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情怀:以教为乐,谱写教育人生

来源 :求学·教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optyy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的教学经历
  1928年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曾在甘肃兰州第一初中任教,1954年到北京师大附中任教,1986年获“特级教师”称号,1988年退休。退休后被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聘为兼职教授,曾任同方知好乐教育技术研究院综合所长、地理所长。
  二、教师工作之乐
  一生从教,教课、做班主任、组织课外活动,深感教师之“乐”。这里所说的“乐”,包含了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我对生活感到“知足”,对学问是“知不足”,对工作则是“不知足”。不过毕竟年事已高,现在要“量力而为”了。我所体会的教师之“乐”有以下六“乐”:
  1. 教学相长之乐
  要教好书,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认为要把教材内容变为教学内容,这就包括教师的理解和创造,而不是仅把教材讲懂。学生不仅要能记忆、理解,还要会思考、应用。而要让学生会学、会想,教师就要会设计问题并提供思路,给学生思考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知识。
  教学中的重点突出,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多让学生运用知识思考应用,这就需要教师拓宽知识面,广泛联系,思路灵活。一节课要把最基础的东西讲清楚(注意从感性到理性,联系实际),但不是要求做到天衣无缝,要留有余地,给学生自己消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之方法的机会。要学会“依主次定取舍,依难易定详略”来处理教材,这同样需要教师学习。
  由于教材常常落后于实际,为了教好,教师就必须学习更多的东西,而且是新的东西。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教师必須补充新知识,必要时还要更新观念,克服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负向发展,突破成长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能力、丰富知识、更新观念、反思不足的过程,只有教师工作才能体会到“教学相长”的重要,并不断感受到成长发展的乐趣。
  我自己的体会是多阅读与本学科知识的发展、应用相联系的书籍杂志,以及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这是巩固自己认知的“根据地”,是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一层面;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需要补充,它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的知识构成,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二层面;课外感兴趣的读物也需要经常翻一翻,也有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需要了解,这是完善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三层面,也可以说是“游击区”。要不断巩固“根据地”,扩大“游击区”,使自己见多识广。我自己曾订阅有关地理教学的杂志,学校图书馆中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也常借阅。为了教好就要多学,教学相长具有师生共同成长提高的含义,随着教学而不断丰富知识、拓宽思路,是一大乐事。
  诗云:
  教学无止境,
  处处有课堂。
  教好先学好,
  师道永传扬。
  2. 教学探索之乐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年都会遇到新的学生,都会有新鲜感,每天都会有创造探索的机会。
  例如50年代用五级分制,每一节课都要设计新问题来提问,学生到讲台前面对大家回答,教师当场记分。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什么内容、提问谁,有时还要准备好几张空白图,进行填图考查,这样几分钟就可检查五六个人。提什么问题需要构思,不能是简单的记忆,这很能考验教师的水平。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比较喜欢探索点新的方式。50年代,和同组老师用反射幻灯(画图)来复习。60年代,把电影引入课堂,如用科教片《奇峰异洞》《季风》辅助教学,节选片中的画面,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来讲解。70年代后期,学校建设了白昼放映室,我自制投影幻灯片上课,并在课下给学生放映科教片,曾写过《谈地理教学影片的分类及其应用》;我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编制了教学影片《矿物与岩石》,录制了《地理课外活动》,并担任影片解说。以上这些活动使我获得了战胜困难和最终成功的喜悦。“困难,但是有意思”,使我更有信心去尝试教学新事物。80年代,引用国外的高密度电视唱盘,这些生动直观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很感兴趣。
  在自制教具方面,曾指导学生做过地形模型和沙盘,这也是一种动手能力的探索。
  除了教具的使用,也有对教学方式的探索。学校建有地理园,可观察地貌、观测气象;教研组比较注意课外教育资源的利用,如到天文馆、地质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去上课,组织全年级到周口店、西山、三家店进行野外观察等。
  1984年我做高三文科班主任时,利用寒假把全班带到黄村卫星城(住在黄村一中),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人文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了留民营、能源新村、维尼龙厂,听卫星城规划报告、黄村过去斗争历史报告等),回来后学生都写了调查报告。这些探索的经历对于一位教师来讲是很值得珍惜的,学生也是终生难忘的。恰好那年高考考查了人文地理的内容,学生因为获得了实践与感性知识,所以都发挥得不错。
