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泽多芳草 愿君多采撷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q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品味古代诗人们的精美诗作时,我们总会发现诗歌中一些点睛之词,诗人匠心独运之笔,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它们置于作品中,犹如泽畔岸旁的萋萋芳草,点染着诗意的绿洲,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她期待着能辨识清幽之气的知音采撷品评。
  古人讲究煅句炼字,所谓“百炼为字,千炼成句”,是古人们所推重的锤炼诗句的创作方式。我们熟知的诗句无不印证了这个复杂而又确实让人们心怀景仰的思维过程:“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三年两句得,一吟泪双流”。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创作。才得以让我们在鉴赏过程中品味到这样精彩的点睛之笔。
  沈德潜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诗啐语》)从诸多诗例来看,效果极佳的炼字必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分析理解的时候也应从此处入手。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备感染人的力量。这样炼出来的字也才能真正语惊四座。
  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炼字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一、使意象(意境)生動化
  
  当我们在品读诗词时,会发现一些点睛之笔能使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及体现的意境更形象,更生动,也更具感染力。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除了描述写作对象,同时又巧妙地扣住意象的特征:“黄”、“翠”、“白”、“青”,不但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从而使整首诗画面色彩亮丽,形象灵动,呼之欲出。
  运用通俗直白的字词同样也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不仅抓住意象的特点,用了一个最简洁又通俗易懂的“直”字,更让人叹服的是由此让人联想到的意境:茫茫大漠,人迹尽绝,苍凉寂寥,而此时孤独而疲惫的旅人远眺那一柱浓黑的烽烟直抵天际,这给整幅画面又陡然带来了一点生机,一点活气。无论是对诗中旅人抑或是读者,这都是一种从视眼底到心底的强大冲击波,携它而来的,正是这个直白的“直”,古人所谓的“平中见奇”由此可证。
  
  二、让主旨情趣纵深化
  
  在众多的经过锤炼的诗句中,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匠心独运的词语,它们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副词、数量词,不仅使艺术形象鲜明,也更有助于诗词主旨情趣的深化。如蒋捷的《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而又形象地显示出时光的飞逝。诗人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的特点,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视可触及的形象。而成功地将这二者流转合一的,就是具备了动词词性的形容词:“红”、“绿”二字。春愁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深化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感慨。可谓“陈字见新”。再如寒山的《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一句都用了叠词,它不但使意象的特点鲜明生动,整首诗具有一种音韵流转的和谐美,并且随着叠字所摹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境情,也一一呈现,各具情态,而且都带有一种浸透全诗的幽冷寂寥,渲染出冷寂阴森,寒意袭人的氛围,从而贴切地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淡漠尘世的心境。
  
