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当中,如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已成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现行的语文课程涵盖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有些教师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只是硬性地灌输知识,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丝毫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增添一些情感教学,让教学内容呈现层次性和细腻化,这就能保证学生在系统学习中积淀文化精神。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1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学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课堂的“情感”应该包括教师的情感、学生情感及文章作者的情感。要想实现“三情”结合,需要教师用激情引导学生入境领会,与情理交融。在此期间,教师本身应充满热情,并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促使语文课堂的氛围更富有人情味、艺术性。教师应该将艺术中能使学生欣喜若狂的形式应用到语文教育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入领会到文章的真正情感。如利用音乐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利用图画的方式再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想象文章画面,组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等。运用这种富含艺术情感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快乐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此外,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并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2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差异比较大。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自学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教学设计,把课本上封闭型的例题、习题改造成开放型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应尽可能多地创设宽松热烈的研讨环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猜测与存疑,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此外,教师要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改变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法,把学生变成课堂的真正主人。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静水清流起涟漪
如果说语文课与其他学科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语文课是有情感的。我们面对的文本是有情感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涵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内心仿佛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基于以上两点,作为语文教师,对自然界的春风秋月、花谢花开不能够无动于衷,对人世生活中的富贵贫贱、荣辱沉浮不能够置之度外。语文里的意境、场景、情节、心路历程都要用心走过,要敏锐地捕捉感受,鉴赏美的形象、美的结构、美的风格和美的意境。
好的语文老师总是把语文课上得简简单单,没有烦琐的环节和过多的招式,而是简单自如地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用审美的眼光带着学生去感受、去发现,用情感的电波把思想和知识传递给学生,让一颗颗的心颤动起来,一线线的思绪飞扬起来,一丝丝的灵感触发起来。情感与情感产生共鸣,那心灵的悸动如一缕清风在心中荡起层层涟漪,泛起朵朵浪花,灵魂因感动而飞升。然后,引导学生清晰地梳理、静静地沉淀。
2研精覃思观世界
新课改要求培养有个性的学生。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首先要有个性。个性的背后是思想支撑,有思想的人会不断思考自己、思考别人、思考生活,这样的人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会不简单地重复走过的路。为什么有的教师教了十多年书却只相当于教了一年?那是因为他只有实践而没有思想,所以只能不断地重复自己。如果所有教师在课上都是如此的话,语文课堂将走向僵化,教学犹如机械运动,毫无生气。
斯普格朗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何让语文课堂承载文化精神学生精神文化的建构,这不仅需要情感的点燃,更需要理性的提升。
3不待扬鞭自奋蹄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所谓的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如“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这些既流芳百世又富含教学意义的优美句子平均散落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它们可作为培养学生素质、情感的良好素材。并且,课程经过深化改革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当代中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文章都是精品。那里不仅有歌颂“知难而上,敢于挑战困难精神”的《愚公移山》,而且还有抒发爱国情操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不仅有赞颂诸葛亮恭敬、勤恳、竭尽劳苦等敬业精神的经典文章《出师表》,还有揭示社会丑陋、腐败不堪的鲁迅的名篇《孔乙己》等等。以上所提到的文章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均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此类经典文章的思想不断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在开展教学时,我们应善于捕捉和寻找文章中的情感元素,根据文章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争取和文章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当前,情感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语文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语文教学自身具有很高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将语文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把这门课学好,还能开发学生自身其他方面的潜力,使学生各方面共同成长。除此之外,这种方式还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总之,学好一门功课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本身,还要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感情,这就是本文所提的情感教学,只有感情到位,学生才能不讨厌这门学科,直至爱上这门学科。由于老师的引导与学生自身的努力,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性。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作为主学科对学生更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1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学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课堂的“情感”应该包括教师的情感、学生情感及文章作者的情感。要想实现“三情”结合,需要教师用激情引导学生入境领会,与情理交融。在此期间,教师本身应充满热情,并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促使语文课堂的氛围更富有人情味、艺术性。教师应该将艺术中能使学生欣喜若狂的形式应用到语文教育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入领会到文章的真正情感。如利用音乐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利用图画的方式再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想象文章画面,组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等。运用这种富含艺术情感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快乐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此外,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并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2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差异比较大。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自学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教学设计,把课本上封闭型的例题、习题改造成开放型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应尽可能多地创设宽松热烈的研讨环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猜测与存疑,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此外,教师要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改变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法,把学生变成课堂的真正主人。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静水清流起涟漪
如果说语文课与其他学科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语文课是有情感的。我们面对的文本是有情感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涵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内心仿佛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基于以上两点,作为语文教师,对自然界的春风秋月、花谢花开不能够无动于衷,对人世生活中的富贵贫贱、荣辱沉浮不能够置之度外。语文里的意境、场景、情节、心路历程都要用心走过,要敏锐地捕捉感受,鉴赏美的形象、美的结构、美的风格和美的意境。
好的语文老师总是把语文课上得简简单单,没有烦琐的环节和过多的招式,而是简单自如地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用审美的眼光带着学生去感受、去发现,用情感的电波把思想和知识传递给学生,让一颗颗的心颤动起来,一线线的思绪飞扬起来,一丝丝的灵感触发起来。情感与情感产生共鸣,那心灵的悸动如一缕清风在心中荡起层层涟漪,泛起朵朵浪花,灵魂因感动而飞升。然后,引导学生清晰地梳理、静静地沉淀。
2研精覃思观世界
新课改要求培养有个性的学生。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首先要有个性。个性的背后是思想支撑,有思想的人会不断思考自己、思考别人、思考生活,这样的人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会不简单地重复走过的路。为什么有的教师教了十多年书却只相当于教了一年?那是因为他只有实践而没有思想,所以只能不断地重复自己。如果所有教师在课上都是如此的话,语文课堂将走向僵化,教学犹如机械运动,毫无生气。
斯普格朗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何让语文课堂承载文化精神学生精神文化的建构,这不仅需要情感的点燃,更需要理性的提升。
3不待扬鞭自奋蹄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所谓的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如“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这些既流芳百世又富含教学意义的优美句子平均散落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它们可作为培养学生素质、情感的良好素材。并且,课程经过深化改革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当代中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文章都是精品。那里不仅有歌颂“知难而上,敢于挑战困难精神”的《愚公移山》,而且还有抒发爱国情操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不仅有赞颂诸葛亮恭敬、勤恳、竭尽劳苦等敬业精神的经典文章《出师表》,还有揭示社会丑陋、腐败不堪的鲁迅的名篇《孔乙己》等等。以上所提到的文章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均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此类经典文章的思想不断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在开展教学时,我们应善于捕捉和寻找文章中的情感元素,根据文章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争取和文章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当前,情感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语文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语文教学自身具有很高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将语文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把这门课学好,还能开发学生自身其他方面的潜力,使学生各方面共同成长。除此之外,这种方式还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总之,学好一门功课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本身,还要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感情,这就是本文所提的情感教学,只有感情到位,学生才能不讨厌这门学科,直至爱上这门学科。由于老师的引导与学生自身的努力,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性。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作为主学科对学生更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