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教融合是产教双方‘价值’的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也是基于‘价值互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倡导产教融合开展三大基本行动——产教对话、校企合作和产教协同,以使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针对目前在线培训平台普遍存在的问题,陈李翔建议发展在线实训平台、推动实训工位共享、建立职业培训个人账户、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在线培训,以实现职业培训资源的大规模聚集、职业培训供需的精准匹配和职业培训主体的自主学习。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并将其明确作为新时代教育的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强调,要“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日前,《在线学习》对话陈李翔,他就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谈了自己的思考。
陈李翔,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职业分析、能力评价、课程设计、创业指导和组织战略等,曾组织和参加国家级课题和部级课题研究,并指导或主持有关学校的课程改革项目和相关企业的战略规划项目。
他说,一个国家的教育和就业实际上是在职业框架中产生和运作的。一名学生是在学科框架中开始学习,最终要从职业框架跨入工作世界。如果不能把学科的世界和职业的世界联系起来,教育是没有效率的。他强调:“我们要响应新职业的呼唤,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建立新职业教育,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当前,急需开展三大行动,使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研究教育需要关注职业框架
在线学习:您曾提到,讨论教育问题不应只关注学科框架,也应关注职业框架,这是为什么?
陈李翔:我的本职工作是职业研究,比如工作研究、职业分析、职业标准研究等等,所以我通常称自己是“职业观察员”。
职业研究对职业教育而言是底层的基础。职业教育在所有教育类型中比较特殊,它的使命是双重的,既要满足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还要直接有效地满足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性要求。任何工作岗位的职业性要求都是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应用,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按照工作的目标要求,与信息和数据、工具和材料、同事和客户、思维和分析综合运作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只靠应用一门学科的知识来完成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讨论职业教育就必须深入到工作现场,深入到职业内部,观察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重组过程。这样形成的学习体系,就是職业框架而不是学科框架。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学科框架的价值,在职业框架的学习系统中,学科框架的知识和技能将被解构后再重组,知识和技能的结构方式发生了变化。
智能时代职业世界发生了巨变
在线学习: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您看来,职业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陈李翔: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工具的变革是引起职业世界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将正在到来的工业化时代称为“工业4.0”,也就是工业化已经演变了四个阶段。1.0时代是机械化时代,机器控制人的工作规则和节奏;2.0时代是大协作时代,机器控制团队的工作规则和节奏;3.0时代是自动化时代,人开始控制机器的规则和节奏。在这三个时代,人类的体力性活动被极大地延长和放大,技能被规则化,因此技能的训练成为教育的主导。
在4.0时代,万物互联形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广泛信息交换,机器被赋予某些认知智能,一切被规则化的技能都可能被机器技能所替代,人机协同正在成为人类劳动的普遍方式。比如,在日益普遍的智能制造领域,操作性生产岗位开始被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所替代,而产线现场的系统集成、技术指导、工艺管理、项目管理和产线测试与运维正在成为重要的工作和技能。这些工作传统上是分别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来完成的。机器学习技术和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产线作业方式,传统一线技师和现场工程师通过技能重组的方式产生工作融合,以有效地保证设计目标和生产过程的一致性。这种变革需要技师能够理解和掌握工程师的技术要求,而工程师需要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的技能要求。
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还使得生产和服务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包括技师和工程师在内的产线现场人员必须拥有供应链上下游的全局意识,特别是客户沟通等市场营销技能。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打造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的要求。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制造的职业技能正朝着综合性、通用化方向发展,而服务业的职业技能则朝向精准性、精细化方向演变,在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制造业中催生了大批新职业。这些新职业普遍表现出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特点,职业分类结构正在朝着纵向贯通和横向互联的方向演变。
在线学习:那么,智能时代的新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有哪些共性呢?
