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一个生长千年的文化神话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祖于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987年农历九月初九白日升天。这两个日子成为妈祖最重要的纪念日。
  妈祖是福建诞生的一个走向世界的神灵。
  湄洲屿——海神的诞生地
  在文甲码头,遥遥望见湄州屿山顶矗立的妈祖石雕身影,像一座灯塔。地理上,湄洲屿位于莆田市最南端的大海中,距海岸1.8海里,面积14.3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成为妈祖石雕像高度14.35米的依据。白天,每小时都有一对渡轮同时往返,交通很方便,岛上3.8万居民可享受单程7元船票的待遇,其余的游客以及走亲访友的莆田人(文甲村例外)还要多付25元的门票登岛——湄洲屿整个岛已经变成旅游区了。
  湄洲屿是中国最著名的海神的诞生地。1000多年前诞生的一个女子,使这个小岛名闻海内外,变成了万人景仰的圣地,变成了旅游胜地。
  我就是为妈祖而来的。过几天,旧历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升天1017年纪念日。事实上,关于媽祖的生死,后人知道的并不详细。她生前实在太平凡了,没人注意她的生年和卒年。正如历史上其他不朽人物一样,妈祖死后才开始超凡入圣,她的生命才开始深刻影响我们,而这时,她的真实生活已经模糊得如同一幅剪影。今天我们说她出生于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升天于987年农历九月初九,不妨看成一种约定俗成。关于妈祖的纪念活动,主要是一年两度围绕着神诞日和升天日展开。
  唐宋造神浪潮下的女巫
  要寻找林默娘的真实形象,就要撇开后世的层层虚构。现存最早记载妈祖事迹的文字,当属1150年特奏名进士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该文说:“(神女)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1192年纂成的《莆阳志》说:“妃为里中巫。”几种宋代资料,说法都大同小异。毫无疑问,妈祖生前只是湄洲屿上一个能预知祸福的女巫。
  福建人好巫信鬼,是从越人那里习得的。战国时代,当越王勾践兵败之时,大臣文种提出九项复国的国策,第一条就是:“尊天事鬼,以求其福。”西汉初,退入闽地的越人建立起一个闽越王国,依旧保存了信巫事鬼的传统,《汉书·地理志》便称东南越人的习俗是“信巫鬼,重淫祀”。早期的闽越人是万物有灵论者,崇拜之物,大多为蛇、青蛙、猴精等动物精灵。南北朝以后汉人大量移民福建,到隋唐时期,已完成对闽越人后裔的同化,成为闽人主体。混血后的闽中汉人沿袭了闽越人对巫鬼的巨大热情。
  唐宋是福建历史上造神运动的巅峰时期。刚刚完成民族融合的福建人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能从随便的一块石头、一株树、一个人奇怪的举止中看见神迹,立祠纪念,殷勤侍候香火。《宋史·地理志》关于福建路民风的评价,俨然抄袭《汉书》:“其俗信鬼尚祀。”当时的福建各地到底造出来多少神?谁也搞不清。我们知道,宋景德二年(1005),古田县令李堪破除迷信,“毁淫祀三百一十五,撤佛宫四十九”,可见全省的数字一定成千累万。至今在乡间旅行时,我还经常发现一些从没有听说过的地方小神,不知来历,不知其功能,问乡人,他们也说不清。这些神如同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终生不曾走出村子。
  不过,唐宋时闽人造的神,以人格神居多,与闽越人造神大不相同。这一时期创造的神灵,如妈祖、临水夫人、定光佛、清水祖师、保生大帝、三坪祖师、陈元光等,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我们。
