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缘起
托养机构智障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社会熏陶,缺乏智力健全朋辈友人的感染引导,到青春期年龄,他们显现出来的问题通常比常人多。针对本机构出现的学生青春期问题行为,浅探解决方法,以积累经验。
二、研究过程
(一)案例情况
1.班级情况
本校是残疾人托养机构附属学校,本班学生均为孤残青少年,大部分学生智障与肢体障碍并存,现就读八年级,能力相对较好。
2.学生情况
案例中的五位学生年龄介于18—22岁,是班上甚至学校中能力最好的,均参加院内职业训练班工作。
3.案例事件
由于学生能力较好,一直以来,老师对他们较信任,予以较大的自由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发自高自大,变得懒散、骄横,纪律意识越来越差。为了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纪律意识,端正学习态度,老师有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明确要求学生遵守校规班纪。自我优越感已经非常膨胀的学生一下子感觉少了“很多自由”,觉得老师很无理,故意刁难他们,于是开始有情绪反应,一系列的情况开始出现。
(二)问题行为分析
1.身体因素
(1)智力因素
五名学生均为中、轻度智力障碍,大部分伴随肢体障碍。
智力障碍学生是一群异质性很大的群体,每个学生的特质都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点是智力低下,他们的认知功能和适应性行为都有欠缺,以本案学生为例,四位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明显不足的,学习迁移与类化能力较弱,不易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缺乏抽象概念、想像力,数理概念薄弱,只有一位学生学习能力较好。在适应性行为方面,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低,易受外界刺激影响,辨别力差,难分辨事物的差异与好坏。
(2)身心发展因素
由于身心的逐渐发育和成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青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一般来说,青春期性情显得较为忧虑、暴躁、对看不惯的事较易发脾气,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青春期的少年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
2.环境因素
由于学生均为孤残人士,自小在托养机构成长,与社会交流融合的机会较少,缺乏家庭教养,缺乏社会熏陶,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是有缺陷的。孤残学生中有一种现象就是:能力弱的学生尊崇能力好的学生,这小部分能力好的学生又会有一两个核心人物,只要是核心人物的行为意向,这些人就会盲目遵从,以求得圈子内的一席之地。为此,尽管案例中的一两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教育后有意向转变态度,但碍于“圈子”的压力,“领袖”的压力,他们选择“从众”。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从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三)解决方法探究
第一,循循善诱。
第二,转对策,点面结合。
第三,加强教育,各个击破。
第四,及时鼓励,树立榜样。
第五,留台阶、给面子。
三、成效分析与思考
从十月、十一月学生的表现来看,本次学生集体违规行为告一段落。反思整个教育过程,其中渗透了多种德育方法,也涉及了一些心理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才能收获成果。
德育方法是用来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从整体上说,它是在教室的德育影响下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具体的说,有的方法如说服、奖励,主要是教师用来影响学生的方法,一般以教师活动为主。本案中教师运用了多种德育方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给予的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提高道德的形成、发展。
心理学方面,本案学生的需要已经显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学生“集体违规”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为的是能在“团体”中,“朋友圈”中站稳脚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要注意换位思考,体察学生的想法,以更多的尊重和爱来换取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同理,在班级管理方面,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时,教师不应只一味的压制,要“疏”“堵”结合,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的想法,然后才是教师的做法。
托养机构智障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社会熏陶,缺乏智力健全朋辈友人的感染引导,到青春期年龄,他们显现出来的问题通常比常人多。针对本机构出现的学生青春期问题行为,浅探解决方法,以积累经验。
二、研究过程
(一)案例情况
1.班级情况
本校是残疾人托养机构附属学校,本班学生均为孤残青少年,大部分学生智障与肢体障碍并存,现就读八年级,能力相对较好。
2.学生情况
案例中的五位学生年龄介于18—22岁,是班上甚至学校中能力最好的,均参加院内职业训练班工作。
3.案例事件
由于学生能力较好,一直以来,老师对他们较信任,予以较大的自由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发自高自大,变得懒散、骄横,纪律意识越来越差。为了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纪律意识,端正学习态度,老师有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明确要求学生遵守校规班纪。自我优越感已经非常膨胀的学生一下子感觉少了“很多自由”,觉得老师很无理,故意刁难他们,于是开始有情绪反应,一系列的情况开始出现。
(二)问题行为分析
1.身体因素
(1)智力因素
五名学生均为中、轻度智力障碍,大部分伴随肢体障碍。
智力障碍学生是一群异质性很大的群体,每个学生的特质都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点是智力低下,他们的认知功能和适应性行为都有欠缺,以本案学生为例,四位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明显不足的,学习迁移与类化能力较弱,不易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缺乏抽象概念、想像力,数理概念薄弱,只有一位学生学习能力较好。在适应性行为方面,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低,易受外界刺激影响,辨别力差,难分辨事物的差异与好坏。
(2)身心发展因素
由于身心的逐渐发育和成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青少年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规范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问题。一般来说,青春期性情显得较为忧虑、暴躁、对看不惯的事较易发脾气,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青春期的少年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
2.环境因素
由于学生均为孤残人士,自小在托养机构成长,与社会交流融合的机会较少,缺乏家庭教养,缺乏社会熏陶,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是有缺陷的。孤残学生中有一种现象就是:能力弱的学生尊崇能力好的学生,这小部分能力好的学生又会有一两个核心人物,只要是核心人物的行为意向,这些人就会盲目遵从,以求得圈子内的一席之地。为此,尽管案例中的一两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教育后有意向转变态度,但碍于“圈子”的压力,“领袖”的压力,他们选择“从众”。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从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三)解决方法探究
第一,循循善诱。
第二,转对策,点面结合。
第三,加强教育,各个击破。
第四,及时鼓励,树立榜样。
第五,留台阶、给面子。
三、成效分析与思考
从十月、十一月学生的表现来看,本次学生集体违规行为告一段落。反思整个教育过程,其中渗透了多种德育方法,也涉及了一些心理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才能收获成果。
德育方法是用来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从整体上说,它是在教室的德育影响下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具体的说,有的方法如说服、奖励,主要是教师用来影响学生的方法,一般以教师活动为主。本案中教师运用了多种德育方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给予的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提高道德的形成、发展。
心理学方面,本案学生的需要已经显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学生“集体违规”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为的是能在“团体”中,“朋友圈”中站稳脚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要注意换位思考,体察学生的想法,以更多的尊重和爱来换取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同理,在班级管理方面,当学生发生不良行为时,教师不应只一味的压制,要“疏”“堵”结合,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的想法,然后才是教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