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考生说:“看过了今年(2007年)各省作文题,自己不由得去找那本《唐诗鉴赏辞典》。”这道出了一个基本事实: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的文学文化等人文素养, 2007年三省作文考题皆与“诗”字有关就是明证。许多考生力图在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上多拿分,千方百计地在文化色彩和底蕴上求突破。如果运用得当,往往会令人耳目一新,取得出奇制胜之效。那么,高考中怎样才能写好文化散文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取熟悉题材,分析独到深刻。
通过三年的课文学习,考生已接触了许多名家名篇或者课文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写作文化散文必须从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中确定我们可以占有更多资料的一位来写,以满足我们构思成文有足够的材料支撑,使文章丰满,厚重。在审准题意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结合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情感、志向抱负、品性节操以及他们生活时代的自然社会风物等,构织起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从而突出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如果我们对所写内容不够熟悉,缺少较为独到深刻的感悟,那么就很难写出新鲜的、富含生命气息的文化散文。
请看2007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的第三段:“‘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是长安的细雨,是朝廷的闲花,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对朝廷的失望,对自己的希望化做了人类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做无数的雨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作者独具匠心,将李白的诗篇比做 “细雨”“闲花”,相关诗句信手拈来,巧妙地道出了被打击受冷落后的李白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情理交融,极富诗意。
二、尊重历史事实,合理联想想象。
联想和想象的合理性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敏锐性和宽广度。但是,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也绝不是“臆想”,而是要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就像是故事新编法,运用得好,可以新意迭出,让评卷老师和读者赞叹不已;但也要在遵循旧有故事的基础上发挥,方才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且看学生习作《白衣如雪》:“荆轲慢慢地走到秦王面前,展开手中的地图,当图完全展开的那一刹那,秦王手动剑出穿胸而过,与此同时,地图完全展开了,现出的不是那把见血封喉的毒匕,而是一柄木剑,秦王的表情立刻凝固了,那是他压在枕下的木剑。……秦王如泥塑木雕。”教材里有《荆轲刺秦王》的课文,但是作者却把荆轲塑造为一个顺应天下大势,顾全天下苍生,又知恩图报的矛盾侠士,可谓惊世骇俗。细究一下,其中的刺秦、被杀等整体上都合乎历史的真实,作者只是在局部进行了补充、丰富和改动。
三、讲究行文范式,精心结构文章。
上面已经谈了故事新编法,下面再介绍三种:
1. 简笔勾勒法。
选取最能体现古人精神情趣的一景、一物、一处、一文,勾勒出一幅简约的水墨山水人物画(应该是“山水”与“人物”共同活动才好),进而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抒发作者的感慨。下面一段内容选自2007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浅笑无痕》,“浅笑”“青灯”,颇动人心。
于是,他用几百年前的诗句化她,用那“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惨淡劝她。于是,她落发,带着浅笑长伴青灯,永陪佛影。一世甘愿。因为她是琴操,因为他是苏轼。只那浅笑飘荡于西湖之上,朦胧着歌者与行人。
2. 形象叠加法。
这类文章,往往不止选取一个人物,而是借助两三位历史人物,支撑起文章的主体内容,显现出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行文时,往往采取铺排手法,或者镜头切换的方式,或者片断式行文方法,一脉而下。下面三段内容选自2007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文中一连选取了纳兰、李煜、陆游等诗人,文意纵横,文采斐然。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他的寂寞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滕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们在巨大的情感沉淀后,挥洒文笔,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3. 心志寄托法。
借古人之态抒今人之情是这种文章的典型特点,“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写作时,把作者自己欲吐之言借古人之口出之,寄意含蓄,韵味迭出。下面一段内容选自2007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生活》,高山流水,寄托了“我”渴慕知音的情怀。
音乐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了俞伯牙于钟子期那一挥手,一拨琴,一段旋律,一高山,一流水,一段传奇的故事。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在他们人生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己的音韵。笛声悠悠,载着我深深的思绪飞荡,它飞到竹林深处,飞到苍山之巅,飞到白云点缀的苍穹,采撷自然之气充斥我诗意的生活。
