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城市水务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特征以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重庆交通大学学科优势和办学定位,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发挥职业导向作用,可为设有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类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导向;全日制专业学位;土木水利;城市水务与水环境;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导向的水利工程(城市水务与水环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yjg192024)
[作者简介] 陈 垚(1983—),男,浙江永康人,工学博士,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水污染防控研究与教学工作;袁绍春(1985—),男,重庆潼南人,工学博士,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污染防控研究与教学工作;蒋 彬(1972—),男,重庆铜梁人,工学博士,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污染防控研究与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190-02 [收稿日期] 2019-12-30
引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1]。基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实,构建满足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并具有创新力与竞争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对于以职业导向为原则实现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无缝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河长制”和“两山论”的贯彻实施,促使传统水利工程向环境水利新方向发展,驱动了城市水务的行业发展,加大了土木水利在城市水务和水环境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关注其职业导向作用。
因此,在工程硕士专业领域调整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借鉴先进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形成符合工程技术人才成才规律,并能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契合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2-4]。依据学校学科优势、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土木水利(城市水务与水环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为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掌握城市水务与水环境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在应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空间萎缩、水生态破坏等方面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海绵城市、城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水务规划与管理、城市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其中一个方向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培养模式
采用“1+2”学习模式,标准学制3年。其中,校内学习2年,校内和校外工程实践1年。为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通过构建双导师制的有效合作机制和导师准入与淘汰机制,将职业导向特性贯穿于整个能力培养过程,并注重研究生的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程实践采取“理论课程助教-毕业设计辅导-科研项目模块化训练-工程项目模块化训练-职业教育-企业定岗实习-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链,为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养形成提供保障。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基于就业市场导向、研究生职业导向和培养目标多元弹性导向,根据城市水务与水环境专业领域内不同就业方向,按海绵城市模块(M1)、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模块(M2)、水务规划与管理模块(M3)、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模块(M4)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凸顯培养目标多元弹性,并严格遵循贯穿职业性、学术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特征,突出专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
(一)培养要求
培养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在应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空间萎缩、水生态破坏等方面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以及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城市水务与水环境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熟悉行业规范并在本领域某一方向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学分为18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学位基础课分为数学类(矩阵分析、数值分析和数理统计)、力学类(流体力学、高等地下水水力学、环境水力学)和环境类(环境生物化学、高等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英语),每类课程至少选1门。专业课分为M1模块[城市雨水控制技术、城市水文学原理(双语)、现代水文模拟及预报、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M2模块(水处理原理与技术、水资源及水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处理新技术、水资源系统分析、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M3模块(城市水务与智慧管理、大数据思维与决策、管道工程与非开挖技术、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和M4模块(水环境修复工程原理、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生态水利工程理论与技术、水质模型开发与应用)。
(三)工程实践
实践环节包括校内工程实践(1学分)、校内科研实践(2学分)和校外工程实践(3学分)三部分。其中,校内工程实践由理论课程助教、毕业设辅导、工程模块项目化训练和职业教育(行业学术讲座)构成。校内科研实践由土工实验模块、水力实验模块、水沙实验模块、环境实验模块和软件实操模块。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任选其中2个模块,所有实验模块均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研究生的动手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校外工程实践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3种类型,可根据毕业去向或爱好选择同一企业或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累加。校内工程实践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校外工程实践则由学生利用寒暑假或研二完成。工程实践累计时间要求不低于12个月,并经综合考核通过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
四、结语
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全日制土木水利(城市水务与水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严格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城市水务行业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培养环节中。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基于就业市场导向、研究生职业导向和培养目标多元弹性导向的需求。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链,为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养形成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代俊峰,代俊鸽,莫磊鑫.地方高校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8):111-112.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3]拾兵,梁丙臣,刘勇.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218-219.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252-253.
[关键词] 职业导向;全日制专业学位;土木水利;城市水务与水环境;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导向的水利工程(城市水务与水环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yjg192024)
[作者简介] 陈 垚(1983—),男,浙江永康人,工学博士,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水污染防控研究与教学工作;袁绍春(1985—),男,重庆潼南人,工学博士,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污染防控研究与教学工作;蒋 彬(1972—),男,重庆铜梁人,工学博士,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污染防控研究与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190-02 [收稿日期] 2019-12-30
引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1]。基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实,构建满足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并具有创新力与竞争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对于以职业导向为原则实现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无缝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河长制”和“两山论”的贯彻实施,促使传统水利工程向环境水利新方向发展,驱动了城市水务的行业发展,加大了土木水利在城市水务和水环境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关注其职业导向作用。
因此,在工程硕士专业领域调整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借鉴先进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形成符合工程技术人才成才规律,并能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契合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2-4]。依据学校学科优势、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土木水利(城市水务与水环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为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掌握城市水务与水环境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在应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空间萎缩、水生态破坏等方面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海绵城市、城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城市水务规划与管理、城市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其中一个方向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培养模式
采用“1+2”学习模式,标准学制3年。其中,校内学习2年,校内和校外工程实践1年。为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通过构建双导师制的有效合作机制和导师准入与淘汰机制,将职业导向特性贯穿于整个能力培养过程,并注重研究生的自学、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程实践采取“理论课程助教-毕业设计辅导-科研项目模块化训练-工程项目模块化训练-职业教育-企业定岗实习-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链,为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养形成提供保障。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基于就业市场导向、研究生职业导向和培养目标多元弹性导向,根据城市水务与水环境专业领域内不同就业方向,按海绵城市模块(M1)、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模块(M2)、水务规划与管理模块(M3)、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模块(M4)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凸顯培养目标多元弹性,并严格遵循贯穿职业性、学术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特征,突出专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
(一)培养要求
培养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在应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空间萎缩、水生态破坏等方面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以及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城市水务与水环境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熟悉行业规范并在本领域某一方向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学分为18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学位基础课分为数学类(矩阵分析、数值分析和数理统计)、力学类(流体力学、高等地下水水力学、环境水力学)和环境类(环境生物化学、高等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英语),每类课程至少选1门。专业课分为M1模块[城市雨水控制技术、城市水文学原理(双语)、现代水文模拟及预报、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M2模块(水处理原理与技术、水资源及水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处理新技术、水资源系统分析、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M3模块(城市水务与智慧管理、大数据思维与决策、管道工程与非开挖技术、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和M4模块(水环境修复工程原理、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生态水利工程理论与技术、水质模型开发与应用)。
(三)工程实践
实践环节包括校内工程实践(1学分)、校内科研实践(2学分)和校外工程实践(3学分)三部分。其中,校内工程实践由理论课程助教、毕业设辅导、工程模块项目化训练和职业教育(行业学术讲座)构成。校内科研实践由土工实验模块、水力实验模块、水沙实验模块、环境实验模块和软件实操模块。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任选其中2个模块,所有实验模块均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研究生的动手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校外工程实践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3种类型,可根据毕业去向或爱好选择同一企业或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累加。校内工程实践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校外工程实践则由学生利用寒暑假或研二完成。工程实践累计时间要求不低于12个月,并经综合考核通过后,方能取得相应学分。
四、结语
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全日制土木水利(城市水务与水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严格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城市水务行业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培养环节中。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基于就业市场导向、研究生职业导向和培养目标多元弹性导向的需求。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链,为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素养形成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代俊峰,代俊鸽,莫磊鑫.地方高校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8):111-112.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3]拾兵,梁丙臣,刘勇.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10):218-219.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