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要】根据有关调查,发现有30%左右的中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经较为严重的影响了中学生健康成才的教育初衷。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应当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本文体育通过一定的学校体育教育和锻炼来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校体育
1 问题的提出
中学阶段正值一个人生理及心理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真正的开始体会到人生成功、失败、成就、挫败;朋友之间的关爱温馨、误会冲突等等。在这些人际交往,生活环境中所碰到的不愉快体验会使他们沮丧或烦躁,如果没有能及时的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引起心理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中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学习压力、市场诱惑等各种外界因素时,很容易出现心理困惑失衡。
"2005年年末,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而在早期,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障碍已经成为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如何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
2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上海市宝山区顾村中学高中部学生262人。其中男生97人,女生165人,年龄16至19岁之间。
2.2 调查方法
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调查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意义,以解除顾虑。调查不记姓名。调查利用活动课及课间休息时间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测试。调查邀请学生300人数,实际参与人数262人,其中男生97人,女生165人。
3 讨论
调查研究发现轻度以上心理障碍发生率为51%,中度以上心理障碍为9.54%。其中女生较男生要高。男生心理障碍主要类型为强迫、人际敏感和偏执三个主要方面。女生则为人际敏感、强迫和偏执。这说明中学生卫生保健的重点不仅仅是男生,更重要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问题。
以上统计也表明,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3.1 人际关系问题
中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无非是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人际关系和与父母双方的关系。牵扯了学校与家庭两个主要环境。
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使学生产生对彼的一种叛逆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过多的干涉学生的课外生活和正常交往则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老教师陈腐死板的教学思想与学生新潮流思想的格格不入使得师生间的磨合越来越大。从起初的无法交流转变为最后不想交流。曾几何时他们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却最终由于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让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的产生,师生关系日趋进展。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心部分,主要的交际连。这一关系的处理不妥导致的主要问题在于同学之间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接纳的归属感,在自己苦恼的时候可以寻求同学的帮助。学生间关系的紧张会让个体倍感孤独,有时希望与同学恢复良好的朋友关系,却又不知该怎么去作。
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很多学生把自己封闭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变的越来越压抑,缺乏对事对人的安全感。不少的学生白天在人群堆里周旋,打的火热,笑的没心没肺的,一到夜晚独处的时候内心却异常的孤独;有的因为找不到之心朋友而焦虑;有的因为自己不被同伴理解而烦恼;有的自己不愿对身边的朋友敞开心扉推心置腹的交流却还抱怨别人不关心自己从而招致反感。这些因为人际关系而出现的心理情绪的波动现象已经十分的普遍。其中,女生心理障碍者要高于男生。
体育能否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学校体育在心理健康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除了在学习工作上有互相帮助的伙伴,在体育锻炼中也可以有志趣相投的同伴。体育运动能力水平相当,兴趣相同的人往往更容易组成一个群体,成为知己。同学间有了进行某相目的运动兴趣,也就会寻找到适合的伙伴。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一个交往平台了解的机会。
3.2 学习问题
就目前而言,学生的学习压力是一个颇受社会各方重视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一考定终身"的教学制度又不得使学生、家长、学校紧抓教学质量。有些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砍掉体育课等副课,冲掉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处在一个完全只以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生活环境下。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收集了若干典型的案例:一位高二男生因为在区级竞赛中没有取得优秀的名次,而觉得实在没脸活在世上了。他悄悄地给同学、老师、家长写了三封绝笔信,离校出走了。在一张留给同学的信中写道:"我已经尽力了,但现实令所有人失望,对不起养育我的父母,教育我的老师,关心我的同学。不用找我,该走的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脆弱地夭折了。
一位重点高中的借读生,由于学习基础和能力与重点高中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生活在自卑的情绪中。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使他喘不过气来,每次考试都是心惊肉跳,考试中不时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还伴有腹泻等躯体症状。见到考题脑中一片空白,记忆再现困难,无法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考试成绩可想而知。考完后又怕同学的议论,怕老师的责备,怕家长的训斥。渐渐地他的目光不敢与人对视,习惯低着头走路。对学习心灰意懒,对前途悲观失望。在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他出现了拒绝见人、拒绝上学的退缩行为。最后该学生因无法坚持正常学习而休学。
