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空间观念转型下的城市中心老校区对外开放的思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tong8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大学校园规划建设转型时代的到来,许多城市中心的老校区也面临着是否要从原来的“封闭式管理”转型为“开放式管理”的问题。本文以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为例,从当代校园空间观念转型的角度上探讨了校园对外开放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开放管理模式。
  关键词:开放式管理;校园空间观念;转型;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
  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校园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发展需求,近些年来国内掀起了开放式校园建设的浪潮。这种“开放”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内的开放,即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互动以及校内交往空间的塑造等;二是对外的开放,即强调校园与城市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包括校园与城市的自然景观、交通体系、公共资源的共享等等[1]。
  我国城市中心的高校老校区由于占地规模大、与所在城市土地关系紧张等等问题,导致了学校的进一步的扩建与发展受到种种限制,所以对老校区的更新与转型成为了当今热门的研究课题。然而许多高校由于便于学校管理等原因采取了“对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校园成为了一个与城市隔绝的独立单元,被远远地孤立在了城市之外。
  一、校园空间观念的转型
  (一)校园空间从“面”转为“面加点”
  传统的校园空间规划常常将校园视为一个封闭的自运行系统,陈占鹏在“关于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当代转型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把它称作为“封闭的面”。在这种研究视角下,校园的规划紧紧把握空间动态演变的“内因”,即重视校园的空间的内部组成,把握自身功能配置与良性循环。但忽略了把校园放在城市空间层面上的考虑,应该与城市环境互动,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校园空间研究除了应该将校园视为“面”,也应该把校园作为“点”来研究。即把校园放在城市空间的宏观视角上考虑,研究其与城市中其他的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这时校园空间就成为城市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一个“作用点”[2]。校园转型时期的建设应当把校园从过去的“面”转化为“点”和“面”的综合考虑,从校园内部视角和宏观视角共同把握校园空间特征。在校园空间观念的转型下,校园的功能作用承接了城市发展的背景,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校园成为其中一个因子。
  (二)同类“点”——校园与校园之间
  城市中的大学校园很难通过扩展用地来扩大校园规模,除了校园本身向城市其他区位扩展,形成多个校区。校园与校园之间这样的同类点也可以通过聚集联合的方式,形成复合集群,以获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不仅有效的扩充校园规模而且减少了校园之间存在着的教育经费、师资、生源以及最适合发展的空间区位等各方面的竞争。
  (三)不同“点”——校园与城市中的其他相关
  大学校园与城市中的其他相关一般表现为以校园为核心的城市产业聚集。校园通过自身吸引力将作为成市其他“点”的城市产业紧密的与校园联系在一起。这些相关产业的集聚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因指向性相同而形成的集聚,其目的是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教育,如校园以及各种科研机构因为某一特定区域的优越条件的集聚。
  2.因纵向的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一种部门的投入如果来源于另一个部门的产出,则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的经济联系,将由纵向经济联系的部门及中布置,建立行业协作关系,既可以获得增殖经济效益,如企业利用大学的科研成果将其转化为生产,特别是高技术企业。
  3.横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横向联系主要是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区周边地带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如商业、餐饮业、文化与娱乐业等[2]。
  二、天赐庄校区“封闭式”管理带来的影响
  如今封闭的老校区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正在面临着一些列问题,下面以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为例列举封闭式管理所带来的问题。
  (一)阻隔城市交通網络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位于苏州市古城区内东部,大型的校园街区阻碍和分隔了苏州古城区的交通网络,使得道路系统密集的古城区通而不畅(图1),这导致苏州古城区的交通无法得到更好的梳理。
  (二)校园绿地资源无法共享
  建筑空间以及交通网络密集的苏州市古城区公共绿地资源十分有限,据调查显示,古城区的平均绿地面积仅仅占其辐射面积的不足1%。(图2)而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历史悠久,校内具有丰富的绿地资源,然而封闭式的管理使校园绿地的服务人群仅仅为校内师生,丰富的绿地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大大降低了校园资源利用率。
  (三)缺乏与城市交流的公共空间
  前文所述苏州古城区建筑、交通密集,城市公共空间稀缺。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也因此缺少与城市交流所需的“中间区域”,如街道和沿街绿地等等。而在封闭式的校园管理模式中,校园的内部公共空间无法融入城市社区,这使校园与城市的公共交流空间机乎变为零。校园与整个城市系统脱节,学生同时也减少了与社会的交流的机会,这也是毕业生难于融入社会的原因之一。
  三、校园外开放的思考
  (一)开放式管理的必要性
  1.实现空间资源共享
  苏大天赐庄校区转型为开放式管理,校园内现有公共开敞空间增强其开放性,不仅利用率得到提升而且促进了校园与城市之间的交往,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相融性得到提高,校园不再是作为一个城市孤岛而存在。而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苏州古城区紧张的公共空间得到了缓解,城市公共设施得到补充,交通网络也因此得以梳理,可以形成更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
  2.与城市规划发展相适应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位于苏州古城区内,从宏观角度上看,其发展方向应与古城区域发展规划相适应。根据2007-2020年的苏州市总体规划目标与策略上来看,苏州市古城区的整体发展策略是:疏通道路网,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用地调整和存量土地的应用,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和绿地系统等公共开敞空间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承接部分古城疏解的人口和公共服务功能,合理的引导产业发展。因此,天赐庄校区开放式的管理所实现的空间资源共享无论从城市交通发展策略还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策略上看都对古城区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从高校与城市产业的关系上来看也与古城区的发展规划相适应。
  (二)对外开放的模式
  我国学者刘远通过对国外开放式大学校园案例的分析,将开放式校园的开发模式归纳为两种:渗透式开发模式与融合式开发模式[3]。渗透开发模式是校园部分与城市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半开放的状态。校园的内部的公共空间对城市保持开放状态,实现与城市的相互交流。而教学设施则是实行自我管理模式,通常布置在校园的中心位置,整体实现“大开放,小封闭”的格局。而融合式开发模式,即校园与城市完全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它相较于渗透式有着更强的开放性。在这种模式下,校园的布局模式呈散布式布局,校园作为城市街区的一部分与城市紧密相连,它的各个功能也与城市充满了联系。
