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考辨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20208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钟书先生《管锥篇》第四册第一四七项全晋文卷一一三,关于“中人”的释义,第一义阐释缜密,考订精确,实无可争议之处。进而谈到“中人”的第二义时,认为清人翟灏的《通俗编》“未察”,近人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亦未收”。指出“中人”的第二义,在元曲中“乃谓勾栏中人,即妓也。”但从钱先生所引各条材料来看(元杂剧和散曲中多有此语,除钱引外尚如《盆儿鬼》第一折、张可久《小山乐府》散套中均有此词),这里所用之“中人”前面都有“个”字。比如《灰阑记》中大浑家所说:“正是个中人”,《还牢末》中李孔目说萧娥,“她是个中人”。如果“中人”就是“妓女”,从语句中看,完全可以省略一个“个”字。看来这里所用之“个中人”可能并非钱先生前引《钱神论》等文中之“中人”,而应为“个中人”,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此中人”之意。根据元杂剧中的通例,“个中人”的用法,多为把他人出身于勾栏中之妻妾,隐称之为“个中人”。《还牢末》、《灰阑记》中即是。另外,妓女从良后,把自己原来的妓女身分也称之为“个中人”,《盆儿鬼》即是。这种用法与“个中甘苦”、“个中缘故”、“个中秘密”的语意几乎完全相同。作娼妓讳词解的,是“个中人”,而不是“中人”,这并非笔者的新发现。王季思先生早在《评徐嘉瑞著<宋元戏曲方言考>》(载《浙江大学学报》一九四八年第二卷第二期)一文中,便指出了徐著以“个”字属上读的错误。这里不过略加考辨而已。当否?敬请钱先生和读者教正。
其他文献
读《鹦鹉螺号的故事》    赵浩生先生著的《鹦鹉螺号的故事》(以下简称《故事》),已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优秀的科学探险小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世界首创的第一艘利用原子能为动力的核潜艇的制造和首次横渡北极的经过。原子能是现代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利用原子能为人类造福,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深切关心并刻意钻研的重大课题。书中叙述了美国军事科学家怎样煞费苦心地把原子能应用于潜水艇,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
期刊
一    我忽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是不是我们那些为革命献身的青年战士的灵魂已经飞上了天空,变成了一颗颗星星?  是的,他们就是一颗颗星星!他们短促的一生就象星光一样灿烂,他们的生命不灭,他们还要用他们的光照亮我们。  我觉得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布满了美丽的星星;一个时代,一个时代,都要把自己的精英送上天空。而我们的时代,更是精英辈出;我们时代的精英,更是光芒四射。  不是这样吗?难道有哪一个时代,
期刊
可以说,《圣经》是在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书之一,各种各样的版本数不胜数,据说已有一千四百多种语言的《圣经》(世界上共有三千多种有文字的语言)。因此,翻译《圣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学术活动。  最早的《旧约》是希伯莱文的,《新约》是希腊文的。但是最初的原本很不好找,公元五世纪圣杰罗姆的拉丁文译本《圣经》被认为是权威版本,许多译本都是依该本为据的。  《圣经》的英译已有很长的历史。公元十三世纪就有人陆续翻译《
期刊
《一二·九运动史》代序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在这天和这天以后发生在北平和全国的学生运动,历史上称为“一二·九”运动。我们这些走上北平大街,高喊口号的同学们,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这天会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伟大纪念日,然而历史没有忘记这个日子,更没有忘记成为抗日战争前奏的“一二·九”运动。  今年十二月九日,是这个伟大运动的四十五周年纪念日。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直到今天,我们
期刊
《当代中国作家风貌》代跋    在那些灰黯的年代,有不少文艺家为真理、为国家民族而殉难。  在中国,远的有屈原、司马迁,近的有在战争里牺牲的文化战士,最近的有在一九六六年开始的十年文化浩劫中被迫害的大量文艺工作者。  有些是以死谏君的,有些是被杀害的,有些是自杀的。  有一些日子,读了不少纪念在“四人帮”时期被迫害而致死的文艺工作者的文章,心情是沉甸甸的。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时是很令人气丧的,
期刊
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随记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终于于一九八○年六月十六日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陌地生市威斯康辛大学开幕了。我与周汝昌、陈毓罴两同志,应威大校长沈艾文和大会主席周策纵教授的邀请,于六月十一日离京赴美。十二日到香港,十三日飞机经东京、芝加哥到陌地生市。  陌地生市是威斯康辛州的首府,全市人口只有十八万,威斯康辛大学就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有六万多人。  陌地生
期刊
寄碧野同志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期间,读完了你的新作《丹凤朝阳》,这时正好你在北京,十多天内却没有机会到你的住处面聆教益。这部小说是你在十年浩劫期中顶住林彪、四人帮的种种压力坚持着写出来的呕心沥血之作,现在终于送到了读者手上。虽然没有来得及配上插图,装帧也并不精美,但我喜欢它,也为你感到高兴。  你是勤奋的人。解放以来,你笔走龙蛇,写出了一部接一部长篇小说,出了一本又一本散文集。先是《我们的力量
期刊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是在什么地方刻书的?徐宏兵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认为是在河南汴梁(第四十页);蔡景峰、李希泌等编写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一九七八年四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认为是浙江杭州(第九十五页)。究竟哪一种更接近于史实呢?我同意后一种说法。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这时沈括才十多岁。假使毕升是在汴梁,十多岁的沈括
期刊
《民间文学》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上的《王羲之的传说》一文写道:“后来王羲之渡江北上,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到了李斯、钟繇、蔡邕、张旭等许多人的手迹,喜迷了,他都一个一个用心临摹过……”王羲之是东晋时人,张旭则是唐代吴人,张旭的草书、李白的诗歌和裴的舞剑有盛唐三绝之称。所以,说王蒙之临摹张旭,显然错了。  不过也事出有因。  在王羲之之前,确实有两位姓张的书法家,东汉时人。一位叫张芝,字伯英,其今草尤为
期刊
修订本《辞海·土(士)部》“吉莫靴”条,释文:“皮靴”。书证引张《朝野佥载》。可是皮靴为什么叫“吉莫靴”,没有交代清楚。对于《辞海》修订本来讲,这是欠缺的。  “吉莫”二字的意义,没有实物证明,是很难肯定的。但有二点可以明确:一、这是鲜卑语,祖国的鲜卑族在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以后,典籍上保留下来的鲜卑语不多了,象“吉莫”一词是偶然遗留的,因此更不受人注意了;二、这不是普通的靴子,而是武装时所着的一种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