陈李翔:今天,数字技术作为这个时代的通用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经济竞争力,并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技术变革的进程使得人类的职业活动越来越向非规则性的认知领域发展,这一趋势正在引发社会分工的重塑。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获取信息的途径、运用工具的方式、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以及面对日益复杂过程的思考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非规则性认知技能的代表性工作包括碎片化技能重组、跨学科的专业思考和跨领域的复杂沟通。面对技术、工作和需求发展的不确定性,人们需要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工具、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重新定义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元认知技能、情感技能、数字技能和价值观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突显,创新创造和自我发展开始成为教育的主导。
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顺应这一潮流,与新兴产业紧密结合,发展新兴职业的专业教育,并在传统的学习项目中增强元认知技能、数字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以适应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未来技能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产教融合是产教双方“价值”的融合
在线学习:您经常到学校、企业调研,就企业而言,他们对学校培养的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陈李翔:企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最大的不满意是,学生不愿意到一线生产岗位从事基础性工作。目前,企业一线员工的招聘,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一线员工招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一位物流集团的负责人告诉我,物流行业传统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的技术应用越来越密集,但他们很难从学校招录到合适的毕业生。学生往往不愿意从基础工作做起,希望直接做管理岗位。但是,沒有基层工作经验,其实很难胜任管理或技术岗位。他们现在引进了“管培生”计划,自己从一线员工中培养中层管理人员。
同时,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价值观不尽如人意。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价值观更趋向利他主义,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开发明显不足。
此外,学校培养的学生技能不足问题,一直是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差距较大,学校的技能训练强度难以达到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工作能力要求,学生技能整合和技能提升的能力难以适应技术变化的需要。
在线学习:国家一直在提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您认为,要把这一国家战略落到实处,应该把握哪些要点?
陈李翔: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则。只有加强产业领域的工作观察,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产教对话,才有可能洞察人才新需求。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30年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抑制。令人振奋的是,今天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许多“注重价值”的企业开始加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潮流之中。但令人不安的是,企业和学校似乎还没有找到融合的有效途径。我认为产教融合是产教双方“价值”的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也是基于“价值互补”。所以,我最近在倡导产教融合的三大基本行动。
第一,产教对话。产教融合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教育必须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性的关键在于人才供需的信息一致,有效的产教对话是实现信息一致的主要方法,将工作的信息直接输入到学习中来。对于企业而言,直接参与或组织职业技能标准,将企业过程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主要学习资源,系统地提供给学习者和学习部门;对于学校而言,以企业工作信息为基础,赋予学科知识对于工作的价值,让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工作的目标,重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
第二,校企合作。在我国,校企合作的核心目标不是招生和就业,而是“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因此,校企合作必须发生在校园里能够呈现“工学一体”的学习组织。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尝试的“产业学院”和“学习工厂”正是这样的学习组织。应当将实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与建设“产业学院”和“学习工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可能是中国特色学徒制成功的关键。
第三,产教协同。这是产教融合的高级阶段,要实现产业和教育的双向赋能——产业能够引导教育重构学习体系,教育能够帮助产业优化工作体系。实现协同的关键在于校企通过资源互动,如何共同推动企业创新,并将创新项目作为学习的主要资源,以发展面向未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所以,以技术创新和自主学习为目标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可能是促成产教协同的基础,因为这是产教双方资源共享和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以在线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在线学习:当前,在线教育成为学校应对疫情的有效手段,在线学习已经常态化。通过近一年的观察,您认为,在线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陈李翔: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学校教育无法正常开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职业教育中的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也不例外。广泛开展线上培训,既是促进当前企业有序复工的需要,也是规范开展职业培训行动的需要。
