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反语的语用功能主要有三种:批评功能、幽默功能、礼貌功能。从6岁起,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语用功能表现出初步的理解能力,8岁有较大的发展,但直到10岁,儿童也不能完全识别反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反语语用功能批评功能幽默功能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字面形式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形式。
在很多交际情境中,人们选择反语可以实现多种社会和交际功能,主要包括:表达积极或者消极评价,表示谴责,产生幽默效果,表达情绪,表示惊讶,委婉表达自己的看法,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增添情趣等。关于儿童反语研究多集中于儿童对反语的意义理解及功能知觉方面。儿童言语获得的研究主要包括语音习得、句法与词法习得、语义与语用习得等方面(李行德,1997)。
1 批评功能及儿童对批评功能的知觉
成人反语研究者普遍认为,反语使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揭示说话人对某一情境或某个人的态度。反语所表达的态度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以积极话语表达消极意义是反语批评,即反话正说,是讽刺性反语;以消极的话语表达积极的意义是反语表扬,即正话反说,是愉悦性反语。反语主要用于表达说话者对某个特定个体或事件的态度,尤其是负面态度。
Dews、Kaplan,J.&Winner,E.(1995)提出的润色假说认为,和字面批评相比,反语批评所表达的批评态度比较弱,这是由于反语的字面意义与真实意图是相反或相矛盾的,对说话人消极态度的表达是间接的。
Colston(1997)却发现,反语批评比字面批评更具谴责性。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反差和同化理论,Colston认为,反语知觉中,反语字面意义所指向的情境与听者实际知觉到的情境之间的差距会引起反差或同化效应;当差距较大时,就会发生反差效应,听话人对情境消极程度与说话人责备意味的知觉就会提高,因此反语批评听起来比字面批评更具谴责性;当差距比较小时,可能会引发同化效应,听话人对情境消极程度与说话人责备意味的知觉都发生了与该陈述相同方向的变化,因此反语批评的谴责性得到了润色。
张积家、张萌(2006)以反语故事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儿童对反语功能的理解。结果显示,通过讲话者信念任务的儿童认为字面批评比反语批评更恶意,字面表扬比反语恭维(反语表扬)更善意;年幼儿童认为反语批评比字面批评更温和,反语恭维比字面表扬更缺乏善意。没有通过信念任务的儿童认为反语批评比字面批评更善意,反语恭维比字面表扬更恶意,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将反语批评误解成了字面表扬,将反语恭维误解成了字面批评。
2 幽默功能及儿童对幽默功能的知觉
根据润色假说,反语能够保留交际中存在过失者的面子,避免交际双方关系的僵化,并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缓和话语的批评意味,掩饰自己的情绪;而当交际双方都不存在过失时,反语并不具体指向某个人,但听起来比相应的字面话语更为有趣。
Dewsetal.(1996)较早研究了儿童对反语说话人态度的理解能力。他们向儿童和成人被试呈现带有三种句子(反语批评、字面批评和字面表扬)的故事情境,每个故事呈现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话语含义理解问题。同时要求被试对话语的粗鲁(mean)和幽默(humor)进行等级评定。结果发现,儿童和成人对字面表扬的粗鲁评价均少于反语批评和字面批评;反语批评比字面批评的粗鲁程度低。该研究结果支持了润色假说。
Dewsetal.的研究结果表明,成人认为反语批评比字面批评更幽默;5-6岁儿童认为字面表扬比字面批评、反语批评更幽默;8-9岁儿童与5-6岁儿童相似,但是比5-6岁儿童更倾向于认为反语批评具有幽默意味。因此,Dewsetal.认为,儿童对反语幽默功能的知觉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尽管如此,成人认为反语批评幽默的比率也仅为62%,并非所有的反语都具备幽默的含义。
3 礼貌功能及儿童对礼貌功能的知觉
Brown&Levinson(1987)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相互合作,那么在交际中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即在交际中努力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当人们不得不说一些负面话语的时候,就会违反礼貌性的社会规范,使交际双方有失面子。而反语以隐晦的形式既表达了说话人的不满等情感,同时也维护了听话人的面子。因此在表示批评、意见或者厌恶等意思时,利用反语间接表达就能够在会话中保留对方的面子,同时也能够进行自我防护,这符合对话中的合作原则。
