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现在越来越复杂和恶劣的成长环境,孩子们的思想实际上恐怕已经不是家长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你眼中的宝贝也许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天真烂漫,他们也会有心理负担,甚至类似于成人的烦恼,从而导致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成人化的情绪,但这些情况往往引起不了家长的重视,认为小孩哪会有那么多想法,因此不会去深究。家长如果不正确的处理,将会影响小孩未来的成长。面对一些问题时,作为成人来说可能很好解决,但小孩无法像成人一样思考,这就需要家长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
郁闷
一天小华突然冒出了一句:“我好郁闷啊”,在一旁的父母听了哈哈大笑,爸爸摸着他的头笑着说:“小屁孩,你还郁闷?你连郁闷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专家分析:可能他真的是郁闷了
在成人看来,小孩子哪懂得什么是忧愁,他们嘴里进出的郁闷不过是随口说说而已,家长的态度往往是当个玩笑,调侃几句之后不以为然。其实,当孩子说出“郁闷”两字时,他们或许是真的正在郁闷着,或者是什么事情让他们瞬间体会到类似成人的某种感觉,于是就模仿成人才懂的话。
让孩子感觉郁闷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无外乎是在某个方面受挫(学习,友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他失望,愿望得不到满足等等。孩子的郁闷不一定来自什么大事情,但因为他们年龄小、应对经验少,小事情上的挫败导致灰心丧气就足以形成负面情绪,所以家长一定要在乎孩子的“一声叹息”。
正确做法:适时传递关怀
接过孩子的话头,做出积极的反应,耐心倾听孩子述说是什么原因让他感觉郁闷7如果孩子直接说出来,这说明孩子和家长的关系较好,习惯于表达,没有太多的防御心理。也许孩子会装出一付无所谓的样子,让家长感觉自己的关心被忽视。如果是这样的话,请不要介意——孩子可能自己承认有挫败感,但或许因为自尊心而不愿意把内情告诉其他人。其实,孩子说不说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适时传递关怀,鼓励表达,那样孩子的郁闷不就减少了吗?
烦
峰峰有事没事经常会皱着眉头,一副有烦心事的样子。但峰峰的父母却认为这么大点的孩子能有什么烦心事,皱眉头可能就像孩子喜欢咬手指头一样只是个不好的习惯罢了。
专家分析:烦是孩子在品味内心的感受
聪明的宝宝有时不会告诉你什么,而是用某种动作或行为让家长“猜”他的情绪,或者猜本身在孩子看来就像是一个开心的游戏。通常孩子也会烦,但不会拥有长久的烦,因为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情绪化,外部的其他刺激会很快让他们的心境“多云转晴”。
怎样理解小家伙的烦恼?烦说明孩子的心理正在成长,正趋向于丰富,趋向于体验多样化。允许孩子烦就像允许孩子发脾气一样,后者是将不快的情绪向外发泄,而前者是孩子在品味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一个孩子在有滋有味地品尝美味食品一样,孩子有时也要品味自己的内心感觉,那怕是一瞬间的感受。
正确做法:避免情绪转移
注意不要针对孩子的情绪做出过激的反应。这样做—是避免孩子当即把情绪“转嫁”给家长,向外发泄说明孩子缺乏承受能力。二是避免孩子以为家长不喜欢看到自己烦而掩饰和压抑。
用身体表到情绪
既然孩子用身体表达情绪,那么家长也可以同样做——放松地靠近他,你可以什么都不说,用柔和的姿态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不快,但没关系,你的接近表明你已经做好了接受其情绪的准备,关怀和安慰于无言之中就传达过去了,那是最好的抚慰。
过于听话
