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我的父亲是党员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36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五个年头了。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活在我的脑海里,生前的点点滴滴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除了他的勤劳、善良与正直,就是他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
  父亲1945年出生于贺州市昭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村党组织的工作,历任生产队记分员、农辅员、生产队队长、村支书等职,198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2005年到退休年龄才从岗位上退下来。也是从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起,我们进源村就是昭平县农村的一面旗帜。进源村党支部经常被昭平县委等上级部门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父亲几乎年年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或优秀党员。父亲的一生,是为党工作的一生,为民服务的一生。
  父亲入党后,始终铭记入党誓言,不忘初心,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跟党走、听党话,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在“文革”期间,父亲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结合本村实际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积极改善自然条件,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发展农业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父亲按照上级党委部署,在村里执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他没有把原来的集体资产分净吃光。一些抽水机、拖拉机等大型机械留下给群众耕地、浇水;村里的晒谷场、仓库等租给本村的能人办起红砖厂、榨油厂等,组织护林队专门看护村里的集体林木,晚上由村干部带队轮流值班。改革开放后,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为村民办了很多公益事业。2005年父亲退休时,村里不欠一分钱外债,还为集体留下价值十几万元的林场木材。
  父亲当村干部后总是带头学习时事政治,每天的报纸和上级下发的文件他都认真学习。晚年,父亲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大事以及村里的发展,每天晚上都是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省臺新闻后才休息。我想,支撑他的精神支柱就是党的信仰吧。他心中有党,始终如一地揣着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
  父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十载,兢兢业业为党工作,勤勤恳恳为民服务,我们村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条件是昭平县最好的村之一。他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反复领会,在贯彻执行时坚持与本村实际相结合,不生搬硬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及时调整村的发展思路,继续保持了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二十年来,他把村子治理得井然有序,村民安居乐业,村里没有发生群众上访,没有发生大的刑事案件。
  古人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父亲要求村干部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已经成为村里的一个规矩。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建新房时,需到两三公里外的印砖田里拉砖,有人建议用村集体的拖拉机去拉砖。父亲坚决不同意,硬是叫兄弟叔伯用肩挑背扛,花半个月时间才把砖拉完回来。宅基地分配是农村的一个热点问题。按政策规定,我家可以再要一处宅基地,父亲却说:“我们兄弟两个合力起的房子,家够住就行了。”因此我老家只有祖辈留下的一处老宅基。收缴提留、税费和计划生育,是当时农村的“三大难”,可在我们村从没为难过。每次开展工作前,父亲总是组织党支部成员认真研究,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该免的免,该减的减。
  父亲办事讲民主,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和群众商量。进源村的大事小情,群众没有不知道的,都是经过群众反复讨论,大家同意,再盖章按上手印。父亲说:“大家的事大家当家,人人知情,人人有责。”群众通不过的事情,他从来不强行去办。
  父亲为党工作这么多年,只有默默奉献,从来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什么个人要求,也没有要求上级在安排子女工作等方面给予照顾。20世纪90年代初大哥中专毕业,按理只要父亲稍稍走一下后门,进入体制内做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不成问题的,但父亲没有去求人说情。我师范毕业时,正赶上国家不包分配工作了,父亲也还是没有利用自己当村干部的人脉去找关系,而是让我们兄妹俩凭自己的能力自谋职业。那时,虽然村干部的工资不多,退休后领的生活费也很少,但他仍然很乐观,经常跟我们说做人要知足常乐。
  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公私分明,从来不占集体的便宜,从不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有经济头脑的人合计着办企业、做买卖,因缺厂房和资金,担心村干部眼红,想拉父亲和一些干部掺和进去,挂个名到时分红。村党支部召开会议反复讨论,认为村民办企业有困难,村干部应义不容辞地帮助,但村干部谁也不能掺和。党支部先后把村集体的仓库、晒谷场腾出来租给村民办作坊,帮助他们办理营业执照、贷款,使其很快投入生产。
  父亲是砌灶、建房子的能手,凡是乡亲邻里请他去做工,他总是热心地帮忙,从来不收取人工费。谁家有大事小情,他都竭尽全力帮着办。20世纪90年代,村里只有支部书记和少数人家里安装了电话,村里在外地工作的人把电话打到我家,父亲总是亲自去送口信,从不怕麻烦。每年的除夕夜,他总是从家里带些米粉、腐竹、猪肉之类的生活用品,去慰问村里的特困户和孤寡老人。
  20世纪80年代,父亲当农辅员时,村里的集体林场都是一片荒山野岭,他就和一个同事住在林场,带领村民们植树造林,硬是在长满杂草的荒山上种出了数百亩的经济林木。现如今树已长成,林已造就,乡村处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小鸟飞翔,呈现出一派和谐的生态乡村美景。这一切,正是父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的真实写照。
  父亲临终前几天,对我们兄妹们说:“我一辈子清清白白,没做过亏心事,希望你们都堂堂正正做人,我就放心了。”这成了他的临终遗言,更是他对党忠诚、清廉一生的真实写照。
  和谐睦邻、乐善好施是祖辈传下的家风,父亲从小耳濡目染,思想比较开明进步。由于父亲是家中的长子,16岁就挑起家庭生活的担子,从小就养成了勤劳淳朴、忠厚善良、耿直要强的性格,传承了中国农民的许多优秀品质。他对子女们要求严格,他教育孩子们做事要靠谱,要靠自己的本事过日子,不能利用当干部的条件占便宜、搞特殊。父亲要求子女要好好读书,家里再困难也要供子女上学。我初中毕业时,正好村小学缺一名老师,校长几次找到父亲让我去学校当代课教师。可父亲想了想,说:“她哥上了中专,她初中毕业就不让她读了,我觉得对不住孩子。”便婉言谢绝了校长,让我继续报读师范学校。
  在父亲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在19岁那年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以来,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牢记父亲的教诲,不对苦说难,不对累说怕,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了教师公招考试,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这样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家风的熏陶下,我的爱人以及爱人的弟弟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想想,这其实都是父亲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党员的家风传承啊!