儿童对反语批评一般更容易理解,而且出于礼貌原则,反语批评在人们的交际中也更容易出现。但反语表扬交际意图本来就是正面的,却采用了一种迂回的表达方式,因此与礼貌规范相矛盾,与反语批评相比较难理解。
关键词反语语用功能批评功能幽默功能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字面形式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形式。
在很多交际情境中,人们选择反语可以实现多种社会和交际功能,主要包括:表达积极或者消极评价,表示谴责,产生幽默效果,表达情绪,表示惊讶,委婉表达自己的看法,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增添情趣等。关于儿童反语研究多集中于儿童对反语的意义理解及功能知觉方面。儿童言语获得的研究主要包括语音习得、句法与词法习得、语义与语用习得等方面(李行德,1997)。
1 批评功能及儿童对批评功能的知觉
成人反语研究者普遍认为,反语使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揭示说话人对某一情境或某个人的态度。反语所表达的态度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以积极话语表达消极意义是反语批评,即反话正说,是讽刺性反语;以消极的话语表达积极的意义是反语表扬,即正话反说,是愉悦性反语。反语主要用于表达说话者对某个特定个体或事件的态度,尤其是负面态度。
Dews、Kaplan,J.&Winner,E.(1995)提出的润色假说认为,和字面批评相比,反语批评所表达的批评态度比较弱,这是由于反语的字面意义与真实意图是相反或相矛盾的,对说话人消极态度的表达是间接的。
Colston(1997)却发现,反语批评比字面批评更具谴责性。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反差和同化理论,Colston认为,反语知觉中,反语字面意义所指向的情境与听者实际知觉到的情境之间的差距会引起反差或同化效应;当差距较大时,就会发生反差效应,听话人对情境消极程度与说话人责备意味的知觉就会提高,因此反语批评听起来比字面批评更具谴责性;当差距比较小时,可能会引发同化效应,听话人对情境消极程度与说话人责备意味的知觉都发生了与该陈述相同方向的变化,因此反语批评的谴责性得到了润色。
张积家、张萌(2006)以反语故事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儿童对反语功能的理解。结果显示,通过讲话者信念任务的儿童认为字面批评比反语批评更恶意,字面表扬比反语恭维(反语表扬)更善意;年幼儿童认为反语批评比字面批评更温和,反语恭维比字面表扬更缺乏善意。没有通过信念任务的儿童认为反语批评比字面批评更善意,反语恭维比字面表扬更恶意,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将反语批评误解成了字面表扬,将反语恭维误解成了字面批评。
2 幽默功能及儿童对幽默功能的知觉
根据润色假说,反语能够保留交际中存在过失者的面子,避免交际双方关系的僵化,并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缓和话语的批评意味,掩饰自己的情绪;而当交际双方都不存在过失时,反语并不具体指向某个人,但听起来比相应的字面话语更为有趣。
Dewsetal.(1996)较早研究了儿童对反语说话人态度的理解能力。他们向儿童和成人被试呈现带有三种句子(反语批评、字面批评和字面表扬)的故事情境,每个故事呈现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话语含义理解问题。同时要求被试对话语的粗鲁(mean)和幽默(humor)进行等级评定。结果发现,儿童和成人对字面表扬的粗鲁评价均少于反语批评和字面批评;反语批评比字面批评的粗鲁程度低。该研究结果支持了润色假说。
Dewsetal.的研究结果表明,成人认为反语批评比字面批评更幽默;5-6岁儿童认为字面表扬比字面批评、反语批评更幽默;8-9岁儿童与5-6岁儿童相似,但是比5-6岁儿童更倾向于认为反语批评具有幽默意味。因此,Dewsetal.认为,儿童对反语幽默功能的知觉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尽管如此,成人认为反语批评幽默的比率也仅为62%,并非所有的反语都具备幽默的含义。
3 礼貌功能及儿童对礼貌功能的知觉
Brown&Levinson(1987)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相互合作,那么在交际中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即在交际中努力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当人们不得不说一些负面话语的时候,就会违反礼貌性的社会规范,使交际双方有失面子。而反语以隐晦的形式既表达了说话人的不满等情感,同时也维护了听话人的面子。因此在表示批评、意见或者厌恶等意思时,利用反语间接表达就能够在会话中保留对方的面子,同时也能够进行自我防护,这符合对话中的合作原则。
儿童对反语批评一般更容易理解,而且出于礼貌原则,反语批评在人们的交际中也更容易出现。但反语表扬交际意图本来就是正面的,却采用了一种迂回的表达方式,因此与礼貌规范相矛盾,与反语批评相比较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