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释义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oce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为把握好这个战略机遇期,文章建议结合我国国情,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准进行社会行动分析、模式变量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探讨有关社会系统的重要理论问题。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结构功能主义 社会行动理论 模式变量理论分析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21世纪前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下一步将继续对民生进行保障和改善,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为了对社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具有创新意义,并且可以比较理性地分解出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要素,分析其对于我国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中承担的功能、使命等,有利于更加清晰地厘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各个部分发挥的作用,这对于现阶段的社会建设具有指向性价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行动理论分析
  构建综合的小康社会行动系统。结构功能主义中的社会行动理论认为,在社会中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目标、手段、条件以及价值规范等各项要素,但是其重点并不是分析行动单元及其要素,而是由行动单元组成的行动系统。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增强地区和区域间协调性发展,对经济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①。这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因此,优化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就必然要把中国社会作为一个综合行动系统来进行构建。
  建设先进的小康社会文化系统。小康水平和小康社会的区别在于范围不同,我国新世纪的建设重点在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而小康社会的建设并不仅仅是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方面也应该有很深刻的含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中,第三点就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②,“基本建设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使其覆盖全社会的范围。在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的比重要有明显提高,并且增加我国的文化国际竞争力,使得文化产品体系更加丰富,更加适应人民的需求。”③经过努力我国的文化事业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景象,文化建设正在不断迈上新台阶,将来的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且能够建成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使其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的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行促进,并且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提高,而且要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建立合理的小康社会结构制度。社会行动理论的理念中,社会系统中的基本结构就是行动者之间的互相关系,这些互相关系包含了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而且这些行动者通过社会角色和社会环境或是其他社会因素之间互相发生联系,而所谓的社会制度就是行动者的制度化了的身份或角色,要达到社会系统的有序良性发展,就要将行动者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进行很好的分配、流动和转换,将一个有合理制度和很好秩序的社会科学的建立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点要求对民主和民生进行界定和分析,主要是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对于人民权益能够更好的保障,并且使得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而且目标是能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基层民主发展,对于国民教育体系和医疗体系的发展大力推动,并且对社会就业进行充分的推动,建设成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局面,使得人民都能够在基本保障方面有所享受,合理有序、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得以形成。在这一点要求里,可以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和和谐,只有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并且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才能建立起小康社会来,也才能够建筑真正的维持小康社会的制度和社会秩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模式变量理论分析
  结构功能主义中用模式变量理论来对行动者的行动过程中主观取向进行区分,行动者因为和其他行动者要产生互动,这些互动过程就形成了体系,概括为五对范畴。
  普遍性与特殊性。这是互动过程的基础,这一对抉择就对整个过程中行动者的行动范围进行了规制,并且使他们遵循一定的规范性标准,普遍性就是行动者和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而特殊性则意味着行动者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标准而去与其他行为者建立沟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注意人民群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扩散性与专一性。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双方利益和义务关系的程度,扩散性就是行动者在互动中投入的是全部人格,也就是意味着他所付出的是不受限定的,而且是广泛性的;转移性就是行动者在互动关系中是严格被限定的角色,也就是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对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进行界定,而且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过程中,要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行完善,并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益不被破坏。
  情感性与中立性。这一对互相关系就是互动关系中所隐含的情感因素,情感性关系是要求行动者投入感情,而中立性关系就是要互动者看待问题的时候动用理智。政府公共行为中是否加入感情因素,什么情况下应加入感情因素,什么情况下应理智对待,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党和政府要坚持以民为本,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放在心上,在工作中感情和理智合理结合,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才能获得无尽的力量源泉。
  先赋性与自获性。这一对范畴是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进行互动中相互对待的基础,而且可以识别不同行动单元的标准,前者的立足点在于对方是谁,也就是对方的身份背景和先天品质,而后者的立足点主要是对方在做什么,其成就和表现是什么。在小康社会的建立过程中,公平正義是题中之义,所以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对自获性标准的强调,首先就是注重公民做什么、怎么做,从公民的表现和成就来判断和评价其社会价值。   私利性与公益性。这一对范畴规定的是在互动中,行动者之间应该优先被考虑的是哪一个,私利性就是对于自身权益进行优先考虑,而公益性就是对对方的利益先进行考虑。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应该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优先的位置,使得社会利益更加广泛,更多的体现在更多的公民身上。小康的过度是从低水平小康向着高水平小康水平的过度,扩展的方向是从部分群众到全体公民的小康。
  对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十项基本评价可以进行具体量化数据的建设,不论是根本标志还是基本标准都把人均值和普及率作为首要参考依据。比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8万元,大学入学率达到20%,每千人拥有医生数量接近2.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取率超过9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结构功能理论分析
  按照结构功能分析的观点,社会系统之所以能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延存,是由于社会结构具备四种需要和功能先决条件,即适应(A)、达鹄(G)、整合(I)和维模(L)四种功能。这为社会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開辟了一条从部分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上进行社会分析的新途径,有助于进行综合性的社会研究。
  适应(A),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于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得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这些社会资源,这个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保证,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才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④这里就对于社会资源共同分享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划,并做了合理解释。《决定》还指出:到2020年,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会更加的完善,人民权益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保障,逐步缩小目前城乡日益扩大的差异,并且对于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进行总体调整,充分实现社会就业,建立可以覆盖到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各项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等等。⑤
  这些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首要关注的应该是社会资源的合理公平分配与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体现了更加关注怎样合理公平的分配社会资源,确保全体人民的权益得到保障,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首先实现和谐社会的标准,所以上述这些目标也就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居民在收入分配、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要得到应有的待遇。
  达鹄(G),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康社会的建设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进行了详细的界定:第一步是从1981年到1990年,这一步走主要是解决人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从1991年到20世纪结束,这个阶段要达到的是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呈现一倍的增长,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建设,分为三步走,第三步的目标就是从21世纪初期到中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成,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实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总体纲要就是对于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党和国家对于未来发展的目标,能够表明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决心要走完很多西方国家几百年完成的路程,并且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