  宋:从巫到妃的艰难历程
  林氏女巫死后,虽然里人为之立祠,但是庙很小,“仅落落数椽”,影响不大。后来有位名叫三宝的过路客商捐金扩建,总算有点模样,但没有改变什么。就这样默默过了差不多100年,林氏女巫终于耐不住寂寞,跑到其他地方去显灵了。
  按廖鹏飞的记述,离湄洲屿百里外的三江口宁海镇,有个小土丘上常常夜闪光气,引起乡人的注意。有位渔民去看,发现一块浮木,顺手把它带回家,没想到第二天浮木却自己回到了土丘。当晚,附近的渔民都做了同样一个梦,有位神女说:“我是湄洲神女,那块浮木是我的信物,你们最好就在这里建庙祀我。”乡民心感诧异,乃于1086年就地兴建庙祠,并称这地方为圣墩。这是湄洲神女离开家乡后的第一座庙。当时,三江口人烟稠密,航海业相当发达,有更多的机会。
  1122年,机会来了。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途中遭遇风暴,八艘船覆没了七艘,唯独路允迪乘坐的船安然无恙。同船的保义郎李振正好是宁海镇人,说湄洲神女显灵护航,他们才得保平安。1123年,宋徽宗下诏特赐宁海圣墩庙号为“顺济”。这是湄洲神女接受官方一系列冗长表彰的开始。渐渐地,湄洲神女开始有了影响。1156年,朝廷封湄洲神女为“灵惠夫人”,1160年加封“灵惠昭应夫人”。
  迁居宁海镇给湄洲神女的命运带来了转机,可是还不够。约1160年,湄洲神女再次托梦给距县城只有5华里的白湖(今阔口村)童、邵两姓人家,指地建祠。此事被同住白湖村的宰相陈俊卿得知,捐地建“白湖顺济庙”。白湖的经济与文化条件比宁海镇更好,加上陈俊卿这样的高官贵人推波助澜,湄洲神女的信仰进一步扩大,获得越来越多的朝廷封号。迄至宋末,妈祖获得的封号已有13次。最重要的一次是1190年,传说神女显灵解旱,朝廷颁诏敕封“灵惠妃”。妃是宋代给神灵封号最高的爵位。湄洲神女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地位最高的女神之一。此时,距林氏女巫去世已经200多年。
  宋朝统治者崇奉道教,对神灵的褒奖一向不遗余力。全国有众多神灵得到封号,有些封号之多、之高,一点不亚于湄洲神女。湄洲神女的地位虽然大大提高,却远不如后世那般显赫,受人尊崇。甚至,她还没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航海树立起唯我独尊的权威。从她的事迹看,在宋代,妈祖主要在抗旱、治疫、解救饥荒、破除海寇等方面频频显灵,功勋卓著,保驾护航只是她的特长之一,并不特别突出。
  元:海神的其他竞争者黯然退场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水神。最早有洛水神、湘夫人、河伯等,稍后又有浙江的伍子胥、广东的路博德、马援等伏波海神;唐中叶,玄宗还册封了四海龙王、广利王等;宋代,即使在妈祖的故乡福建,也有众多海神,各显神通。   前面说过,妈祖显灵而获得朝廷首次嘉奖,是1122年保护路允迪出使高丽那次。除了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这次出使的同行者徐兢也留下了一篇《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奇怪的是,这篇最权威的文献却没有提到湄洲神女护航和徽宗赐额之事。按徐兢所述,他们一行祭祀的主要神灵是东海龙君、岳渎神、观音等,唯一提到的福建神灵是福州演屿神。
  宋代福建的福州、莆田、泉州都存在许多海神,是湄洲神女的竞争对手。今人徐晓望《妈祖的子民》对此做了梳理,这里略述他的观点。
  福州的海神。演屿神的祖庙在连江演屿,庙名“昭利”,其神为唐末福建观察使陈岩的长子。梁克家《三山志》也提到了演屿神为路允迪出使高丽护航,立下功劳,回来后诏赐庙额“昭利”之事。作为海神,演屿神在当时的地位显然比湄洲神女更高。福州地区与海运有关的神灵寺庙,还有连江的大小亭庙、福清昭应庙、昭灵庙等。
  莆田的海神。在湄洲神女的老家莆田,当时还有其他海上保护神。据明人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莆田县的长寿灵应庙、显济庙、灵感庙、光济王庙、祥应庙、灵显庙祀奉的神灵都与保护海运有关,并且都受到过朝廷表彰。湄洲神女只是当时众多的莆田海神之一。