  我校课外活动有地学小组,其中气象组由高年级同学辅导低年级同学做气象观察(后来观测记录还被某科研机构要去,因为这是城内少有的较长时期的观测记录)。70年代后期,地学小组在市科协的组织下,到过南口、秦皇岛、五台山、大同、承德等地做地质考察。80年代,我曾在市科协和地质队帮助下,组织地学小组同学(高初中同学都有)到怀柔河防口进行“地质队一日”活动(周六去,周日回来),学生与地质队员生活、工作在一起,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地质队工作的流程和队员的辛苦(当时有北京日报记者随同参加活动并做了报道)。这些探索虽然辛苦,却令人感到无尽乐趣,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诗云:
  教学常探索,
  时时有创新。
  真知重能力,
  育己又育人。
  3. 师生相知之乐
  50年代,除教课外,我还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天要记班主任工作日记,同时还要看学生的周记,并批改(至今还有人保留着周记和我的批语),这是班主任和学生交流的一种方式。每月班级要举行一次主题班会,作为班集体成长的重要标志。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很密切,接新班时做家访,每学期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所以班主任和学生及家长的关系密切。   我这一生在学校工作期间,前后共做过七个班的班主任,但教课的班比较多,再加上课外小组,所以接触过的学生比较多,有很多学生至今仍保持着联系。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1954到1957年的“雄鹰班”,至今仍有二十几位同学保持着联系,现在他们也都是古稀之年了。在我60岁生日时,他们给我写了一首《浣溪沙》:“漫对风烟过讲坛,潜心执教四十年,胸中自有万重山。造就雄鹰联翩起,赢得华髪换朱颜,千株桃李树君前。”2017年,在他们离校六十年我90岁时,他们出了一本画册。师友成知己,从相识到相知,很是难得。
  其实,学生集体是帮助教师前进的动力。
  首先,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在了解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加深了解;让学生也了解教师,从相识到相知,从了解到理解,关注个性发展;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在教学交流与心灵碰撞中建立起来的师生友情,是非常可贵的。
  其次,学生的支持与配合,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主动探究,就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学生的反馈与要求,是帮助教师前进的动力。那些渴求知识的目光,那种愿意积极思考的期待,就是对教师的鼓励和信任。
  再次,课堂上教师不只是奉献和付出,同时也在获取和发展。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场所,每一个40分钟都标志着成长的足迹,体现着教师的生命价值。明确目的,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培养习惯,都是主导作用的发挥和体现。
  和同学的师友之情是很特殊的,像亲情,也像友情,是教师特有的“专业情意”。这缘于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对工作的熱爱。师生相处,共同进步,一起成长,在形成优秀班集体过程中相互了解,角色不同,目标一致,所以能使师生共同走进彼此的生活,情感融洽,共享相知之乐。这种“乐”,只有认真投入教育工作的教师才能够感觉到。
  师生相知之乐还包括所带的年轻教师,那种“师友”之情也是只有作为带徒弟的教师能体会到的。
  作为教师,敬业、律己、爱生是师德的重要体现。敬业才能奉献,才能深入钻研,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律己是自觉的教师意识,严于律己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生要“爱而不纵,严而不厉”,既体现在情的亲和,也体现在理的期待上。
  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师德的重要基础。教师一和学生接触,就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几十双渴望的眼睛,随着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而有着不同的反映。这就是教师专业情意的体现,这样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
  诗云:
  相聚三五载,
  情结一世缘。
  师生成好友,
  喜看青胜蓝。
  4. 成长成材之乐
  教师的教学生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出现“高原现象”,即停滞不前、不思进取或者盲目自满。突破“高原期”需要自觉学习提高,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尤其是对一些特别的课,更要精益求精,我曾用“十年磨一课,保留代表作”这样的总结来说明有些课从第一次讲到后来再讲,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师的成长背景大部分是在三尺讲台上,教师的成长发展当然离不开教学,对教材的理解(懂)、分析(透)、处理(活),与学生的交流、引导,都需要学习、思考。在学校取消地理课期间,我教过数学课、语文课,到后来自己编地理教材上地理课。这都是学习的机会,从成长到成熟、成材是从过程上升到一个境界。
  1978年,开始用新编教材,有许多学科的新发展或原来教材未涉及的内容(如大陆漂移、板块构造、日界线等)都需要学习,并设计教法。1978年,我讲的“日界线”被市里教研部门所肯定,1980年又被市电教馆录像,至今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授课案例。1982年,高中重开地理课,我校率先试用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高中教材,后来又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这都是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接待听课的老师,带高等院校派来实习的年轻人,都给自己学习增加了压力;后来又有机会参与大纲的制定讨论和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这种经历也是很难得的,对我的成长发展也是一种动力,接触新知、承担新任务也是一种乐趣。