有关部门动员社会上的各类培训平台在线提供职业培训课程,但由于先期引导和监管的缺失,这些平台明显存在一些短板和硬伤,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培训内容上缺少实训课程,目前除与计算机技术有直接关联的少数领域外,尚没有一个能够开展在线实训的培训平台;二是在培训组织上缺少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参与,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三是线上学习强化了知识和技能获得的碎片化,在线学习的系统化程度不高。
为此,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在线职业培训的学习系统和教育平台,以实现职业培训资源的大规模聚集、职业培训供需的精准匹配和职业培训主体的自主学习。
第一,发展在线实训平台。采取适当的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引导有关企业利用新兴技术如数字孪生技术、VR/A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推动职业技能标准的数字化开发,并发展在线实训平台。
第二,推动实训工位共享。采取适当的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引导在线职业培训平台发展实训工位共享系统,使公共实训基地、企业训练中心和职业院校的实训中心的现有实训工位和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师傅,可通过在线预约实现分时共享。这既有利于在线职业培训的发展和普及,更将极大地调动现有实训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三,建立职业培训个人账户。以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险账户为基础,尝试建立职业培训个人账户,将各类财政性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实行数字化管理,做实职业培训个人账户,使广大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职业培训课程,并进行在线支付。这对于提高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职业培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在线培训。采取适当的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在线职业培训项目的组织。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用人需求,通过在线职业培训平台发布培训需求项目,在线精准配置课程资源,直接组建班级或委托课程提供方合作组建班级。企业可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线签约,业务主管部门可在线监管,劳动者可自主加入在线班级,财政部门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直接与企业结算政策性补贴。这将极大地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政府管理成本,防止培训补贴被滥用。
在线学习要着力解决碎片化问题
在线学习:您提出“在线学习必须解决以个人化学习为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化重组问题,否则,在线学习的价值和效率将大打折扣。”为什么这样讲?
陈李翔:当前,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开发更加依赖于技能迁移和技能共享,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就业能力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育和培训在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向数字化、过程化和综合性方向变革,为劳动者发展更广泛的技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在线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和技能获取碎片化的特征,不利于学习者的技能融合。因此,应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着力引导学习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重组,发展综合职业能力。这是在线学习的核心价值。
在线学习:在您看来,继续教育是否也是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同样也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此,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陈李翔:传统上,继续教育被定义为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今天,继续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终身学习上。由于继续教育的参与者主要是就业后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当然是大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而言,继续教育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进一步深造的有效途径,比如,高职学生就业后的本科以上教育。由于继续教育主要服务于在职人员的生涯发展,因此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也高度依赖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增强这种有效性的关键还在于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因此,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继续教育平台是增强继续教育价值的重点突破口。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并将其明确作为新时代教育的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强调,要“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日前,《在线学习》对话陈李翔,他就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谈了自己的思考。
陈李翔,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任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职业分析、能力评价、课程设计、创业指导和组织战略等,曾组织和参加国家级课题和部级课题研究,并指导或主持有关学校的课程改革项目和相关企业的战略规划项目。
他说,一个国家的教育和就业实际上是在职业框架中产生和运作的。一名学生是在学科框架中开始学习,最终要从职业框架跨入工作世界。如果不能把学科的世界和职业的世界联系起来,教育是没有效率的。他强调:“我们要响应新职业的呼唤,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建立新职业教育,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当前,急需开展三大行动,使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研究教育需要关注职业框架
在线学习:您曾提到,讨论教育问题不应只关注学科框架,也应关注职业框架,这是为什么?
