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人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eng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一次在天津北站等车,看见一个乞丐,支起一条腿,跪坐在一块木板上,正低着头抚弄着什么。待我走近时,才看清楚了:他那条支起的腿上,有一个拇指粗的深深的黑洞,黑洞的周围红红的,结了一片片薄薄的痂。他正揭下一块痂,露出带着血丝的新肉……我心里头顿时升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在这种滋味里,虽说也有一分同情和怜悯,但更主要的却是一种厌恶和逃避的冲动。我不愿意看到生命的这一面,因为它仿佛直冲我身上最脆弱的部位,让我感到绝望,生出一种瘫痪的感觉。
  坐在车上,心里久久无法平静。刚才看见的那一幕始终闪现在我的眼前,我越想忘记它,它就越加清晰。“这样的人,该有怎样的一生呢?生命对于他来说,该是一种怎样的经历和体验呢?”我在心里暗暗问着自己,同时猜想着他每天的生活。“这样的命运,谁该遇上,谁又不该遇上呢?”由此,我仿佛看到了冥冥中的命运的影子。
  我说的命运,不是因果报应,不是上天的安排,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它使我们一来到世间,就有了一个特殊的前提。像一个人出生的时代、国度、地域,一个人具有的容貌、智力、健康,都不是个人能预先选择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上天的“给予”,这种“给予”不是由人决定的,而完全是偶然的、随机的。所以,我们尽管把它叫做“天赋”,可并不能说清天赋差异的理由。可秉承了不同的天赋,就意味着要拥有不同的人生。
  当然,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天赋并不等于他就一生顺遂,平安幸福,因为在后天的实际人生经历中,也潜藏着种种偶然性,能够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但是,一个人如果“天赋”极差,那它的一生就很难幸福,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可能幸福。比如,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国家,容貌奇丑无比,智力冥顽低劣,身体虚弱多病,那么,他的一生基本上就可以预测得到:将会非常不幸。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他的一生没有意义。
  于是,人在一出世的时候,就出现了基于“天赋”的分野:极少一部分人人生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大多数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般,极少一部分人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或干脆就不存在。这最后一种人的始终存在,就构成了人群里的一道阴暗的景观,成为人间苦难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仔细想想,何止在天津北站有这样阴暗的人影。平时我从街上经过,也常常会看到:在马路旁、天桥上,有跪在地上乞讨的人。他们大都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有的年纪很大,头发花白,满脸皱纹;有的身患绝症,肢残体废……在他们的前面,通常摆着一个小铁盒子,里面放着几张毛票。面对着眼前茫茫的人流,他们或是哀求,或是磕头……偶尔会有几个过路者停下脚来,往铁盒子里扔点钱。就我的目击经历来说,大多数施舍者只投下一两张毛票,极少数人投下一两元钱,我从未看过有人扔下十元的票子,可我相信,这样的人肯定有,但数量也肯定极少极少。由此我敢说,那只生锈的小铁盒子就是一个最准的天平,那里面盛装的,就是人类全部的道德的容量。
  我也听到过一些不给钱的人,说出这样的理由:“这些人都是装的。他们其实一点也不穷,相反,都很有钱,比我们还阔。你没看报上讲过,他们一年乞讨下来,就变成了百万富翁。”我想,这样的“乞丐”也许是有的,但只能是极少数或一小撮。谁会为变成这样的富翁而付出自残躯体的代价?这样乞讨来的钱还有什么意义?这种辩护,在那只小铁盒子里,不仅不占有任何空间,而且简直就是铁盒子下的漏洞。
  我这样说,决非贬义,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作出公允的评价。在这种评价所涵盖的人群中,自然也包括我自己。当然,这并不排除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人们会爆发出更大的道德热情,表现出更高的道德品质。比如,对于新闻媒体上倡议的捐助某某受难者,人们也能做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慷慨举动。但是,这只是一种特例,和社会上始终默默存在的渴望援助的畸人实际得到的回应相比,这种特例最终仍是干瘪而苍白的。而且,非常条件下的捐献,常常有非道德的因素在推动,只有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施舍,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实际的道德状况。