  泉州的海神。宋代的泉州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大港,当地人原来信奉南安九日山下延福寺的神灵通远王。九日山上,有10处宋代的祈风石刻。当时的制度,泉州市舶司每年春冬两次,祈风于通远王。泉州第一座妈祖庙建于庆元年间(1195-1200),现知九日山最后一块宋代祈风石刻刻于1266年,此时已是南宋末年,妈祖信仰尚不能取代通远王。可以说,两宋300年,通远王是泉州地位最显赫的海神。
  最重大的转机出现在元代。1281年,由于护送漕运有功,福建道市舶提举蒲师文为妈祖请封,元世祖忽必烈册封湄洲神女为“护国明应天妃”。天妃,即皇天上帝之妃,天的配偶。直到那时,湄洲神女才超越众神,从一个普通的凡间神变成上天的尊神,管辖四海诸神妖怪。这就确立了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的独尊地位。每年春秋两季,朝廷都派出官员前往湄洲屿祖庙和白湖庙祭奠。在林氏女巫死去300年后,其老家的香火开始兴旺起来。
  蒲师文是大名鼎鼎的宋市舶司蒲寿庚之子。在泉州历史上最辉煌的宋元时期,蒲氏家族牢牢控制了这个东方第一大港的航运,他们改宗妈祖,导致通远王信仰的衰落和妈祖信仰的迅速崛起。要知道,元朝统治者对众神的册封远比前朝吝啬,唯有妈祖,不但5次获得封号,而且级别大大提高。湄洲神女征服了泉州,事实上也就征服了世界,接下来,善于航海的泉州人将他们的海神信仰传播四方。
  明清: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
  明初没有沿用元代称妈祖为天妃的传统,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所给的封号为“圣妃”,倒退了半步。随着郑和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明朝开始重视航海神,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善济天妃”,天妃的称呼再次得到官方的确认。明代妈祖共受封两次,其地位仅仅得以维持。
  如果说元代的漕运将妈祖信仰由南方扩大到北方,那么明清两代,妈祖信仰则开始流播向海外。明代中国与琉球的使节交往比较频繁,在琉球祭封妈祖已经成为官方正式行为。妈祖信仰因此传向琉球、日本。明代最大的航海事件是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出洋前,郑和都要祭奠妈祖,舟船中则有妈祖的专殿,以便朝夕拜祀,返航后更要酬谢妈祖。郑和本人亲临湄洲屿祖庙祭祀,并扩建庙宇。他还在福建长乐、江苏刘家港等地大建天妃宫,亲自撰文颂神。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之前,他在福建长乐立“天妃灵应之记”碑,把自己的航海成就全都归功于妈祖:“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护佑之德也。”郑和船队所经的地区也认识了中国的海神。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施琅平台,据说都受到妈祖的保佑,在民众间妈祖的信仰深入人心。清朝统治者对妈祖累计嘉封15次,比神氛弥漫的宋朝还多。至咸丰七年(1857),妈祖得到的谥号达64个字,如下:“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真是用尽了好字词!清代的褒封,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是1680年清兵攻占厦门岛,应闽浙总督姚启圣的请求,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另一次是1684年,攻克台湾后的施琅请封妈祖,高兴之余的康熙慷慨地把“天后”的名号送了出去。天妃是上帝的次妻,天后则是上帝的正配,这意味着妈祖已经晋升为与上帝同级别的神祇了。妈祖的神格至此已经提高到了极限。