陈李翔:我的本职工作是职业研究,比如工作研究、职业分析、职业标准研究等等,所以我通常称自己是“职业观察员”。
职业研究对职业教育而言是底层的基础。职业教育在所有教育类型中比较特殊,它的使命是双重的,既要满足受教育者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还要直接有效地满足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性要求。任何工作岗位的职业性要求都是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应用,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按照工作的目标要求,与信息和数据、工具和材料、同事和客户、思维和分析综合运作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只靠应用一门学科的知识来完成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讨论职业教育就必须深入到工作现场,深入到职业内部,观察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重组过程。这样形成的学习体系,就是職业框架而不是学科框架。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学科框架的价值,在职业框架的学习系统中,学科框架的知识和技能将被解构后再重组,知识和技能的结构方式发生了变化。
智能时代职业世界发生了巨变
在线学习: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您看来,职业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陈李翔: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工具的变革是引起职业世界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将正在到来的工业化时代称为“工业4.0”,也就是工业化已经演变了四个阶段。1.0时代是机械化时代,机器控制人的工作规则和节奏;2.0时代是大协作时代,机器控制团队的工作规则和节奏;3.0时代是自动化时代,人开始控制机器的规则和节奏。在这三个时代,人类的体力性活动被极大地延长和放大,技能被规则化,因此技能的训练成为教育的主导。
在4.0时代,万物互联形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广泛信息交换,机器被赋予某些认知智能,一切被规则化的技能都可能被机器技能所替代,人机协同正在成为人类劳动的普遍方式。比如,在日益普遍的智能制造领域,操作性生产岗位开始被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所替代,而产线现场的系统集成、技术指导、工艺管理、项目管理和产线测试与运维正在成为重要的工作和技能。这些工作传统上是分别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来完成的。机器学习技术和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产线作业方式,传统一线技师和现场工程师通过技能重组的方式产生工作融合,以有效地保证设计目标和生产过程的一致性。这种变革需要技师能够理解和掌握工程师的技术要求,而工程师需要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的技能要求。
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还使得生产和服务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包括技师和工程师在内的产线现场人员必须拥有供应链上下游的全局意识,特别是客户沟通等市场营销技能。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打造新一代技术技能人才,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的要求。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制造的职业技能正朝着综合性、通用化方向发展,而服务业的职业技能则朝向精准性、精细化方向演变,在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制造业中催生了大批新职业。这些新职业普遍表现出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特点,职业分类结构正在朝着纵向贯通和横向互联的方向演变。
在线学习:那么,智能时代的新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有哪些共性呢?
陈李翔:今天,数字技术作为这个时代的通用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经济竞争力,并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技术变革的进程使得人类的职业活动越来越向非规则性的认知领域发展,这一趋势正在引发社会分工的重塑。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获取信息的途径、运用工具的方式、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以及面对日益复杂过程的思考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非规则性认知技能的代表性工作包括碎片化技能重组、跨学科的专业思考和跨领域的复杂沟通。面对技术、工作和需求发展的不确定性,人们需要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工具、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重新定义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元认知技能、情感技能、数字技能和价值观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突显,创新创造和自我发展开始成为教育的主导。
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顺应这一潮流,与新兴产业紧密结合,发展新兴职业的专业教育,并在传统的学习项目中增强元认知技能、数字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以适应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未来技能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产教融合是产教双方“价值”的融合
在线学习:您经常到学校、企业调研,就企业而言,他们对学校培养的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陈李翔:企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最大的不满意是,学生不愿意到一线生产岗位从事基础性工作。目前,企业一线员工的招聘,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一线员工招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一位物流集团的负责人告诉我,物流行业传统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的技术应用越来越密集,但他们很难从学校招录到合适的毕业生。学生往往不愿意从基础工作做起,希望直接做管理岗位。但是,沒有基层工作经验,其实很难胜任管理或技术岗位。他们现在引进了“管培生”计划,自己从一线员工中培养中层管理人员。
同时,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价值观不尽如人意。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价值观更趋向利他主义,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开发明显不足。
此外,学校培养的学生技能不足问题,一直是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差距较大,学校的技能训练强度难以达到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工作能力要求,学生技能整合和技能提升的能力难以适应技术变化的需要。
在线学习:国家一直在提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您认为,要把这一国家战略落到实处,应该把握哪些要点?
