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创作中的光影处理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szk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然包罗万象,而光影使得万物显现于视觉之中。在自然科学界光使得人眼观察到万物,而绘画创作中光更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作为光对立面的影与其相辅相成而存在,构成光影矛盾统一体,所以无论在科学界还是艺术界光影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油画;光与影
  引言:因为绘画主要是注重于视觉感受的艺术,而绚烂多彩的物体得以在视觉中呈现,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光影的作用,光影作用下,我们才能在进行观察活动。作为艺术生更应当对光影充分的了解,不仅生活中还要对绘画中光与影的应用做到明确认识。
  一、光与影
  绘画中光影对比若安排得当,可使作品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光影对比法也是很受欢迎的艺术创作方法。光与影除了物体亮部与暗部的对比关系,最有魅力之处应该是光与影在明与暗中间色上的微妙过渡关系。难理解和表现的地方也是物体明暗中间色的过渡光影,因为此处光与影不再是清晰的对比,而是烟雾般模糊的柔和美。
  (一)现实中的光与影
  日常生活中光指的是全部的电磁波谱。光由光源所产生,光源是正在发光的物体。光能在真空、水和空气等透明物中传播,常见光主要来自太阳以及如灯泡等人造可发光的工具。对于影来说光是它存在的基本条件,光线受到不透明物体的阻挡,从而产生了阴影。正是光的对照遮挡,才有相对的阴影现象。
  (二)绘画中的光与影
  素描中的光影处理简单来说可分成黑、白和灰三个部分,而初学者作画时对黑色也就是物体背光暗部和物体受光亮部白色较为关注,且处理受光与背光对比时往往也达到基本要求。可在亮部与暗部交接处,画面光与影动态交融关系成了作画者难以适当把控的色调。
  素描中光影交融放到油画,便不单是黑、白及灰色的处理。光影中间过渡色仿佛融合所有颜色,作画者若仔细观察过渡区也将看到很多种颜色若隐若现。这时就需作画者在观察后做主观处理,也就是对物体实际光影观察基础上,将实际光影向作画者想表达的内容上靠拢。该内容可以是你的作品主题,也可以是情感表达。油画中的光影部分来自对自然观察,这是与现实光影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油画光影有很多受到作者主观处理,而不管这些光影关系怎么变化最终都是为作画者画面表达所服务。
  二、油画光影的表现与处理
  随着现实光影理论的发展,画家展开了对光影的自我主观处理。而这一发展也使得画家创作时有了更高的灵活性,比如画家可依画面主体进行现实与画面的光影设计,对光源调整。越往后人们越重视自我情感的表达,早期油画多是教条刻画,呈现神话人物形象和故事,当画家想要表达人性时,绘画中的光影便更多用于服务作画者对于情感的表现,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画家们在创作自己作品时,应是主动一方而非被动。作品中大部分东西也都是作画者自己所选择以及安排,而不同时代自然会有不同思潮及绘画环境,这些都对画家产生极大影响。
  (一)不同时期的比较
  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奠基人马萨乔率先注意到绘画中光的重要性,开了画面光源设计先河,使人物形体与轮廓感突出。光源集中后,画面人物光影关系更明确,从而使人物的塑造呈现庄严厚重之感,结构也十分明确清晰。
  达·芬奇将光与影的理论研究推入新纪元,他通过一系列观察实践建立了古典写实油画光影处理的理论体系;并将光影、空间、解剖和色彩等绘画理论相联系,从光影形态、大小、位置、浓淡与变化等方面突破前人的认识,建立了更完善的绘画光影体系。《芬奇论绘画》一书的第四篇中,达·芬奇对光和影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探究。比如对光的种类他如此细分,“光线——照射不透明体的光线有四种:普片光,例如地平线上大气的光。特殊光,例如太阳、窗口、门洞及其它有限口的光。第三是反射光。第四为透射光。”对影他也引出“原生影与派生影”等系统性概念。不仅有理论推演,还有各种直观图解。他偏向运用自然光,强调画面浮雕感及光影柔和过渡,通過这样的光影处理,使其画面呈现别人难以企及的真实空间表现。替人画像时,他往往选阴天或黄昏时段进行。因为阴天的薄暮时分物体上光影变得十分柔和,从而呈现出优雅美丽的脸庞。基于多年绘画经验,处理光影的明暗渐隐法也慢慢的被他建立,一直延续至今。
