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师;情绪调节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开展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作为中坚力量的心理教师也随之产生了种种负性情绪体验,甚至出现职业倦怠,这也是不争事实。
一、不容回避——心理教师的负性情绪
1. 冲突与无奈:新课程背景下的形式化
虽然新课程业已实施,但分数名次、升学率仍是择校招生、社会评价、考核教师时的首选甚至是惟一指标。“搞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但不是最重要”之类观念还占据着许多行政主管的头脑。“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但应试教育迫使各方面变得短视起来,表现为心理课开设时断时续,心理辅导室有室无人等。
2. 困扰与尴尬:心理健康教育的功利化及浮躁倾向
有的学校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把它狭义化,如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提高教学成绩和分数的目的,或者仅囿于开观摩课、搞课题研究、举办活动之类。他们很希望通过心理教师的设立、心理理论的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的成绩便可以得到大幅度上升,问题学生不断减少,认为这样才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实效。对结果和目的的过分追求只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偏离轨道,畸形发展。
3. 压抑和失落:评估制度的残缺和模糊
目前尚无统一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制度,而许多地方和学校出台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多属于宏观指导,缺乏可操作的细则。主管者的个人好恶常常左右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这致使心理教师身份不明,职称难评,收入低微,角色不能定位等。心理教师的工作,通常细碎繁杂,耗时,不容易被注意也不容易迅速见效。个别辅导也经常在休息时间或节假日进行(避免与学生上课冲突)。如果付出的劳动长期不能被承认,个人的价值得不到肯定,就难以体会成就感,有的无心再投放精力,有的则干脆转行跳槽等,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稳定性。
4. 失助与挣扎:地区校际发展的不平衡
相对而言,大中城市、沿海地区、重点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心理教师获得的进修培训的机会也多。而农村中学、非重点中学和私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整体上看,往往发展较慢,其心理教师多陷于孤独状态。心理教师的成长成熟,同样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引领,需要实践的锤炼,需要与同行交流和分享经验。
5. 矛盾和彷徨:面对科任教师的不良教育态度与方式
心理教师,大都受过较为系统全面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训练,这也使得他们在评价学生的行为和问题时,往往带着明显的专业特征,呈现出与科任教师(包括班主任)较大的差异。在实际咨询和辅导过程中,常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有心理困扰,往往与某科任老师的教育态度、方式(如专制、主观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谓“师源性心理问题”。指出吧,也多是不以为然或阳奉阴违,甚至搞得彼此关系很微妙;不指出来,又不利于咨询进程,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反求诸己——心理教师的自我重塑
1.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认识自我是成功的开始。心理教师应当定期地甚至习惯性地分析自己、解剖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类型和范围、气质性格、认知特点、情感情绪和兴趣等,不断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另外还要明晰自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对学生的态度,对职业的看法,对同事和领导的认识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做好自身角色定位,才能保持一颗淡定而精进的心。
2. 尊重差异,包容接受
固然,某些教师甚至行政领导的一些行为方式确实存在尚待改进的地方,有的甚至是明显违背教育和心理规律,但如果心理教师囿于自身角色不能自拔,动辄“好为人师”,也未必就是好事。更多时候,心理教师可能需要在沟通技术和技巧上下些功夫,以含蓄、委婉方式指出,使其触动,必要时反馈给学校的行政主管。改变成人的认知结构是很困难的,需要其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和调整,也需要心理教师有一颗平静、宽容、等待的心。
3. 重组认知,坦然面对
首先,要防止高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配合方能行进。学生的转变不单是心理教师在起作用,而心理咨询和辅导更是有它的专业限制。
其次,重新定位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大家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差别在于专业分工和方式方法不同,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避免动辄以专家自居,认为自己科班出身,属于“名门正派”,瞧不起其他教师。
最后,还要防止把心理健康教育狭义化,如仅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活动课、讲座等,其实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式教育、各种班队活动、环境建设等。
4. 谦虚好学,取人之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理论能指导实践,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临床磨练的过程,才能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社会发展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越来越趋于复杂,更要求心理教师能跟上时代脚步,关注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前沿动向,及时“充电”。特别要向教育教学方面比较成功的教师学习,隔行不隔理。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彼此了解、碰撞、融合的过程,如此心理教师才能不断得到完善和支持。
5. 目标激励,充满信心
尽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有许多尚不尽人意的地方,与心理教育的理想状态还有相当距离,但笔者始终认为,作为先行者的心理教师,需要多一些使命感去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服务于学生、家长、教师。克服困难,放眼未来,确立个人的未来发展目标,“面壁十年图破壁”,在目标的指引下、激励下,奋然前行。抱怨、牢骚只可能慢慢地侵蚀激情和信心,于事无补。
6. 积极主动,营造氛围
虽然目前学校的心理教师队伍并不强大,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名心理教师,无论就整体水平还是结构来说,都显得粗糙软弱,但不能失去信心,毕竟与其他人相比,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更多的认识和体会,有着更多的经验和技巧,他们暂时走在了前头,有责任有义务主动出击,利用课堂、团体辅导、橱窗、校园广播、讲座等阵地和形式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意义及重要性的认识,并增强保健意识,澄清某些偏见和误解等。“有为才有位”,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才会信任、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如此心理教师才会获得同事理解、行政支持。