  开发台湾的汉族移民主要来自漳泉地区,妈祖在台湾势力极大,自是情理中事。福建的邻省广东早在宋元时期就接纳了妈祖,因此,近代以闽粤沿海居民为主体的移民南洋浪潮,将妈祖信仰传播向南海附近的东南亚国家,以及更远的美洲和欧洲。妈祖成为一个从福建走向世界的神灵。如今,可以毫不夸张说,哪里有华人聚居地,哪里就有妈祖信仰。
  越来越厚的妈祖传记
  宋以前的文献,没有提到妈祖的具体出生年月,也没提起她的家世。直到林氏女巫被封为“妃”后,时人的记述仍然十分简单。1209年,南宋李俊甫撰《莆阳比事》说:“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异,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1257年黄岩孙《仙溪志》说:“(神)本湄洲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宋人的记载大略如此,说她为女巫,死后当地人为之立庙祭祀,有祷必应云云,没有更多的信息。
  宋人不知道的事情,元人胸有成竹地回答。程端学《灵慈庙记》说:“神姓林氏,兴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室居未三十年而卒。”元人不但知道林氏女巫的父亲做过小官都巡检,还知道她父亲名叫林愿,属于莆田望族九牧林家族(明代,林氏家族打破女子不入族谱的通例,将天妃列入族谱)。有意思的是,宋代莆田籍名相蔡襄似乎早就防到了这一手,在《乞相度公海防备盗贼》一文中明确说:“兴化军巡检一员,却在兴化县山中,去军城百里,海上别无巡检。”可见宋初莆田沿海根本就没有置巡检,更不会有都巡检。在这里,程端学还提出了林氏未嫁、活不到30岁就死了的说法。元人还试图解决妈祖的出生年代,有主张出生于唐末闽王时的,有主张生于宋元祐八年(1093)的,议论纷纷,悬而未决。   关于妈祖生活年代的争论持续到明朝。据朱天顺先生的论文所列,明代关于妈祖出生年代的说法近十种,相差264年。到了明末,妈祖的生年终于统一到建隆元年(960),升化于28岁,也就是987年。关于妈祖的生日,明代古籍一致同意为三月二十三日。倒是她的升天日期,明代有二月十九日、九月九日、九月二十九日、十月十日等多种说法,最后还是九月九日说占了上风。
  清代,关于林氏的知识更加渊博。莆田举人林清标自称妈祖裔侄孙,写了本《天妃志》,信心十足地告诉我们:“(妃)自生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命名曰默。幼而聪颖,不类诸女。甫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十余岁喜净几焚香,诵经礼佛……十三岁时有老道士玄通者来其家,妃乐舍之……十六岁,窥井得符,遂灵通变化……越十三载道成,别家人到湄洲屿,白日飞升……”
  我们知道得越多,心里越怀疑,林清标是从哪里得知的这么多资料?这怀疑明人周瑛就已经表示过,他说:“予少时读宋群《志》,得绍熙初本,亦称妃为里中巫;及见延祐本,称神女;今续《志》皆称都巡检愿女,渐失真矣。”幸好他没有读《天妃志》,不然会更吃惊。
  回顾妈祖传记的演变,我们清楚地发现:妈祖并非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乃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神话。
  儒释道三教接纳妈祖
  妈祖信仰的本质是什么?从早期来看,它属于土生土长的民间信仰。一个能预测祸福的女巫,死后被乡人祀奉,福建有无数这样的地方小神。对待这样的神灵,儒释道这样的主流教派通常是排斥的,称之为淫祀。元以后,佛、道两教都进入了衰微时期,妈祖却在信仰领域迅速走红,遂为两教争相接纳,以壮大自己的阵容。
