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味道”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人来说,茶是再熟悉不过的饮料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除了借茶满足解渴提神的生理需求外,亦乐衷于在品赏玩味茶之色、香、味、韵。有时还会通过“斗茶”这样充满游戏味道的方式获得乐趣。
  每个人固然都会根据自己对茶的不同理解说出个道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知“味”。《中庸》说:“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这里的“味”不只是酸甜苦辣咸之味,还有“道”。人之目、耳、鼻、口,各司视色、听声、嗅气、尝味之职,唯“味”有“道”。饮茶是饮食的一种。亦有“味”有“道”。茶之道归根结底是人之道。应以人为本。
  时至今日,国人对茶的喜爱更甚,而且为了迎合满足某类特殊消费群体的“味”而把茶逐渐推向神坛,不断创造着天价的神话,乃至离经叛道。如普洱茶、金骏眉、大红袍。近来,又闻因受外部大环境影响,多地高端“明前茶”遇冷滞销,价格一反常态,较去年同期下跌33.33%。山东日照的茶农因茶贱而忍痛砍掉茶树,而政府却还划出专区强制要求种茶,不得种其它作物。此举引发当地茶农的不满,这意味着茶农有可能因茶价的波动而被套牢。
  值得玩味的是,今春普洱茶的价格却“逆袭”,掀起独立涨价潮,毛茶收购价飙涨三至四成,老班章、冰岛等走俏品种价格再创新高。虽然走高的茶价可以让茶农的腰包变得更鼓,但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堪忧,担心如此频繁的涨价会重蹈2007年“普洱茶地震”的覆辙。
  一边是茶贱伤农,一边是茶价疯狂,二者看似天差地别,其实本质是相同的,即暴跌暴涨的茶价是因为存在“泡沫”。当泡沫破灭以后,最直接的受害者不是商家,而是茶农。不仅如此,盲目跟风的现象亦是愈演愈烈。在茶产业日益成为富民产业的背景下,一些产茶区政府片面地追求种植面积的扩大及产量的提升,忽略了茶本身的自然规律及市场的实际需求。更有甚者则将发展茶业列入政治“选题”。以红茶为例,自金骏眉蹿红以后,全国各产茶区见机纷纷“红变”,连传统绿茶产区也“绿”改“红”,走高端路线,如信阳红、龙井红等。但是,一哄而上的“红”会持续多久呢?答案无非两种:要么回归理性,要么昙花一现。
  由是观之,只有对“味”合“道”,茶才能可大可久。
其他文献
美丽的余姚四明山,成名于唐代“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这是李白为四明山所作的诗篇,字里行间,美景犹在眼前。还有众多像李白这样的文人骚客。踏遍名山大川,一路赞山咏水,均在四明山留下过脍炙人口的诗篇。  而我们此次所游历之处是位于四明山上素有:高山台地之最,清水之源;之称的走岚,大岚古称“大兰”因盛产江南名兰——“龙舌兰”得名后又因山高雾大,改称‘大岚’:带有雾气之意,“山在
期刊
能量是物质改变状态时对应改变的一个物理量值,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任何一个生物都需要能量来负责生物细胞的生存和发展,一个生物体不能没有能量。  能量有正能量和负能量,正能量,指一切给人健康乐观、鼓舞人不断追求、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心想事易成,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传递积极的心态,具有较强的耐压性。负能量,物理学上解释是指“反物质”的能量,负能量的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伤害,使人耐压
期刊
一个鼓囊囊的行囊就是比尔先生行走的所有装备  第一次听到比尔·波特的名字,是浙江茶友沈老师关于《空谷幽兰》的推荐:“语言非常简单明了,多用白描手法,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语汇,有的只是记录和思想。”毫不犹豫地买来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它,虽然文法上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但就是那真实的记录与独到的思想,让我不由对这位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多次亲身探访文化故地,并把每一次体验变成朴实文字的外国老人心生敬仰。  去年
