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z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
  直观思维是指为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判断力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常试和判断。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数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是具体实物、图形、模型、学具。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只有先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观察、操作,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获得数的知识。例如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先要数小木棒:1根小木棒、2根小木棒、3根小木棒……10根小木棒,然后数课文实物图:1只熊猫、2只小鹿、3只蝴蝶……10只小气球,通过数具体事物,在获得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建立1、2、3……10的概念。在这样数形结合的教学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的能力。
  如角的认识,既要观察有锐角、直角的物体,也要观察有钝角的物体;要出示大小不同的角的图形,也要出示位置不同的各种角的图形;既要出示静态中的角,也要演示动态中的角。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直观思维水平就越高。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常常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会形成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别处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72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体量,解1:7200÷(7200×1/6÷4)-4 ;解2:(7200-7200×1/6)÷(7200×1/6÷4); 解3:4×[(7200-7200×1/6)÷(7200×1/6)]。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72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4:1÷(1/6÷4)-4;解5:(1-1/6)÷(1/6÷4);解6:4×(1÷1/6-1); 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7:4÷1/6-4; 解8:4×(1÷1/6)-4;解9:4×(6-1)。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即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设想教学活动过早止步,将会泯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用命题形式给出的一个数学问题,要判断它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满足命题的条件,但结论不成立的例子,就足以否定这个命题,这样的例子就是通常意义下的反例。学会构造反倒不仅对加深记忆,深入理解定义、定理或公式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纠正错误的常用方法,是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顺向问题都可以变为逆向问题,例如:“百分数应用三”一本书打九折后,便宜了5元,这本书原价是多少元?这是一道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按顺向思维数量关系为:原价-现价=5元”。但这个问题把这个数量关系逆转可以转化为5÷/10=原价”,5元钱所对应的分数1/10,转化成已知部分求整体。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逆向转换,有助于扩展他们的认知领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去做与习惯思维方法完全相反的探索,这种思维方法无疑地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对提高解题能力有益,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品性,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及提高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事实上,关于逆的思维方法在中学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教者只有用心去挖掘,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动脑,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在实践中提高其思维水平。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各项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也日益深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如何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范围,档案收集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事档案服务的对象等,是我们人事档案管理者需要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不丢失
期刊
于高中英语总复习,过去有的教师习惯采用“三轮复习法”,即:第一轮,以课本为顺序;第二轮,以语法为顺序;第三轮,以高考题型为顺序在应试教育时期,这种方法比较流行因为经过三轮这样的复习,加上每轮又配备大量的习题,学生对高中阶段英语的每个知识点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疏而不漏”但是,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学生不但负担很重,而且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现在,我国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考试重点从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转到考查综
期刊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采取合理、有效的创新方法,训练学生写出创新作文,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具备了创新能力,他们就能写出有创意的作文,在形成写创新作文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达到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创新作文命题  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黑箱”,立足于一个“创”字;植根于现
期刊
为了适应新时期经薪社会的发展以及相关“综合索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推出了“3+X”综合科目的考试。理科综合考试从内容上增加了应用性和能力性题目,侧重考查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讲,它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索质的考查。下面谈谈物理学科教学与之有关的问题。  对试行“3+X”考试的一些思考和
期刊
【摘 要】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逐渐掉队现象,而且掉队生队伍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不断壮大的趋势。由最初的喜欢到畏惧到厌恶以至最后放弃这一科的学习。如何来扭转这种局面?如何使这些掉队的学生进步得快一点,跟上其它同学学好英语?本文就此谈谈初中生英语学习掉队的原因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补差"对策,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关键词】初中英语 掉队 对策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逐渐掉队现象,
期刊
【摘 要】新课改后,新加入了很多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对选修三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具的制作和购买没有跟上,所以产生了很多困惑,于是产生了制作教具的想法,得到了很好的反应。  【关键词】自制教具 杂化方式 重难点突破
期刊
【摘 要】素描是绘画入门的基础,它能帮助我们提高整体而全面地观察世界,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对象的能力,是促进初学者眼、脑、手高度协调一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自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法"与"想"的训练以教学来计是很有必要做深入研究的,表现在习作与创作中又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作为基础教学的主要课题,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
期刊
【摘 要】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想象力,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更多机会,增强学生口语能力,有效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英语课堂教学、语境创设  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三大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的
期刊
【摘 要】说起有效性,对于参加素质教育改革的教师来说,是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 策略  课堂有效性是当今素质教育环境下的一个重要话题。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有效性呢?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