乐乐一直都是个十分听话的孩子,爸爸妈妈叫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有时候表现的不像小孩反而像个小大人。孩子越听话父母当然越高兴,但是“懂事”的乐乐却变得喜怒不形于色,有着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深沉。
专家分析:过于听话的孩子活得不真实
家长都喜欢顺从乖巧、听话的孩子,但过分懂事的孩子实际上活得不真实——他们的道德感较强,容易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做什么都是为了讨父母欢心,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这里面,家长需要注意区分孩子的表现是一时讨巧,还是习惯性地“扮演”好孩子,后者说明家长平日对孩子的态度是要求多于亲密,孩子才会做出事事顺从的反应。
过于压抑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呢?压抑是发生在潜意识中的,孩子本身不能意识到,他们只是看家长的脸色行事而已。但长此以往,孩子忽略自己的感受,过多的压抑积累会起来影响心理平衡,也会导致不良人格。
正确做法:关注孩子内心真实感受
家长不要只满足孩子当下的表现让自己开心,而是要关注孩子真实的感觉,真实的需要。孩子一旦说出不如意的话,也不能用失去爱惩罚孩子。只要家长不以自我为中心,孩子怎样做都不会失去家长的关心和关注,孩子的内心就可以表现得自由自在一些,因为人的天性如此。
强烈自尊心
亲友聚会上,大家让上幼儿园的华华表演一个节目,华华一首歌唱罢,华华的爸爸故意板着脸说“唱的一点都不好”,华华听了如同受了莫大的委屈,转身跑回了房间。周围的亲友都哈哈大笑:“这孩子脸皮还挺薄”。“没事,一会儿她玩去了就什么都忘了。”华华的爸爸也笑着说。
专家分析:无心的话可能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3、4岁的孩子就懂得家长的好歹话了,而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意义又非同小可,因为幼童没有自我评价,他们对自己最初的认识和感觉都来自外人,而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其心目中最具有权威性的人,话语的分量自然不一样。
另一个方面,自尊心强的孩子的性格特点敏感而脆弱,一般孩子能承受的话语刺激,在他们看来很可能无法忍受。事实上,他们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都在告诉家长——此时此刻,家长一句无心的话,让他们多么地不愉快!心理学认为事件的大小不是主要的,关键的是人们怎样理解它,或许孩子的理解很简单,只是感觉被家长说得没面子。但就是这一点,家长也最好不要“得过且过”。
正确做法:不要当着外人面斥责孩子
父母要学会怎样描述自己的孩子,怎样说是在维护孩子,尤其是面对外人的时候。如发生不愉快的情境,当时不要斥责孩子,将孩子的情绪反应淡化过去,等客人走后再处理,但不要超过当天。
和孩子重新沟通一次
如果是少年,给孩子一个重新认识表达情绪的机会,看看孩子怎样理解那句话,家长也可表达自己当时的意思,说明并未有贬损之意,这样做也能起到安抚孩子心理的作用。
阴暗情绪
林雪带着儿子明明去朋友家,朋友家也有个孩子和明明年龄相仿。林雪和朋友聊天,两个小孩就在一旁玩,不知道怎么回事两个孩子就起了争执,明明突然生气的大喊:“我要杀了你!”林雪马上呵斥了明明几句。虽然明明的话让自己在朋友面前有些尴尬,但心里却认为这可能是孩子无意中从电视里学来的话,哪可能真的去杀人。
专家分析:孩子自然情绪的直接反映
案例中的描述很典型,它代表着小孩子自然的情绪反应,可能因一时的怒气,脱口而出,而不是行为反应,孩子的能力还不至于真去那样做。
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对情绪的体验比较简单,表达情绪的言语也比较单一。对于喜爱,友善,快乐这些好的感觉,用一种方式表达,而对于不愉快、恼火,气愤等不好的情绪,发泄时就流露出一种恨恨的感觉,怎样解气就怎样说呗。
尽管孩子表达的是一时的情绪,但作为家长还是不要忽视孩子发出的信号:一是不能忽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情绪;二是不能忽视孩子自己没有能力处理当下的情绪,他们只会说说狠话。