  第一步战略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也已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正在努力实现过程中,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奋斗目标,其核心是在未来的几十年,能够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发展,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实现现代化目标。从“三步走”战略部署到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从基本实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再到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是一个有计划有层次逐步推进的过程,小康社会的建设也是在明确各个目标的主次关系的基础上分部实现、逐渐发展的一个过程。
  整合(I),协调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维持一定的和谐,并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重大战略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了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公平正义等元素,只有这些元素的达成,才能对于和谐社会进行良好的构建,并且战略思想中还对于目前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行了阐述,认为过去是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而党的十八大之后应该是形成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也就是党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解更加的全面和深刻,能够平衡和协调更多的利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公平公正学说和社会建设理论在不同程度上的深化。
  维模(L),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社会共同价值观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共同体中各社会阶层的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持有的价值观。社会共同价值观是社会共同体之所以能存在和发展的凝聚力,指导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的前进方向,还规范和约束社会共同体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以形成社会共同体的合力。
  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当前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对于生态核心价值观也颇为重视,这是因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劣势凸显,只有建立了生态价值观,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并且能够形成良好的经济产业动态,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也才能够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发展经济和社会。
  总体上来说,结构功能主义的适应(A)、达鹄(G)、整合(I)和维模(L)AGIL图式融合了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功能主义的范式和框架,也指导了实践思维的发展。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范式就是整个社会系统都在不平衡中趋于平衡,而使得社会趋于平衡的原因在于:社会功能的各个条件能够达到系统平衡的一个界限,这样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输入输出都在使得社会秩序不断地走向稳定,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稳定具有动态性的观点,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一直就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结合我国国情,在21世纪前20年,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局势和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改革处于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我国经济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利益关系、分配关系、经济构成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这些都是系统中的因素,这些因素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社会在动态地进行变化,真正的社会稳定,并不是社会没有矛盾,而是承认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存在,但是相信他们能够被解决,不断地克服不稳定因素,带动整个系统向着稳定发展。这种关于社会稳定动态性观点,就是要求我们要在动态中看待社会和稳定,用发展的思路和眼光,不断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在社会和谐的大局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沉着应对各种挑战。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注释】
  ①②③《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④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
  ⑥《党的十三大报告》,1987年10月25日。
  责编/韩露(实习)
其他文献
【摘要】过渡型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微观平台,需要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文章分析了过渡型社区治理面临的“五难”困境,提出了强化社区民生建设以提高居民融入度,重构社区治理主流文化以提高居民认同度,发挥居民主体作用以培育居民社区自治能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作用,转型政府职能以发挥政府治理主导作用等治理之策。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 治理 融入 居民自治  
期刊
【摘要】在区域产业导向下,培养优秀的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并健全就业保障机制,非常具有研究意义。文章概括了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的市场需求现状,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区域产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就业保障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了在区域产业经济下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的就业保障机制建设。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地方高校 应用性人才 区域产业 就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61.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青海省环境风险管理形势日趋严峻。通过商业化风险管理机制来预防、控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及对因环境污染责任产生的赔偿责任予以补偿日益重要。文章通过对青海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背景、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青海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青海省 环境污染责任 保险 绿色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七次党代会报告为文本,梳理了其中关于反腐倡廉的论述,并从反腐败工作的定位、反腐败斗争的特征、反腐倡廉的方针和反腐倡廉的措施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政策的演进。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反腐工作的地位日益提高,力度逐渐加强,方针更加科学,措施愈加得力,机制臻于完善。  【关键词】反腐倡廉 党代会报告 政策演进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党风廉政
期刊
【摘要】实用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哲学思潮,兴盛于20世纪早期,其思想特征是把知识看成工具,通过考察概念的实际效果来阐明概念的意义,同时也通过观念的效用来确定观念的真理性。20世纪初,实用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随着杜威访华,实用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20世纪50~70年代实用主义在中国多次受到批判,遭到全盘否定。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实用主义的引介和评论逐渐回归学术本身,对实用主
期刊
【摘要】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关于中国发展的理论。邓小平发展观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陈云同志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经济平衡、计划与市场、对外开放、党的建设、发展目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上和邓小平的发展观具有许多相通相近的思想继承关系,为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都发表过重要意见,对邓小平发展观作出了贡献。  【关键
期刊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通过对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SWOT分析,论述了河南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加快河南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一是优化城乡结构体系,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承载力;三是理顺农民进城的渠道;四是统筹“三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SWOT分析 河南省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务院2013年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到2015年,构建起先进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文章以循环经济为视角,通过借鉴国际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对完善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 生活垃圾分类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及垃圾分类概述  循环经济的概念
期刊
【摘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确立了“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发展主线。按照这一主线建设航空都市,面临着交通规划的衔接、与当地经济的互动发展以及产业规划等问题。在当前国际航空都市理论尚不完备,国内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将其打造为世界和国内先进的航空都市,需要在规划编制、省市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快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关键词】郑州航空都市 建设问题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浙江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革的考察发现,虽然试点单位基本搭建了法人治理结构框架,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但试点工作还存在法人治理流于形式等诸多不足。需要从重塑政府角色、建立出资人制度、强化理事会作用等方面进行完善,并确定合适的方向和路径,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关键词】事业单位 法人治理结构 问题 对策  浙江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实践  浙江省事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