义在国际关系上发挥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以此培养学生平等和谐的民族国家观念以及开放的世界意识。
  2.民族主义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操的培育。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很早出现了民族国家,民族异谓,家国同构。所谓民族异谓是指民与族概念内涵不同。《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孟子•尽心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很早就出现了“民”的观念,《说文解字》释“民,众萌也”,可见民是相对君主而言,是从社会结构而言,带有政治色彩。《说文解字》释“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后引申为家族、宗族,注重血缘宗法关系。到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首先把民与族合称,此后民族一词广泛使用起来。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家庭、家族和国家组织结构相似。梁启超所言“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8]按照地缘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结构渗透宗法组织的基因。中国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既不同于古希腊的城邦社会,也不同于古印度的种姓社会,正是这种独特的宗法专制社会造成了中国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使中国士人产生了“内圣外王”的价值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士人循序渐进的人生价值追求目标。这种追求在处理民族问题时体现为文化认同,是以“先王之道”来界定的。历代学者认为夷狄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就可以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孔子贬晋褒楚,而董仲舒则在《春秋繁露•竹林》进一步阐述“今晋变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认同原为夷狄的楚国体现出中国道德文化,而成为君子之国。
  东汉末年公羊派学者何休根据“公羊三世说”描绘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内其国而外诸夏”发展到“内诸夏而外夷狄”,再发展到“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的大统一局面[9]。一统进程中最深层的文化判别标准即文化认同。唐人韩愈《原道》认为“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入中国则中国之”。清人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吴楚浙闽,汉以前夷也,而今为文教之数:齐晋燕赵,唐隋以前之中夏也,而今之椎钝驻戾者,十九而抱禽心矣”。韩愈和王夫之指出华夷文化差异,更说明了这种文化差距可以改变。一统进程中最深层次的文化判别标准即文化认同。这既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实际,同时为近代中华民族的认同提供思想源泉。
  张岂之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10]。自夏、商、西周三代华夏族形成到春秋战国出现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共处交往和互相吸收,历时千年,方才构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格局。汉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占主体和核心地位,并尊重各民族风俗特色。随着中原王朝疆域拓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纽带越来越强化。社会生产生活上,中原农耕生产方式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周边民族的物产也不断向中原地区传播,从而形成共同的经济实体。在此基础上,周边民族政权不断吸收中原政权的制度文化并加强政治联络,这样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等,南方游耕民族如百越、西南夷不断汉化,中原文化向周边地扩散,形成以儒家伦理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社会心理,这样中华大地上民族共同体诸要素渐趋完备。出于受儒家精神的影响,在西汉国格观念产生,到宋明时期国格观念进一步发扬,到近代国格观念则成为爱国主义初期形态。中国境内各族形成自觉的民族观念——中国人观念[11],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称谓。
  纵观中华民族的形成,我们从民族主义理论角度才能真正认识到“中国历史应该是全国各兄弟民族共同的历史,各民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12],才会真正理解“正是有了农耕人、游牧人和游耕人经历数千年的彼此交往,相互融合,不断互摄互补,方汇成今日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12]。同时我们真正理解古代民族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整合功能,认识到杰出民族首领松赞干布、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人兼并部落、统边立国的战争,只能以正义、非正义来区别,不能以侵略战争来看待,战争的结局朝着局部统一方向发展。同时才能真正认识到秦皇汉武北击匈奴、唐太宗征战突厥、清康熙乾隆出兵西北镇压叛乱,这些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都是进步的战争、正义的战争,这些战争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正如列宁所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带有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13]从中华民族发展看,我们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在近代我们更应该注重民族主义对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所起的作用。
  在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体现更加明显,农民阶级朴素的民族意识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中已有模糊的反映,而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首先提出民族观念,康有为公车上书把救亡图存政治运动与变法运动相结合,此后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目标,这样民族主义正式产生。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从革命排满推翻帝制到反帝独立,中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不断充实完善,孙中山、章太炎等思想家都提出民族主义,对内加强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强调各族平等,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交织在一起。这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者前赴后继,直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改造发展民族主义,中国民族革命才焕然一新取得了彻底胜利。有民族主义作指导,中国近代革命先烈百折不饶的斗争,中国才能赢得民族独立。
  3.民族主义对和平共处国际观念与开放世界意识的培养。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它对内具有整合社会功能,增强民族国家凝聚力;对外强化本民族的区别意识,突出本民族的利益。两者共同作用使得民族主义具有双刃剑的功能,在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产生巨大的影响。民族主义首先体现为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其次体现为追求本民族国家的富强。自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欧洲大陆掀起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反对封建割据与异族统治,建立一系列的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积极作用明显。19世纪70年代以后,民族国家追求富强,国家之间的竞争状态已经成为最普遍的基本状态,在民族主义推动下,欧洲后起五强英、法、奥、普、俄最后淘汰了西班牙、荷兰,此后欧洲大陆又出现急剧的竞争,由英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民族主义消极作用表现相当明显,他们以本民族利益至上为原则处理民族国家关系,把其他各国看成自己的威胁,采取抑制其他国家的措施,从而导致西欧各强国在殖民地和霸权问题上展开激烈的斗争。尤其在国际经济局势不稳定时,极端民族主义者以发动侵略战争来转嫁经济危机灾难。于是出现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工业国表现更加明显是他们以文明民族自居,掠夺侵略所谓劣等民族亚非拉地区。欧洲列强瓜分世界导致亚非拉地区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亚非拉地区社会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同时民族主义在亚非拉地区广泛传播,促进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其中典型的是“亚洲觉醒”。到20世纪70年代,殖民体系基本瓦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历史性变化,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建立起大批独立的民族国家。