  应该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们的道德水准,是无法令人乐观的。从这一事实里,我们可以相信,人们关于成为圣人的鼓吹,以及为一个国家或时代绘制的各种道德蓝图,都是空洞浮夸的高谈阔论,它或是一种自欺,即忽视人类长期以来所表现出来的实际道德水平;或是一种自我膨胀,即假借一种浮夸动听的口号,为现实的改善开了一个大而无当的药方,借此来成就个人的体面。我想,这些人要是能在实际的生活利益上作出或多或少的让步,比如,部分地放弃个人的财产,那他们对这个社会的道德影响要比他们的道德口号或理论有效百倍。
  自然,在实际的生活中,确实有极端的道德践行者,但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正如尼采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但是,他被人类杀死了。”同样,这并不等于说,人都是缺德的或伪善的,而是说,人人都是有道德的,同时又都是自私和邪恶的,道德对于我们的制约和提升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始终在人群中宣扬和提倡道德,但决不能夸大道德的作用,把它说成是万能的,是完善社会的惟一的途径。同样,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也要就事论事,不要捧其一点,不计其余,把他抽象成某个“道德完人”,成为人群学习的“榜样”,其实,这种动机尽管可能是好的,实质上仍然是在弄虚作假,因为这样的人是根本没有的,哄抬这种偶像人物,违背人性的实际,哪怕这样做只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坚决反对任何道德理想主义的言论和行为。回顾一下不久以前一度出现的那些道德理想主义言论和面孔,就不难发现,要是那些鼓吹者不是极端的偏执,以至于丧失了对镜自照的能力的话,那么,这里面一定藏有“大伪”,不是他想借机出头露脸,就是自我标榜。可以说,这样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是最卑劣的,因为他用最神圣的牌子去做最无耻的事情。
  在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里,道德占据了近乎核心的位置。喧嚣不止的道德说教和道德批判,成了我们几千年现实改造的主要声音,就连我们渴望的“大同社会”,也主要是一种道德社会。与此相应的是,在这种偏执的热情和思维中,很多其他有效的解决办法都被忽略了。
  可笑的是,中国文化虚造出来的“万世师表”——“孔圣人”,竟有一个俗名——“孔老二”。这两个名字之间固然没有必然的联系,可把它们并置起来,却别有一番讽刺意味。孔子毕竟是一个人,所以,即使被尊为是“万世师表”,可在真实的道德谱系上,也只能排居“老二”,至于那个“老大”,就只能是神了。这样看来,这两个名字能在中国人的嘴里指称同一个人,也许是出于天意了,它警戒人们,不要把孔子看得太高。
  明白了道德的局限,我们要想照顾人群中的畸人,就应该采取别样的办法。自然,每一个遇见他的人都应该有一点德性,多一点同情的心,多一只慷慨的手。但是,更有力的则是健全我们社会的福利制度,让这样的人真正能“有所养”、“有所终”。对于那些畸人自己,我不知该说什么。记得以前读过一本外国人写的书,说人生的态度应该这样:对于命运给予的东西,哪怕是痛苦和磨难,也要默默地接受。对于后天可以争取到的东西,就要积极地争取。畸人的“畸形”,不是自己选择的,是命运给的,要默默地承受。但畸人也是人,就应积极地努力,尽量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好一些。但愿这些话不是“站着说的”,能对畸人有点用处。
其他文献
解放初,我在《苏南日报》社。当时宣传《土改法》、《婚姻法》。面对广大群众,宣传要通俗化、形象化。上海有大批画连环画人材,将“二法”逐条画成图解,在《解放日报》连载。我报在无锡,无此条件,制版也差。组长苍石,想了个办法命我到《解放日报》社去借用过的锌版。去找谁?找美术组。一到,见一大个儿,叨着咽斗。见我像招呼熟人:“喂,小鬼,找谁?”(那时我才二十来岁。)我上前说明来由,他就满口答应。(喔,他能作主
期刊
旧时,家乡农村,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家家都要贴春联。那时我虽小,但已能写对联。大门对,常写的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如果偷懒,写成四字对也行:“向阳门第,积善人家。”房门对:“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荣。”这对中年人合适。门中间,贴上门画“千年好合”,也即“和合二仙”。老年对:“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偷懒,可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门上贴“南极仙翁”。灶王爷对:“上天奏
