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荣 世界的另一种可能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自然,人可以创造一切。当我们从人的角度看待所有,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很多人试图解读卢志荣和他的作品,破解这其中的设计密码,然后呢?
  在六天的工作营中,每天启迪学员思考的是走下设计神坛的智者,一位谦逊的陪伴我们一起学习的老人。他把对生命、对世界的爱融入作品,追求那些与生俱来的、亘古不变的,即使进化,也依然保留在DNA里的东西,这是生命本质,是血脉的延续。而这些恰恰是不容易学来的。
  他的设计能在全球语境下找到共鸣,成为连接彼此的共通语言。跨越时间、空间、文化的界限,寻找一种永恒之美。作品探讨的是和生命、宇宙相关的永恒主题。他创造了谜一样的雕塑世界,未知而神秘,是他对世界的疑问,也是全人类的疑问。
  他将设计和艺术严格划分,设计是造福人类,艺术是表达自我。30多年前,他重新开始,给了自己更多可能。面对一张张白纸,画下了30幅二维雕塑手绘,奠定了未来设计和艺术的所有基调。20多年问的作品放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没有替代性,共同呈现他的内心。这—场脱离世界主流的理想实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极美的造物高度。在历史的长河与世界版图中让我们看到了新起点。
  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并将其发挥极致,所有的一切都会随之而来。即便是一条注定艰辛而孤独的路,只要走下去,找到作品和内心的同频共振。
  他的步伐、语速不徐不疾;他的生活、工作合二為一;他从不迎合商业世界的规则,也不追随时尚设计的潮流。却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创造了世界的另一种模样。或许百年以后,我们回首无华展,就像今天仰望雅典卫城一样。它们是那个时代智慧的高度,穿越时空,值得后人去考证的文明。
  《设计》:您有哪些兴趣爱好?除了做设计,我知道您还写诗。
  卢志荣:我对文字很敏感,因为文字是一种思想表达的方法,同时文字也会启发设计。我喜欢文字,它不单只让我狂想、让我描述,还让我把思想整理得更清楚。
  《设计》:我们喜欢一样东西,一定是它在某些地方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您认同吗?
  卢志荣:当然认同,没有这种触动,就没有真正的喜欢。
  《设计》:那什么样的东西能够触动您的心?
  卢志荣:感受到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把爱的真谛呈现。很多时候它发生的情景很重要,不同情况下,给我的感触是不同的。有的情境下我看到它,并没有让我感到激动,但是可能在别的机会下就很有感触。比如我看一部电影,之前可能没有哭,但是之后再看,可能与一些之前发生的事情产生联想,就会令我很感动。
  《设计》:您为什么想做建筑师?
  卢志荣: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我没有刻意希望自己成为建筑师。很多时候生命在路上,感觉是慢慢在命运的引领下找到了方向。
  《设计》:为何在您30多岁的时候,就能通过一批雕塑的手绘,奠定后面的设计基调,而这么长时间里还能保持这样的基调?
  卢志荣:刚离开大学的时候,我想整理—下自己,假定所有的事情都放掉,没有甲方、没有要求、没有用途,像一张白纸的时候,我应该去干什么?我喜欢的、不喜欢的、造物的细节应该是怎样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最后这些思考把我带向一个方向。当时这些雕塑还做不出来,它只是一个头绪,但是非常清楚。
  这是重新开始,但不代表从零开始。可以看到这些作品永远都是这样,不是因为一个用途、一个要求,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想法。如果没有这些限制,你会做什么?当设计都是发自内心,不是因为甲方要求这么做、不是因为卖得好、不是因为其它的原因的时候,创作就回到它的本质,很纯很真。
  《设计》:这些作品能够百分之百地表达您的内心,呈现您当时的所思所想?
  声志荣:对,从这里开始一直都是这样。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值得思考。我希望每一次创作都是有意义的,是我喜欢的,不是因为其它原因。
  《设计》:您曾经为Giorgetti这个品牌做设计,在这种有甲方、有品牌的情况下,如何把控整体设计?
  卢志荣:他们给我很大空间,我的导师很支持我,他把这个品牌的方向定的非常好,让我用我的方法再往前推进,所以是他帮我打通了一条路,我再把这条路变成Giorgetti的一个方向。当然不会像我做自己品牌那样自由,他们有着特别的要求,虽然未能把我的理想全部呈现,但这些不自由的地方,也让我学会了很多。
  《设计》:您的导师算是您职业生涯中的一位贵人,还有哪些这样的人?
