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lic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教材分析】
  该单元的主题是学习生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从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写起,既描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也讲述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以及冬天里雪地捕鸟的经历。接着,描写了作者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其当时所在私塾的某些状况: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学生敬慕老师,学习认真,但也善于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因此,从整体上看,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笔触细腻,细节精美,表达的是其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及美好情思。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语,掌握圈点勾画的精读方法。
  2.学习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写作手法,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
  3.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尝试用文字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用文字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疑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一段令人回想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在即将跟童年告别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一向严肃庄重的鲁迅先生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三、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至三十八岁,其为《新青年》写稿时始用“魯迅”这一笔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以及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受北洋军阀迫害,愤然离京,到达厦门。他本想与创造社合作干一番事业的,但厦门的现状使其大失所望,创造社的同人大都参加北伐去了,他因此失去了战友。彼时,“现代评论派”的势力也从北京转移到了厦门,并在那里不断膨胀发展。这些人为谋私利而工于心计,全然不顾教书育人救国的重任,而当局则“正与此辈气味相投”。这种周围如“死海一样”(《1926年11月21日致韦素园信》)的环境,使鲁迅感到极大的苦闷和愤慨。因此,其正是在“只剩了回忆”之际写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在通过对儿时天真、活泼、充满情趣的生活的回忆,反衬出时下黑暗、庸俗的现实生活。所以,作者才会写出美女蛇的故事,希望有一个法术高明的“老和尚”放出“飞蜈蚣”,把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女蛇”收拾得一干二净,同时也希望儿时天真无邪的伙伴不要因升到绅士的位置而堕入浊流。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而后分别齐读第2和第7自然段,老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2.从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
  (1)作者写了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处地方(出示两幅图),你更喜欢哪里?请说明理由。
  (2)“百草园”“三味书屋”是课文中两个重要的叙事场域。“从……到……”的句式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可以看出,作者明显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
  3.请同学们把表明叙事场域从百草园转换到三味书屋的过渡句找出来。


  4.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这一句话,注意要读出重音。
  师:通过朗读,我们读出了鲁迅先生愿不愿意去书塾?
  生(预设):不愿意。
  师:他更愿意去哪里?
  生(预设):百草园。
  师:请同学们熟读第9自然段前面的有关百草园的内容,思考作者写到了哪些在百草园的生活情景?它们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不用说,同学们一定陶醉在作者精美绝伦的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中了吧!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分析作者的写作高技,一起来学习学习。
  二、文本学习,合作探究
  1.齐读第1至第8自然段,要求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2.指导与思考。
  要求:(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2)勾划出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段落;(3)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3.根据上面的“指导与思考”环节来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2)分析第1自然段,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明确:“似乎”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最末一次相见也已隔七八年,故对百草园印象模糊,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而童年的生活景象却历历在目,因此用“确凿”来表示肯定。   4.赏析第2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形容黄蜂“肥胖”,不仅因为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描写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蕴含了儿童特有的心理感受。
  (2)形、声、色、味四觉俱全,春、夏、秋三景皆备。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黄”的菜花和蜂写的是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角度写的;鸣蝉的“长吟”和蟋蟀的“弹琴”则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啊!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给人的整体感受,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第二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第三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请一位善于朗读的学生朗读此段,然后让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引导其归纳出以上三点精妙之处。
  5.及时练:“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句话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明确:“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语言特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并选取一两篇优秀的仿写作品在班上朗读、展示。
  6.分析描写“捕鸟”过程的两个自然段。
  (1)请几位同学复述捕鸟的过程。
  (2)分析学生的复述以引出这一部分内容的写作特点: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3)学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来描述做某个事件的过程。
  (4)这一段的写作特点除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外,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先抑后扬,先写“无味”再写不宜“拍雪人”“塑雪罗汉”,最后写“捕鸟”。
  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百草园一年四季都有玩头,但课文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呢?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三、本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学生归纳,教师适时板书。)
  生(预设):(1)乐景:第2自然段;(2)乐事:雪地捕鸟;(3)乐闻:美女蛇故事。
  师:总之,百草园里的生活是快乐的、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有趣的。因此,作者对这里的生活充满了留恋。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在上一节课里,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候也曾调皮过、好奇过、快乐过,但那都是在未入学之前。那么,他入学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看鲁迅在三味书屋是怎样度过读书时光的。
  二、文本学习,合作探究
  1.研读过渡段“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思考:作者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被送去私塾的原因?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作者并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谈及原因时用的是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连用三个“也许”,表达了作者的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表现了童年时期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2.研读描写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片段。
  (1)学生自由阅读相关段落。
  (2)指导与思考,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预设:回忆束缚儿童天性的“三味书屋”。(教师不作正误评价,可引导学生辩证思考。)
  ②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段来展现当时私塾教育的面貌?流露出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A.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对老师的评价历历在目,表现出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
