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用好4%的教育经费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duji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GDP4%的占比目标。这预示着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教育经费增长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如何科学用好4%的教育经费,使它发挥出应有的效率,尤其重要。
  目前,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调整和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的意识不强。许多地区没有主动在调整和优化教育的支出结构上下功夫,而是采用传统的惯性思维方式,盼望不断有增量投入来解决教育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一旦新增的财政资金无法落实,一些拟新开展的工作就被搁置。
  二、教育经费的安排与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不匹配。一些正式纳入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改革发展任务,如教育信息化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资金支持,致使这些工作推动起来步履艰难。
  三、教育经费的安排还存在着“多头支使”的现象。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中宣部等部委,都分别掌握和支配着一部分教育经费,并从自己的部门角度来安排这些经费。
  四、教育经费安排的预见性还有待增强。目前,仍有一些项目的经费是过了6月或到年底前才下拨的,并且一旦下拨就要求立即用完,基层只能突击使用,这些资金的使用效果也大打折扣。
  五、教育经费使用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强。一些教育领域项目(例如,高校化债、校舍安全工程、教师绩效工资)还未彻底做完,其教育经费又被投向了其它新项目。“旧账未结,又开新口”,导致教育领域内不断出现未完工的“半拉子工程”。
  六、少数经费的安排还存在着归类不规范的现象。例如,从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来看,救助贫困学生“营养餐”的工作应是民政部门的事情,这部分经费应从民政部门的救助经费中列支,而不应从教育经费列支。
  为此建议:
  一、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机制。成立由国务院分管教育的负责人为组长,国家发改委、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审计署、监察部等部门参加的“全国教育经费规划与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国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规划与管理。同时,将原由各部委掌握的同教育相关的项目与经费统筹起来,统一纳入全国教育经费的使用范畴,系统谋划,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防止国家相关部委在教育经费的安排使用上继续出现“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现象。监察部和审计署要加强对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过程和绩效的监管,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编制教育经费使用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应在“全国教育经费规划与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立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委,建立统一联动的工作机制,组建相应的工作班子,并依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各类教育的改革内容和发展任务,梳理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财政教育经费在全国GDP4%的占比数量,做出中长期(5年或10年)财政教育经费使用的整体规划(到2020年的财政教育经费使用整体规划)和一套与之对应的年度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
  三、转变年度教育经费的安排方式。各级财政部门在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安排上,要变“依据领导批示来安排资金”的传统做法为“依据规划及工作要点来安排资金”。凡是没有列入“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没有纳入5年一个周期的“财政教育经费整体性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规划”的工作和项目,即使有领导批示,原则上也不能插入式地安排财政性资金。如果个别确需进行插入式资金安排的项目,必须由全国教育经费规划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原有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工作要求以及周期“经费整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在增加一个项目的同时,调减一个项目;插入安排了多少资金,就必须调减与之相匹配的其他项目。调整方案制定出来以后,应报全国(或地方)人大年度会议审批,并接受人大代表的咨询和监督。
  四、年度工作部署与年度资金安排结合起来考虑。各级教育部门的一把手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把年度工作部署与年度资金安排结合起来,防止出现工作部署与资金安排严重脱节的现象。凡是当年未列入资金保障的新工作,教育部领导(含司局长)原则上不能作为正式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加以部署,不能随意要求地方政府解决未列入年度正式工作的项目资金,更不能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为由,随意加大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额外负担。
其他文献
创纪录的699万高校毕业生今年夏天走向就业市场,加上往年未能成功就业的求职者,今年的就业形势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根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缩减,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  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早在2009年,民进吉林省委会就把目光锁定大学毕
著名学者、文学史家任访秋先生(1909-2000)一生以教书与著述为业,在中国文学史以及思想史、学术史等多个学术领域辛勤耕耘,成果丰硕。尤其是在打通古代、近代、现当代文学畛域,梳理晚明至五四文学发展源流方面宏论迭出,多有创获。先生晚年病目,未及将著述一一订正整齐,而不少著作也已绝版多年。为使任访秋先生著述完璧于世,保存和继承先生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自2006年起,刘增杰教授遂有编辑《任访秋文集》之
近年翻阅旧报刊,又看到冰心20世纪40年代的几篇诗文和讲辞,它们或于民族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引吭高歌,显示出迥然有别于往日温柔抒写小儿女情怀的慷慨悲壮之气,令人刮目相看;或在抗战胜利后旅日期间就近观察日本社会问题、深入思考中日关系的未来,展现出以爱化仇的博爱情怀和以德报怨的菩萨心肠,更令人肃然起敬。这些文字皆未入集,故此特为校录以广知闻;此处顺手札记若干感想,则不妨从冰心三十年代的创作苦恼及其转型讲起
1919年11月,鲁迅在《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了随感录(六六),题为《生命的路》。这是鲁迅“随感录”系列的最后一篇,它以作者“唐俟”与“我的朋友鲁迅”对话的方式,展开了对生命“进化”之路的讨论:  想到人类的灭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然而若干人们的灭亡,却并非寂寞悲哀的事。  生命的路是进步,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中略)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
摘要:卢卡奇文论在中国语境中的早期接受可称之为一次极具特色的“理论的旅行”,它伴随着中国文论发展进程的步调而曲折呈现于现实诉求和理论冲动的夹缝之中,“夹缝中的话语”是卢卡奇文论在中国早期接受中的宿命,同时也是我们反思西马文论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契机。  关键词:卢卡奇;早期接受;夹缝中的话语;理论的旅行    如果从1935年《译文》发表卢卡奇的《左拉与现实主义》算起,西方马
摘要:“三言”中以岁时节令为时间背景,不仅为小说增添了真实感与可信性,同时因其特定的时间设置及其所包含的特殊文化意蕴,为看似离奇的故事情节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时间契机,成为故事赖以演进的人文化时间刻度。“三言”的空间设置呈现出江南独特的地域风貌,包括江南真实地理空间的运用、地域人文环境的营造,逐渐建构起多维的立体空间场域,不仅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舞台,而且为虚构的故事增强了可信度和史实性,并建立起文本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建党百年 成功经验 中越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2.007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重大转折。2021年,中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建党100
【作者简介】  张雄,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  主要著作:《历史转折论》、《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等。  马拥军,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摘要 要使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做到“扎根”、“高效”、“长效”,不仅是一个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更是一个制度保证问题
摘 要:在汉语十四行诗发展的过程中,李金发、朱湘、卞之琳的创作颇具代表性。他们的十四行诗积极在现代与格律之间取得平衡,并为传统寻找现代意义,为汉语十四行诗树立新的美学典范。他们的创作实践说明:格律之于汉语十四行诗,试验的意义大于生产;欧化语言、西方思想与汉语相互融合,是推动十四行诗成为“现代汉诗”之重要诗体的推力。  关键词:李金发;朱湘;卞之琳;汉语十四行诗;现代转化  1926年,新月派诗人闻
一、从“看见”杀马特说起  去年年底我看了一个纪录片导演的演讲,叫《我拍了杀马特》。{1}“杀马特”,10多年前我们应该在网络上看到过:顶着五颜六色爆炸头的青少年——据说是来自乡村的打工青年在模仿都市的“非主流文化”。网络上曾有很多对他们的调侃甚至谩骂,后来就无声无息了。导演李一凡开始是以一种“哎,中国有朋克了……抵制消费主义的审美自觉”的赞叹心情去寻找、拍摄“杀马特”的。但很久都不得其门而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