  卢志荣:有很多,尽管他们现在可能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在我人生的不同时间节点,都有不同的人给我些许指示,所以我才会有不同的方向去选择,应该这么做或那么做。
  《设计》:国内外的学者都在解读您的作品,您认同他们的解读吗?
  卢志荣:很好玩的,就像捉迷藏吧,但我一直没有躲起来!在我更接近自己的同时,他们也找到更接近他们的理想和观点。
  《设计》:如果您自己解读会和他们有哪些不同?
  声志荣:我很想成为自己的旁观者,比其他人更客观地看我的作品。但创作和解读怎能没有主观的成分?就是因为每人的感触、背景和视野不同,令创作可以有着无限的解读。
  《设计》:为何您的作品中有很多圆形、方形和矩形这类的基本几何图形?
  卢志荣:我用的这些几何元素相对简单,圆就是圆,方就是方,不是一个随便的几何形,都是很清晰的,所以当看到我的作品时候,多会让你们摆脱一般的繁复意念,有一目了然、安静而沉稳的感觉。
  《设计》:为何您的作品中会有很多跟生命、宇宙相关的主题?
  卢志荣:我觉得这些是不能避免的。生命和宇宙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但也不太大,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看你对这些的敏感度,这些关系如何带到作品中?可以说如果设计要跟人、生命和宇宙没有关系的话,那就会难上加难。   《设计》:请谈—下在希腊的生活对您做设计有哪些影响?
  卢志荣:希腊在历史上改变了很多,但是对人性、自由的希望一直都没有改变。在地中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像在度假一样的状态。每天起来没有什么安排,没有一定要做的事情。时间很富裕,也没有什么压力。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我才很多产。一个人可以做这么多东西,因为一切都可以静下来,这让人看得更清楚。对于设计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可以静下来,因为不静下来根本想不通。在那里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都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好好设计,其它的时间可能就在路上。所以地中海带给我的是安静时光,我可以无拘无束,没什么限制。这对我影响很大,没有这些静好的时间,我根本什么都做不出来。
  《設计》:您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西方的,但作品中有很多东方的内容,这些是从骨子里自然散发出来的吗?
  卢志荣:就跟我当建筑师一样,我的内在对审美、对喜欢不喜欢的事物很主观。这些都是本性的,包括生命的部分、设计的部分、思想的部分,都是离不开的。像我现在还喜欢广东菜,离开这么多年,这些味道都还在。
  《设计》:为何30幅雕塑手绘中只做出了11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卢志荣:对时间的观念吧。没有必要一定要在某一段时间内把全部30幅手稿完成雕塑。此外,在把每一件雕塑完成的过程中,都会启发下一件从二维变成三维,解读技术上的新想法。它们不停地在我和远方之间的无限时空穿梭……
  《设计》:您做雕塑大概是怎样的一个流程?从二维图纸转变成三维的过程是怎样的?
  卢志荣:从二维变成三维,这个改变很大,但是一定不能离开30年前那种手绘表达出来的精神,最难的过程就是二维变成三维。变成三维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现在每一件的做法都有点不同,都有它的条件。因为每一件的挑战不一样,要求的技术也不同,都不一定。你们现在看到的这11件,现有的电脑科技基本做不出来。
  《设计》:做一件雕塑的周期是多久?
  卢志荣:每件都不同,有的几个月,有的半年或更长。
  《设计》:工匠是如何配合您完成雕塑的?
  卢志荣:工匠和我配合得很好,大概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彼此是疯子吧!之前面对的是怎样想出来,现在面对的是怎样做出来。最后是互相的尊重和包容克服了重重困难。
  《设计》:您做到第几件的时候感觉找到了适用于所有的雕塑作品的方法,开始顺畅了?
  卢志荣:永远都不是很顺畅,每一件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第一件应该是差不多十年前了,最后一件应该是三四年前。在技术上它们还没有什么变形,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他们不是电脑做出来的,我有时也觉得是外星人做出来的。我还想说什么是精准。我跟工匠说,当我看不到你的手工时,就是精准。我不相信手工是精准的。
  《设计》:您为什么对技艺有这么高的要求?
