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有精神增量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962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长式语文课堂,主张立足学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有困惑、有结构、有活动、有生长力的课堂。生长式语文课堂化“牵”为“导”,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获得真经验,从而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生长式语文课堂;“三主四有”;教学主张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一个教师即使著作等身,荣誉无数,如果缺乏自己的教学主张,从专业上讲,他依然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反思,笔者提出了“生长式语文课堂”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有困惑、有结构、有活动、有生长力(语用力、思维力、审美力和文化力)的语文课堂。
  一、生长式语文课堂的“三个”理论来源
  (一)教育即生长
  19世纪,杜威从教育自身出发去寻找教育的目的,指出“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他强调的“教育即生长”,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生长式语文课堂”中的“生长”一词,即来自于杜威的概念。
  (二)钱梦龙先生的“三主”理念和“语文导读教学法”
  钱梦龙先生在《我这样上语文课》中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一直是我的教学实践的教学理念,它支配着我上的每一堂课。”笔者提出的“三主四有”的“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即源于此,“训练”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替代,本质是一样的。笔者提出的“语文主问题导读教学法”,是在钱老“语文导读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限定词“主问题”,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载体,并在学生个体言语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三主四有”中的“四有”,就是构建有困惑、有结构、有活动、有生长力的课堂。
  二、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四有”教学目标
  生长式语文课堂,主张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聚焦“四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旨在让学生成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一)有困惑的课堂
  “新课标”有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其设计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要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需开展问题化的学习。
  (二)有结构的课堂
  “新课标”的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笔者试图加强课程整合,并通过有结构的教学,例如主题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有活动的课堂
  “新课标”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各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这给未来的“语文课堂活动”划出了边界,也指明了方向。
  (四)有生长力的课堂
  “有生长力”主要是指“语用力、思维力、审美力和文化力”的生长。“语用力、思维力、审美力和文化力”的提法,则分别对应“新课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新课标”要求的主要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其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尤其是“语用力、思维力、审美力和文化力”的生长。
  三、生长式语文课堂的“三大”教学策略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长力,须有指向生长的教学策略。
  (一)诊断“学情”,学会“倾听”,转变备课重心
  诊断学情是一切教学的逻辑起点,离开了学情的分析,教学就成了无的放矢。
  一是设置前置性作业,梳理学习的困惑处。一般要求学生裸读文本,写出自己有困惑的地方。教师通过批阅作业,才能清楚了解哪些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学习中有困惑且有价值的问题。
  二是寻找教学切入点,进行合宜的教学设计。教学切入点,不仅是指教师解读文本后找到的突破口,而且是教师根据学情诊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后找到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二)“主问题”驱动,学会“串联”,重塑教学关系
  教师要点燃学生的学习引擎、找准前进方向,就要设计有张力的“主问题”,以此来驱动学生进入学习的良好状态,重塑和谐的教学关系。
  一是呈现一般问题,引发学习专注力。课堂教学要呈现来自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学习专注度和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
  二是展现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要释疑解难,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生生之间有合作碰撞、师生之间有交流质疑。
  三是追加生成问题,引領学生深度学习。在互动交流中,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适时点拨和追问,激活学生思维,以解决问题,生成新的认识,获得精神生长。
  (三)“思辨”解读,学会“反刍”,获得个性化感受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是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如何做好呢?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文本解读的前提:基于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教师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人生阅历,可以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得出个性化的结论,但是,学生未必会有这样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考文本解读的角度和深度问题,作出合适的取舍。
  二是文本解读的重点:关注学生的活动参与、阅读个性。法国学者罗兰·巴特认为,对于同一文本,不同读者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文本的生命是读者赋予的。所以,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阅读,文本解读就会成为教师一厢情愿的展示,所谓的“深度解读”“个性解读”都是无意义的。同时,对那些超出了教师个人解读范围的学生的个体体悟,教师也要予以尊重。如果剥夺了学生的这一权利,他们就可能沦为接受现成结论的“容器”,课堂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
  三是文本解读的目标:促进学生“思辨力”的提升。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局限于“这一篇”,而应当让学生既愿意也能够主动地去读懂“另一篇”。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可以将它们列出来,让学生进行比較、辨析,交流观点。结果并不重要,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在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才是最重要的。即便最终仍有分歧,教师也不要急于站在某一边,而是要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就会持续下去,就会产生一个个新的起点。
  四、生长式语文课堂的“两项”学评方式
  生长式语文课堂的实现,离不开精准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新课标”说:“评价时要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学业评价方式。”
