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化项目化学习的整本书阅读实践策略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jun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课是在讲读课和自读课基础上的言语心智训练课,其目的是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合理地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将学生现有的阅读量科学、有序地扩大,着力培养学生阅读中外经典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种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阅读课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除在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外,把课堂还给“主人”,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知、领悟、联想和想象,使其完全融进作品,陶醉于其中。
  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1]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在界定项目学习时指出,“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2]。因而,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整体关联的方式组织结构化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运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系统化思考、可视化呈现等项目化学习方法,化整本书的复杂性为过程的实践性,组织学生有序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笔者试以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中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项目为例,谈谈基于结构化项目化学习的整本书阅读实践策略。
  一、通读
  第一步是通读,理清主要人物、事件、主旨、社会背景等。本阶段建立在学生已形成的语文学科知识系统和已有的认知基础之上,以浏览、梳理为主,用时3至4周。
  一导,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明确学习目标,设计项目任务和规划。可以从单篇课文学习到单元教学,再到整本书阅读,变以往零散的单篇课文学习为整体情境下的综合性学习,在整体的、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首先是导出兴趣。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不同的名著,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激起学生对其的兴趣,可对全书的相关信息作一个系统的介绍,设置有价值的專题,设计驱动学生创新思考的问题,通过问题的驱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动机,最终指向整本书艺术价值的探讨,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长篇小说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为: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理清人物关系、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利用相关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等。[3]对于《红楼梦》的学习,教师可为学生设计驱动性学习任务,例如:
  任务1: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图书信息,发现版本间的区别;通过比较手抄本和木刻本流传过程中的版本异文,探寻文学经典生成的路径;对照不同版本的回目,找出其在目录上的具体差异;通过检索相关信息,确定阅读的主要版本。
  任务2:请同学们依据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联系自身实际,选择其中几项作为主要学习任务。
  其次是导出方法,让学生通过名著的阅读,掌握读书的方法。教师要基于课标要求与该书的价值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读”,而后基于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怎么读”。可以采用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认知的路径,逐步培养学生的关键技能,使学生的思维显性化,以提升结构化水平。有以下三种主要方法:
  方法1:在形式上,用双色笔勾画圈点、标注旁批等方法把行文线索、层次及内容要点的关键词、关键句等标识出来;
  方法2:在内容上,学会对文本内容信息进行严格筛选、结构重组,通过思维导图、关系图、流程图等,实现思维的可视化,以提高思维含量;
  方法3:在认知上,要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努力改变认知结构,提升学习的层次。
  第三是导出习惯。好的习惯是终身受用的,我们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的同时,应该注意培养其阅读习惯,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培养其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合作学习等能力。基于此,笔者制定了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1:制定严密的阅读计划,包括项目成果、时间进度表等。
  任务2:从序跋、回目开始研读,及时查阅工具书及相关资料,按时完成阅读计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读,运用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通读整本书,捕捉初感,把握内涵。指导学生将在单篇课文学习中习得的文本解读技巧迁移到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任务:
  任务1:通读序跋,了解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和主题,以便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
  任务2:研读回目,概括性理解作品的整体框架;
  任务3:通读全书,初步感知一本书的大致内容,粗解一本书的基本情意,概略建构阅读的体系与框架。
  需要明确的是,初读不需要了解每一个字句,其核心是洞察全书的意义。口脑并用,从而对于所读内容有个初步定向。这种初感带有很大程度的直觉性和随意性,学生仍可能处于朦胧的状态。因此,第二步是细读。
  二、细读
  细读要重点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内在结构等仔细阅读作品。本阶段以整体关联为抓手,以动态建构为核心,以精读分析为主线,用时3至4周。
  一思,是指学生在全面了解故事内容的初读、初感的同时或之后,确立研究的问题,通过精读的方法阅读整本书,打开思维,对捕捉到的大致内容进行有序的逻辑性思考。通过挑选部分章节进行阅读,把握主题的基本脉动;最终画出情节流程图、人物关系图、整本书的思维导图,等等。教师通过进度表、任务单、评价表和测评方案等学习工具外化学生阅读行为,学生借助这些工具实践阅读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问题1:《红楼梦》前五回有什么作用?
  问题2:《红楼梦》的主线是什么?
