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数学教学情境的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对数学教师而言,如何创设有效情境、促进主体学习,让情境真正成为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的一座桥梁,是当前一个亟须探索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的情境要有趣味性——激趣且省时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不能因过分追求有趣的情节而设计复杂、耗时的情境。要设计省时有效的情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情境为数学思考服务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这一课时,教材呈现“小猫吃鱼”这一画面,根据这一画面,我先让学生观察,再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一天妈妈买回了3条鱼放在盘子里,一只小猫走过看见了馋得滴下了口水,它舍不得离开,忍不住吃了1条鱼,盘里还剩下2条鱼,它吃了1条不解馋,又吃了一条,最后盘里只剩下1条鱼了,可是小猫还想吃,于是把最后1条鱼给吃完了。”在编故事的同时已展示鱼的条数是由3—2—1—0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初次感知0的含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什么都没有了就用0表示。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图的意思,让学生提问题,并逐步解决了吃了1条鱼后,还剩几条?又吃了一条鱼后、直到全部鱼吃完得出最后的结果。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3-1=2、3-2=1、2-1=1、3-3=0、2-2=0、1-1=0。减数逐渐增加、而得数逐渐减少,直到为零。一个有趣的情境它不仅包含了旧知,同时也蕴涵了新知。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的情境要有探究性——巧妙设计冲突,引发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元素。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如何诱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兴趣”、“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深度”等行动策略。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教材出示的例题是让学生统计教师提供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个数,由此让学生学会分类打勾或画“正”字统计的方法。而事实上,因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个数不多,要统计它的多少,学生根本不愿意用打钩或画“正”字统计的方法来进行,原因是他们认为太简单,只要把各堆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数一数就可以知道结果,所以学生并没有产生一种需要,没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如果硬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那么实际就是一种教师一厢情愿的强制性的操作。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将例题情境调整为统计学校路口某一时段各种车辆通行情况,情境中通过路口的有小轿车、货车等,问学生通过路口的有几种车,各有几辆。学生一时无法说出结果,一致认为老师的课件展示速度太快,要求再看一次,可是等再放一次后,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此时,教师组织学生研究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思想集中、讨论热烈。经过大家的努力,方法终于找到:一个人统计一种车,或者一个人用分类做记号的方法(如画“正”或打钩)进行统计。显然,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的。
  三、创设的情境要有实践性——组织体验活动,促进数学理解
  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在“思”中学,同时更不能忽略在“做”中学。对于那些依靠“教师演示讲解、学生思维想象”仍旧难以清晰呈现、充分挖掘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抽象知识的直观表象。
  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鞋盒、易拉罐、乒乓球、小球、茶叶罐等),按形状进行分类,并写出形状。
  接着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形式来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模型,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对这四种形状的物体的认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兴趣盎然,凭借基于“经验”的“体验”深刻建立了直观表象,并在教师适度的主导点化下,实现了对抽象知识的主体顺应。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虽然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但必须避免形式化的倾向,作为教师,应着力遵循“真实性”“有效性”“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等价值底线,精心设计并智慧构建出富有张力、助推学习的有效的教学情境。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活力。那么,如何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呢?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给学生学习权利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学;教师反复地说,学生重复地听;教师满堂灌,学生强制性地接受学习。这些现象都使教师离学生
通过引入第二配体2,2′-联吡啶(2,2′-bipyridine,bipy),在水热条件下得到3个低维ZnⅡ-二膦酸配位聚合物:[Zn1.5(H2L)(bipy)(H2O)]·3H2O(1),[Zn(H3L)(bipy)]2(2),[Zn(H3L)(bipy)(H2O)]·H2O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唯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拓展想象、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本质上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加强预习——提高有效教学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其实,学生通过预习后得
以酒石酸、硝酸氧锆和硝酸铅为原料,合成出了双金属盐酒石酸铅锆,采用有机元素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和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程序升温条件下,利用TG/DTG、DSC、固相原位反应池/FTI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除了要关注知识本身外,还需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才能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问题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课的新授部分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方家栽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或智力水平,往往表现在他的解题之中。习题练习不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简单的形式性练习,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思维价值;复杂的题海式练习,只能是事倍功半,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心理学研究证明:练习量超负荷,会使学生学习效率递减,智力迟钝。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质”“量”并重,重视练习设计的“营养价值”,让学生在少而精的作业练习中
用缓慢挥发法和水热法分别合成了镍配合物NiLPy(L=5-溴-2-羟基苯基苯基酮-4-甲氧基苯甲酰腙,Py=吡啶)(1)及铜配合物Cu(babh)2(Py)(Hbabh=查尔酮苯甲酰腙,Pv=吡啶)(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
制备了2个含有叠氮根和硫氰根配位单元的3,4-双咪唑噻吩(L)的锰(Ⅱ)配位聚合物[Mn(L)(N3)2(H2O)]n(1)和[Mn(L)2(SCN3)2]n(2)并报道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和2是通过3,4-双咪唑噻吩与四水醋酸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学习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设计情境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教学中  课堂设计过程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有限,再加上天性好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