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板初体验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1983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要太过于担心整合问题,因为成功和失败最后都会交由时间来判断,聪明人会在这个过程里学会融合
  
  在我们收购日本Phenix公司后,我听到最多的忠告是“日本老板可不好当”。因为中日之间有如此复杂的历史恩怨,所以我很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008年5月,在非常迅速地完成对Phenix的收购后,我第一次出现在日本团队面前。顶着“中国市值最高的服装企业”这道光环,Phenix的母公司ORIX对我们重整Phenix满怀期待。或许基于此,日本员工对我这个新来乍到的老板并没有表现出传说中的“敌视”包括“蔑视”情绪。日本人普遍性格比较内敛,他们一般不会直接表露他们的想法或者态度。
  其实日本团队的心态很复杂。因为收购过程非常迅速,在40天之内就完成了,他们对于这么快自己的企业就被卖掉了,感觉到很惊讶。另外,他们很不甘心公司是以如此低的价格——1日元卖掉了。
  这种反应是我预先想到的。在第一次见面时,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肯定日本团队的价值,我告诉他们,过去16年他们在日本创造了非常了不起的辉煌。接下来我解释了为什么会以1日元价格收购Phenix,因为不论是ORIX还是我们都认为,动向的价值在于我们能帮助Phenix在未来重现它的辉煌,并且我们需要也愿意承担它过去1500万美元的年亏损额。
  显然董事长的权力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因此获得尊重。
  我能直觉到最初他们对于中国团队的这种不认同感。但是两个月后,他们逐渐接受了动向。接受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整合、调整过程中,他们认为你的方法、措施是对的,或者至少60%是对的。你可以告诉别人未来会有多么多么美好,但是你必须清楚你明天要做什么。你要了解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对方的长处在哪里,双方如何互补。
  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快20年了,当决定收购Phenix的时候,我最清楚的就是它的价值在哪里,它的短板在哪里,我们能够在哪里做改进。至于具体的融合技巧、方式则需要我们摸索、尝试。我在最初曾设想过让中国团队介入整合的程度更深入、更直接一些,但后来我放弃了这个想法。日本服装产业的做法、逻辑、习惯与中国差异非常大,假如中国团队在早期就介入太深的话,比如取代他们中的一部分,肯定会损伤他们的价值。所以我决定在没有看清楚之前,还是尽量维持原有的管理架构。
  作为一点经验之谈,我觉得收购方在进入新公司之前,一定要避免过于专断。我们在每做一点调整之前,会跟日本团队做正面的、深入的沟通,我会特别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有,拿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讨论,如果没有,那就用我的方法……”很多人会认为如果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就无须考虑操作中的细节。事实上,这些柔性的方式非常重要,尤其对于陌生的合作者。
  其实我很看好日本团队,作为工业强国培训出来的精英,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中国业界学习的素质。日本团队的个人责任感非常强,他们在企业管理的架构和流程上非常清晰,每个人对自己的岗位负责,因此他们普遍都有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相对来讲,中国企业、员工常常会浅尝辄止。这也是我们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发展的最需要的东西。你会发现,如果你是做中国企业之间的整合,可能只需要整合好几个领导就成功了一半,但是在日本不同,如果在改动之前,你没有清晰的调整后的岗位制度和流程的话,员工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是“人治”管理,而他们是“岗位治”。此外,如果他们认同了你的方式,他们做起来绝对不打折扣,会想方设法排除很多困难来达到目标。
  很多人会认为“岗位治”,或者“绩效主义”做法压制了日本人的创造性,认为“岗位治”这种管理天然与创造性相对立,他们会举出韩国三星超越日本索尼的案例。
  我并不这么认为,企业有无创造性其实根源于老板鼓励什么,是一把手的价值观。日本企业从不缺乏创造性,你看他们的动漫、设计、电子产品包括机器人,他们在颠覆传统方面还是蛮强的。关键在于老板是不是有意识去培养企业的创造性,有没有这样的文化,你能不能包容失败?