正确做法:询问原因
如果是年幼的小孩子,家长可以过问一下什么让他这样愤怒,关心一下是什么事情搅动了孩子的情绪,通过这些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疏导孩子情绪
对于少年来说,更要看重的是事件引起孩子怎样的心理活动过程,说狠话是单纯的气话,还是有更深刻的体验,如果是后者,需要协助疏导孩子的情绪,走出固执、狭隘、偏激,忿恨等习惯思维模式。
郁闷
一天小华突然冒出了一句:“我好郁闷啊”,在一旁的父母听了哈哈大笑,爸爸摸着他的头笑着说:“小屁孩,你还郁闷?你连郁闷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专家分析:可能他真的是郁闷了
在成人看来,小孩子哪懂得什么是忧愁,他们嘴里进出的郁闷不过是随口说说而已,家长的态度往往是当个玩笑,调侃几句之后不以为然。其实,当孩子说出“郁闷”两字时,他们或许是真的正在郁闷着,或者是什么事情让他们瞬间体会到类似成人的某种感觉,于是就模仿成人才懂的话。
让孩子感觉郁闷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无外乎是在某个方面受挫(学习,友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他失望,愿望得不到满足等等。孩子的郁闷不一定来自什么大事情,但因为他们年龄小、应对经验少,小事情上的挫败导致灰心丧气就足以形成负面情绪,所以家长一定要在乎孩子的“一声叹息”。
正确做法:适时传递关怀
接过孩子的话头,做出积极的反应,耐心倾听孩子述说是什么原因让他感觉郁闷7如果孩子直接说出来,这说明孩子和家长的关系较好,习惯于表达,没有太多的防御心理。也许孩子会装出一付无所谓的样子,让家长感觉自己的关心被忽视。如果是这样的话,请不要介意——孩子可能自己承认有挫败感,但或许因为自尊心而不愿意把内情告诉其他人。其实,孩子说不说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适时传递关怀,鼓励表达,那样孩子的郁闷不就减少了吗?
烦
峰峰有事没事经常会皱着眉头,一副有烦心事的样子。但峰峰的父母却认为这么大点的孩子能有什么烦心事,皱眉头可能就像孩子喜欢咬手指头一样只是个不好的习惯罢了。
专家分析:烦是孩子在品味内心的感受
聪明的宝宝有时不会告诉你什么,而是用某种动作或行为让家长“猜”他的情绪,或者猜本身在孩子看来就像是一个开心的游戏。通常孩子也会烦,但不会拥有长久的烦,因为年龄决定了他们的情绪化,外部的其他刺激会很快让他们的心境“多云转晴”。
怎样理解小家伙的烦恼?烦说明孩子的心理正在成长,正趋向于丰富,趋向于体验多样化。允许孩子烦就像允许孩子发脾气一样,后者是将不快的情绪向外发泄,而前者是孩子在品味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一个孩子在有滋有味地品尝美味食品一样,孩子有时也要品味自己的内心感觉,那怕是一瞬间的感受。
正确做法:避免情绪转移
注意不要针对孩子的情绪做出过激的反应。这样做—是避免孩子当即把情绪“转嫁”给家长,向外发泄说明孩子缺乏承受能力。二是避免孩子以为家长不喜欢看到自己烦而掩饰和压抑。
用身体表到情绪
既然孩子用身体表达情绪,那么家长也可以同样做——放松地靠近他,你可以什么都不说,用柔和的姿态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不快,但没关系,你的接近表明你已经做好了接受其情绪的准备,关怀和安慰于无言之中就传达过去了,那是最好的抚慰。
过于听话
乐乐一直都是个十分听话的孩子,爸爸妈妈叫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有时候表现的不像小孩反而像个小大人。孩子越听话父母当然越高兴,但是“懂事”的乐乐却变得喜怒不形于色,有着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深沉。
专家分析:过于听话的孩子活得不真实
