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一个支点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hjyh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阿基米德的这一名言,同样适用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需要激情,作为名著的小说课堂教学尤其需要激情。但现实却不是如此,入选初中课本的有数的几篇名著的教学往往停留在情节的了解、人物的枯燥分析上,很难激起波澜,更难说诱发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激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初中学生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所以在课堂上靠老师满堂灌势必造成师生皆患“疲劳症”的后果,导致学生厌学语文。要使学生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要找到“兴奋点”。
  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环节做足功夫。老师上课总要先备课,备课的内容无非是吃透教材、备好教法。现在提倡语文教师要做好“文本细读”,所以备深教材这一点,很多老师都做得较好。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老师是有区别的,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理解能力、生活体验、兴趣爱好等等方面与老师存在差别。
  备透学生就是了解“学情”。何谓“学情”?学情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了解学情,按宁波大学教授王荣生的教导,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通俗地说,就是了解这篇课文学生哪些地方读得懂,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不懂,哪些地方读不好。
  怎样了解学情?传统的做法是预习。这种做法往往是每个教师各做各的,所布置的内容因教师个人水平的差异而显得高低参差、内容散乱,而且往往是口头作业多,比如说读通文章,检查起来不好操作。
  有一种行之有效的了解学情的方法,就是设计“课堂工作纸”。这是一种像试卷一样的设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准备、课堂学习、拓展学习几部分。课前作为作业发给学生,需要收回做检查,上课时又成为师生共同讨论的依据。
  下面以我教学《范进中举》为例,简述教学过程。学习前,我们印发了《范进中举》的课堂工作纸。课堂工作纸提供了课文作者、背景补充,以及字词句的疏通预习题,提出了学生自学的思考题: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看看哪些情节吸引你?
  正式上课前,我把课堂工作纸收回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对胡屠户打范进一巴掌感兴趣。于是在正式上课时我设计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胡屠户为什么要打范进一巴掌?学生答是因为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欢喜得竟然疯了。我及时跟进:哦!原来是喜极而疯。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能模仿一下范进发疯的样子,读一读他的疯话吗?这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开始热闹起来,互相鼓励的,跃跃欲试的,轻声表现的……
  我认为这是一个“兴奋点”,通过朗读范进的疯话,联系描写范进神态、动作、衣着的句子,揣摩他的心态,让学生模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下一个问题:一个读书人得知自己中举后竟然发疯了,更怪的是还需要他的老丈人一巴掌将他打醒。这不是闹剧吗?你觉得可信吗?让学生联系背景说一说。学生找到了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整整奋斗了35年,一旦得中当然高兴。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明白了:小说的情节虽作了适当的夸张,却很好地表现了范进的心理。
  老师:难怪范进发疯后要冲向市集。学生马上接着:他是要向所有人宣布他中举了,说明他高兴。老师:高兴归高兴,现实总是要面对的。范进疯话中说的“好了”的“好”在现实中真的有吗?这是第二个“兴奋点”,引导学生分析范进“喜极而疯”的社会原因。老师:我们一个一个来细数,先说来自乡邻们好处。
  学生一一列举乡邻们在范进中举后的表现。老师及时提问:中举前乡邻们也对范家这么好吗?学生回答没有,马上找出范进考完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的细节。老师点拨:哦,这是人情冷暖啊!难怪范进中举后要喊“好了”,这含义不言自明。
  老师:再说说来自丈人胡屠户的表现。学生很积极地找出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语言、行动,通过朗读、模仿,反复对比,明白这是个嫌贫爱富的市侩。这个人物的分析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及时点拨,让学生明白了作者语言的细腻、生动、传神。
  老师接着问:中举后有没有当官的或者有身份的来给范进好处呢?学生自然找出了张乡绅对范进的亲近。老师让学生明白了中举后范进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都提高了。
  教师总结:原来一个人中举能改变人情的冷暖,能改善生活,能提高社会地位。难怪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孜孜以求,一旦考中又喜极而疯,真是莫大的讽刺啊!一场考试扭曲了那么多人的人性,而在封建时代,这样的闹剧、疯剧几乎在每一个读书人身上演绎着。
  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而《儒林外史》中,这样离奇的情节还有很多。想知道范进的后事吗?学生回答:想!教师:那就去读《儒林外史》吧。这就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跃的课堂是每个语文老师所追求的,因为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语文课从繁琐、死板中脱离出来,走向轻松。我愿意继续探求之。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实施民主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在学习中健康成长。那如何实施民主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一切为了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过去人们将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课堂上
期刊
物理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很多关键时刻,科学家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科学假说,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康德曾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着我们前进。”  类比——是指在新事实同已知事物间具有类似的方面作比较。类比法是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发端于类比,类比被誉为科学活动中“伟大的引路人”,是它首先推动了假说的产生。尽管类
期刊
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利用课堂主渠道,提高学生成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进行能力渗透  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入手,围绕教学目
期刊
课堂有效教学,简而言之,“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教学”。实践上,即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最后达到教学的最佳教育效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课堂真正生动活泼起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已成为一线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简单谈谈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情感、意志、愿望、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机械性的知识受体,学生的精神被禁锢,甚至被窒息。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文的科学人文精神,致力于学生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发展。  一、关注学生人性和个性的发展  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
期刊
美术教学校本教学研究已走过近十年的历程,真可谓历尽坎坷、曲折前进。如何做好美术校本教学研究?如何在校本教研中走出困境,找到应对困境的策略,走出有自身特色的路子?经过多年的摸索以及借鉴他人的经验,本文试图从阐明美术教师参与校本教学研究的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中的特殊地位的角度,为摆脱这些困境寻找更为有效的策略。  一、美术教学校本教学研究中教师的角色  在校本教学研究中,美术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一样,都是
期刊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这就客观地决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小学生爱动脑筋,只要我们善于点燃学生心灵中思维的火花,就能够激发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下面我们探索一下数学阅读法教
期刊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要将实践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和谐发展。自从学习新课程理念以来,我一直
期刊
良好的学习结果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下列两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一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
期刊
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数学生活化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接,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