  新独立的国家在处理民族、宗教和领土等问题时,因为民族主义膨胀导致地区冲突与动荡。同时这些国家面临着民族主义新的考验: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经济科技实力优势进行政治经济施压,推行强权政治,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定;另一方面,极右民族主义死灰复燃,美化侵略战争,煽动对外的敌对情绪,坚持本民族利益至上,拒绝和平协商,导致地区关系紧张。因此应该提倡科学的民族主义,既强调民族主义为指导思想,也要提倡人类共同价值观念;既注重本民族国家的发展,也要考虑其他民族国家的基本利益。这样各民族国家才能和平共處,互惠友好,共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利用民族主义合理成分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4.小结。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纲领和政策。对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的民族国家观念和开放的世界意识仍有借鉴之处,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又有利于我们借鉴吸收民族国家的优点,并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关系,认识到中国立足于世界大舞台,才能构建完善的和谐社会,世界各国更需要中国才能组成完整的世界。
  
  注释
  1、3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历史教学》. 2005.10
  2 [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和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 裔昭印.《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5页
  5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导言》
  6 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61页
  7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2页
  8 梁启超.《新大陆记》.《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五册
  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绪论》第一册:42页
  10 张岂之.《中国历史•总序》.高教出版社
  1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页
  12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一册“后记”
  13 《列宁选集》第二卷:644页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然后,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注重学生日常观察的能力培养,注重日常的阅读教学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注重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注重日常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注重创乐意情境。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写作兴趣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小学生从家庭到学
期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评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淡化了评价的选择和鉴定功能,提出了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要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教师评价 学生互评 学生自评 家长评价 写作兴趣     作文评价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淡
期刊
【摘要】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尺讲台,学生则被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整天被困于枯燥的听讲、无尽的题海之中。如此的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所以,语文教学在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的同时,也应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
期刊
一般说来,“讲”可能成为“灌”,但并不等于“灌”,关键在于讲什么、怎样讲。老师的讲在学生阅读课文、接受语言信息形成思想和能力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研究“讲”的艺术,科学地分析“讲”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这首先要明确“讲”的位置。“讲”仍然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講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期刊
【摘要】笔者略谈初三英语复习的方法:①通览课文提出要点,攻破难点。②复习词汇方法多样,增强记忆。③利用句型操练句型,前后贯通。  【关键词】初三英语 复习方法    Brief talk about the methods for reviewing junior grade-three English   Xia Haibing   【Abstract】The writer has made a
期刊
政治教育,本就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僅仅是依靠理论的教育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而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说到底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更是检验政治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课前查阅许多资料,课上滔滔
期刊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组织新颖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正确的指导方法,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把握英语学习,增加吸收,提高技能,并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1.教育教学的形式。  1.1讲究授课艺术。教师课
期刊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较死板,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考试以语法知识为主。教学中严重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致使有些在高考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以后,仍失望地发现自己听不懂、说不好、读不快、写不出。由此看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难以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注
期刊
【摘要】主体与主导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评价要反映他们的需要、应答他们的需要。学生是评价实施的主体之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以学生为主,要吸收学生的意见。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评价 建议    English teaching evaluation  Yang Ziying   【Abstract】The evaluation pr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