陈李翔: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则。只有加强产业领域的工作观察,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产教对话,才有可能洞察人才新需求。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30年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抑制。令人振奋的是,今天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许多“注重价值”的企业开始加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潮流之中。但令人不安的是,企业和学校似乎还没有找到融合的有效途径。我认为产教融合是产教双方“价值”的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也是基于“价值互补”。所以,我最近在倡导产教融合的三大基本行动。
第一,产教对话。产教融合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教育必须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性的关键在于人才供需的信息一致,有效的产教对话是实现信息一致的主要方法,将工作的信息直接输入到学习中来。对于企业而言,直接参与或组织职业技能标准,将企业过程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主要学习资源,系统地提供给学习者和学习部门;对于学校而言,以企业工作信息为基础,赋予学科知识对于工作的价值,让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工作的目标,重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
第二,校企合作。在我国,校企合作的核心目标不是招生和就业,而是“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因此,校企合作必须发生在校园里能够呈现“工学一体”的学习组织。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尝试的“产业学院”和“学习工厂”正是这样的学习组织。应当将实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与建设“产业学院”和“学习工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可能是中国特色学徒制成功的关键。
第三,产教协同。这是产教融合的高级阶段,要实现产业和教育的双向赋能——产业能够引导教育重构学习体系,教育能够帮助产业优化工作体系。实现协同的关键在于校企通过资源互动,如何共同推动企业创新,并将创新项目作为学习的主要资源,以发展面向未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所以,以技术创新和自主学习为目标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可能是促成产教协同的基础,因为这是产教双方资源共享和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以在线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在线学习:当前,在线教育成为学校应对疫情的有效手段,在线学习已经常态化。通过近一年的观察,您认为,在线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陈李翔: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学校教育无法正常开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职业教育中的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也不例外。广泛开展线上培训,既是促进当前企业有序复工的需要,也是规范开展职业培训行动的需要。
有关部门动员社会上的各类培训平台在线提供职业培训课程,但由于先期引导和监管的缺失,这些平台明显存在一些短板和硬伤,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培训内容上缺少实训课程,目前除与计算机技术有直接关联的少数领域外,尚没有一个能够开展在线实训的培训平台;二是在培训组织上缺少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参与,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三是线上学习强化了知识和技能获得的碎片化,在线学习的系统化程度不高。
为此,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在线职业培训的学习系统和教育平台,以实现职业培训资源的大规模聚集、职业培训供需的精准匹配和职业培训主体的自主学习。
第一,发展在线实训平台。采取适当的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引导有关企业利用新兴技术如数字孪生技术、VR/A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推动职业技能标准的数字化开发,并发展在线实训平台。
第二,推动实训工位共享。采取适当的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引导在线职业培训平台发展实训工位共享系统,使公共实训基地、企业训练中心和职业院校的实训中心的现有实训工位和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师傅,可通过在线预约实现分时共享。这既有利于在线职业培训的发展和普及,更将极大地调动现有实训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三,建立职业培训个人账户。以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险账户为基础,尝试建立职业培训个人账户,将各类财政性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实行数字化管理,做实职业培训个人账户,使广大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职业培训课程,并进行在线支付。这对于提高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职业培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在线培训。采取适当的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在线职业培训项目的组织。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用人需求,通过在线职业培训平台发布培训需求项目,在线精准配置课程资源,直接组建班级或委托课程提供方合作组建班级。企业可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线签约,业务主管部门可在线监管,劳动者可自主加入在线班级,财政部门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直接与企业结算政策性补贴。这将极大地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政府管理成本,防止培训补贴被滥用。
在线学习要着力解决碎片化问题
在线学习:您提出“在线学习必须解决以个人化学习为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化重组问题,否则,在线学习的价值和效率将大打折扣。”为什么这样讲?
陈李翔:当前,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开发更加依赖于技能迁移和技能共享,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就业能力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育和培训在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向数字化、过程化和综合性方向变革,为劳动者发展更广泛的技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在线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和技能获取碎片化的特征,不利于学习者的技能融合。因此,应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着力引导学习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重组,发展综合职业能力。这是在线学习的核心价值。
在线学习:在您看来,继续教育是否也是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同样也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此,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陈李翔:传统上,继续教育被定义为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今天,继续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终身学习上。由于继续教育的参与者主要是就业后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当然是大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而言,继续教育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进一步深造的有效途径,比如,高职学生就业后的本科以上教育。由于继续教育主要服务于在职人员的生涯发展,因此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也高度依赖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增强这种有效性的关键还在于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因此,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继续教育平台是增强继续教育价值的重点突破口。
责任编辑:夏英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