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 善于把握教材的不同特点,旧中求新,新中求活,从不同方面或角度提出一些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也是新课改下对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更给课改增添了神奇的魅力.
一、首先,提问要提实质性的数学问题
有的教师上课所提的问题只是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根本没有涉及数学的本质,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和价值,思维得不到锻炼,能力上不去. 如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如果两个三角形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可提问学生:用三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时,需符合什么条件?三角形相似与三角形全等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就抓住了问题关键.
二、提问要充分质疑
所谓充分质疑,即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典型,在一个典型问题中设置许多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是为了拓展,为剥开这个典型问题作铺垫,更牵动整道题的各个突破口,改变以往只在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直来直去的这种简单的形式,在这种方式的基础上再加以探索、改革.
1. 布置好同学充分预习.
2. 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教师用简略的语句,把问题写出解.
3. 教师将众多问题梳理合并,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4.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一个一个地去解决疑难问题.
5.每个问题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归纳总结.
6. 所有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作最后总结.
比如,我在讲初中数学第二十二章《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二课时中的探究3:“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封面面积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的面积是整个封面面积的,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这道问题时,学生共提问题十多个,我当即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合并,归纳为以下五个问题:
1. 本题中涉及的相等的关系有几个?
2. 本题中说大矩形的长宽比与小矩形的长宽比相同,说明了什么数量关系?小矩形的长宽比是多少?
3.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比能否和大矩形的长宽比一致?
4. 本题中知识点的转化中边框面积占整幅图面积的,那么小矩形的面积占整幅图面积的多少?
5. 从边框面积占整幅图面积的可列方程,那么本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以上是几个本题的精髓,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既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又使这道实际问题迎刃而解了.
三、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问题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上升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方法与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同时要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情节或实际事例,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在愉快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讲到了停车场的收缩栅栏,“停车栅栏为什么要设计为多个平行四边形相接,为什么不设计成三角形或其他的呢?这应用了平行四边形什么样的原理?你还能举出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应用的实例吗?”等等.
这样用事例启发了学生思维,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提问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期”和富有“挑战性”
所谓“最近发展期”就是界于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之间,且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的时期. 教师的课堂设问就要多关注这一时期且设置新颖又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使学生“跳一跳能摸得到”. 如讲完正比例函数(y = kx)的图像和性质后,可提问学生:“一次函数(y = kx + b)又有什么性质?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五、提问要促使知识的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过程,比如,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就要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 ÷ 2 = 90°,又问:“你的计算对吗?量量看. ”这样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了知识的提问,启迪了学生的智力,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总之,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从疑到无疑. 提问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及知识实际的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 教师对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开展要循序渐进、步步讲通,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對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掌握知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首先,提问要提实质性的数学问题
有的教师上课所提的问题只是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根本没有涉及数学的本质,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和价值,思维得不到锻炼,能力上不去. 如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如果两个三角形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可提问学生:用三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时,需符合什么条件?三角形相似与三角形全等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就抓住了问题关键.
二、提问要充分质疑
所谓充分质疑,即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典型,在一个典型问题中设置许多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是为了拓展,为剥开这个典型问题作铺垫,更牵动整道题的各个突破口,改变以往只在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直来直去的这种简单的形式,在这种方式的基础上再加以探索、改革.
1. 布置好同学充分预习.
2. 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教师用简略的语句,把问题写出解.
3. 教师将众多问题梳理合并,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4.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一个一个地去解决疑难问题.
5.每个问题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归纳总结.
6. 所有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作最后总结.
比如,我在讲初中数学第二十二章《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二课时中的探究3:“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封面面积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的面积是整个封面面积的,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这道问题时,学生共提问题十多个,我当即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合并,归纳为以下五个问题:
1. 本题中涉及的相等的关系有几个?
2. 本题中说大矩形的长宽比与小矩形的长宽比相同,说明了什么数量关系?小矩形的长宽比是多少?
3.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比能否和大矩形的长宽比一致?
4. 本题中知识点的转化中边框面积占整幅图面积的,那么小矩形的面积占整幅图面积的多少?
5. 从边框面积占整幅图面积的可列方程,那么本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以上是几个本题的精髓,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既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又使这道实际问题迎刃而解了.
三、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问题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上升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方法与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同时要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情节或实际事例,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在愉快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讲到了停车场的收缩栅栏,“停车栅栏为什么要设计为多个平行四边形相接,为什么不设计成三角形或其他的呢?这应用了平行四边形什么样的原理?你还能举出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应用的实例吗?”等等.
这样用事例启发了学生思维,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提问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期”和富有“挑战性”
所谓“最近发展期”就是界于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之间,且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的时期. 教师的课堂设问就要多关注这一时期且设置新颖又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使学生“跳一跳能摸得到”. 如讲完正比例函数(y = kx)的图像和性质后,可提问学生:“一次函数(y = kx + b)又有什么性质?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五、提问要促使知识的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过程,比如,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就要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 ÷ 2 = 90°,又问:“你的计算对吗?量量看. ”这样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了知识的提问,启迪了学生的智力,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总之,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从疑到无疑. 提问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及知识实际的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 教师对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开展要循序渐进、步步讲通,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對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掌握知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