一位高三女生几乎每天都是在紧张中熬过。每晚就寝时总要盯着其她同学,尽管自己昏昏欲睡,却非要苦苦支撑--决不能比别人早睡。早晨一定要设法比别人早起,能比同学们多念几个外语单词心里就舒服,不然就会一边读单词,一边紧张地观察同学们的动静。进入安静的阅览室,一看见同学们专注学习的样子,立刻会感到心慌、呼吸急促,产生一种厌恶和愤怒的冲动。
这都是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集中表现。这些长见的心理症状主要包括有紧张焦虑、自卑抑郁、恐惧退缩、冲动暴躁、偏激逆反、敏感脆弱等。
要使青少年克服脆弱的心理,能够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就需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和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使他们形成喜怒有常,哀乐有度的良好心理素质。 当你的消极心理使情绪极度低落时,越不愿参加活动,情绪就越低落。而情绪越低落,又越不愿意参加活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不良情绪加重。如果参加一些适当有益的活动,或跑跑步、打打球、干干体力活,或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使郁积的怒气和不良情绪得到发泄,这样,原本十分低落的情绪就可以改变。然而对于这些整体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区域的中学生而言,体育课上的活动是他们最好放松自己紧张情绪的时刻。学校应该重视利用学校体育时机来帮助学生舒缓紧张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冲淡、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
4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手段来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4.1 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
每一种体育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进行学校体育教育时应考虑其特点来帮助学生,迎合他们的需要。
经常的进行足球、排球、篮球、接力跑以及拔河等团体体育项目有助于同伴间的相互配合交流,团结互助。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融入到集体。竞技体操、跨栏、耐力跑等项目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克服胆怯、恐惧心理,培养坚强的意志,以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和消除不良的心理情绪和障碍。受女生喜欢的瑜珈练习,男生偏爱的棋类活动亦可锻炼学生的忍耐力、自控能力,克服冲动急躁的心理弱点。克服消极情绪从而使心情平静下来。
4.2 适度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心理障碍。"哈佛大学心理健康的研究者推测:充满活力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脑内有益化学物质的分泌,比如"内啡肽"。这种物质可以使人心情振奋、精神愉悦。"体育锻炼还能改进对自我形象的把握;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分散对日常忧虑担心的过分关注;提升对所遇问题处理的自信心。所有这些作用都有利于情绪的改善。
但由于一些情绪消极抑郁的学生本身是没有锻炼的意愿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耐心引导鼓励这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哪怕每次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日积月累,就会造就很大的进步。没有必要苛求学生在整堂课40分钟内都很兴奋。循序渐进的教学方针,即使是短短的10分钟慢走就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4.3 以学生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二期课改的理念在逐步的渗入学校体育,但总的体育课程教学还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技术技评这一范围。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诧异和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一些新颖的受到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
分班制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同,将男女生分别安排有利于体育活动的更好开展。由于身体素质,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男女生所钟爱的体育项目也大相径庭。或者也可以按照学生不同的兴趣开展体育兴趣课。让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什么体育项目,做他们想做的事更能让学生倍感快乐。
4.4 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无论角色轻重
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有集体主义概念,关心爱护集体荣誉。当学校组织体育比赛(例如:校运动会、各类球类比赛等)很多学生都会积极的去参加。有的作为一名运动员,还有些作为参与的观众、拉拉队员。不管是否有直接参加比赛,重要的是"参与",这就符合了体育精神。
在比赛场上,由于受到赛场上的比赛气氛,人都会比平常来的兴奋。为了班级荣誉轻松抛开平时的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楚。这种非语言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借助体育比赛的形式卸脱平时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有利身心健康。
据调查,90%的学生在观看体育比赛时会激动的呐喊助威。比赛过程的跌宕也让学生观众的心随之起伏。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
5 建议
5.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
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 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体育舞蹈等集体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2 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2] 陈永胜《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3] 陈学诗等,《关于心理卫生事业的建议》,见《大众心理学》1996年第10期
