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秋,那些“人情味儿”与“精气神儿”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fe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的头等大事是国庆,而说起国庆节,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北京。
   在秋季爽朗的天气里,有高高的红宫墙,有渐黄的银杏树,落在老四合院胡同青石砖上的枫叶红得正好,夜色里被五环围绕着的各大中心灯火辉煌,不夜城的灯火映着天边的启明星,爽朗的风穿山越海,温柔地抚过伫立在郊外的古老长城,吹进城的时候,随着太阳一起冉冉升起的,还有天安门前广场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我第一次看升旗的时候不知是四岁还是五岁,我也不记得当时的具体情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留在我脑子里、至今还算清晰的印象,其实只有两件事:第一是当时天还没怎么亮;第二是去看升旗的人真的很多,我有点难受,被我爸举着骑到了他的脖子上。
   其他的,关于那次旅行的很多记忆,都是从照片以及我妈的描述里找补的,整理一下,基本可以给当时的第一次看升旗经历补上了几个关键词——下着大雨,我有点发烧,刚下火车就直奔天安门广场。
   听我妈讲这些的时候其实我也不大,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发着烧下着雨,我爸还要那么折腾我,但后来当我长大了,习惯了晚睡晚起的自己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咬着牙爬起来,也兴冲冲地奔向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渐渐地明白了,其实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与其说是一个到北京旅游必须去打卡的景点,倒不如说更像是一面旗帜、一个符号、一种精气神,里面装着的是中国人充满自豪与向往的人情味儿。
   在我的印象里,大多数人的第一次旅行,大抵都会选择北京。我们小的时候是这样,我们长大了,自己有了孩子,第一次亲子游,便是再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北京的古韵与繁华,我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如此。
   我一直不喜欢繁华喧嚣的大城市,因为走在街头总会有说不上来的孤独感,但北京给我的感觉更加复杂,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必须要经常去那里,所以它既是我许多年前不管不顾奔向一个人的青春,里面写满了勇气与迷茫、失去与拥有,也是我现在既忙碌又悠闲的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的许多故事初具雏形又慢慢铺开的地方,而那些字里行间,都藏着我一步一步迈向梦想的渴望。
   逐渐地,在陌生里也多了熟悉,在孤独和抗拒中也有习惯与亲切悄然生长,对北京陆陆续续的记忆,就跟着变成了成长中一圈圈的年轮,从点点滴滴里,似乎也能窥见这些年来长大的痕迹,原来眨眼之间,就已经过了这么多年。
   相比于北京的初秋,我其实更熟悉它深秋时候的样子。那时候树上的叶子已经很萧瑟了,但公园里的小路上就铺了金灿灿的一层,老人们惬意地散步,孩子们欢快地奔跑,遛娃的父母们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路过坐在大片落叶中摆拍的小情侣,而在他们的背后,乱入到镜头里来偷影的宠物狗张着嘴眯起眼,似乎也对这样惬意浪漫的季节露出了一个满意的微笑。
   而在炎热的暑假与繁忙的国庆假期过后,老北京的胡同仿佛也随着浓重的秋意变得慵懒起来,去南锣鼓巷,去大栅栏,或者只是误打误撞地到不知名的胡同儿随意走走,搜集一些有趣的名字,回来到网上查一查,兴许就能邂逅一段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故宫、香山、恭王府、颐和园与圆明园之外,京郊的古北水镇也是个赏秋休闲的好地方。大概是市区拥挤而繁忙的缘故,出京的路上,上了高速,车子尽情地跑起来,把音响打开,随着野性的旋律在层林尽染的山峰间飞驰,就仿佛有种杀出重围的自由和快乐。
   古北水鎮的灵魂在“水”,从城区到密云,走高速,不堵车的时候不到两个小时的路程。进了景区,恍惚中就有了种穿越到了江南水乡的错觉。坐上乌篷船,慢悠悠地一路向前,两岸红透的爬山虎与尚还绿着的柳树遥相辉映着,于是水镇的婉约里,便拥有了北国秋天色彩斑斓的特有风情。
   下了船,再一路慢悠悠地往古镇里面走。夕阳里,一切都显得安然又悠闲,满城的灯火悄然亮起,这时候,坐上缆车去半山腰,脚下就踩在了司马台长城的古老砖石上。
   比起熟悉的长城玩法,夜游长城对我来说实在是个很新鲜的体验。司马台长城作为目前唯一开放夜游的长城,特地来体验夜爬长城的人很多,比起想象里荒凉凄清的长城夜晚,这里反而是惬意又热闹的。在路上跟小朋友们一样,买上一盏仿古的小灯笼提着,一路上到最高处,在那里俯瞰,整个水镇都呈现在眼前,那是灯火璀璨下的繁华,而朦胧的夜色下,这繁华里酝酿着的,是另一种说不出的和婉与温柔。
   山风微凉,从长城上下来,吃一顿地道的老北京火锅暖胃,最好再找个温泉酒店,舒舒服服地泡个澡暖身。生活不易,总要自己想办法,短暂地从繁忙的生活枷锁中抽离出来,毕竟放松的心情与饱满的精神,都是投入下一阶段工作与生活的重要保障。
   古北水镇的这场穿越之旅,比较适合两天一夜的玩法,只是回程的路上若是赶上周日,就很容易遇到堵车,所以后面如果还有安排的话,要掌握时间打好提前量。我上次去的时候因为前面肇事,在高速路上堵了很久,进城的时候,首都已经又是一片灯火辉煌,我们五环上赶上了晚高峰的一点小尾巴,桥上桥下尾灯汇聚,在高楼林立之间错综复杂的道路网上,数不清的车辆聚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许多条璀璨的灯河。
   而这灯河里,静悄悄的,不知道承载了多少人的梦——
   目标,梦想,彷徨,迷茫,奋斗,青春……
   我们一直在失去,我们也一直在拥有。
  千羽之城:网络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辽宁网络文学首届“金桅杆”奖获得者。《破冰行动》《执行利剑》《悍城》《以你为名的青春》影视同期书作者,原创刑侦推理作品《追凶者》改编成网剧。