  教师发展过程中,除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情意之外,能力结构的完善也是极其重要的。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反思能力。教师要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这是教师在工作中自觉性和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我在1986年获得“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1995年,北京师大附中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举行了“王树声教学思想研讨会”,用“爱教育 抓基础 重能力 方法活 善创新”15个字来概括了我的教育人生。
  成长成材过程中,也会遇到其他不可复制的机遇。如1983年,我被中央电视台聘为《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的主持人,并被评为“优秀节目主持人”;1985年,主持了《聪明人的游戏》;1989年,主持了《国情知识竞赛》;在香港回归知识竞赛、澳门回归知识竞赛活动中,担任主持人;2011年,北京师大附中110周年校庆时参与主持文艺晚会。
  在中央电视台与其他老师一起做了《伟大的祖国》地理讲座,并先后在浙江电教馆、北京电教馆、电视师范学院等录制了《高中地理》《中师地理》《中学地理教学法》《自然科学基础(地理部分)》等180余讲。
  2005年12月6日,北京师大附中举行了“王树声先生从教五十五周年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午开大会,下午讨论并听课评课。我在大会发言中谈到成长发展离不开“沃土”,感谢育我成长的领导和恩师们,感谢助我发展的同事和同学们,我感到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地理教师的幸福。
  诗云:
  师生齐成长,
  视野拓情怀。
  愿身化沃土,
  为国育良材。
  5. 教学创作之乐   教学积累到一定经验,上过一节好课,都应该及时记录下来,必要时可以写出来。教师的创作应该是最有条件的,因为有实践,有体验,只要认真思考了就会有感悟。有材料,可以写教育过程,写教学过程,写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经验或教训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
  教学创作,是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教学工作的体会和感悟,原创的命题设计,对自己工作的认识(如:教无定法,但教必得法;教学无小事,课上有常规;教学原则不可忘,教育规律不可违等),以及对学科的热爱,其中自有幸福感和成就感,所以我说它是“教学创作之乐”。
  1957年,我和其他老师编写了《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地理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来主编了为高等院校进修的教师编写的《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出版了《王树声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教海求索50年》《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对学科的热爱也是教师创作的源泉,要发现、欣赏、弘扬地理之美。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与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是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美是从感觉到感悟、从体会到体验的思维过程,是思想和情感的升华。有了情感,才会热爱,才会追求,为之奋斗而不悔。地理之美有自然景观之美、人类活动之美、人地协调之美。视觉的美是直觉的,活动之美和协调之美需要心的感悟和体会。
  总体来说,教师写作的题材包括备课过程中的学习、教学实践中的感悟、教育生涯中的体会、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对教育理论的思考、对教育人生的认识、原创思考题的设计等。
  诗云:
  教学多感悟,
  创作有源泉。
  实践勤思考,
  及时落笔端。
  6. 永葆教学青春之乐
  教育人生是幸福的,教师可以永葆教学青春,不仅在荧屏上使自己的点滴努力永久化,同时保持年轻心态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要多和年轻教师接触,向他们学习和交流,争取与时俱进,不掉队。2001年,当时的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后改名为“同方知好乐教育技术研究院”)聘我做综合所长(后又兼任地理所长),也就是在这一年,73岁的我开始学会用电脑,结识了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和优秀的年轻人,这个过程也使我接触到现代教学和先进技术。
  2001年,地理学科恢复高考,感于复习的需要,我和几位年轻教师成立了备课小组,定期研讨高考要求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复习备考。后来与天域北斗图书公司合作,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教研室。这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至今已经17年了,编出了一系列地图和教辅图书,博得读者好评。我们每年暑期召开一次学术年会,新年召开一次与北斗公司成员的团结聚会,成为出版者与研发者的合作典范。我们共同的理念是:我们每人迈一小步,让地理教育事业迈一大步。我们学习的体会是:对地理意识的树立和学科价值的深刻认识。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思维活跃,愿意探究;行为自觉,有凝聚力。无名利之争斗,有交流之愿望。我在一首诗中曾写道:“有幸余年识北斗,难得教海汇群英。”这也是退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诗云:
  教学渊如海,
  传承自有人。
  集小成大步,
  事业葆青春。
  以上六“乐”基本可以概括我这一生(教育人生)的所思所为。其实我的教育人生不过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一些教师应做的工作而已。