  问题3:通读全书后,你印象较深的甚至可以称之为“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重要情节有哪些?   “思”应依据学生的阅读进度步步推进,其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整体阅读、整体思考的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对所读内容进行联想比较,以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联想比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联想与之相关的内容,从已有的积累中去搜寻可以替换的材料,并进行比较。这种对所读内容进行比较的方法为自己对文章、词句的深层理解起到了更好的点拨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运用语言和锤炼语言的兴趣。这种“思”粗疏但却具有相当浓重的不确定性和个人色彩。
  二理,是指学生对书本进行梳理。对于小说这类文体,梳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理清故事情节。包括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等,可用流程图标识。
  (2)理清人物关系。运用思维导图或者表格、坐标的形式,梳理人物间关系的发展脉络,提炼具体事件,并按时间线进行排列,使不够清晰的思维清晰化、外显化。
  (3)理清内在结构。明确作品是简易结构、线状结构、网状结构,还是画面结构、象征结构,抑或是写实结构、散文结构,等等。梳理整本书的内在结构,有助于感受情节以及情节背后的作者的意图。
  (4)理清叙事视角。明确作品是以全能视角还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角进行叙述的,抑或是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5)理清关键事件。关键事件是指在小说中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题的主要事件。
  据此,笔者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
  任务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分别说明作品中为哪些章回。
  任务2:重点阅读前5回,整体梳理人物关系,制作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谱,绘出主要人物关系谱系图并展示分享。读完第58回后,请补充十二金钗、十二丫鬟、十二官谱系图。
  任务3:请学生在读完第23回之后,思考《红楼梦》包含了对哪三个世界的描写。
  任务4:谈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
  任务5:通读作品,关注并标注时令、节气、生日、大型活动等时间节点,梳理贾府的重要事件,制作《红楼年表》和《大事记》,并说明理由。
  以上两步着力于梳理、理解和初感,属于基础目标;而接下来的两个步骤则着力于鉴赏、表达和评估,属于发展目标。
  三、精读
  第三步,精读。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结构和视角等要素,设定研究专题,针对重点章回反复研读,深入探究,撰写读书报告,分享读书成果,等等。本阶段以发展思维为导向,以跳读探究为主,用时3至4周。
  一议,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在前两步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逐步接近作者创作时的心态,从而诱发其分享个人所得的欲望。而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揭示规律,发散思维,阐述自己深层次的理解。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进行流畅的口头表达,初步展示学习成果,并與同学进行辩驳。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
  任务1:试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思想内涵,增强对人情世态的认识能力。
  任务2:谈谈《红楼梦》中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请在书中找出不少于两处的实例,加以分析并说明其好处。
  任务3:了解作品中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试举例说明。
  任务4:通读《红楼梦》,选择讨论作品的艺术手法:
  (1)集体探讨古典章回小说叙事艺术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对《红楼梦》中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何理解?能梳理出多少这种“线”与“脉”?
  (3)如何理解《红楼梦》“众体皆备”这一文学现象?
  (4)有学者称“特犯不犯”是《红楼梦》独具的笔法,试举例说明。
  (5)“同而不同处有辨”是《红楼梦》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说说这一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6)脂评《红楼梦》时有这样一句批语:“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在第38回中,林黛玉夸赞史湘云所作的《供菊》写得好时用到“背面傅粉”一词,古人在评点《红楼梦》时也用到了这个词,对此你如何理解?
  二讲,是学生在小组议论的基础上,对作品由感性而趋理性理解的一种可视化呈现。教师要组织学生撰写作品梗概、读书笔记、作品评价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要求学生大声、有条理地表达出个人观点,也可通过书面形式与其他同学分享。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地进行成段的概括,具有一定说服力,做到表达流畅。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修正意见,教师应可作适当点拨,并给出确定性的评价。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
  任务1:浅谈《红楼梦》的叙述视角。
  任务2:鉴赏作品文本的语言表达。
  任务3:选择《红楼梦》中的某位人物,品味其诗词曲赋并撰写短评,说明它是如何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也可在班级开展“《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
  任务4:选取《红楼梦》中某一典型人物,仔细研读相关描写,分组讨论其性格的复杂性。
  四、重读
  重读作品,关注经典章节,配合变式训练、迁移训练,以基础学力与学科素养为目标追求,以跳读和精读相结合,用时三至四周。
  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4]因此,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读完整本书,还要引导其养成重读的好习惯。在其他相关的任务群如“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中,还可以反复研读《红楼梦》中重点的章回,在不断的重读中提升审美格调与品位,使其在对经典著作的终生阅读过程中,常读常新,在不同阶段获得不同的滋养。   一练,是在读的过程中通过适时适度的练习,对前一环节的内容进行迁移训练,从而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要求学生完成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展现其感知、粗解、联想、比较和品味的结果等等。教师应及时检查或进行补充,并不失时机地开展变式拓宽训练。例如,可以设计以下几项任务:
  任务1:《红楼梦》第62回中描写了“湘云醉卧”的场景,作品中类似的场景有多处,请找出来并说说其意境美。
  任务2:《红楼梦》中对日常生活的描绘生动细腻、应有尽有,请细读相关片段,试举一二例说明它是如何表现贾府生活的精致的。
  任务3:结合作品关键情节,体会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凤姐等)形象,理解其性格特征和命运遭际,请选取一二人试做点评。
  任务4:《红楼梦》叙述语言朴素淡雅,描写语言细腻优美,对话语言鲜明生动,细品名著语言,深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如第4回中的“护官符”体现了四大家族怎样的特点?使用了什么语言技巧?