  相较于文艺复兴的绘画风格,巴洛克艺术更重内心表达,偏向热情动态的浪漫主义色彩。光影处理风格变为夸张,追求宏伟奔放的艺术效果,注重给观者视觉享受。如卡拉瓦乔甚至用光与影作画面的主导因素,即使素描关系分布上,卡拉瓦乔也比前人更在意光影影响。作画者对光影的处理更偏向于非自然,画面产生了戏剧性氛围。这种新的认识使光与影在绘画中越来越重要,直到荷兰画家伦勃朗在画面中将光用到了极致,他画布上颜料的厚薄呈现出光的层次,并通过对光线方向及明暗精心的安排设计,从而将光与人的精神情感相融,使得画面中光影与人物的内心世界合而为一。
  纵观西方油画光影发展,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如同瞬息万变的光与影,各时期流派对光影的处理都在不断演变。其中既有继于前人的相同,也有适应新时代思潮的突破,但无论哪个时代流行何种绘画理念,光影研究永未停止
  (二)不同画家的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在画家乔托注意到光影的对比和中间过渡色后,不仅把这些因素在画面中体现出来,还通过光与影关系的细化,从而在画面中实现具有体积感浑厚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乔托技法继承者的马萨乔,他画面的中心人物光线极强,且对右上方斜射光源的设计,使固定而集中的光线极大丰富了画面层次,让中心人物光影色彩饱和度及立体感都得到了提升。
  达·芬奇则将光影、透视和解刨等学科紧密联系,从其笔记中可知他对光影的见解,“透视缩形表现与光影效果共同作为绘画艺术的主要长处所在,光与影都产生于光”。通过人为对光影进行位置方向上的安排可极大提升物体浮雕感,如在所要表达的形体与具备阴影的物体中间加上较明亮的光,可将形体同暗物明确分开,从而给观者极强的浮雕感。这为后世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在主观处理画面的光影中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卡拉瓦乔喜欢将戏剧性的舞台效果呈现在自己画面上,用黑白强烈对比,给人视觉震撼。其光影处理技法承前启后对伦勃朗与维米尔以及拉图尔等画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
  用光大师伦勃朗通过对卡拉瓦乔的光影处理技巧的探索,得以建立自己独特的光影理念体系。他的画面光线方向往往由上至下照到重点人物脸上。在暗部用透明又比亮部较薄的颜料,使光影对比极为突出,让观者一目了然。印象派画家莫奈通过视觉条件研究,把描绘细节的注意力转向对自然光的捕捉,他追寻一种纯粹的光,表现对光的瞬息感受。后期印象派画家梵高的《夜间露天咖啡座》,总能让人对光影产生强烈情感。每次观看这幅画时,都给人一种成为流浪者的感受,夜深人静中孤独的观望着不远处繁华热闹的咖啡小店,仿佛这一刻那边与这边分成了永远也不会融合的平行世界。远处星空的深蓝色落至地面形成了漆黑的暗影,路边灯光下的咖啡馆金黄透亮与背景的漆黑暗影形成极端的冷暖对比,尤其加上画面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中景人物,使人感受到一幅望而却步的生活画面。画家在画中对于现实光影运用了大胆的主观处理,并以此将画面的光影赋予了绚烂的生命。
  要想理想的把握光影平衡,要对光影认识有充分的艺术及科学双方面理论支撑,还要切实的观察于生活,在常见的光影对立中充分考虑到两者交融和谐的统一关系,通过对现实和画面光影多方面适当的安排和设计,最终才能让光影更切实服务于个人绘画创作时的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意]莱昂纳多·达·芬奇.芬奇论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11.
  [2]孙锡祝.鲁本斯与伦勃朗色彩艺术比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2.06.