  卢志荣:雕塑概念就是这样。你看它为什么那么精准?它是一个谜。看雕塑时的第一个问题:它是干什么的?它那么精准一定有特殊用途,一定有特别原因。当你看不懂的时候,它为什么要精准?你找不到答案,它永远是一个谜,雕塑本身就是一个谜。这个概念的精准度比技术上的精准度更难把控,—方面要越看越想看,但另—方面要越看越看不懂。这也是一种对精准度的渴求:精准到一定程度,每个人都看不懂。
  《设计》:那您自己能看懂么?
  卢志荣:在这个时刻看得懂。你可以想像在白纸之上,没画到最后形状的时候,会有很多手稿,表现这些细节怎么处理。比如木头跟金属跟铜的关系,它的形状是怎样的?它看起来像这样,又像那样,有不同的解读,这是最难的地方。技术上的精准度,对我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它看起来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它是什么?它是一件乐器吗?它是一种动物吗?它是一个容器吗?永远都会问自己它是干什么的。它是之前做的还是将来会做?所以把用途、精准这几个层次加上去的时候,这个谜就越来越深,越来越不明白了。
  《设计》:每个人对家具或器物的需求是不同的,您如何把大部分人的需求都体现出来,如何找到共通的地方?
  卢志荣:共通点有很多,但我觉得中性非常重要。中性的意思就是我们大家都可以分享。你可以用它,不会觉得这个不适合自己。设计有时不需要太男性化或者女性化,这是设计很自然的方向。
  《设计》:您在做一个设计时是从哪里开始思考的?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卢志荣:设计都是从人的关系开始。包括人的尺度、坐姿,适合不适合、舒服不舒服,都是从很基本的情况开始。不是说我喜欢这个形状,就做下去,几乎没有。但是做一件雕塑的出发点不同,它没有必要考虑舒服不舒服,跟身体的关系。雕塑最重要的是跟内心、思想的关系,你看着它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
  《设计》:您所有的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呈现的是“总体艺术”,如何在出发点不同的时候还能够把它们融合到一起?
  卢志荣:不论是雕塑还是家具,它们对美一致的追求让它们融在一起。这些概念,对美的了解,其实随处都可感受到。是一种永恒的美,没有东西方之分。
  《设计》:您怎么定义永恒的美?
  卢志荣:为什么我把这些雕塑塑造成谜一般的?谜令你永远都不明白,它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让不同时代的人都尝试去破译这个谜。在设计方面,我亦希望可以跨越时间。所以我做家具时跟生产方说的一个要求就是五千年以后,即使家具破了,里面看到的都是完美的,让未来的人们看到里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出于美的驱使。我们看古代的建筑,石头跌落、破碎,不会成为垃圾,透过里面的构造,可以看到前人的智慧,这就是我对永恒之美的标准。
  《设计》:从四大文明古国到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全世界人类公认的文明财富。这些是否具有传世的永恒价值?
  卢志荣:没有这些文明的遗产,我们会何去何从?可以这样说,我对现代艺术、现代设计一直怀有质疑,它们可能有一时的思想性,但或许五分钟过后就被忘了;它们可能很时尚潮流,但或许再过一年半载就不存在了。我很怕大家被导向成这种所谓的创作途径,我希望我们所创所做的都会带着传承的抱负,让文明的财富不断累积。   《设计》:是否有人不喜欢您的作品?
  卢志荣:我不会太在意这样的问题,这个世界没有绝对性的。我们都在这世界生存,需要有自己坚持的想法。批评是外在的,看你怎么接受它。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你的创作,这并不代表你做的没有贡献。但没有决心,是很难成就自己的观点。
  《设计》:设计前期是经过缜密的理性思考,最终给我们带来的却是一种情感上的体会,理性到感性之间的转化是如何实现的?
  卢志荣:我觉得这是最难的地方,我们很容易设计出有用的物件,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台子四条腿,上面可以放东西。但是为什么这个台子能触动你,那个却没有?我认为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設计》:您是否有评判设计的标准和体系?
  卢志荣:我一直打开自己,包容着不同的想法。工作营中,我要从同学们的角度去想、去实践每个不同的设计和艺术项目,把我自己放进你们的脑海、内心。从这角度看,我不是一个教师,没有师傅带徒弟的概念,我只是跟你们一起想你们的问题。所以这样做的同时,我也从你们的挣扎中学到很多。
  《设计》:从30多岁到现在,您的设计是不断成熟还是说在30多岁的时候已经跟现在差不多了?