  任务5:研读《红楼梦》回目,浅析其修辞艺术特色。
  二评,是测评巩固的过程,目的是形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书方法。整本书阅读的测评不同于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的测评,是按照宜粗不宜细的原则设计项目化任务,引导学生跳出单篇进入整本书,先主旨后细节,先整体后局部,学习读解文落、理清思路、品评人物、欣赏形象、布局谋篇和研究综述等等,从全书宏观阅读视野展示项目成果,使整本书阅读研讨指向深度学习。项目的设计可以由教师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来做,还可以是师生合作进行。同时,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分层次点评,使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提升,最终强化达标,积累深化所学知识。以下学习任务可供参考:
  任务1:《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性格迥异,社会关系错综复杂,请选取一对或一组人物,谈谈你对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任务2:《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在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任务3:长期以来,人们認为《红楼梦》后40回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与前80回相较,存在很多差异。如果请你来设计后40回的故事,你会怎么做?请写出其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的故事梗概。
  任务4:搜集资料,了解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研究的现状,深入思考并写一篇综述。
  至此,笔者通过实践展示,把学生与书本连接起来,运用项目化任务引导学生置身于整本书的情境中,化整本书的复杂性为过程的实践性,通过素材积累、研究分析、分享交流,从静态的语言教学转向动态的言语训练,将听、说、读、写融入一炉,力求解决学生读写严重脱节的问题,发展其语文能力。
  总而言之,本课型顺应了学生的学习机制和学习规律,变革了阅读学习的方式,为其提供了语言实践的平台,培养了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遵循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读训练中获得真实而深刻的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和品质的提升,提高其语文学习的思维含量,着重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的培养。最终使学生的认识结构发生变化,结构化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变为自觉的学习,最后达到自能学习,使其习得方法、进阶思维,从而建构深度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受益终身。
  注释:
  [1][美]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28页。
  [2][美]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任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1页。
  [4][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第1页。
  (作者单位:陕西省柞水县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一、教材、学情分析  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至六年级的统编教材中,父亲的形象应该说还是丰富多样的。[1]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9课吴冠中的《父爱之舟》,以叙述为主,用工笔细描与白描相结合的写法,疏密有致地刻画了一个父亲的形象,体现了一个画家的独特视角与写作功力。作者记忆中的那几个场景,那几个场景中的细节,读来让人感觉有一种脆脆的生香味。因为他有一个卖了茧子买枇杷给儿子吃的父亲,他有一个
期刊
张志公先生作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在其一生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语言教育”思想,力求为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揭示本质规律。从性质界定,到课程改革,再到教改教法,张老探索出了一套贯穿现象本质的学理体系,其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至今依旧不失华光。然而,华光之下的张志公教育思想研究大多将视点聚焦于“性质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对于“教材观”的分析却离散浅化、寥若晨星。为此,审视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材
期刊
【阅读导引】  节选内容选自雨果的《悲惨世界》,在这部分内容中,议论替代叙事成为了主要内容,而“夹叙夹议”正是雨果长篇小说的特色之一。一般在每一卷甚至每一节的情节展开前,雨果首先展开议论,通过议论抒发自己对政治或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并试图通过篇幅不短的议论介绍孕育故事情节的时代与社会背景。  节选内容出自第四部第七卷第一节,雨果在这一节中探讨了“俚语”这一社会现象并引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期刊
“思辨”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要博学多识,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思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1)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2)思考辨析。简而言之,“思辨”就是理性思考辨析。  著名作家狄马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
期刊
文学作品的巧合,编织了丰富而巧妙的情节结构,是作家在“艺术的真实”基础上达到的文艺美学境界——人们读上去感觉不合常理,但是文本的有趣有料又离不开这些“巧合”。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巧合就无处不在。由巧合构成的叙事功能既改变了人物的命运,决定了情节发展的方向,又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具有独特的文学美。因此,借助其巧合的艺术手法,进行文本解读,组织课堂教学,饶有味道。  一、《我的叔叔于勒》中的
期刊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事关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对人影响最为深刻也最为长远的一种教育。《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显然,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也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初中阶段也是文言文学习由易变难的重要时期。统编本教材越来越体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面对教材的变化,很多教师有了更多的思考。如何教好文言文,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仍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无论教材如何变化,文言文教学也都应该重视文言文的文学性和文化特质,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拟从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重
期刊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而即将步入成人行列的高中生,也常常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尤其是在经历了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汹汹来袭的特殊时期,关于自我,关于他人,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会更多。  本课程于2019年初开始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东莞第六高级中学等5所学校尝试授课,于2019年8月以课题的方式在东莞市正式立项,并于2
期刊
《囚绿记》作为一篇经典散文,被收录到了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对于这篇文章主题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爱国说”“心灵说”“反省说”“颂扬说”四种。  “爱国说”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为代表:“(《囚绿记》)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1]  “心灵说”以张斗和老师为代表,他在《主题解读突围》一
期刊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1]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所谓“語言建构”,指“根据语言内在规律和话语结构来建构语言系统——用词语组织、构建句子,用句子组织、构建篇章,其实质就是在口语或书面表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