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的得到大众的认可,最为突出的为农家乐休闲旅游。第三产业一直作为青海省的支柱产业,随着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农户利用自身的优势,以当地景点为依托,游客为服务对象,提供特色的餐饮,并逐步发展为提供住宿,文艺表演,特产销售等的产业链。本文以互助县农家乐为例,对其发展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服务产品相对单一,游客参与性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备,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最重要的一点是参与者中青年劳动力偏少,这对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很不利得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从政策上给予支持,挖掘民族文化,对经营者进行培训等措施。
关键词:农家乐 参与性 青年劳动力 可持续性
一、农家乐的发展概况
我国农家乐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地理位置上,农家乐多分布在城市临近的农村,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村庄皆为距离城镇较近的区域,便于吸引客源,加强宣传,游客可以利用闲散时间方便快捷的到达目的地。规模适中,服务产品单一,以我国农家乐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农家乐规模适中,可同时接待上百人次,但服务产品单一,大都以提供农家餐饮为主,少数提供住宿,提供农产品出售以及民俗特产的农家乐极少,没有形成固定的产业链。服务水平低下,参与农家乐的经营与服务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餐饮业服务培训,在仪容、仪表、以及仪态上都需要改进,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农家乐的客源以及回头率,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农家乐的需要改进的缺陷。
农家乐发展的贡献。发展了农村经济,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农村自身的特点,利用地理优势,发展了农村经济,解放了农民单一的收入形式,特别是以农家乐形式提供的餐饮住宿以及风俗旅游,更是为农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缓解了农村妇女闲散在家的现状,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农家乐的经营者皆为女性,不但解决了女性在工作上得劣势,反而在餐饮服务行业呈现出一定的优势。
二、互助县小庄村农家乐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农户利用自身的优势,以当地景点为依托,游客为服务对象,提供特色的餐饮,这也是农家乐的起步,随后逐步发展为拥有提供住宿,文艺表演,特产销售等的产业链。以互助县为例,青海省互助县小莊土族民俗村,位于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小庄村,距青海省会西宁30公里。是集农业观光、土族民俗、历史古迹为一体的旅游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民俗旅游,现有土族民俗接待点34处,风情园5处。1992年从事旅游经营以来,小庄民俗村游客量逐年快速增加,2004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县政府把小庄村从古城村单俗等为一列出来,设为专门发展土族民俗旅游的行政村。目前,小莊村90%以上的人参与民俗旅游经营,景区集农业观光、土族歌舞、土族服饰、土族花儿、轮子秋、土族婚体,是土族民俗文化较集中典型的民族文化村。土族民俗风情已成为青海省最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农家乐经营状况分析: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可以了解到,互助县小莊村作为土族民俗旅游村,95%以上为土族,居民90%以上经营农家乐,极少数为农家自己经营,大多数为外来人员租赁经营。经营者多为闲置在家的女性,文化程度多在初中以下,五十岁左右居多,大部分为土族。在旅游旺季--夏季时,每日的客流量保持在50-100人左右,人均消费在100元以上,顾客主要是30-40岁的散客为主,农家乐提供的主要活动为体验土族农家生活,感受土族文化。一般农家乐净收入为10万左右,中上水平的收入可达接近20万元。
互助县农家乐的经营优势:位置优势,互助县小庄村位于互助县西南,距离县城1公里,距西宁市30公里,地理位置的优势保证了小庄村农家乐的客源,小庄村农家乐的游客60%以上来源于西宁市,其余大部分来源于周边地区。文化优势:互助县为土族自治县,小庄村90%以上的居民皆为土族,小庄村以她特有的土族风俗习惯来彰显农家乐的特色。展示土族的歌舞表演,特有的婚礼,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绣等,在食宿方面,提供了土族特有的饮食,例如:青稞、小麦、土豆、手把肉、酥油炒面等。集中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大部分游客,互助县小庄村的农户90%以上经营农家乐,集中经营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经营户的集中也给了游客一个明显的目标,增大了农家乐的可选择性。
三、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经营理念落后,缺少产品新意。由于休闲观光农家乐大多由农民自发经营,缺少建设项目的大量资金,造成产品单一,深层次开发不足。就农家乐整体范围而言,规模都比较大,但只是提供吃农家饭,住农家土炕。 针对互助土族七彩之乡的特色,可以向游客介绍土族的来历,土族文化,以及土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绣等。
2、游客的参与性不强。随着农家乐游客需求的日渐多样化,"看风景"的"眼睛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所有客人的需要,从最初的观光旅游岛追求休闲旅游,再上升到个性化旅游。目前开发的农家乐旅游活动,仅仅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真正体验农家生活的娱乐活动不多。