  编辑/纤手暖
其他文献
有一位妻子心情不好,跟丈夫吐槽,因為自己工作邮件晚发10分钟,领导整整批评了她半小时。   没想到丈夫皱着眉头说:“这件事还是你做得不对,要是你早点儿去单位写邮件,怎么可能会晚,不怪你的领导批评你……”话还没说完,妻子的脸已经黑了。   这位先生说得没错,就是有一点不对:没有搞明白老婆诉苦的原因。她想要的是爱人理解她、安慰她,比如说一句:“亲爱的,没关系,这件事不用放在心上,那个领导的确讨厌,惹我
期刊
在沈阳市和平区抚顺路六十号,有一座典雅的青灰色欧式小楼,二楼门楣上雕有“奉天纺纱厂”五个大字。一百年前,这里是东北最大、最现代化的民族棉纺企业,中共奉天纺纱厂支部就建在这里,领导工人运动,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少奇,在这里领导罢工斗争。   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再现了当年在奉天纺纱厂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纪念馆研究员张璐向记者讲解,奉天纺纱厂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
期刊
情窦初开遇见真爱   王乐和张楠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同学。2012年,王乐满怀憧憬地到北京求学,入学不久她便加入校团委,在这里结识了比她大一届的张楠。张楠不仅在日常工作上对王乐关怀备至,他还会经常给王乐做饭吃。温柔体贴的张楠让王乐感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小女人,渐渐地,她的心被他融化了。大三开学时,俩人便走到了一起。王乐和张楠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年。很快又是一个毕业季,张楠选择留在北京工作。一年后,王乐也毕
期刊
“不白给”的女干部   张红是一名80后,大学毕业后在社区工作。每天她都与老百姓打交道,为群众办理相关手续、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处理突发事件等,她深知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是与群众利益有关,都会第一时间协调处理。   2015年,张红从事民政工作,每天还是和老百姓打交道,也正是多年的群众工作经验,为她现在的信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访工作责任大、担子重、压力大,每天都要面对带着不满情绪而来的上访群众
期刊
“小恐龙从来没出过远门,我让唐老鸭陪着它,我实在太舍不得了……”刘海梅打开快递盒时,除了被小毯子裹着的小恐龙玩偶,还有唐老鸭等四个“小伙伴”。看着小恐龙主人写的字条,她的心瞬间被暖到了。   近一年来,刘海梅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小玩偶,别看它们都已破旧不堪,甚至缺胳膊断腿,却承载着主人全部的童年时光。刘海梅用一针一线修复小玩偶,让它们回到最初的模样。玩偶修复师,这个温暖的职业,修复的是小玩偶,追
期刊
2021年9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在沈阳广播电视台一楼大厅,我第一次见到荧屏外的宫正。大厅右手边的宣传合照中,作为电视台的“门面”,身穿白衬衫的宫正和同事们笑容灿烂;走在我身边的宫正,清瘦,淡妆,衣着得体舒适。   宫正的语速较快,走路速度也快,这应该与多年来的主持经历有关,也与媒体人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有关。从大厅到宫正工作室的路上,宫正详细向我介绍了走廊两侧的直播间、演播室、编辑机房。这里是宫正最熟
期刊
童话,大概是这世上最美好的谎言。   成年人的世界,不再相信童话,但是童年的我们却是伴随着童话长大的,那些温暖的童话曾经一次又一次让我们的心柔软起来。以至于,长大后的我们唱着“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却依然难忘儿时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故事。   每天晚上临睡前,都是我和太阳的亲子阅读时间,我经常会给他讲童话故事。   深秋了,天凉了,我们常常躺在暖和的被窝里讲故事,这个时候的太阳特别听话,窝在我的怀
期刊
8月的柳州,夏意正浓,天明欲曙。晨雾笼罩着寂静的小山村,一间亮灯的小屋里传来“咯吱咯吱”的石磨声。里间一对小夫妻正忙碌着,男的推磨,女的蹲在土灶前烧火。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白花花的豆浆翻滚,豆香四溢。小屋里热气蒸腾,两个人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打湿了。   他们是柳州市柳城县大埔镇正殿村盘龙屯的村民,这对85后小夫妻,曾先后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丈夫邓崇坚曾是公务员,前途无量;妻子韦珊曾是年薪近百万的女
期刊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用在张包春夫妻身上再合适不过。在30年的义务宣传路上,他们做好人、行善事,互相支持,无怨无悔。  自家设置广播站,义务宣传为村民   张包春和王正华是江西省宜春市的普通农民夫妻,育有两个女儿。改革开放初期,张包春率先到浙江打工,并且建起村里第一栋三层小楼。正当大家以为张包春会在发家致富路上狂奔时,他却自己踩了“急刹车”。   外出打工前,张包春是
期刊
她来自农村,却放弃务农,早早进城打工;她奋斗半生想在城市立足,却始终难有片瓦安身;她每年都会抱起上百新生儿,但面对孙女却有些愧疚;她只读到初中,却被人尊称为老师;她只是一名催乳师,但在52岁时获得了“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朔风如刀,银霰满地,街角散落的爆竹屑沾上了泥水,黑乎乎地附着在地面。丁秀霞推着自行车,行走在盘锦的街道上,一路走走停停,身后留下了一长串脚印和两道不太规则的车辙印。她太想找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