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强调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不少学生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担当意识,这些都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才能真正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一、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本领
对于年龄仅有六七岁,刚刚结束长达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的一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将由原来轻松自然的状态,进入一种有规则相对理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缓慢而长期的,可以说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我根据一年级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展开教学,促使学生更顺利而愉悦地适应小学新生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转变。
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疑虑:"小学是什么样子?”“上学有意思吗?”“老师和同学会喜欢我吗?"……学习第一课《开开心心去上学》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赫然醒目的“我是小学生了”几个大字,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新身份,强化孩子对身份的认同感。在 “上学啦,真高兴” 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互相认识,主动表达,我设计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旨在引导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大胆介绍自己。而这个游戏也让原本有些焦虑的孩子,释放心中的担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就这样火速升温起来。又如“爱新书、爱书包”模块学习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书包当然也要自己整理,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还不会整理书包,没有养成自己整理的习惯。通过播放整理书包的视频,同学们学到了“大书放下边,小书放上面”、“课本放在一起、作业本放在一起”等等自己整理书包小窍门。孩子们不再要求父母帮忙,而是自己整理书包,在整理中,学生学会了生活的技能。
在教材中,有些事例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执教时我立足于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例如学习第16课《家乡的新变化》,学生由于年龄与经历的原因,虽然生活在聊城这座城市,平时的生活却很少体会到城市基础建设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不能够系统、全面的说出家乡变化。我通过PPT给学生展示了“水城之眼”一一摩天轮的图片,播放了聊城古城区修建之前的图片,还有现在新古城与东昌湖“水城相接”的壮观城市新风貌航拍,人们晨练的场景等,让孩子全方位感受家乡之美。孩子们欣赏并感受着家乡的变化,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注重根本,提高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面对错误时,强调理由、推卸责任的多,主动认错、勇于担责的少。实际这是学生责任心不强,责任意识弱的具体表现,对学生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使学生在无形中不断提高责任担当意识。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六课《班级生活有规则》授课中,我开展了“幫老师整理班级秩序”活动。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出主意,全班人人参与谈论共同制定出“班级公约”。自己制定的公约自己遵守,人人做班级小主人,以后的班级生活中,学生经过争当班级小主人亲身体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理解了班级对自己的重要性,懂得了遵守规定。又如第七课《我是班级值日生》为了落实对集体的责任感,在班级开展“小小红星值日生”的活动,划分值日角色、值日时间,分工明确。在活动开展中,及时鼓励孩子,表扬负责任的值日生,促使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干,真正做到了全方位提高班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鼓励动手,提高学生善于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鼓励学生动手去做,要多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如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演讲、现场调查等系列活动,制定班级规则、装扮我们的教室、维护班内值日秩序等。又如在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课外生活实践活动中,我组织开展了调查身边居民的节约用水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结合书本知识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针对保护环境,利用废旧衣物等材料自制一些方便实用的手包,在购物时替代塑料袋使用……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会更好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打造出创新实践的课堂文化,从而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要做个有心的老师,深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的使命担当。
一、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本领
对于年龄仅有六七岁,刚刚结束长达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的一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将由原来轻松自然的状态,进入一种有规则相对理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缓慢而长期的,可以说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我根据一年级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展开教学,促使学生更顺利而愉悦地适应小学新生活,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转变。
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疑虑:"小学是什么样子?”“上学有意思吗?”“老师和同学会喜欢我吗?"……学习第一课《开开心心去上学》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了赫然醒目的“我是小学生了”几个大字,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新身份,强化孩子对身份的认同感。在 “上学啦,真高兴” 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互相认识,主动表达,我设计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旨在引导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大胆介绍自己。而这个游戏也让原本有些焦虑的孩子,释放心中的担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就这样火速升温起来。又如“爱新书、爱书包”模块学习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书包当然也要自己整理,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还不会整理书包,没有养成自己整理的习惯。通过播放整理书包的视频,同学们学到了“大书放下边,小书放上面”、“课本放在一起、作业本放在一起”等等自己整理书包小窍门。孩子们不再要求父母帮忙,而是自己整理书包,在整理中,学生学会了生活的技能。
在教材中,有些事例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执教时我立足于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例如学习第16课《家乡的新变化》,学生由于年龄与经历的原因,虽然生活在聊城这座城市,平时的生活却很少体会到城市基础建设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不能够系统、全面的说出家乡变化。我通过PPT给学生展示了“水城之眼”一一摩天轮的图片,播放了聊城古城区修建之前的图片,还有现在新古城与东昌湖“水城相接”的壮观城市新风貌航拍,人们晨练的场景等,让孩子全方位感受家乡之美。孩子们欣赏并感受着家乡的变化,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注重根本,提高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面对错误时,强调理由、推卸责任的多,主动认错、勇于担责的少。实际这是学生责任心不强,责任意识弱的具体表现,对学生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使学生在无形中不断提高责任担当意识。例如二年级上册第六课《班级生活有规则》授课中,我开展了“幫老师整理班级秩序”活动。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出主意,全班人人参与谈论共同制定出“班级公约”。自己制定的公约自己遵守,人人做班级小主人,以后的班级生活中,学生经过争当班级小主人亲身体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理解了班级对自己的重要性,懂得了遵守规定。又如第七课《我是班级值日生》为了落实对集体的责任感,在班级开展“小小红星值日生”的活动,划分值日角色、值日时间,分工明确。在活动开展中,及时鼓励孩子,表扬负责任的值日生,促使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干,真正做到了全方位提高班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鼓励动手,提高学生善于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鼓励学生动手去做,要多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如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演讲、现场调查等系列活动,制定班级规则、装扮我们的教室、维护班内值日秩序等。又如在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课外生活实践活动中,我组织开展了调查身边居民的节约用水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结合书本知识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针对保护环境,利用废旧衣物等材料自制一些方便实用的手包,在购物时替代塑料袋使用……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会更好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打造出创新实践的课堂文化,从而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要做个有心的老师,深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便会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