  [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中国电影已然形成商业化的主体结构,类型电影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近二十年来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发行数量增多,电影的类型消费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06年之后,具有东方文化的武侠/动作片的北美市场认可度有所下降,转而剧情片拥有更大的消费市场。此外,喜剧、科幻、惊悚等类型电影异军突起,但总体上,票房情况并不理想,尚未形成较稳定、具有优势的消费类型。北美市场的消费困境需要兼顾情节内容、叙事策略,
期刊
摘 要: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不同时代的中国文艺创作者不断地阐释、传播和反思。新世纪伊始,抗战题材话剧创作在深挖人文价值、重塑民族形象、还原历史、反思人性等基础上,追求叙事视角、叙事风格、情节戏剧感等写作层面的突破,秉持抗战文化的新时代秩序和历史主体再生产的本质特征,构建一种本土性和世界性交融的艺术风貌以及多元与包容的创作个性,也就是说,抗战文化艺术创作在
期刊
摘 要:2010年以来,华狮、WGUSA两家公司承担了北美市场69%的中国电影发行业务。数据显示,华狮、WGUSA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票房提升,但对改变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高开低走的发展轨迹作用甚微。究其原因,两家公司基于细分市场的有限发行、“内地转向”的集中战略虽收获了票房的短期增长,但也伴随着增长缓慢、波动明显的现象,暴露出市场定位狭窄、消费特性认知不足、获利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中国电影“走出去”
期刊
摘 要:在中西思想交汇中不丧失积极活跃的出自自我、指向自我、为着自我之思,避免失语、迷失或异化,应当关注和审思文化主体性的保持途径。思想文化交汇场域中存在着自我、自我所面对的自身和他者这三重主体及其之间的两重关系。是否能够保持文化主体性,关键在于三重主体之间的两重关系处于何种结构。这种结构取决于自我的理性取位。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的问题,实质上是自我应该如何理性取位以避免被他者控制、影响或者同化的问
期刊
韩少功(以下简称“韩”):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国著名编剧刘和平老师。现在有很多古装剧,从《甄环传》到《芈月传》等,其中不少是古装游戏剧、古装幻想剧,与历史没什么关系。相反,不少导演通常都要求编剧尽可能少地碰触史料,尽可能虚化背景,因为怕写出麻烦,硬伤过多就通不过了。有的一段史料仅仅一两百字,却硬编出50集的电视剧。这算什么?而刘老师是真正在重大历史题材上成就卓著的编剧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征服万千观众,
期刊
摘 要:北美市场作为全球电影竞争激烈的地区,成为评估中国电影海外竞争力的重要风向标。当下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票房已经从2006年之后的低谷重新抬升,呈现出运作商业化与价值观主流化两大特征。这种好转的关键,在于对华裔观众的培育与吸引,反映在故事内容方面,就是以特殊的社会经验、集体记忆与民族主义情绪形成观影诉求,减低文化折扣。但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最终目标在于影响世界。如此的内容又造成了“非华
期刊
摘 要:翟永明的文学批评视野开阔,涉猎广泛,在底层写作、大众形象、女性文学和儿童文学研究及现当代作家、作品批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他的李锐研究,以深细的文本解读、开阔的理论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极大推进了相关研究的进程,受到学界的肯定和赞誉。在批评实践中,翟永明以人文主义为思想资源,坚持人文立场,恪守人文价值标准,以懇挚而热情的态度,探究、阐发文学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和人道魅力。其漫游者
期刊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爵士时代代言人”菲茨杰拉德的巨作,讲述了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以及盖茨比与黛西一段被世俗与物欲淹没和摧残的爱情,真正再现了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悲剧命运和美国梦的破碎。本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出发,主要通过对作品中主要女性人物黛西人格的分析,为读者打开感知黛西形象的新通道,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黛西;人格;情感需求  黛西是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笔下
期刊
摘要:德加芭蕾舞女作品的构图可以说是古典主义与印象主义绘画的分水岭,他的构图方式已经超越了印象派的“日常生活片段入画”,转而换成了“瞬间的永恒”式。不仅仅对后来的现代主义有深远的影响,更对摄影及影视作品的构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乃至当代的许多作品中也有他的影子。  关键词:瞬间的永恒、芭蕾舞女、碎片式、摄影  芭蕾舞女是德加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成就德加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更多的视角来欣赏芭蕾舞。  德加
期刊
摘要:《榜样3》播出后,其中的人物事迹影响着每一个砥砺前行的共产党员。青年党员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肩负着时代使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负时代、不负韶华[1],借以榜样之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关键词:榜样;党员;青年  重温观看学习了《榜样3》,党员榜样们的点点事迹,有力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青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深有感触,受益良多。  明确定位,摆好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