家长都喜欢顺从乖巧、听话的孩子,但过分懂事的孩子实际上活得不真实——他们的道德感较强,容易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做什么都是为了讨父母欢心,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这里面,家长需要注意区分孩子的表现是一时讨巧,还是习惯性地“扮演”好孩子,后者说明家长平日对孩子的态度是要求多于亲密,孩子才会做出事事顺从的反应。
过于压抑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呢?压抑是发生在潜意识中的,孩子本身不能意识到,他们只是看家长的脸色行事而已。但长此以往,孩子忽略自己的感受,过多的压抑积累会起来影响心理平衡,也会导致不良人格。
正确做法:关注孩子内心真实感受
家长不要只满足孩子当下的表现让自己开心,而是要关注孩子真实的感觉,真实的需要。孩子一旦说出不如意的话,也不能用失去爱惩罚孩子。只要家长不以自我为中心,孩子怎样做都不会失去家长的关心和关注,孩子的内心就可以表现得自由自在一些,因为人的天性如此。
强烈自尊心
亲友聚会上,大家让上幼儿园的华华表演一个节目,华华一首歌唱罢,华华的爸爸故意板着脸说“唱的一点都不好”,华华听了如同受了莫大的委屈,转身跑回了房间。周围的亲友都哈哈大笑:“这孩子脸皮还挺薄”。“没事,一会儿她玩去了就什么都忘了。”华华的爸爸也笑着说。
专家分析:无心的话可能造成对孩子的伤害
3、4岁的孩子就懂得家长的好歹话了,而家长的评价对孩子的意义又非同小可,因为幼童没有自我评价,他们对自己最初的认识和感觉都来自外人,而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其心目中最具有权威性的人,话语的分量自然不一样。
另一个方面,自尊心强的孩子的性格特点敏感而脆弱,一般孩子能承受的话语刺激,在他们看来很可能无法忍受。事实上,他们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都在告诉家长——此时此刻,家长一句无心的话,让他们多么地不愉快!心理学认为事件的大小不是主要的,关键的是人们怎样理解它,或许孩子的理解很简单,只是感觉被家长说得没面子。但就是这一点,家长也最好不要“得过且过”。
正确做法:不要当着外人面斥责孩子
父母要学会怎样描述自己的孩子,怎样说是在维护孩子,尤其是面对外人的时候。如发生不愉快的情境,当时不要斥责孩子,将孩子的情绪反应淡化过去,等客人走后再处理,但不要超过当天。
和孩子重新沟通一次
如果是少年,给孩子一个重新认识表达情绪的机会,看看孩子怎样理解那句话,家长也可表达自己当时的意思,说明并未有贬损之意,这样做也能起到安抚孩子心理的作用。
阴暗情绪
林雪带着儿子明明去朋友家,朋友家也有个孩子和明明年龄相仿。林雪和朋友聊天,两个小孩就在一旁玩,不知道怎么回事两个孩子就起了争执,明明突然生气的大喊:“我要杀了你!”林雪马上呵斥了明明几句。虽然明明的话让自己在朋友面前有些尴尬,但心里却认为这可能是孩子无意中从电视里学来的话,哪可能真的去杀人。
专家分析:孩子自然情绪的直接反映
案例中的描述很典型,它代表着小孩子自然的情绪反应,可能因一时的怒气,脱口而出,而不是行为反应,孩子的能力还不至于真去那样做。
孩子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对情绪的体验比较简单,表达情绪的言语也比较单一。对于喜爱,友善,快乐这些好的感觉,用一种方式表达,而对于不愉快、恼火,气愤等不好的情绪,发泄时就流露出一种恨恨的感觉,怎样解气就怎样说呗。
尽管孩子表达的是一时的情绪,但作为家长还是不要忽视孩子发出的信号:一是不能忽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情绪;二是不能忽视孩子自己没有能力处理当下的情绪,他们只会说说狠话。
正确做法:询问原因
如果是年幼的小孩子,家长可以过问一下什么让他这样愤怒,关心一下是什么事情搅动了孩子的情绪,通过这些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疏导孩子情绪
对于少年来说,更要看重的是事件引起孩子怎样的心理活动过程,说狠话是单纯的气话,还是有更深刻的体验,如果是后者,需要协助疏导孩子的情绪,走出固执、狭隘、偏激,忿恨等习惯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