  B.老师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了私塾教学内容的陈腐落后,另一方面表现了孩童的好奇和追求新知识的心理。
  C.学生有空就溜到后院玩耍,老师也只是瞪眼不體罚,表现了教学生活的单调,同时也表现了老师的和蔼与学生的自由。
  D.在课堂上描红刺绣,表现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表现了孩童的天真幼稚。
  ③童年时期的鲁迅对其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先生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总体上是敬慕之情,信服于先生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很爱戴他,因为尽管同学们很调皮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通常是瞪瞪眼睛而已。
  ④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对现代学校教育满意吗?(开放性题目,学生可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地进行评价。)
  3.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这两部分内容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两个部分是对比关系,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的生活作对比,一个非常适合儿童贪玩淘气的心理,另一个则使儿童对其产生厌烦的情绪。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两部分相互衬托,即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还有一种看法则从整体视角出发,认为这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都使人感到快乐、幸福,而这也正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三、课文小结
  思考:我们从内容上讨论了课文的主旨,那么从写作艺术上看,这篇课文又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1.极富情致的写景艺术;2.两相比照的结构特色;3.准确生动的语言运用;4.本文善于联想,比如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成仙,由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由捕鸟想到闰土的父亲,由学生读书想到先生读书,等等。
  四、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请以《难忘的童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分享自己童年的快乐经历。
  【教学反思】
  从总体来看,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相对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巧妙导入。在课堂之初,笔者联系学生的成长经历来导入教学,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开始课文的学习。
  第二,清楚解题。在整体感知的环节,笔者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先从题目入手,再对其进行分析,进而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第三,感知主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了鲁迅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空间,一个民间文化的空间,后者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这是鲁迅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一方而否定另一方,而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因而在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地读书、无拘无束地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在作者笔下满是乐趣,严而不厉的先生也变得亲切、温馨。然而,传统教学往往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立起来,这样处理显然有失偏颇。因此,笔者试图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中完成对这篇课文的解读。
  【参考书目】
  1.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
  2.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漓江出版社,2014年。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而即将步入成人行列的高中生,也常常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尤其是在经历了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汹汹来袭的特殊时期,关于自我,关于他人,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会更多。  本课程于2019年初开始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东莞第六高级中学等5所学校尝试授课,于2019年8月以课题的方式在东莞市正式立项,并于2
期刊
《囚绿记》作为一篇经典散文,被收录到了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对于这篇文章主题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爱国说”“心灵说”“反省说”“颂扬说”四种。  “爱国说”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为代表:“(《囚绿记》)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1]  “心灵说”以张斗和老师为代表,他在《主题解读突围》一
期刊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1]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所谓“語言建构”,指“根据语言内在规律和话语结构来建构语言系统——用词语组织、构建句子,用句子组织、构建篇章,其实质就是在口语或书面表达
期刊
整本书阅读课是在讲读课和自读课基础上的言语心智训练课,其目的是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合理地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将学生现有的阅读量科学、有序地扩大,着力培养学生阅读中外经典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种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阅读课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除在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外,把课堂还给“主人”,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知、领悟、联想和想象,使其完全融进
期刊
一、教材、文本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新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双线组元的方式,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协调发展。《卖油翁》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展现平凡人物(阿长、老王、砌台阶的父亲、卖油翁)的光辉,体会平凡人物的人生境界;语文要素方面则要求学生熟读精思,从关键语句中感受文章的精神意蕴。  (二)文本解读及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当今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变革风起云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需依赖于社会的普遍性进步,即人民群众的全面性发展与提高。而这归根结底,需要落实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育成为我国优先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已然进入大变革阶段,积极因应时代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即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
期刊
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实现通常基于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展开。在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实践中,往往存在中心不突出、立意不深刻等问题,甚至延续到中考之际依然未能解决。基于对初中学生写作主要困难的分析,本文试图探讨叙述类文本写作切题点睛的基本实施路径。  一、在文中增加标题和关键词的次数,增强作文的切题程度  通过对学生习作的分析发现,多数学生的问题出在切题上。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实际上是在怎么围绕题目行文方面出了问题
期刊
【教材分析】  一、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以学促学,实现其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有机整合,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时期,其对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判断不尽准确,作出的价值选择也
期刊
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一个大问题,有效并深度推进这一工作,必须注重义务教育关键性领域的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6月23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是义务教育关键性领域改革的一个基本环节,当然,这也是一项需要花大力气去落实和完成的重要任务。  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势在必行,关键在于基于怎样的理
期刊
叶圣陶先生作为语文教育界的大师,其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叶老在其长达70余年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在语文教材的性质、功能、编撰、使用等方面得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形成了其鲜明的语文教材观。  一、叶圣陶语文教材观的形成和发展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形成、发展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叶老1899年开始进入私塾学习,读“四书”“五经”,学八股文。这为其熟悉古籍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