期刊
一九九七年夏天,一家日本的主要报纸请我就二十世纪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发现这是个很少遇到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毕竟在过去的百年当中发生了那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欧洲的帝国,特别是在十九世纪中居于支配性地位的英、法帝国,终于没入了历史。我们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看到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和衰亡。二十世纪目睹了共产主义的崛起,以及它的没落(如在前苏联阵营)或大幅度的变革(如在中国)。我们也注
期刊
自一八四二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一百多年以来,收复香港就被视为洗雪耻辱的主要象征,成为中国人心中萦绕久远的梦想。一八四五年,一个名叫易之瑶的湖北生员赶到北京,想向皇上奏陈他收复香港的锦囊妙计。在易之瑶看来,从英国人手中收复香港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只需五千军士,由他带领,把用木料做成的假大炮“咱咱分抬”袭上香港四周山头,排列成行,居高御下,英夷就会胆战心寒,不战而胜即可夺回香港。香港一去,扫
期刊
一、 概况部分    李 辉:我想知道,当你第一次看到你的完整档案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恐怕不仅仅是吃惊,也不限于个人的痛感,是吗?  杜 高:的确如你说的这样。当我面对着这厚厚的一堆带着沉重的历史陈迹的档案材料时,既惊讶又沉痛,感情是复杂的。这本档案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个人在中国社会的政治命运的真实记录。它像一个可怖的暗影紧紧地跟随了我二十四年,目睹了我从一个活泼的青年变成一个衰颓的老人,目睹了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近现代马克思主义运动纲领性文献,它较完整、系统、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创始者及早期中共党员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宣言》汉译本在中共建党前一年由陈望道先生翻译出版。解放后,经过全国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宣言》的汉译本广泛印发,可谓家喻户晓。  《宣言》中有一句集中概
期刊
一 老 友    《辉煌的日子》描述的是作为艺术家的人、人的精神的光天化日。  人的精神,就是人在“自我”之内建立起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区别——这种区别归根到底是没有区别,而人之为人就是要创造出区别——并在区别(两极)之间保持联系:这就等于去寻找和结识那模糊而没有定准的、如隔着烟幕的朋友。而这正是我自己的(弄不明白的)老友。老友作为一个纯粹的人,并不是靠性别来辨认的,勿宁说他是似男似女、不男不女的;
期刊
你,你的哀愁,你的欢乐,  你的遐想,你的雄心,你感觉自我,  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下面一堆东西的活动而已:  一大群神经细胞和同它们联系着的分子!  ──F.克里克(英国生物物理学家)    岳麓书院的“霜冷话语”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不甘百年寂寞,先后请了余秋雨和余光中两位先生登杏坛而发大响。笔者是漂泊异国他乡的湖南人,不过像一位法国诗人说的,世界太老而吾生又晚,失去机遇躬逢其胜,只剩得两个美妙
期刊
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里,传统的思维逻辑方式使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有了大众公认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在这样的时期,传统的流变是较温和、较缓慢的,较容易被大众所认可、所遵循,它与社会各阶层的生存和利益也基本吻合、互相适应。然而,在历史剧烈的变革时期来临时,传统中墨守成规的一面便格外引人注目地显现出来,并无可逃脱地受到人们特别是各历史时代先觉者们的怀疑、质问、挑战,甚至是摒弃、鞭鞑。  我们会发现:人
期刊
屈原下场去了,画家吹响哨音又把“七贤”集合到竹林里来,干吗?——表演“傲骨”呀。  天下已定,座次排完,官多位少,总有一些失意失路的人。画家能够获得画《凌烟阁》功臣图的荣幸,却永远挤不进功臣队里,这就注定他要和失意失路者同持一种上不得客船的旧船票。于是,画“傲骨”摆“高雅”,纸上做“酷”,为他人,也为自己,排遣这心头之痛。断不了对庙堂的单相思,仅凭这一条也与堂而皇之把自己列于众圣云集的《雅典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