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苗 胸中有树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观察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课堂教学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伴随着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到来,课堂教学观察作为反思性、研究性的策略逐渐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所关注。这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关注课堂上教师、学生和课堂互动的行为。
  怎样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一直是新课改背景下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们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具体表现的观察,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相关的情景目标的感受程度等进行即时或历时观察,对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如何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这其实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方面、多种方式地去观察学生,对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师生互动和加快学生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实践,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课堂教学的观察策略。
  一、李氏对照法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哀痛万分十分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这里,他强调了一个对照比较的原则,经常把自己的言行举止对照魏征提的要求,就可以知道明了自己的得失。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这里得到有益的启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两个学生,而是一个班几十人,且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资质潜力、行为习惯、能力基础各不一样,而迅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这对课堂教学又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对照比较法是一个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运用对照法来观察学生的特点,就是把几个学生或同一学生的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对照比较的观察方法。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对比可以分为“自比”和“它比”两大类。“自比”就是同一个学生的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特点或不同地点的表现特点进行比较,以便发现不同特点,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它比”就是两个以上的学生进行比较,以便在不同学生中发现特点。这样观察,不但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且也能了解不同学生的异同之处,观察就更具体,更深刻了。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差异,看出学生课堂上的细微变化,知道他们所想的和所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孔氏观行法
  孔子和弟子在谈到交友时,提到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原则,就是说交友时要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兴趣爱好。交友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多观察学生的行为。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但是平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从不离开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台,从不多看学生一眼,从不跟学生进行眼光的交流,也就无从去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如果老师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及时了解他们对老师教学的态度和看法,教师就能适时做出调整。其实学生的课堂行为直接跟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有关系,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精力分散或不耐烦时,那有可能就是你的教学过于枯燥,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接受心理有差距。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每个老师不仅要完成属于自己的教学任务,其实还应参与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管理,这就更需要老师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规范的言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三、罗氏三国法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实践着他的英雄观:毋以成败论英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如此。孔子在与弟子交谈中也提到了他的教学观:有教无类。在文明高度发展、高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今天,人性化的教学成为了当前组织教学的重要目标,要让每个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社会、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使之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
  而要让我们的学校教育真正做到公正公平,我们必须避免两个误区。
  1.不以学生的资质不同而区别对待。必须承认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资质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尽力避免对资质优秀的学生偏爱,而对资质较差的学生忽视。既然已经知道了学生的资质参差不齐,我们必须想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孔子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材施教。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心里要有全班的学生,要想到每一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多观察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提问时,根据问题的难易选择学生回答,兼顾各类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提优补差的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老师的阳光雨露,获得公平和谐的教育。
  2.不以学生的成绩高下而区别对待。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代表他的能力的高低。其实很多学生在学校时不是成绩最优秀,行为习惯也不是最好的,但当他们走入社会时反而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或事业上的佼佼者。细分析原因,其实也简单,因为每个学生确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不一样,有些学生把目标定得大些,有些把目标定得小些;有些学生的目标是自己定的,有些学生的目标是家长定的;有些学生把目标定在升学上,有些学生把目标定在增长知识上……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应该用一种平和宽容的眼光观察学生,完成好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应尽的责任。
  四、科学显微法
  显微镜的使用是在16世纪末,它作为一种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为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流行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在现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各种事物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细小的事情有可能就引发大的社会问题,关注细节成了全世界的共识。   显微镜观察法,即要善于明察秋毫。我们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大部分通过一定的言语、表情、动作表现出来。这些信号,教师要迅速捕捉住,并据此作出判断,力求做到不好的苗头立即纠正,好的萌芽及时培养。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上课时班里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我都会尽量看在眼里并记在心上。有一次我上课时,发现一个女生脸上闪现出一丝笑容,但很快就消失了。看到这一闪而过的笑容,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在考量到底是我讲的内容出了问题还是这个同学听课出了问题呢?我没有马上停下来,而是灵机一动立刻点名要求该同学朗读了一段课文。其实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想提醒她集中精力了。
