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知策略例谈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iy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47-02
  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 爱因斯坦曾说过: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认为没有疑问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没有疑问的课堂是没有目标的课堂,是老师一厢情愿的课堂。疑应该是数学课堂的生命线,是反映学生学习需要最重要的窗口。学生的学习从这里切入,问题来自于学生,又让学生自己解决,既切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探索的渴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得以突显。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善问。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寻求数学问题。那我们到底要怎么疑,才能使学生的发问体现学习数学的个性特点。
  (一)疑在课题的重点处
  课题是知识的眼睛,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在预习中围绕课题重点,联系文本内容展开质疑。如:在学习第五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我们读出了本节课课题重点是认识,在预习中可以从课题“认识”这个重点处展开质疑:(1)认识是什么意思?(2)今天要认识什么?(3)要怎样认识呢?(4)我们今天要初步认识分数的哪些内容?其中第(1—3)个问题在预习时,从课题中都可以解决,第四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在课堂研习中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它。这样通过质疑,我们了解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这个需要就是我们今天的教学重点,这样我们就把教学重点转向了学生的内心需求,根据学生的内心需求学习,学生就兴趣盎然。新知识就这样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了。
  (二)疑在知识的联系处
  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教师要让学生从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学习第九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已学过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发现了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可以让孩子观察文本中的图一与图二展开质疑:(1)从图一,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是长×宽?(2)从图二,平行四边形没有长和宽,那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不是底×底?(3)观察图一与图二,你发现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又有什么关系?又如:在学习第十一册《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大胆让学生质疑:(1)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比是不是也像除法、分数那样有基本性质?(3)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样吗?(4)最简整数比与最简分数一样吗?(5)求最简整数比是不是也是用约分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了学习的桥梁,通过课前个性化的预习进行质疑,在课堂研习中与带着自己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解决。
  (三)疑在知识的易错处
  学习的内容很多地方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对易混、易错、相近或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出学生深层次的探究、理解。如:第十册《约数与倍数》中的易混、相近或类似的概念有,质数与互质数、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质数与质因数,可以这样疑:(1)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不同?(2)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3)质数与质因数呢?这样有利于学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如易错的知识有:计算1100÷200=11÷2=5……100,余数是100,学生经常错误成,余数是1。计算20.13÷0.7=28.7……0.04,当商保留一位小数时,余数是0.04,学生经常错误为0.4,可以这样疑:(1)第一题为什么余数是“100”而不是“1”?(2)第二题为什么余数是“0.04”而不是“0.4”?这样的疑,让学生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就掌握得更牢固。
  (四)疑在知识的结论处
   让学生对课文中得出的结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习了第七册《垂直与平行》,得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这句话可以这样疑:为什么前面要加“在同一平面内”?又如:学习第七册《年月日》得出“通常每四年一闰”,可以这样疑:(1)这里“通常”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要加“通常”两个字?再如:学习第十二册《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1) 这句话有问题吗?添上“0除外”,为什么?(2)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3)什么样的比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这些就是对课本结论大胆进行质疑,让学生在逆向思考中诱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五)疑在知识的应用处
   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上寻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学习了第十一册《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学生可以这样疑:(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4)用一根31.4米长的绳子,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它们的面积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大小关系怎样?(5)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面积都是1256平方米,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它们的周长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这样的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理解,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学数学、用数学。
  当然,数学中可以疑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在学习中要让学生提出并讨论通过学习都还没懂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其他文献
【摘要】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关系或性质上相同或相似,通常这些另外的关系或性质为类比的对象之一所具有,而在另一类比对象那儿尚未发现。运用类比推理来启发所要研究的对象具有某种关系或属性的方法称为类比法。通过类比,可以大胆猜想结论,进而可以去证明。  【关键词】准圆 准线 切线 垂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46
【摘要】在高等代数的学习中,复习和启发式教学一直是任课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复习、启发的方式来讲解余子空间这个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子空间的本质及学习它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等代数 线性空间 子空间 余子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45-01  高等代数是数学院学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一度陷入了重语文知识教育,轻作文能力培养的误区,有些教师认为作文水平难以在短时间
下面就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评价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丰富形式,把握阅读评价。  目前的阅读教学,不少学校虽然课内的阅读份增加了课外阅读也加强了,但阅读教学的评价还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更谈不上什么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了。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调控性和激励性功能,尽快建立起严谨、公正、科学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1、把握阅读评价的全面性  学生从刚入学校起,教师就应
[摘要]学生兴趣减退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的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至关重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新 培养兴趣 政治教学  当前政治课教学由于教材本身抽象乏味及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因素,学生兴趣减退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的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创新”一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21世纪,创新已成为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一大幸事。”吾生也有幸,进菁菁校园,听朗朗书声,看盈盈笑脸,育莘莘学子,用激荡的青春谱写人生乐章,用满腔热情与盈盈欲滴的爱心撒播阳光,栽培希望,燃烧火热的青春,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  新课程理念打破了古老而陈旧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由对立走向平等、对话、互动和共同发展。这种变化,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結合笔者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和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数学创新教育主要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情感、创设创新环境、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而其中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是数学创新教育的关键和核心。首先树立创新型教育观、学生观,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中,为解决多孔抽水试验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我院曾专门在突泉县大特木勒河谷中进行了两组多孔抽水试验,取得了大量实测资料.rn试验场地位于大青
【摘要】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于10月份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高职数学组信息化教学设计首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从本组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来看,有许多值得关注和学习之处,对平时的数学教学与教学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文章也对这次高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2013年 全国职业院校 信息化教学设计 高职数学 教学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