3、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尤其突出的是公共卫生设施,几乎80%以上的游客对所去的农家乐的卫生设施不满意,这也从一个硬性方面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回头率。一些农家乐住宿房间、厨房设备简陋,缺少基本的消毒设施。"不少农家乐的厨房卫生状况令人担心,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很少办理健康证。"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基本服务技能不规范,严重制约了农家乐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农家乐的参与人员多是文化水平不高,没有经过系统的餐饮业服务的培训,在很多方面不能做到让游客满意。应该在礼貌用语及基本礼仪方面加以培训并有效提高。
5、青年参与者极少,农家乐经营的参与者多为50岁以上的妇女,青年参与者所占比例低于10%,青年生力军所占的比例决定了农家乐的可持续性,青年参与者比例极少,给农家乐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四、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改善措施
1、 政府主导,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首先,以小庄村为例,全力宣传土族文化,营造土族农家乐旅游氛围。组织力量编制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要立足高起点,高前瞻性,编制高质量的农家乐旅游规划。其次,大力培养农家乐的"名吃名店",评选星级农家乐,树立榜样,起到激励效应。再次,重点监督农村道路硬化、水利渠道整修、村内绿化、改水改厕、兴建文化娱乐设施等,实现村村通公路,根据需要划定停车区域,方便游客。解决农村上下水问题,实现卫生便捷。夯实基础设施,给予农家乐发展提供所需便利条件。
2、 深度挖掘农家乐本地民俗的发展,增加各类风俗的历史性和故事性,营造原汁原味的农家乐。首先,聘请研究学者,对农家乐所在的地域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追溯各种风俗的源头,赋予农家乐独特的文化理念,提升农家乐档次,力争使游客进入一个农家乐,就能体验一种民俗,感受一种文化,享受一种生活。其次,加大对农家乐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增加旅游商品的纪念性,地域性,礼品性以及便捷性等,旅游商品的开发拓展了新的消费空间,促进农家乐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结合,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增加宏观经济收益。
3、 集中培训所有参与农家乐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灌输经营理念及服务意识。聘请专业人员对农家乐经营服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例如个人素质,行为外表等。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应当有良好的礼貌习惯、自尊、谨慎、快捷、勇于承担责任、诚实等。鼓励当地青年积极参与到农家乐休闲旅游中去,传承当地风俗的同时,也创造了宏观的经济效益,培训青年劳动者参与,使其具有专业的经营和管理知识,运用到农家乐的实际经营中去。既解决了当地青年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从长远角度增加了农家乐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者简介:孟倩倩,硕士,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汽车学院专职教师。
关键词:农家乐 参与性 青年劳动力 可持续性
一、农家乐的发展概况
我国农家乐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地理位置上,农家乐多分布在城市临近的农村,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村庄皆为距离城镇较近的区域,便于吸引客源,加强宣传,游客可以利用闲散时间方便快捷的到达目的地。规模适中,服务产品单一,以我国农家乐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农家乐规模适中,可同时接待上百人次,但服务产品单一,大都以提供农家餐饮为主,少数提供住宿,提供农产品出售以及民俗特产的农家乐极少,没有形成固定的产业链。服务水平低下,参与农家乐的经营与服务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餐饮业服务培训,在仪容、仪表、以及仪态上都需要改进,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农家乐的客源以及回头率,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农家乐的需要改进的缺陷。
农家乐发展的贡献。发展了农村经济,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农村自身的特点,利用地理优势,发展了农村经济,解放了农民单一的收入形式,特别是以农家乐形式提供的餐饮住宿以及风俗旅游,更是为农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缓解了农村妇女闲散在家的现状,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农家乐的经营者皆为女性,不但解决了女性在工作上得劣势,反而在餐饮服务行业呈现出一定的优势。
二、互助县小庄村农家乐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农户利用自身的优势,以当地景点为依托,游客为服务对象,提供特色的餐饮,这也是农家乐的起步,随后逐步发展为拥有提供住宿,文艺表演,特产销售等的产业链。以互助县为例,青海省互助县小莊土族民俗村,位于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小庄村,距青海省会西宁30公里。是集农业观光、土族民俗、历史古迹为一体的旅游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民俗旅游,现有土族民俗接待点34处,风情园5处。1992年从事旅游经营以来,小庄民俗村游客量逐年快速增加,2004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县政府把小庄村从古城村单俗等为一列出来,设为专门发展土族民俗旅游的行政村。目前,小莊村90%以上的人参与民俗旅游经营,景区集农业观光、土族歌舞、土族服饰、土族花儿、轮子秋、土族婚体,是土族民俗文化较集中典型的民族文化村。土族民俗风情已成为青海省最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农家乐经营状况分析: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可以了解到,互助县小莊村作为土族民俗旅游村,95%以上为土族,居民90%以上经营农家乐,极少数为农家自己经营,大多数为外来人员租赁经营。经营者多为闲置在家的女性,文化程度多在初中以下,五十岁左右居多,大部分为土族。在旅游旺季--夏季时,每日的客流量保持在50-100人左右,人均消费在100元以上,顾客主要是30-40岁的散客为主,农家乐提供的主要活动为体验土族农家生活,感受土族文化。一般农家乐净收入为10万左右,中上水平的收入可达接近20万元。