  下课后,我把她叫到走廊上,跟她很轻松地交谈开来。原来上课前,她发现自己的桌子里有一封信,是班上一个比较优秀的男孩子写的,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她上课时想到这个就分心了。没想到一丝笑容竟然扯出这么一件事,我先把自己的想法跟她交流了一下,又很快找了那位男生,通过沟通,让他也意识到了早恋的不合时宜。如果不是细心地观察到那个女生脸上的一丝笑容,或许就多了一对早恋的学生了。
  在课堂上,善于观察学生言行举止、神态表情中的蛛丝马迹,并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即时提醒学生,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他们接触到的社会纷繁复杂,各种网络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影响较大,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要求学生端正坐姿,凝视黑板,更主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一些细小的行为和表情,及时洞察他们的思想,做出正确的引导,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是一种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所以严格地说,观察者必须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有经验的观察者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否则,观察就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掌握相应观察技巧是每个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在现行教育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尊重和应用教育科学理论,系统学习、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课堂属于老师,更属于学生,这里是老师播种的沃土,更是学生成长的天空,要想让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我们每个园丁眼中有苗,胸中有树,观察现在,着眼未来;需要我们细心呵护,拥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懂得变通,观察幼苗成长的每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慧眼不会天生具有,而是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练就的。课堂上,老师掌握了对学生的正确观察技巧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越来越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今天,对课堂观察技巧的探讨和总结显得更具紧迫性和时代性。
  (作者单位: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编者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当前,重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更加清晰,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政策措施逐步落地,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正在形成。为带领全市人民继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把机遇转化为项目实体、转化为发展动能、转化为民生福祉,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今年全市
鲁迅先生的小说精品《药》之所以流传甚广,让人百读不厌,是因为除了它给读者提供了一面观照辛亥革命之鉴,以及华老栓、康大叔等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外,对华小栓的咳嗽描写,也是不可轻忽的一个因素。但是,对此人们往往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或蜻蜓点水般不作深入分析,或只字不提其在作品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短文试就对华小栓咳嗽的描写,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小说中,作者从不同侧面对华小栓的咳嗽作了入木三分的描写,收到了
在品味古代诗人们的精美诗作时,我们总会发现诗歌中一些点睛之词,诗人匠心独运之笔,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它们置于作品中,犹如泽畔岸旁的萋萋芳草,点染着诗意的绿洲,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她期待着能辨识清幽之气的知音采撷品评。  古人讲究煅句炼字,所谓“百炼为字,千炼成句”,是古人们所推重的锤炼诗句的创作方式。我们熟知的诗句无不印证了这个复杂而又确实让人们心怀景仰的思维过程:“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三
摘要:鲁迅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鲁迅作品的整体特征和教学意义的赏析上。实际教学中,文本细读是核心,教学反思是关键。从《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入手,挖掘语文课堂的深度,反思“当代社会背景下的知人论世及其现实导向”“鲁迅的青年观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记念刘和珍君》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鲁迅作品语言特色的全方位视角解读”。  关键词:
摘要: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三次运用点染手法,点染手法的点笔部分和染笔部分与行文结构的总括部分和分述部分重叠时,不能认为总分结构或分总结构就是点染,因此要明确点染手法和行文结构的概念划分、表现形式和表达规定。  关键词:点染;结构;关联  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一个词时,教师常简单的将这阕词概括成“总—分”或者“分—总”结构,而忽略了它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技巧——“点染”手法。那么,这
摘要:针对目前高考作文存在的争议,改革高考作文命题需要追问三个问题:高考作文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需要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如何评价学生的作文?拟针对三个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各种写作任务及对象的写作能力,以达到与世界有效沟通,适应个人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目标。  关键词:高考作文;问题;追问  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高考作文尤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多少年来,尽管作文命题一再改革
【摘要】文章首先探讨EU等效评估的概况:实施时期、评价对象国、EU等效性评估的背景以及评价方法;其次探讨日、美两国为得到等效评估而采取的应对策略;最后基于以上考察结果,指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方向性和课题。   【关键词】国际趋同;等效性评估;会计准则;趋同模式    一、引言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发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在欧洲联盟(EU)域内的
摘要:内容选定和教学策略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语文教学应该从语文课程核心目标、文本内容、文体特征三个方面设定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要能够形成“就一篇文本,把握其文体特征,带出同一类型”的文本教學,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认知力、学习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特征;教学内容  在平时的教学观摩活动中,常见到课上教师随性发挥的现象。近来,观摩的一节校内公开课再现了这种情景,触动了笔者思辨的欲念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人才。将人才聚起来、用起来、留下来,以人才带动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流通,农业农村现代化才有底气。各级党组织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广开门路聚才。党组织要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要激励本土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完善本土人才成长机制;要“筑巢引凤”,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让他们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
古人孔颖达在《乐言》疏上写道:“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雨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道出了情感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教学是多元性的,但每篇课文无一例外地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而音乐正可以更好地诠释这些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对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素养、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加强记忆等都有着良好的催化作用。  一、歌声导入,引人入胜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