  基于对天赐庄校区这种历史悠久,具有众多历史建筑文物的校区来说,渗透是开发模式应是更好的选择。实现校园的适度开放一方面,校园公共空间向城市开放,实现了资源共享,缓解古城压力。而对于学校公共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等,在保证正常教学使用前提下对社会实行“有偿”服务,也为学校带来一定收益。另一方面,各个教学单元实行不开放的封闭式内部管理,这样既避免了城市人流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又确保了治安。
  四、结语
  从当代校园规划空间观念的转型可以看出,高校的老校区的转型不仅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同样要契合城市的发展,而适度的开放也许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一种发展的的方向,但如何在操作方法上做到更科学更合理,仍然有更多的课题值得我们探讨。
  【参考文献】
  [1]徐翔.基于小尺度街区模式的城市中心高校老校区转型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
  [2]陈占鹏.关于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当代转型的若干思考[J].华中建筑,2006(08):77-80.
  [3]刘远,梁江.开放式大学校园的用地布局模式探讨[J].华中建筑,2009(02):166-169.
  作者简介:范宇轩(1992-),男,硕士,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与园林设计。
  言攀(1992-),男,硕士,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地景观修复 。
其他文献
摘要: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产业结合,促进各行各业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该政策的指导下,人民群众不断开发出新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在互联网时代中,大学创新力量的发展,我们有幸对上海某高校某学生会主任进行访谈,了解她是如何带领学生团队建设该校微信平台,服务广大师生,为全国各高
期刊
摘要:艺术作品的创作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创作者和创作环境。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主体,艺术品的本源是物品,是经过本体赋予了物品一定的价值之后才能成为艺术品,版画作为艺术品中的一种,必然是由艺术家创作和生产出来的。那么艺术家采用的创作方式就具有不定性,是由特定的社会形态、文化观念和艺术传统的制约,而对于川渝版画的创作就变的不能套用了,虽然都是作品,但是在作品的形成方式上具有不同
期刊
[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6C0541)、2016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YBG016)阶段性成果。]  摘要:当前非遗传承面临公众认知非遗文化的平台匮乏,传承后继无人,非遗文化保护研究欠缺等困境。大师工作室的建立,可以搭建非遗公众认知平台、培养非遗传承专门人才、开展非遗技艺创新研发、研究非遗文化,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湘绣刘爱云大师工作室在人才培养
期刊
物理课程是幼儿师范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大专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开设在学生一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在幼儿园教育中,倡导“游戏化+生活化”的幼儿教育课堂,特别要重视对幼儿实验观察、感知能力的培养,这是幼儿园教师面对语言还不能和成年人相比的孩子们独特的需要。为了适应学生在幼儿园的能力需求,学前教育教育五年制大专物理课程应尽可能让学生“愉悦地+主动地”学习,解放学生个性,丰富学生学习活动。这里的学习活动不
期刊
摘要:高中特色发展体现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对我校现代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具有深远而持久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我校在特色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努力践行,形成了理性和现实的实践思路。科研引领,将项目研究渗入课程改革之中;重视课程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特色高中课程管理体系;积极营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依托优势教育资源,成立高中新课
期刊
[该文为楚雄师院校级科研课题“高师院校师范生三笔字教学训练模式的构建——以楚雄师院教育学院为例”的项目研究成果。]  摘要:本研究以楚雄师院教育学院为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研究,逐渐探究并完善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补充和延伸、以特长活动为拓展提升的“三位一体”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模式,并取得了显著实效,望能给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教学训练以有益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三位一体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是我们党直面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理论的进一步提升,是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前瞻性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指向。  关键词:“十三五”;绿色发展;五大发展  一、“十三五”
期刊
摘要:在突发性的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必然要与诸多对象进行一定的信息沟通,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沟通是否顺利,在极大意义上左右着公共危机事件可否被恰当的完善处理。本文以东方之星沉船的事件为例,分析了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舆论;信息沟通  当前,网络信息的全球化日益蔓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日渐复杂化的利益关系,各种深层次
期刊
摘要: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初始阶段到发展经过了60多年的历史进程,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对解决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同时我国基层政府在实施新农合制度过程中也相继出现很多问题。我们选取黑龙江省兰西县作为新农合的个案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等方式了解新农合政策的实施情况,分析新农合政策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乡镇的医疗设施水平、缴费与报销程序、异地报销比例等问题,进而提
期刊
摘要:本文在调查分析四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其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深入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从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性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关于四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文主要调查四杜村的留守儿童,所以在此主要介绍一下四杜村的基本情况。四杜村自古属于农业大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