  三、使整体创作美学化
  
  诗歌中所具有的美学属性,就其大的范畴来说,无外乎就是形式美、意象(意境)美、情感美及意蕴美。我们欣赏诗作,其实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从每位诗人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去体会作者的情志理趣。所以,诗人精心锤炼的每一个字词,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它折射出来的美学意蕴。
  每位诗人的作品,都是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际遇、思想观念以及其审美情趣分不开的,反之,诗人的创作自然也就能体现出时代特点以及鲜明个性特点,从而展示出其独有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他的笔下,田园风光、日常劳作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诗中,我们没有看到华丽的词藻,相反,却能从诗人精心点染的、散落在诗句中的独具神韵之词,去感受这位田园诗派宗祖笔下的质朴而又清新、古拙却又灵动的山村乡野。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受,一个“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诗人在不经意间看见的南山,是“悠然”状态之下一个非常真实而又自然的动作神态。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与“悠然”也不相应了。我们从诗中真实地感受到人、景、物的和谐,诗人拈花一笑、物我同一的境界,永远为世人所神往。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难体会到其中传递出的审美趣味,其美学价值体现无遗。归隐之后的诗人,将心灵的自由舒畅,通过艺术之笔,升华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使得整首诗歌的美学价值纵向拓展。
  再如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所创作的大量感时伤世之作,既让人们为其营造的艺术境界的宏阔深远、独到深刻所折服,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诗人的伤国之情、悯民之意。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在其炼字上得到鲜明体现。正如宋代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二字,将洞庭的浩瀚无边,波浪掀天的宏伟景象尽结于此,令人回味。而面对如此壮丽宏阔的景象,不但没能让诗人陶醉其中,相反,更是触及他的内心之痛:“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联系孤苦多病之身,再想动荡不安之国,怎不让诗人涕泗横流呢?这样的情动于中,其根源自可追溯到写景的妙词之上。
  由此可见,诗歌中无论是生活美还是艺术美,只有赋予其极具个性特征的思想美、境界美。它的审美趣味性及美学价值方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总之,在诗歌这个众芳争春的国度里,只要我们用心寻觅,悉心体会,随处可以品味到、采撷到清丽芳香的花朵,并由此去感受整个春天!
其他文献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行动中构建出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项目教学法是职业学校在学习中运用到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它不仅很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针对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中职语文教学,师生共同在大语文教学环境下,通过全程参与某
摘要:高考作文等次是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综合考量结构、字迹和文面等多种因素来评定的。要想使高考作文斩获高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和立意、拟题与结构布局、开头与结尾、语言与内容、文体与字迹文面等诸多方面着力打造。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标题;语言;文体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推行,高考作文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高考作文分值一般占语文总分值的40%,所以,高考作文写作的成败,直接
我父亲患视网膜脱离,请问,该怎样治?  山东 孟祥君    当头部突然受到剧烈震动时,如不慎跌倒、所乘车辆突然刹车、眼球受到打击等,致使变薄的视网膜产生裂孔,液化的玻璃体便从破孔流到视网膜与脉络膜之间,使视网膜从供给它营养的脉络膜上脱离下来,这在医学上叫做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是可以治疗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运用,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已越来越高。它的治疗原理很简单:①封闭视网膜上的破孔:
打开生活的记忆之门,大事要事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不上串的生活琐事。面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平凡无奇的小事,很多同学不以为然,不觉得它们是写作文的材料,更不相信用它们还能写出好文章。然而,大量事实证明,平凡材料只要处理得法,就可写出令人赞赏、让人叫绝的妙文!且看下文:  敞开的大门(于桂梅)  住校生最盼望的就是星期五。  在回家的路上总是兴奋看,回到家里更是无忧无虑。愉快地度过两个安静、甜美的夜晚,星期
“读”,指口头语言;“写”是指书面语言。二者结合,即构成了“语文”。语文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能力,这是个人素质结构的核心能力。语文教学强调两条腿走路,一面是接受,即使学生学会倾听和阅读;一面是表达,即使学生能说得明白、写得清楚。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凝练概括,使文本框架立体化  “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也就是说,阅读千遍,
北京,宛若我的一个情人。  很多年之后,我站在一座南国的城市怀想着她,平静而安然,失却了曾经的激情与悸动。但我仍然是爱着她的,挚爱着,不曾改变。  最早知晓北京,是因幼年时看到的一张邮票,上面印着“祖国风光美丽首都”的字样和图像。抚摩着这印在邮票上的几个字,我总在想象这几个字背后的故事。  长大后,看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黄宗英的《京城琐记》……北京,在阅读中,一点一点地立体起来,却始终觉得有些
结构主义大师让·皮亚杰认为:“人们可以在一些实体的排列组合中观察到结构,结构是功能的积淀。”文学作品的信息,不仅存在于语词之中,而且也非常普遍地存在于结构之中,尤其是审美信息更是如此。 因为作者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作品内容来结构作品的。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我们可以根据某一作品的结构形式,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结构的功能。  下面以杜甫《登高》诗为例,加以探讨。  此诗写于夔州。时值重九,该
在追求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人们为什么还迷恋诗歌?而且,常常是物质生活越富足,对诗歌迷恋的程度越高?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同时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存在。如果说人是世界的花朵,那么诗歌则是这种花朵自然而绚烂的绽放。靠了诗歌的装点,人生才不至于显得太苍白、太虚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诗歌赋予了人生真正而且是终极的价值与意义。人类在创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一直没有忘记须令自己的精神家园充满美好的情愫,一直没有放弃在
编者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当前,重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更加清晰,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政策措施逐步落地,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正在形成。为带领全市人民继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把机遇转化为项目实体、转化为发展动能、转化为民生福祉,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今年全市
鲁迅先生的小说精品《药》之所以流传甚广,让人百读不厌,是因为除了它给读者提供了一面观照辛亥革命之鉴,以及华老栓、康大叔等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外,对华小栓的咳嗽描写,也是不可轻忽的一个因素。但是,对此人们往往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或蜻蜓点水般不作深入分析,或只字不提其在作品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短文试就对华小栓咳嗽的描写,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  小说中,作者从不同侧面对华小栓的咳嗽作了入木三分的描写,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