文化散文是应时代发展而生的新鲜事物。它没有文体与题材上的严格界限,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写作的一些基本要领和技巧,就能在高考中写出一手底蕴深厚、神韵灵动的好文章来。
编辑/姚晟
一、选取熟悉题材,分析独到深刻。
通过三年的课文学习,考生已接触了许多名家名篇或者课文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写作文化散文必须从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中确定我们可以占有更多资料的一位来写,以满足我们构思成文有足够的材料支撑,使文章丰满,厚重。在审准题意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结合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情感、志向抱负、品性节操以及他们生活时代的自然社会风物等,构织起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从而突出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如果我们对所写内容不够熟悉,缺少较为独到深刻的感悟,那么就很难写出新鲜的、富含生命气息的文化散文。
请看2007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的第三段:“‘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是长安的细雨,是朝廷的闲花,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计可施,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把对朝廷的失望,对自己的希望化做了人类不朽的诗篇,这滴春雨,这片闲花,化做无数的雨滴,无数的鲜花,落进千家万户,洒遍中华大地。”作者独具匠心,将李白的诗篇比做 “细雨”“闲花”,相关诗句信手拈来,巧妙地道出了被打击受冷落后的李白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情理交融,极富诗意。
二、尊重历史事实,合理联想想象。
联想和想象的合理性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敏锐性和宽广度。但是,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也绝不是“臆想”,而是要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就像是故事新编法,运用得好,可以新意迭出,让评卷老师和读者赞叹不已;但也要在遵循旧有故事的基础上发挥,方才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且看学生习作《白衣如雪》:“荆轲慢慢地走到秦王面前,展开手中的地图,当图完全展开的那一刹那,秦王手动剑出穿胸而过,与此同时,地图完全展开了,现出的不是那把见血封喉的毒匕,而是一柄木剑,秦王的表情立刻凝固了,那是他压在枕下的木剑。……秦王如泥塑木雕。”教材里有《荆轲刺秦王》的课文,但是作者却把荆轲塑造为一个顺应天下大势,顾全天下苍生,又知恩图报的矛盾侠士,可谓惊世骇俗。细究一下,其中的刺秦、被杀等整体上都合乎历史的真实,作者只是在局部进行了补充、丰富和改动。
三、讲究行文范式,精心结构文章。
上面已经谈了故事新编法,下面再介绍三种:
1. 简笔勾勒法。
选取最能体现古人精神情趣的一景、一物、一处、一文,勾勒出一幅简约的水墨山水人物画(应该是“山水”与“人物”共同活动才好),进而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抒发作者的感慨。下面一段内容选自2007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浅笑无痕》,“浅笑”“青灯”,颇动人心。
于是,他用几百年前的诗句化她,用那“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惨淡劝她。于是,她落发,带着浅笑长伴青灯,永陪佛影。一世甘愿。因为她是琴操,因为他是苏轼。只那浅笑飘荡于西湖之上,朦胧着歌者与行人。
2. 形象叠加法。
这类文章,往往不止选取一个人物,而是借助两三位历史人物,支撑起文章的主体内容,显现出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行文时,往往采取铺排手法,或者镜头切换的方式,或者片断式行文方法,一脉而下。下面三段内容选自2007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文中一连选取了纳兰、李煜、陆游等诗人,文意纵横,文采斐然。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他的寂寞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滕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们在巨大的情感沉淀后,挥洒文笔,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3. 心志寄托法。
借古人之态抒今人之情是这种文章的典型特点,“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写作时,把作者自己欲吐之言借古人之口出之,寄意含蓄,韵味迭出。下面一段内容选自2007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诗意地生活》,高山流水,寄托了“我”渴慕知音的情怀。
音乐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了俞伯牙于钟子期那一挥手,一拨琴,一段旋律,一高山,一流水,一段传奇的故事。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在他们人生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己的音韵。笛声悠悠,载着我深深的思绪飞荡,它飞到竹林深处,飞到苍山之巅,飞到白云点缀的苍穹,采撷自然之气充斥我诗意的生活。
文化散文是应时代发展而生的新鲜事物。它没有文体与题材上的严格界限,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写作的一些基本要领和技巧,就能在高考中写出一手底蕴深厚、神韵灵动的好文章来。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