  现在中国企业拥有很多海外并购的机会,我觉得在并购之前,首先你要非常清楚你并购的价值,不要被机会左右;另外,不要太过于担心整合问题,因为成功和失败最后都会交由时间来判断,聪明人会在这个过程里学会融合;第三就是不要急于求成。(作者为中国动向集团董事长)
其他文献
在从矿山通过城市的路上,白云鄂博狂奔了50年,但停留在那里的人们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离开    漩涡    “你们现在所站的位置,是观赏矿区最好的角度。”刘财背着双手,毕恭毕敬地站在我们身后。他认真的样子,像带着上级领导前来视察的本地干部。  他太瘦小了,以至于我担心这里的大风随时可能把他席卷而去。  他穿一件丝质T恤,肩膀很窄,耷拉在胸前,更显得他的弱小。左耳有明显的残疾伤痕,所以他大部分时候
期刊
知道在通往IPO的最后一公里处,你还要面对什么吗?这是新闻报道?不,人物均为虚构;这是小说?不,情节真实存在    那是6月的一天,香港联交所内一片沸腾。44岁的X公司董事长王诚天终于完成了他苦苦求索多年的IPO,只见X公司高层和承销商团队热烈相拥,投行们也异常激动,在挂牌当晚的庆功宴上,参与项目最久的A投行、B证券团队甚至相拥而泣。  这几乎是一次完美的成功,近100亿港元的募集资金,在全球资本
期刊
交易所功能创建之初就是一个对国际开放的平台,中国设国际板会吸引财富500强中80%以上的公司到上海来挂牌    中国政府强烈希望能把上海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之一就是交易市场向国际开放,所以在上海开设国际板是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非常重要的一步。它是不是叫国际板并不重要,是单独搞一个国际板还是直接上市只是个形式问题,重点是能让外国公司到中国来上市。  另一方面,外国公司到中国来上市
期刊
谁会想到水立方这个庞杂项目成功与否,与那一秒钟的本能反应如此息息相关    “水立方”曾经带给我很多挑战,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重新反思公司的很多“行为习惯”。  2003年“水立方”设计中标时,我们公司的自有实力还远远不够应对这样的项目,必须寻找外援。当时公司聘请了外部技术顾问、深圳大学教授傅学怡主持项目的结构设计。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傅教授是结构专业的知名专家,更是一个充满激情、无比乐观的人
期刊
2011年3月19日,中午,我在深圳福田万基大厦边上的翅富酒楼吃饭。这里供应粤式点心和最正宗的奶茶。大厅里人来人往,我知道从我身边经过的人里边,有不少是顺丰的员工。这是一家顺丰的签约餐厅,几乎相当于这家公司的食堂,只要拿着顺丰的工号牌就可以打折。但是,我猜不出到底哪个是顺丰人,我也根本就不能够指望会在这里好运气地撞见王卫——就算见着他,我多半也认不出他来。  你不会想象得到,他就是中国快递行业最有
期刊
创业家,就是那些还喜欢谈论自己产品(服务)并在产品创新上依然倾注极大热情的人    创业家和企业家究竟有什么区别?创办《创业家》杂志近一年来,经常有朋友问起我这个问题。创业家是在路上的一群,创业家是更具创造性的一群,创业家是没有原罪的阳光一群,创业家是有未来的一群……,这些回答,总感觉不怎么直观。在制作这期封面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有一个简单直观的标志:创业家,就是那些还喜欢谈论自己产品(服务)并在
期刊
作者:杰夫·豪(JEFF HOWE)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也许你不止一次疑问,美剧翻译是怎样一个工作团队,由谁组织,报酬怎样,如果我告诉你这个团队是兴趣使然的自愿工作者的结合,也许你会傻眼。  那如果我说,你有没有装饰过自己的空间,无论是博客还是个人主页,你有没有用PS修剪过照片并将其放在空间或社区内和朋友分享,你有没有在“百度—知道”中回答过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有,那恭喜你,你已经在不
期刊
他们是“新浙商”的旗手,还是泡沫的始作俑者?在其光鲜梦想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幽暗路径?    红鼎创投并不是刘晓人忽悠草根“LP”惟一的幌子。自2008年下半年,几个互联网公司的名字不时出现在刘晓人口中。共合、畅翔、天畅等,刘晓人形容起它们无不是即将上市,炙手可热。  共合网、畅翔网是近两年来浙江新崛起的明星公司,创始人是同一个团队:郭羽、林东、周晓、徐汉杰。他们还有个花名“浙商F4”。2008年
期刊
又到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择业高峰期,从往年的形势看来,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学生们在择业创业时不妨做一些新的调整。贵刊上期封面文章“创业生”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据笔者观察,大学生创业仍然存在着“眼高手低”、“梦想脱离现实”的情况,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  其实,在生活当中许多不起眼的地方都充满着创业机遇,如修电器、办养殖、农业承包等方面都暗藏非常
期刊
大量的仿生成果已经从实验室进入到商业化竞争中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还记得这句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的广告词吗?直到现在,笔者也认为这是对于神奇的大自然,我们能给出的最好评价。  如果细心留意,将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仿生学原理的事例。比如说,自清洁油漆应用了荷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基于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开发出的太阳能电池;奥运会主场馆之一的国家体育场就是模仿鸟巢的结构。  “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