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涂层球囊联合支架植入与普通球囊联合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TASC D级病变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ing_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联合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植入与普通球囊(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联合BMS植入治疗股腘动脉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D级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以TASC D级股腘病变为标准纳入的接受DCB联合BMS植入及POBA联合BMS植入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其通畅率、免于靶血管再干预率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115例符合股腘动脉TASC D级病变的患者,共120条患肢,平均闭塞长度(29.1±6.5)mm。DCB联合BMS组36例,37条患肢,POBA联合BMS组79例,83条患肢。中位随访时间18.1个月。两组术后3个月(89.2%比86.7%)、9个月(86.4%比76.9%)、1年(66.8%比70.9%)及2年(63.1%比56.9%)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 P=0.73);靶血管再干预率(FCD-TLR)术后3个月(100%比95.1%)、9个月(94.3%比82.3%)、1年(78.5%比80.6%)、2年(74.1%比68.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n P=0.69)。n 结论:对于股腘TASC D级病变,相较于POBA联合BMS,DCB联合BMS的获益仍不明确。“,”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icacy between drug-coated balloon (DCB) combined with bare metal stenting (BMS) and 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 (POBA) with BMS plac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popliteal TASC D lesions.Methods:According to the 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TASC) D grade femoral-popliteal lesions as the standard, we enrolled 115 cases (120 limbs) receiving DCB combined with BMS (group DCB, 37 limbs in 36 cases) and POBA combined with BMS (group POBA, 83 limbs in 79 cases) from Jan 2017 to Mar 2020 to observe patency rate, freedom from clinical-drived target lesion reintervention rate (FCD-TLR) and complications.Results: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18.1 months and the average occlusion length was (29.1±6.5)mm. In group DCB vs group POBA, the primary patency rates at 3-month, 9-month, 1-year and 2-year were 89.2% n vs. 86.7%, 86.4% n vs. 76.9%, 66.8% n vs. 70.9% and 63.1% n vs. 56.9%, respectively (n P=0.73); FCD-TLRs were 100.0% n vs. 95.1%, 94.3% n vs. 82.3% , 78.5% n vs. 80.6% and 74.1% n vs. 68.9% (n P=0.69), respectively.n Conclusion:The benefit of DCB combined with BMS over POBA combined with BMS in improving the early primary patency rate and reducing FCD-TLR was not definite.
其他文献
在溃疡性结肠炎(UC)外科治疗中,准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合理应用药物、掌握规范化的手术策略和技巧、预防和处理外科并发症等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尚无UC外科治疗尤其是手术操作方面的指南。为促进我国规范开展UC的外科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UC外科治疗的术前评估、手术策略和技巧、并发症及处理方案、术后监测等内容制定相关指南,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Several issues concer
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MNGI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线粒体疾病,临床上以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要特征,目前国内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MNGIE患者,旨在提高对MNGIE的认识。“,”Mitochondrial neurogastrointestinal encephalomyopathy (MNGIE) is a rare autosomal recessive hereditary mitochondrial disease, which is mainly char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内镜特征对治疗后内镜缓解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住院并行结肠镜检查的79例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内镜资料。Mayo内镜评分(MES)≤1被定义为内镜缓解,根据治疗后是否达内镜缓解将患者分成缓解组和未缓解组。Cox回归分析影响UC患者内镜缓解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79例UC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46例,中位年龄42.0 (27.0)岁,中位病程30.0 (63.0)个
目的:探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生长迟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9年4月至5月在全国8个IBD医疗中心患者微信群内招募并筛选确诊年龄小于18岁的IBD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临床及生长相关的资料,计算两个时间点(诊断时和调查时)生长迟缓的发生率。根据调查时是否存在生长迟缓,将患者分为生长迟缓组和无生长迟缓组,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97例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8例,克罗恩病(CD)89例。UC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40例CD患者(CD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铅、锰、铜、锌、铁、镁等微量元素含量,分别比较CD活动期与缓解期、C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结果:240例CD患者中,男性166例,女性74例;年龄(30.46 ± 10.43)岁(9 ~ 69岁),体质量指数为(19.51 ± 2.88
炎症性肠病(IBD)是由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人群,导致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调的疾病。潘氏细胞(PC)在IBD发病过程中,尤其是在克罗恩病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其形态、数量、功能容易受易感基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肠道中,PC通过分泌抗菌颗粒,参与构成干细胞微环境,起到调节肠道微生态和维持肠道黏膜稳态的作用,同时PC的增殖和成熟又是依赖于肠道中的共生菌群。本文介绍易感基因、PC、肠道微生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IBD发生发展的影响。“,”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患者发生延迟性术后肠麻痹(PPOI)的围手术期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行部分肠管切除术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POI将患者分为PPOI组和非PPOI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排除相关性较强的变量。取单因素分析中n P<0.05且有临床意义的变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变量的截断值,将其转换成二分类定性资料,再行多
克罗恩病是导致短肠综合征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以往,在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疾病频繁复发和由此造成的多次肠切除是造成短肠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和治疗水平的提升,疾病复发已不再是主要因素,而治疗不规范,尤其是克罗恩病并发症或手术后并发症处理不当已成为该病导致短肠综合征的最主要原因。规范克罗恩病的治疗,采取积极的治疗策略是避免短肠综合征发生的主要措施。“,”Crohn′s disease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 of short bowel syndrome. Rep
白细胞介素(IL)-2在免疫调节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作用于效应细胞激活免疫反应,另一方面可作用于调节性T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因此成为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靶点之一。低剂量的IL-2已用于某些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因其不良反应限制了IL-2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提高IL-2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了多种IL-2突变蛋白,为IL-2在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Interleukin (IL) -2 plays a dual role in
目的:观察全肠内营养(EEN)诱导缓解后嘌呤类药物维持治疗儿童克罗恩病(CD)的疗效,并分析疾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儿童CD,患儿均采用EEN诱导缓解+嘌呤类药物维持缓解方法。收集患儿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巴黎分型、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血清白蛋白。根据随访1年时有无疾病复发,将患儿分为缓解组和复发组,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疾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