[4] SCL-90《上海精神医学》第2辑(附SCL-90测试表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校体育
1 问题的提出
中学阶段正值一个人生理及心理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真正的开始体会到人生成功、失败、成就、挫败;朋友之间的关爱温馨、误会冲突等等。在这些人际交往,生活环境中所碰到的不愉快体验会使他们沮丧或烦躁,如果没有能及时的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心理障碍,严重者引起心理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中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学习压力、市场诱惑等各种外界因素时,很容易出现心理困惑失衡。
"2005年年末,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而在早期,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前不久,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障碍已经成为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如何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
2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上海市宝山区顾村中学高中部学生262人。其中男生97人,女生165人,年龄16至19岁之间。
2.2 调查方法
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调查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意义,以解除顾虑。调查不记姓名。调查利用活动课及课间休息时间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测试。调查邀请学生300人数,实际参与人数262人,其中男生97人,女生165人。
3 讨论
调查研究发现轻度以上心理障碍发生率为51%,中度以上心理障碍为9.54%。其中女生较男生要高。男生心理障碍主要类型为强迫、人际敏感和偏执三个主要方面。女生则为人际敏感、强迫和偏执。这说明中学生卫生保健的重点不仅仅是男生,更重要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问题。
以上统计也表明,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3.1 人际关系问题
中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无非是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人际关系和与父母双方的关系。牵扯了学校与家庭两个主要环境。
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使学生产生对彼的一种叛逆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过多的干涉学生的课外生活和正常交往则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老教师陈腐死板的教学思想与学生新潮流思想的格格不入使得师生间的磨合越来越大。从起初的无法交流转变为最后不想交流。曾几何时他们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却最终由于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让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的产生,师生关系日趋进展。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心部分,主要的交际连。这一关系的处理不妥导致的主要问题在于同学之间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接纳的归属感,在自己苦恼的时候可以寻求同学的帮助。学生间关系的紧张会让个体倍感孤独,有时希望与同学恢复良好的朋友关系,却又不知该怎么去作。
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很多学生把自己封闭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变的越来越压抑,缺乏对事对人的安全感。不少的学生白天在人群堆里周旋,打的火热,笑的没心没肺的,一到夜晚独处的时候内心却异常的孤独;有的因为找不到之心朋友而焦虑;有的因为自己不被同伴理解而烦恼;有的自己不愿对身边的朋友敞开心扉推心置腹的交流却还抱怨别人不关心自己从而招致反感。这些因为人际关系而出现的心理情绪的波动现象已经十分的普遍。其中,女生心理障碍者要高于男生。
体育能否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学校体育在心理健康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除了在学习工作上有互相帮助的伙伴,在体育锻炼中也可以有志趣相投的同伴。体育运动能力水平相当,兴趣相同的人往往更容易组成一个群体,成为知己。同学间有了进行某相目的运动兴趣,也就会寻找到适合的伙伴。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一个交往平台了解的机会。
3.2 学习问题
就目前而言,学生的学习压力是一个颇受社会各方重视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一考定终身"的教学制度又不得使学生、家长、学校紧抓教学质量。有些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砍掉体育课等副课,冲掉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处在一个完全只以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生活环境下。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收集了若干典型的案例:一位高二男生因为在区级竞赛中没有取得优秀的名次,而觉得实在没脸活在世上了。他悄悄地给同学、老师、家长写了三封绝笔信,离校出走了。在一张留给同学的信中写道:"我已经尽力了,但现实令所有人失望,对不起养育我的父母,教育我的老师,关心我的同学。不用找我,该走的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脆弱地夭折了。
一位重点高中的借读生,由于学习基础和能力与重点高中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生活在自卑的情绪中。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使他喘不过气来,每次考试都是心惊肉跳,考试中不时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还伴有腹泻等躯体症状。见到考题脑中一片空白,记忆再现困难,无法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考试成绩可想而知。考完后又怕同学的议论,怕老师的责备,怕家长的训斥。渐渐地他的目光不敢与人对视,习惯低着头走路。对学习心灰意懒,对前途悲观失望。在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前,他出现了拒绝见人、拒绝上学的退缩行为。最后该学生因无法坚持正常学习而休学。