  我所做的工作,大部分是在50岁(也就是1978年)以后完成的,这应该感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的主旋律为教育发展开启了明媚的春天,也使我的教育生涯焕发了无限激情。实践、探索、感悟、体会,大部分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所以即使在1988年我就退休不在学校教师岗位了,但并没有离开教学工作。在和年轻教师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研究讨论、竞创新、出思路,使我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跟上时代发展,体现了价值,恢复了教学青春。
  三、对教师成长发展的几点认识
  1.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
  (1)入门适应阶段(1~3年)(关键时期)
  发展目标:逐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突破理论与实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首个高原期:从不适应到适应之后(工作3~5年左右)。
  (2)发展提高阶段(4~6年)
  发展目标:弥补专业弱项,全面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在某方面有一定的出色表现,做出成绩;逐步培养各种单项教学能力,如教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设计与评价能力等。
  (3)成长成熟阶段(7~10年)
  发展目标:努力发展自身的专业特长,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变单项能力为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学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所加强,逐步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第二个高原期:从不成熟到较成熟之后(工作8~10年左右)。
  (4)成才稳定阶段(11~20年)
  发展目标:突破高原期(平台期),从不太稳定到比较稳定,教有所长;努力成为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三个高原期:从不稳定到较稳定之后(工作20~25年左右)。
  (5)创新创造阶段(20年以上)
  发展目标: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努力成为市级骨干、学科带头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在同行中和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2. 教师角色自我完善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1)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教师的人格力量、文化底蕴、业务水平、教学能力、艺术表现,是构成教师的魅力所在,也是自我完善的最高追求。
  (2)培养自身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自觉地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敬业态度,是对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动力,是对学生热爱的理性认识的源泉,是高尚师德行为中律己的重要表现。要自觉地不将主要精力转移至教书育人这第一要务之外。
  (3)增强自身调节能力。教师应当重视提升自身情商的水平,战胜自己,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保持正常心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能力:了解自身情绪并能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进取精神状态的能力,进行人际交往以达到和谐相处的能力。
  (4)提高自身专业情趣。情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前途的信心、对自我价值的欣赏,也是对和谐相处的认同。情趣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高尚的志趣和专一的精神。没有情趣的老师,难以培养出有情趣的学生。
  (5)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尚师德的基础。教师的心理健康远比知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深远。因为它影响的是学生的心灵。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以下几点:热爱自己的工作,了解工作的意义;工作主动,具有独立性;心态稳定,乐观积极,豁达宽容;具有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具有自控和应变能力;能对教育环境进行适应和改造;能承受暂时的挫折,也能承担较重的压力。
  3. 教育改革的形势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1)课程教材的改革、新考试评价体系的建立、学习方式的改革、高考对教学的引领,都直接联系着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的提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2)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的修养提出了高要求,要有梦想,有教养,有境界,有担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的真情实感是最直观的教育。
  (3)没有教师观念的更新,就很难有学生思想的解放;沒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我们相信新一代教师的成长将写出超越历史、更为辉煌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领路人。
  愿与大家共勉!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数码设备和先进的录制、编辑、播放的应用程序层出不穷,这使得教师制作原创视频作为教学资源成为可能。原创视频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这种资源也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能力。  关键词: 原创视频;思想政治教学;教学资源   隨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同时支持视频录制、编辑、播放的应用程序也越来越丰富,这