互助县农家乐的经营优势:位置优势,互助县小庄村位于互助县西南,距离县城1公里,距西宁市30公里,地理位置的优势保证了小庄村农家乐的客源,小庄村农家乐的游客60%以上来源于西宁市,其余大部分来源于周边地区。文化优势:互助县为土族自治县,小庄村90%以上的居民皆为土族,小庄村以她特有的土族风俗习惯来彰显农家乐的特色。展示土族的歌舞表演,特有的婚礼,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绣等,在食宿方面,提供了土族特有的饮食,例如:青稞、小麦、土豆、手把肉、酥油炒面等。集中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大部分游客,互助县小庄村的农户90%以上经营农家乐,集中经营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经营户的集中也给了游客一个明显的目标,增大了农家乐的可选择性。
三、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经营理念落后,缺少产品新意。由于休闲观光农家乐大多由农民自发经营,缺少建设项目的大量资金,造成产品单一,深层次开发不足。就农家乐整体范围而言,规模都比较大,但只是提供吃农家饭,住农家土炕。 针对互助土族七彩之乡的特色,可以向游客介绍土族的来历,土族文化,以及土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绣等。
2、游客的参与性不强。随着农家乐游客需求的日渐多样化,"看风景"的"眼睛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所有客人的需要,从最初的观光旅游岛追求休闲旅游,再上升到个性化旅游。目前开发的农家乐旅游活动,仅仅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真正体验农家生活的娱乐活动不多。
3、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尤其突出的是公共卫生设施,几乎80%以上的游客对所去的农家乐的卫生设施不满意,这也从一个硬性方面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回头率。一些农家乐住宿房间、厨房设备简陋,缺少基本的消毒设施。"不少农家乐的厨房卫生状况令人担心,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很少办理健康证。"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基本服务技能不规范,严重制约了农家乐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农家乐的参与人员多是文化水平不高,没有经过系统的餐饮业服务的培训,在很多方面不能做到让游客满意。应该在礼貌用语及基本礼仪方面加以培训并有效提高。
5、青年参与者极少,农家乐经营的参与者多为50岁以上的妇女,青年参与者所占比例低于10%,青年生力军所占的比例决定了农家乐的可持续性,青年参与者比例极少,给农家乐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四、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改善措施
1、 政府主导,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首先,以小庄村为例,全力宣传土族文化,营造土族农家乐旅游氛围。组织力量编制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要立足高起点,高前瞻性,编制高质量的农家乐旅游规划。其次,大力培养农家乐的"名吃名店",评选星级农家乐,树立榜样,起到激励效应。再次,重点监督农村道路硬化、水利渠道整修、村内绿化、改水改厕、兴建文化娱乐设施等,实现村村通公路,根据需要划定停车区域,方便游客。解决农村上下水问题,实现卫生便捷。夯实基础设施,给予农家乐发展提供所需便利条件。
2、 深度挖掘农家乐本地民俗的发展,增加各类风俗的历史性和故事性,营造原汁原味的农家乐。首先,聘请研究学者,对农家乐所在的地域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追溯各种风俗的源头,赋予农家乐独特的文化理念,提升农家乐档次,力争使游客进入一个农家乐,就能体验一种民俗,感受一种文化,享受一种生活。其次,加大对农家乐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增加旅游商品的纪念性,地域性,礼品性以及便捷性等,旅游商品的开发拓展了新的消费空间,促进农家乐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结合,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增加宏观经济收益。
3、 集中培训所有参与农家乐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灌输经营理念及服务意识。聘请专业人员对农家乐经营服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例如个人素质,行为外表等。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应当有良好的礼貌习惯、自尊、谨慎、快捷、勇于承担责任、诚实等。鼓励当地青年积极参与到农家乐休闲旅游中去,传承当地风俗的同时,也创造了宏观的经济效益,培训青年劳动者参与,使其具有专业的经营和管理知识,运用到农家乐的实际经营中去。既解决了当地青年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也从长远角度增加了农家乐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者简介:孟倩倩,硕士,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汽车学院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