  南宋末年关于妈祖的传记,有一篇是李丑父写的,相当奇怪:“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洲之土皆紫色,咸曰:必出异人。”紫色是道教崇尚的颜色,如紫气东来。这段叙述隐喻妈祖的出生为神仙下凡。明初出现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是收入正统道藏的经书,其中说:“天尊乃命妙行玉女(指妈祖),降生人间,救民疾苦。”把妈祖纳入道教神仙系统。如此说来,明末崇祯皇帝敕封妈祖为“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露元君”,就不算太荒唐了。
  媽祖也是佛教的嘉宾。元人黄四如就把妈祖说成是观音的化身,“普陀大士千亿化身也”。明万历年间出版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把天妃诞生说成观音显灵:“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身得妃。”按该书的说法,妈祖在襁褓中见诸神像,会叉手做欲拜状,5岁能诵《观音经》,等等。
  佛道两教争夺妈祖,导致妈祖神话出现混乱,大家都没好处。明末的《天妃显圣录》于是出面调和两教。该书按佛教系统叙述天妃的诞生,说天妃的母亲梦见观音给她药丸服下,遂有孕;为了弥补道教的损失,又创造了“窥井得符”的故事,说天妃少女时照妆于井,有神人捧铜符一双从井中出来给她,13岁时又有老道士前来教授玄微秘法。可见,天妃的诞生固然是观音显灵,学的却是道教正法。于是皆大欢喜。
  儒教比较固执,长期排斥妈祖,直到清朝封妈祖为天后,态度才有转变。清道光年间,莆田学者陈池养写了篇《孝女事实》,重点落在林氏救父葬兄的行为上。按他的说法,林氏16岁时,父兄渡海,船翻了,林氏背负父亲泅到岸边,回头又把哥哥的尸体载回归葬,远近称其为孝女。儒教一向反对淫祀,把天妃当成一个孝女,就可以接纳了。
  妈祖属于儒教?佛教?道教?既是又不是。它首先是一种民间自发生长出来的信仰,一个具有无限弹性的叙述框架。当她光芒四射时,其他教派都试图分享她的荣耀,她不拒绝。那也是她的光荣的一部分。
  信仰里的妈祖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我简要叙述了妈祖信仰的源流,历代朝廷对妈祖的态度,妈祖信仰的传播。我隐隐约约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我离一种信仰的真正内核还远着呢。
  在湄洲屿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到了祖庙。海上弥漫着白雾,我想拍摄日出时的妈祖石像,在山顶微凉的海风中等了半天,终于放弃。回到祖庙,管理人员已经上班了,陷在一堆堆线香、鞭炮、红纸和红烛里。香炉,供果,神龛亮起了灯,妈祖的金身纹丝不动,面如满月,头戴华丽的凤冠。全世界有成千上万座妈祖庙,都以这里为宗;全世界无数尊妈祖神像,都以从这里分灵为荣。
  祖庙的后面有面小小的石崖,这是妈祖升天处,崖壁上镌刻“升天古迹”四字。1017年前,一个年仅28岁的女子在这里白日升天。我知道这只是我想象中的场景。然而结果是真实的:从这里开始了一场持续1000年的信仰。
  有些穿着戏服的人来到了祖庙,三三两两合掌祭拜;又有一群身穿一色大红花衣服的女人也来了,肩挎绣着“妈祖保佑平安”的布袋包——想来那是妈祖装之一。戏班子是为了一个演出季来求神保佑的。他们穿戴好全副行头,带着夸张的表演,集体在妈祖神像面前一次又一次跪拜。等他们退下后,穿妈祖装的女人们赶忙填上空缺,成排跪跪拜拜,插上燃着的线香。这两群人似乎没什么关系,但他们却总是略分前后来到一处,先是祖庙,然后是太子殿、梳妆楼;先是戏班子祭拜,然后是女人们祭拜。我一路追随他们拍摄照片。我感到自己离一种信仰是如此远。我不懂他们接下去要祭拜的是哪一座庙,那些服装有什么意义,他们与妈祖有什么秘密的约定。
  从湄洲屿回来的渡轮很挤,混杂了几个旅游团。其中一个是台湾来的进香团,身穿黄衣,佩带了胸卡,有几人怀里还紧紧抱着一个小妈祖。我问是不是请了妈祖回去,对方回答说不是。
  “早就请了,现在让妈祖回娘家。”
  “多久回一次?”