  卢志荣:还相信30年前的雕塑二维图,所以在实践三维的时候没有变得很多。可能30年前已经很透彻,现在只是把它落地了。我用在设计的时间不多,并没有天天纠结这个怎么办,那个怎么办。或许问题还没有来前,早已预料到了。我在路上或者旅行时,看到别的文化,他们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就像路过一所很大的图书馆,有很多我解决设计问题的资源。我所有的设计是要放在落地方向和实践里的,所以可能我设计一个小时,但是落地要五天,是这个比例。落地会考虑很多:这个材料好不好?尺寸对不对?安不安全?好不好用?漂不漂亮?我设计的时间真的不多,很少挣扎,可能在选设计主题的开始就很清楚。
  《设计》:您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是有天赋的?
  卢志荣:你可以用这个理由去理解,但它是很自然的,已经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有时我说,设计师就是一个家庭主妇。为什么7我会用缝纫机,懂家务,当设计床品时,很明白怎么解决这些日常面对的清理和打扫的问题。当你没有好好体会这些烦恼的事情,做设计的就很难。设计来源于生活,没有这些经验,你的设计就变成一种很空泛的概念。空泛就是一种效果,五分钟以后就跟我没有关系了,和你的生活也没有关系了,就停留在几分钟热度的一个状态。当不能跟你一起生活,一起变老的时候,这个所谓的设计就没有用了。当设计具有生命力、对生活抱着关怀时,你可以看到它对你的爱,并会不断去珍惜它。
  《设计》:2010年您为何提出“中国需要原创设计”?
  卢志荣:2006年是我第—次来到中国,当时是因为一个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我慢慢了解了中国设计行业的情况。我就在想,有没有办法把中国原创的渴望带动出来。每个开端都是崎岖的,但原创的开创不能迟疑。
  《设计》:您回国有13年了,这期间中国的设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卢志荣:变化还是很大的,除了个别设计者的贡献,政府层面的支持有着明显的效应,设计文化改变很多,他们发动原创设计,倡导重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关系。没有这些推动力,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健康的大环境。
  《设计》:举办这次工作营,也是您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一件事?
  卢志荣: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我根本没有精力担当这个事情,也根本坚持不下去。工作营紧密的时间安排都是因为我希望能够争取与各学员更长的交流机会,让大家真正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设计,帮助一些迷茫的年轻设计师更有信心地走下去。其他工作营举办方大多要求你们付费,但我要保护你们,实践一场难得的免费教育。我坚持了很多,就变成工作营这样一个特别的互学互勉的机会。没有其它想法。
  《设计》:这46个学员的题目,是您在他们作品基础之上,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希望他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思考完善,每个题目都是可以继续探讨的有价值的主题。您是如何在较少信息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判断?
  卢志荣:有那么多人申请参加工作营,我会看每个同学的申请表、他的作品、他在哪里学习、做过什么事情、作品是怎样构思和落地的等。我觉得给每个同学一个相关的题目,带领他们去改变,能够令他们寻找各自独特的方向是最重要的。对于已经很优秀的同学,我给的题目一定要让他们重索真正的自己,不被过度的自信蒙蔽。所给的题目都是各同学参加工作营的条件。大家都知道我没有给每个同学一个很清楚的具体思路,他们来工作营的目的就是要更认识自己,给个别的题目找到满意的方向。看到各同学相互帮助,让不同的思想碰撞,把每个同学的特别之处都带到工作营里,令我很鼓舞。
  《设计》:如果您不做设计师的话,会做什么?
  卢志荣:做饭。我觉得这两个差不多,都是材料、配合、对比、颜色,怎么上菜,怎么表达你的作品。还有很多都是随性的临场发挥。就如打开冰箱,只有三种毫不相关的食物,你怎么做出一道菜来?和设计一样,当只有一块木头,一块石头和一片金属在面前,你会弄点什么出来?
  《设计》:您现在的事情很多,是否还有很想做的事?