  (一)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
  我们可采用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和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真实、完整的任务群学习过程。不管是思辨性阅读,还是项目式阅读,或任务式阅读,我们都应该通过具体的文本阅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强烈需求,促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二)搜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个性化材料
  我们可建立学习档案,如测试试卷、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小组研讨成果、调查报告、体验性表演活动和个人反思日志等,以此了解学生在任务群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
  五、生长式语文课堂的“五个”评课维度
  听一堂课,我们需要关注些什么?生长式语文课堂主张的评课具有以下五个维度:
  一是理念存在。一堂课,要有研究问题的意识,背后须有教学理念存在,这样教学才不会落在浅层面。
  二是抓手存在。一堂课,也需要一个内在的结构,有一条串起珍珠的绳索。教师的解读逻辑、学生的解读逻辑、文本的内在逻辑,三者要拧在一起。
  三是趣味存在。一堂课,要有些许趣味,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不能是压抑学生的、封闭的氛围。
  四是思辨存在。当前阅读渐渐趋向于碎片化,在信息的海洋中,教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警惕“万能搜索”,要有独立裸备课的能力。
  五是移植存在。一堂课,要有示范性,要追求一课一得。如何突破课堂的限制,把40分钟的效益拉长,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生长式语文课堂,主张化“牵”为“导”,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获得真经验,形成适应终身学习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进而成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看客”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有“愚昧”“冷漠”的共性,也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如多类“看客”对比、“看”与“被看”的描写、以“看客”為镜反照主角等等。“看客”映射出社会之病,尽显语言讽刺艺术,引起读者深刻反思。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中的《范进中举》《孔乙己》和《变色龙》三篇选文,是研究“看客”形象和意义的较好材料,引导学生作对比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
期刊
摘 要:《秦腔》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传承精神 、吟咏文化”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单元导语决定了教学过程应该将其与“文化”和“传承精神”放在一起解读。借助皮尔士的溯因逻辑,以“一个关于秦腔的事实”“一个关于秦腔的假设”“一个关于秦腔的结论”三个步骤分析《秦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秦腔文化,更深切地体会贾平凹在散文《秦腔》中寄寓的文化传承思考。   关键词:溯因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的课后“积累拓展”,要求学生“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这是典型的读写结合的练习设计,体现了统编教材编写的意图。在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一是构建写作序列,落实写作任务;二是探究写作背景,做好写前准备;三是设计写作支架,指导学生表达。   关键词:课文改写;读写结合;《记承天寺夜游》  一、缘起  统编
期刊
贾老师把近几年写的文章,围绕“教育生长”串珠成链,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嘱我作评。我读读,如见一条窄窄的路,伸向课堂,伸向语文,伸向渐渐阔大的远方,伸向我们依然苦痛却开始丰富的岁月。而他,我们,更多的语文人,都在星光照耀的路上前行着,生长着。  我以为,语文教育之“道”即是“以文化人”,就是促进生命的成长。“生长”一词来自于杜威的概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表示:“我们探索教育
期刊
摘 要:文言字词注释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词义理解不正确,就无法正确地理解课文;而正确理解字词,又要以全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字词注释与课文理解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文言文;字词释义;文本解读  字词注释是解读文言文的前提,词义理解不正确,肯定不能正确地理解文章。但是,一词多义是汉语的普遍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内涵,许多时候,需要先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背景,才能
期刊
摘 要: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结合新疆本地特色,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合理整合,构架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并采用了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学校的语文课程分基础课程、分类课程和少数民族语言课程三部分。其实践证明,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课时的精减要求规划必须精细、合理,而课程资源的丰富也使得凸显自主学习意识的学习模式得以形成。   关键词:选课走班;语文课程设置;学习模式  新疆克拉
期刊
摘 要:作业课程化、任务化、活动化是《语文作业本》编写的宗旨。以“学习任务”而不是以“问题”来呈现作业,彰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紧贴教材设计“学习任务”、创设情境设计“学习任务”、抓住文本特质设计“学习任务”是《语文作业本》设计“学习任务”的三条策略。  关键词:学习任务;《语文作业本》;统编教材  配合统编教材的《语文作业本》问世之初,许多一线教师由于不太理解作业本编写理念,依然以“课后作业”
期刊
摘 要:评价量规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成长记录袋或者表现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杭二中白马湖学校语文教研组围绕马扎诺评价量规的核心思想,制订了三种作文教学评价量规,即写作量规、教学评价量规、作文批改量规,并进行了将其运用于初一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写作教学;教学评价;马扎诺评价量规  作文的评价方式,对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依据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
期刊
摘 要:在《台阶》中,作家李森祥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艰辛奋斗同时又孤独寂寞的父亲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台阶”“草鞋”“烟枪”等简单又具体的意象,理解父亲形象背后的抽象意义。   关键词:文本解读;意象;《台阶》  《台阶》是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于1988年在嘉兴的一个老房子里写下此文。当时作者的父亲已离世四年,作者通过《台阶》塑造了自己理想中的父亲,这个父
期刊
摘 要:从2015—2018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来看,任务驱动型写作试题的命制逐步成熟,并在写作任务的价值趋向、驱动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在价值趋向上,从注重个人成长转变为注重家国情怀;在驱动方式上,从单一驱动转变为多元驱动;在考查方向上,积极回应“核心素养”发展理念。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写作;高考试题  任务驱动型写作最早出现在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试卷中,这种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