  “每年都回。已经回了三四次了。她也会想家的。”
  我觉得,在信徒眼里,妈祖太有人情味了,像个普通的人间女子。我写了历代官方嘉奖和文献记载中的妈祖,似乎与她不大相干。妈祖的真实形象,也许只有信仰妈祖的人才能体认。接着我脑海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能离开信仰去谈论一个信仰吗?
  责任编辑 杨静南
其他文献
一  2015年3月,我第一次走进东坂村。临行前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少数民族贫困村,条件比较艰苦。心中虽然有些担忧,但还是充满期待。  汽车从桃源下了高速,开几百米就到了集镇,在镇上没开多远,前边带路的车子右转,拐进了集镇街道旁边的一条小巷,这就是进村的道路了。  去东坂村的道路蜿蜒曲折,路宽只有三四米,时不时地,会遇上对向的车辆交会,我们的车子经常要停靠在很边缘的路边给对向的车子让行,有时
期刊
一  “闽东不富,天地难容”  这是一位改革家的浩叹  有谁品出其中沉重的悲愤  这是一个地方干部的断言  又有谁听懂言中深藏的自责与愧疚  闽东能富,闽东必富  不容置疑的天理与人道  殷殷拳拳的热望与期许  二  太姥山灵秀,白云山神奇  翠屏湖恬静,霍童溪清丽  无不是上天的最好赐予  虽多丘陵,甚或崎岖  如车岭九岭在民谣中令人却步  但可平原种稻梯田种果山地种茶  哪怕小瓜大白菜,也成长
期刊
摘要: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  关键词:语感;积累;深化;拓展训练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
  目的:介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修复头面部缺损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2009年 1月~2011年8月,在遵循头面部分区修复的基础上,根据皮损性质、大小、形状、部位及周围正常皮肤情况,设计
众所周知,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特色且文笔流畅的文章,是我们肩上担负的一项重要使命。所以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我在语文教学中把作文教学摆在了首要位置,并致力于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探索中来。而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囿于旧教材的体系,依附于阅读教学,逐渐形成一种按文体循环的
  目的:对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旨在研究AK的发病特征,临床特点和误诊病例相鉴别,以提高该病的诊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
会议
  目的:探讨卡泊三醇对白癜风患者黑素细胞(MC)及皮损周边CD8+细胞毒性T细胞(CD8+CTL)增殖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白癜风患者皮损周围CD8+CTL,从白癜风患者正
这是一个仅有千户的闽江边村落,却有10处文保单位(其中国保、省保单位4处)、72处军事与戍台遗址、40座明清卫国将军墓与戍台将士墓,还被列入中国世界“海丝”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文物传承唐代以来村庄的历史文化,讲述明清反侵略战争史,记载福州对外贸易的轨迹,叙说福建与台湾的密切关系,见证马江上的变幻风云。厚重历史文化的承载,使村庄处处散发着古香古韵。这个村子就是蕴含“安镇闽疆”之意的闽安镇。  闽安
期刊
一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的楹联高悬在兴化府府署上,和县巷两端的“文献名邦”坊、“壶兰雄邑”坊交相辉映。古谯楼的钟鼓声伴着“大宗伯”“大司马”“春宫嘉客”“燮理元臣”牌,在余晖中讲述着莆田的荣光。  宋朝许穆在《舆地纪胜》里,说莆田“地不大于曹滕,俗已近乎邹鲁”。莆田自唐及清,兴文教,重科举,故而科举仕宦,佳话连篇。累代有进士2482人,状元21人,宰辅17名,二十四史入传者近百人。其中在全
期刊
  目的 介绍Burow’s楔形推进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Burow’s楔形推进皮瓣修复面部肿瘤术后缺损,并使辅助切口顺应面部分区自然轮廓线或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