  卢志荣:我可以停下来,也可以不停向前,最重要的是开心。去弹琴、去画画、去发呆……
  关于卢志荣的采访很多,就像每次他亲自导览的内容,大都不尽相同,对于设计他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但所有这些观点都是围绕着那些内核而向外辐射的,这些不变的,本质的,永恒的,才是我们窥探他内心世界及作品的源头。当一个人拥有这样的大爱、大美之心,作品中自然散发着爱与美,这个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透过他和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世界。
其他文献
从心理上来说,一天中正能量的注入需要早餐,从生理上来说,身体机能的唤醒需要早餐,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年轻人忽略了早餐对于生活以及身体的重要性,对早餐的随意应付甚至不吃早餐已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而“MAMA”营养三明洽针对这种现象,以线上APP与线下实体店结合的营销方式,打造营养健康、绿色安全为理念的品牌。品牌强调以三明治的私人定制,即线上平台上的自由搭配素材的方式为卖点。设计上采用绿色、营养的配色
期刊
以“阿马蛋汤”为名称的虚拟餐饮店品牌设计研究。该餐饮店拟定位中高端市场,以浙东南地区特色美食和一系列周边产品为经营内容。形象设计方面,兼顾各年龄段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以现代的图形插画语言来演绎浙东南地区的地域特色。针对腌制的罐头和海鲜干货等海产品的包装设计,采用不同的包装结构和时尚的配色方案來满足产品功能性的同时又符合现代礼品市场的消费需求。
期刊
“原创实践”栏目以传播先进的设计理念,推动原创设计发展为己任,涵盖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室内设计、交互设计等领域的精选国内外经典设计案例,专访各界设计大咖,旨在为设计行业提供高质量的设计案例,服务广大热爱设计的读者。本期栏目中呈现的有由设计师陈贻和张睦晨主持设计的济南博翠山销售中心,及设计师卢志荣的访谈,带我们领略“世界的另一种可能”。卢志荣将设计和艺术严格划分,设计是造福人类,艺术是表达自
期刊
摘要:以“电脑图文设计”课程作为研究案例,目标是构建基于智慧课堂与混合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型与课程设计。方法是依靠对教学效果进行程序分析和数据采集,将智慧课堂操作系统与混合学习理论注入设计基础课程并实现教育改革的目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技术、智能化学习环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人机智能交互为基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为智慧课堂融入传统教学环境提供一点借鉴
期刊
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基于地域的文化发展也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在设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设计师结合自身文化背景、地域特色、兴趣爱好而创造适合当下生活方式的物质文明。  2018年宋瑞雪的“如星”提灯参加米兰设计周卫星展。在这件作品中她融入了传统工艺与当代美学。在设计的过程中,她探访四川当地的手工艺人,了解竹编背后的地域文化和产业基础。手艺和传人紧密
期刊
摘要:本文从常州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现状出发,探讨现阶段常州老旧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改造政策与方式。以从常州朝阳四村北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结合的模式,针对现阶段改造的相关状况,从中厘清老年居民对其改造的满意度和需求标准。结合改造后仍存在的问题提出社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优化策略。该方法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以期逐步提升以老年人为本体的居住空间综合质量
期刊
该虚拟项目以“阿能面”为面馆品牌名称,打造一款专属00、90后的面馆品牌。在品牌形象设计方面:提取了当下潮流文化中稚趣的图形语言,结合“少女情懷总是诗”“吃货情怀总是食的文案,期望能够引发吃货的共鸣。在插画设计方面:以“吃货的面食之旅”为主题,采用蓝橙色系矢量插画,用夸张的画面来展现吃货放飞自我的心态,通过塑造人物IP的方式来建立品牌主形象,在抓住食客的味蕾同时又能满足食客的情感消费需求。
期刊
王立端2002年在全国300所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中率先开设了“生态设计”课程,并17年坚持产品生态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18年9月在欧盟总部被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授予世界首批“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勋章;2018年12月荣获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奖章。  王立端教授在采访中提出,高校设计教育中应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科学的生态环境价值观、行为观和设计方法,让设计者具有担当起应有社会责任的意识,同
期刊
摘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为契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村小型公共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杭州富阳村优秀案例的分析探索在满足空间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承载乡土文化而有别于城镇化建设,避免将适用于城镇化的公共建筑设计思路生搬硬套到乡村建设中;以大沟镇东福村文化室建筑设计为例,深入发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从传统建筑图案符号及建筑材料上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将岭南传统庭院的审美趣味融入新时代新农村环境设计
期刊
为实现人类生活质量生产方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通过利用设计协调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促进了可持续设计(Design forSustainability)的发展。直到20世纪下半叶,人类开始真正意识到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飞速进步,设计师在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同时,设计思想的演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其共同点都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进行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