期刊
摘 要:听力是英语学习四大法宝“听说读写”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英语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欧盟和很多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因此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沟通和交流,听力是完成交流的基础。本文将从注重音标教学,培养听力基础;注重环境创设,培养听力兴趣;注重技巧教学,培养听力习惯;注重心理培养,提升听力信心四个方面阐述初中学
期刊
在这个需要理论的时代,我们是教育改革的践行者,身为“师者”,身体力行。  在这个产生理论的时代,我们是教育改革的劝谏者,追求真理,“畅言”真知。  2018年11月2日至4日,众望教育第二届“师者畅言”教育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位“师者”齐聚北京,一同“畅言”。为期两天的教育峰会,既有地理教育界巨擘王树声老师高屋建瓴的讲授,也有徐勤老师等教改一线名师的倾囊分享,更有杜志兵老师等学科专
期刊
摘 要: 语文生命化阅读教学通过对作者、人物去符号化、去标签化,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有意识地呈现人物内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唤醒学生相似的体验,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带学生过深度的智力生活,实现文本与生活、作者或人物生命与学生生命的结合,从而实现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成长为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健康健全的人。  关键词: 核心素养;生命化;阅读教学   2016年,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
期刊
摘 要: 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2017年,高中历史新课标中对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强调与重视,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地图的掌握和理解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于历史史实的准确把握。但在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比较忽略地图的价值,缺乏在教学中对地图的合理使用。因此,本文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为例,拟从地图教学的角度,去挖掘地图中所蕴含的信息,使学生对地图有更深刻地
期刊
摘 要 :受英语教师教学领悟、职业态度、工作环境、教育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学的理想状态和实际课堂存在较大的差异。“英语真实性教学实践”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思想、坚持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从师资构建、教学教研、英语课内外学习活动等方面,尝试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学英语教育行动。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实践;真实性英
期刊
摘 要: 以智能化技术和载体为依托的智慧课堂,正悄然改变着当前高中的教育教学。在各种技术和载体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微课程以其针对性强、时间较短等优点,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不足。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本文拟通过对微课程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应用、应注意的问题等方
期刊
摘 要: 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新修订,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为内容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体系已全面体现到教材修订、课程实施和考试评价之中。主观性试题具有思维含量高、便于检测较高层级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水平等特点,命制科学的政治主观题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更好地以考促学,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主观题;核心素养  随着《普通
期刊
2013年,本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凝练了高中学生必须具有的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对单一考点的考查,到对综合能力的测评,化学试题也逐渐走入实际生产生活,具有更广泛的实际意义。笔者认为,在新高考模式下,化学新题型和热点知识考查会出现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高考新评价模式的认识和对全国Ⅱ卷政治试题的特点的分析,对于2019年高三复习有一定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希望有一定的幫助。  关键词: 新评价模式;全国Ⅱ卷;价值观;关键能力;时代性;创新性  2019年高考复习早已步入正轨,可是想有效地进行复习工作,教师就不能不了解新高考评价模式和全国Ⅱ卷政治试题的走向,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复习工作的方向性。  新高考评价模式就是顶层设计的“一体四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