一位高三女生几乎每天都是在紧张中熬过。每晚就寝时总要盯着其她同学,尽管自己昏昏欲睡,却非要苦苦支撑--决不能比别人早睡。早晨一定要设法比别人早起,能比同学们多念几个外语单词心里就舒服,不然就会一边读单词,一边紧张地观察同学们的动静。进入安静的阅览室,一看见同学们专注学习的样子,立刻会感到心慌、呼吸急促,产生一种厌恶和愤怒的冲动。
这都是当代中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集中表现。这些长见的心理症状主要包括有紧张焦虑、自卑抑郁、恐惧退缩、冲动暴躁、偏激逆反、敏感脆弱等。
要使青少年克服脆弱的心理,能够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就需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和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使他们形成喜怒有常,哀乐有度的良好心理素质。 当你的消极心理使情绪极度低落时,越不愿参加活动,情绪就越低落。而情绪越低落,又越不愿意参加活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不良情绪加重。如果参加一些适当有益的活动,或跑跑步、打打球、干干体力活,或唱唱歌、跳跳舞,就可以使郁积的怒气和不良情绪得到发泄,这样,原本十分低落的情绪就可以改变。然而对于这些整体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区域的中学生而言,体育课上的活动是他们最好放松自己紧张情绪的时刻。学校应该重视利用学校体育时机来帮助学生舒缓紧张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冲淡、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
4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手段来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4.1 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
每一种体育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进行学校体育教育时应考虑其特点来帮助学生,迎合他们的需要。
经常的进行足球、排球、篮球、接力跑以及拔河等团体体育项目有助于同伴间的相互配合交流,团结互助。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融入到集体。竞技体操、跨栏、耐力跑等项目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克服胆怯、恐惧心理,培养坚强的意志,以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和消除不良的心理情绪和障碍。受女生喜欢的瑜珈练习,男生偏爱的棋类活动亦可锻炼学生的忍耐力、自控能力,克服冲动急躁的心理弱点。克服消极情绪从而使心情平静下来。
4.2 适度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心理障碍。"哈佛大学心理健康的研究者推测:充满活力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脑内有益化学物质的分泌,比如"内啡肽"。这种物质可以使人心情振奋、精神愉悦。"体育锻炼还能改进对自我形象的把握;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分散对日常忧虑担心的过分关注;提升对所遇问题处理的自信心。所有这些作用都有利于情绪的改善。
但由于一些情绪消极抑郁的学生本身是没有锻炼的意愿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耐心引导鼓励这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哪怕每次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日积月累,就会造就很大的进步。没有必要苛求学生在整堂课40分钟内都很兴奋。循序渐进的教学方针,即使是短短的10分钟慢走就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4.3 以学生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二期课改的理念在逐步的渗入学校体育,但总的体育课程教学还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技术技评这一范围。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诧异和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一些新颖的受到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
分班制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同,将男女生分别安排有利于体育活动的更好开展。由于身体素质,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男女生所钟爱的体育项目也大相径庭。或者也可以按照学生不同的兴趣开展体育兴趣课。让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什么体育项目,做他们想做的事更能让学生倍感快乐。
4.4 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无论角色轻重
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有集体主义概念,关心爱护集体荣誉。当学校组织体育比赛(例如:校运动会、各类球类比赛等)很多学生都会积极的去参加。有的作为一名运动员,还有些作为参与的观众、拉拉队员。不管是否有直接参加比赛,重要的是"参与",这就符合了体育精神。
在比赛场上,由于受到赛场上的比赛气氛,人都会比平常来的兴奋。为了班级荣誉轻松抛开平时的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楚。这种非语言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借助体育比赛的形式卸脱平时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有利身心健康。
据调查,90%的学生在观看体育比赛时会激动的呐喊助威。比赛过程的跌宕也让学生观众的心随之起伏。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
5 建议
5.1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
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 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体育舞蹈等集体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2 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2] 陈永胜《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3] 陈学诗等,《关于心理卫生事业的建议》,见《大众心理学》1996年第10期
[4] SCL-90《上海精神医学》第2辑(附SCL-90测试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