期刊
丽江是一座很懂得“藏”的高原古城。  漫步在被岁月打磨得光洁清亮的石板路上,一路陈迹,一路慨然。曾经,马帮风尘仆仆地从这里经过,撒下串串清脆的铃声,留下酽然的记忆。时过境迁,铃声渐远,茶却历久弥香,掩藏在街衢巷陌中,氤氲了古城的昨天和今天。  这是一幢毫不起眼的纳西小楼,如果行色匆匆,就很容易将它忽略。但是,你一旦走进那两扇斑驳的木门,就会发觉时空交错的印迹——它充盈着老茶的陈香,收藏着古城的过去
期刊
茶经过人们几千年的利用,得到许多人的关注,人文的含量也就特别丰富了。  茶是嗜好性的农作物,也是高经济作物。嗜好性的饮品,常因个人的喜好而有不同的感受,世界上茶有千万种,一种茶好喝或不好喝,带有非常大的个人喜好而不同,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因饮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喝茶、饮茶、品茶、叹茶,其中“品茶”为饮茶的高境界。  品茶,是一种从感性、从人性出发的享受。今天心情好、天气好,又有三五
期刊
其实中国竹雕发源甚早,流传至今的作品包括竹木牙角雕刻、留青阳文雕刻、竹节雕、竹黄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可惜作品始终不脱竹壶、酒杯、笔筒、香筒、扇骨、竹鼎,甚或花鸟人物等范畴,至于泡茶辅助用的小器具如茶则、茶匙等,古代竹雕名家大多不屑为之,因此翁明川父子的竹雕小茶具堪称“前无古人”了。  翁明川的“赏茶则”近年炙手可热,他的儿子翁伟翔也不遑多让。父子俩的茶器创作更堪称近代竹雕艺术的异数,父
期刊
最近《三联生活周刊》的“茶之道”大专题,在文化圈、茶业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很多人叹息茶文化在大陆的泥沙俱下,茶叶背后的中国士大夫文化被急功近利的商业侵蚀得尽失纯粹。周刊遍访台湾、日本,追溯茶禅、茶道的种种,却把浮躁的大陆抛在一边,让一些人汗颜。其实,在我看来他们还少采访了一个地方,那便是古国印度,这里既是佛教之源也茶叶大国。  关于印度文化,好像除了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云蒸霞蔚的神秘宗教气场、旅游
期刊
两年前的秋天,我采访过王爽的贰楼老茶馆。那时我曾写下这样的品饮体会:“在老茶馆喝茶,窗外是闹市丛林,窗内是隽永浑然、幽静平和的禅意空间。青花灯下,老茶幽香四溢;植物丛中,秋蝉声声,令人忘忧。有些喝茶之所仿佛世外桃园,在这样的地方喝茶,似乎容易抵达禅境,然而喝完茶出来,置身蒸腾的车水马流之中,会有片刻的迷惑,会对眼前的现实产生一丝不耐,需要攒点力气才能从刚才喝茶的情境中抽身而出。”  “慢生活”  
期刊
饮茶作为一种文化在唐代才真正形成。经过唐初期的贞观之治,唐代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富庶而安逸。同时随着茶场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扩大,再加上寺院僧人的大力推广,唐代的茶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盛唐时期“茶圣”陆羽《茶经》问世后,更是对茶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茶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及各国与唐朝之间的文化交流。迅速向全世界传播。以“煎茶”为主要饮茶方式的茶艺不仅有了比较科学的操作流程,也诞生了比
期刊
不到西北访茶,何以完整表达中国茶?不到青海,何以知茶之深度与广度?  在这里,茶叶所缔造的奇迹俯首可拾。茶从茶马古道进入到千家万户,滋润着广大民众日常的饮食、交往、生计以及深藏于内心的信仰,渗透到炕上、集市、茶馆、书房以及佛堂的每个角落。  青海是茶叶消费的重要区域,从李唐政权与吐蕃王朝第一次在日月山下互市开始,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国家层面的茶叶的传统——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通过茶来促进民族融合与疆土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