  亲人已去,精神永存。父亲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诠释了怎么做个好党员,怎么当好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怎么当一个好家长,这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激励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刘敏华,女,广西昭平县人。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昭平县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散见于《贺州日报》《文化昭平》等。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一年一度的“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名副其实的中国情人节。而在壮乡首府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连村那莲古圩,“七夕”被赋予了别样的含义,唤作“赛巧节”,历经数百年演化,成为寓意姐妹情浓、糅合了视听与味蕾的民俗盛宴。  相传,位于那莲八尺江畔的白石潭是个莲花宝地,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夜,天上的七仙女都要下凡至此沐浴并挑选灵巧的姑娘。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那莲北帝庙竣工,特意举办了
期刊
摘 要:土家族文化起源与发展是土家人认识自然,获得知识积淀,改造自然,主动选择生活方式的结果。在文化与生境同构话语下,文化产生与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形塑,还要受人类社会人文环境影响和制度规制,更重要的是文化主体自主选择,对自然和人文生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经过其改造的自然构成互动与交融关系。他们的同构是一个自觉的文化变迁过程。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生境;同构性;土家
期刊
2021年全区民宗委主任会议于2月7日在南宁召开。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自治区民语委主任班忠柏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了全国民委主任会议、全区统战部长会议精神,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
期刊
2021年6月29日,大苗山晴空万里。在通往深山苗乡——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的盘山公路上,一辆中型客车正奋力前行。车里,一名精神矍铄的长者身穿苗族服装,手捧《中国共产党章程》,心潮澎湃。  28日晚,身在县城的他接到组织电话:速回杆洞参加“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并接受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29日大清早,不到6点,他已在融水汽车站买好了头班车票,恨不得马上飞回杆洞……车窗外
期刊
故乡何处是,大境瑶族乡。  我的老家在桂北灵川县大境瑶族乡黄泥江村界背屯。自1978年冬入伍离开家乡,我便鲜有归去,然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总是历历在目。每每忆及,都倍感亲切,挥之不去。  老家是灵川、恭城、灌阳三县交界的山区地带,山高谷深,道路崎岖。从屯到乡要走50多里山路。回家探亲,这段路来回就要耗去两天时间。我曾做梦乘车回家,可车到山前,却被村对面的山坳和村边的深谷拦住。梦中醒来
期刊
在我的老家,七月十四是与春节同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其隆重程度甚至超过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七月十四也叫中元节,或叫七月半。以七月十四为界,上半年是耕种农忙时节,下半年则相对清闲,所以家乡有这样一句农谚:“春节吃还愁,十四吃不慌。”也就是说,过春节时还惦记节后的农忙春耕,所以心里还有忧愁;可过七月十四时,“双抢”已结束,一年中最忙最累的季节过去了,下半年农活悠闲,所以过节心里安然,不用慌张。从
期刊
一  桂西北,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弄茶村瑶乡,山风猎猎。  “分钱啰,分钱啰!”清晨,山风吹过树梢,泛起一丝丝凉意,也吹来敲击心鼓的声音。贫困户阿蒙一骨碌爬起来,抓起衣服往身上一披,匆匆抹了一把脸,三步并作两步往外走。  村委的小楼前摆着一张垫着报纸的桌子,桌子上码着一沓沓粉红的钞票。村委的几个人在忙着,有人在唱名单,有人在清点钞票,有人在旁边察看。乡亲们已经整整齐齐地排好队,伸着头,焦急地望望前
期刊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走在南宁市民族大道的林荫道上,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喷薄而出,阳光洒满大地。我沐浴着清晨舒适的阳光,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万物生长靠太阳,幸福生活感党恩。”  我漫步来到石门森林公园,虽然是清晨,但公园里热闹非凡,男女老幼,或运动,或游玩,一派祥和。站在树杈上的一对对、一群群鸟儿,那是红冠和斑鸠,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鸟,它们放开了喉咙,争先恐后地鸣叫着,一阵阵爽朗
期刊
盛行于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良双村的闹鱼节,追溯起来,其源起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了。整个节庆活动分为喊节、祭祀、闹鱼三个阶段,一般在苗族新禾节前后举行,是当地苗族人民表达驱逐虫害、感恩大自然馈赠、喜迎丰收年景的重要传统节庆活动,是融水保存较为原始的苗族传统民俗活动的代表,2016年被列入柳州市级“非遗”名录。喊节  闹鱼节的前一天中午时分,良双村的牛塘和洞寨两个苗寨的村民们便聚集到良双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4-0114-03  广西师范大学蓝武教授与弟子蒋盛楠共同完成的力作《点校与研究》一书,于 2016年 5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并由广西师范大学予以资助出版。 该书不仅对《白山司志》作了认真地点校,而且对该志作了深入地研究,不愧为我国土司专志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