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养成低年级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a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儿歌,而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对学生又具有吸引力。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当学生握笔姿势不规范时,可以用以下儿歌来诱导:“两指握住笔,中指托下底,笔杆小淘气连忙往后移……”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
  我在做这些事时,要发自内心,不只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其他文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新课改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来,让数学课更加生动,有趣、有效,这是课改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我校数学教师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一、让信息技术成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期刊
数学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其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处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体现评价艺
期刊
童年是美好的,儿时的游戏是美妙的,它如同那斑斓的五彩石,总在孩子们那片蔚蓝纯净的心海里翻腾跳跃,漾起无数朵欢乐的浪花。     一、通过游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其原因是: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对小学生而言,实现当代这一先进教学理念的最
期刊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所谓体验活动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有活动
期刊
一、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激发孩子的兴趣,才能使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发展特长、培养个性。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千方百计的增强活动的丰富性,使孩子喜爱学习。挖掘数学内在的美和力量,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数学教学中,要以数学中的美去感染学生,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想象、思考,对问题做出猜测和预见,激励学生对数学的追求。   
期刊
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曾经指出,中国的数学教育观在20世纪下半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深刻的、漫长的、渐进的,直到今天仍在变化的过程之中。的确,回顾这几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教育的普及,心理学的变革,数学的进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的数学教育观念也有了极大的转变,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对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深的反思,现做一梳理,即为“点击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生命”
期刊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多元教学评价,强调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小学生的数学反思意识指,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的监督、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我反省意识以及获得一种主动的再认识,是对过去产生的认识的再次批判与深化。因此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意识,激发反思的动机,抓住反思的契机,强化反思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学生学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一说到上品德与生活课,老师们苦苦追求的就是“活动”,认为品德与生活课就是由多个活动串连而成,活动设计得越新颖、学生活动得越活跃,越是一节难得的好课。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考虑比较多,但对活动的实效性却认识不足。这里所说的“效”是指是否真正让儿童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式或行为,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效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命所在,是教师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