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开卷考试已实行了多年,但我发现每当临近中考时,学生都在忙着往书上抄题,密密麻麻的字覆盖了整本书。学生指望着在这些题海中能找到中考题的影子。其实这样做只会增加学生临考前的负担和焦虑,使学生变成抄题的机器,根本没有使学生动脑筋思考,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发挥。
还有人说“开卷考试不用背,也不用记,不掌握知识也能考好”这些做法和想法都是错误的,危险的。
开卷考试是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考试,要求我们以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其中;重过程,轻结论;重能力,轻知识。因此我们应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
历史开卷考试考查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那么,对于教师来讲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呢?
一、转变思想
教师在思想上要转变观念,放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认识到教师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者、垄断者、权威者,而是和学生一样的知识的探究者、组织者、运用者,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欣赏者、促进者、帮衬者。还要认识到学习首先要得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不是知识的单一掌握。
二、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课本内容的不同,在教学中应大胆尝试,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自学引导法、比较法、论文交流法、探究问题等方法。培育新型的教、学关系,通过活动、探讨、交流,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或知识。
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根据基础年级的特点,重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鼓励学生自编小品。通过扮演“曹操和“袁绍”的学生的对话表演,来加深对本课的印象。并让学生分析“同样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取胜,而在赤壁之战中会失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讲美国历史时,可以运用问答和比较法。例如比较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即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可以从战争的性质、原因、结果上来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认识到美国是如何通过两次战争走上强大的。
总之,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或学校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重视过程教学,力求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三、挖掘教材和联系知识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强调基础和重点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熟悉的掌握。小到熟悉每一单元、每一课,大到熟悉某一个国家、某一阶段的历史。
重点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及影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及中国的鸦片战争等。必须记住这些重大事件的时间,了解其经过,掌握其影响。
除了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外,还需要对教材中的材料、图表熟悉、理解、认真阅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如:观察“欧洲开辟新航路示意图”让学生指出欧洲航海家所到之处,并联想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较这两次航行在历史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既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能力。
2.注重学科内知识的横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
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可设计以下问题:分析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联想到它会给中国产生什么影响?欧洲发生工业革命时,当时中国又是什么状况?在学习中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如:近代史上,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比较分析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3.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情况。可联系到政治课中的“民主法治建设”的问题。再如:通过学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等史实,可联系到我们的党和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精神,及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是什么,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4.关注热点和注重实践
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链接起来,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体现了学生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关心。
如: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请你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我国在30年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007年7月1日是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0周年的日子,从而联想到中英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香港被割占的史实,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或学生借助答案进行自我分析、评价。现在可以采用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开卷考试中做到胸有成竹、从容应考,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还有人说“开卷考试不用背,也不用记,不掌握知识也能考好”这些做法和想法都是错误的,危险的。
开卷考试是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考试,要求我们以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其中;重过程,轻结论;重能力,轻知识。因此我们应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
历史开卷考试考查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那么,对于教师来讲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呢?
一、转变思想
教师在思想上要转变观念,放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认识到教师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者、垄断者、权威者,而是和学生一样的知识的探究者、组织者、运用者,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欣赏者、促进者、帮衬者。还要认识到学习首先要得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不是知识的单一掌握。
二、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课本内容的不同,在教学中应大胆尝试,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自学引导法、比较法、论文交流法、探究问题等方法。培育新型的教、学关系,通过活动、探讨、交流,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或知识。
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根据基础年级的特点,重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鼓励学生自编小品。通过扮演“曹操和“袁绍”的学生的对话表演,来加深对本课的印象。并让学生分析“同样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取胜,而在赤壁之战中会失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讲美国历史时,可以运用问答和比较法。例如比较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即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可以从战争的性质、原因、结果上来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认识到美国是如何通过两次战争走上强大的。
总之,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或学校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重视过程教学,力求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三、挖掘教材和联系知识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强调基础和重点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熟悉的掌握。小到熟悉每一单元、每一课,大到熟悉某一个国家、某一阶段的历史。
重点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及影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及中国的鸦片战争等。必须记住这些重大事件的时间,了解其经过,掌握其影响。
除了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外,还需要对教材中的材料、图表熟悉、理解、认真阅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如:观察“欧洲开辟新航路示意图”让学生指出欧洲航海家所到之处,并联想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较这两次航行在历史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既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能力。
2.注重学科内知识的横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
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可设计以下问题:分析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联想到它会给中国产生什么影响?欧洲发生工业革命时,当时中国又是什么状况?在学习中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如:近代史上,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比较分析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3.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情况。可联系到政治课中的“民主法治建设”的问题。再如:通过学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等史实,可联系到我们的党和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精神,及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是什么,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4.关注热点和注重实践
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链接起来,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体现了学生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关心。
如: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请你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我国在30年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007年7月1日是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0周年的日子,从而联想到中英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香港被割占的史实,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或学生借助答案进行自我分析、评价。现在可以采用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开卷考试中做到胸有成竹、从容应考,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