现在的学生和教师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更多的人开始主动寻求心理援助,这是不争事实;我们看到,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力度。我们应当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而感到自豪,应当为自己作为先行者而感到骄傲。相信未来,相信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稿件编号:091229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223001,电邮:newhahhy@163.com)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开展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作为中坚力量的心理教师也随之产生了种种负性情绪体验,甚至出现职业倦怠,这也是不争事实。
一、不容回避——心理教师的负性情绪
1. 冲突与无奈:新课程背景下的形式化
虽然新课程业已实施,但分数名次、升学率仍是择校招生、社会评价、考核教师时的首选甚至是惟一指标。“搞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但不是最重要”之类观念还占据着许多行政主管的头脑。“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但应试教育迫使各方面变得短视起来,表现为心理课开设时断时续,心理辅导室有室无人等。
2. 困扰与尴尬:心理健康教育的功利化及浮躁倾向
有的学校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把它狭义化,如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提高教学成绩和分数的目的,或者仅囿于开观摩课、搞课题研究、举办活动之类。他们很希望通过心理教师的设立、心理理论的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的成绩便可以得到大幅度上升,问题学生不断减少,认为这样才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实效。对结果和目的的过分追求只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偏离轨道,畸形发展。
3. 压抑和失落:评估制度的残缺和模糊
目前尚无统一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制度,而许多地方和学校出台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多属于宏观指导,缺乏可操作的细则。主管者的个人好恶常常左右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这致使心理教师身份不明,职称难评,收入低微,角色不能定位等。心理教师的工作,通常细碎繁杂,耗时,不容易被注意也不容易迅速见效。个别辅导也经常在休息时间或节假日进行(避免与学生上课冲突)。如果付出的劳动长期不能被承认,个人的价值得不到肯定,就难以体会成就感,有的无心再投放精力,有的则干脆转行跳槽等,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稳定性。
4. 失助与挣扎:地区校际发展的不平衡
相对而言,大中城市、沿海地区、重点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心理教师获得的进修培训的机会也多。而农村中学、非重点中学和私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整体上看,往往发展较慢,其心理教师多陷于孤独状态。心理教师的成长成熟,同样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引领,需要实践的锤炼,需要与同行交流和分享经验。
5. 矛盾和彷徨:面对科任教师的不良教育态度与方式
心理教师,大都受过较为系统全面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训练,这也使得他们在评价学生的行为和问题时,往往带着明显的专业特征,呈现出与科任教师(包括班主任)较大的差异。在实际咨询和辅导过程中,常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有心理困扰,往往与某科任老师的教育态度、方式(如专制、主观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谓“师源性心理问题”。指出吧,也多是不以为然或阳奉阴违,甚至搞得彼此关系很微妙;不指出来,又不利于咨询进程,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反求诸己——心理教师的自我重塑
1.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认识自我是成功的开始。心理教师应当定期地甚至习惯性地分析自己、解剖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类型和范围、气质性格、认知特点、情感情绪和兴趣等,不断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另外还要明晰自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对学生的态度,对职业的看法,对同事和领导的认识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做好自身角色定位,才能保持一颗淡定而精进的心。
2. 尊重差异,包容接受
固然,某些教师甚至行政领导的一些行为方式确实存在尚待改进的地方,有的甚至是明显违背教育和心理规律,但如果心理教师囿于自身角色不能自拔,动辄“好为人师”,也未必就是好事。更多时候,心理教师可能需要在沟通技术和技巧上下些功夫,以含蓄、委婉方式指出,使其触动,必要时反馈给学校的行政主管。改变成人的认知结构是很困难的,需要其在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和调整,也需要心理教师有一颗平静、宽容、等待的心。
3. 重组认知,坦然面对
首先,要防止高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配合方能行进。学生的转变不单是心理教师在起作用,而心理咨询和辅导更是有它的专业限制。
其次,重新定位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大家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差别在于专业分工和方式方法不同,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避免动辄以专家自居,认为自己科班出身,属于“名门正派”,瞧不起其他教师。
最后,还要防止把心理健康教育狭义化,如仅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活动课、讲座等,其实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式教育、各种班队活动、环境建设等。
4. 谦虚好学,取人之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理论能指导实践,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临床磨练的过程,才能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社会发展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越来越趋于复杂,更要求心理教师能跟上时代脚步,关注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前沿动向,及时“充电”。特别要向教育教学方面比较成功的教师学习,隔行不隔理。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彼此了解、碰撞、融合的过程,如此心理教师才能不断得到完善和支持。
5. 目标激励,充满信心
尽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有许多尚不尽人意的地方,与心理教育的理想状态还有相当距离,但笔者始终认为,作为先行者的心理教师,需要多一些使命感去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服务于学生、家长、教师。克服困难,放眼未来,确立个人的未来发展目标,“面壁十年图破壁”,在目标的指引下、激励下,奋然前行。抱怨、牢骚只可能慢慢地侵蚀激情和信心,于事无补。
6. 积极主动,营造氛围
虽然目前学校的心理教师队伍并不强大,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名心理教师,无论就整体水平还是结构来说,都显得粗糙软弱,但不能失去信心,毕竟与其他人相比,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更多的认识和体会,有着更多的经验和技巧,他们暂时走在了前头,有责任有义务主动出击,利用课堂、团体辅导、橱窗、校园广播、讲座等阵地和形式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意义及重要性的认识,并增强保健意识,澄清某些偏见和误解等。“有为才有位”,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才会信任、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如此心理教师才会获得同事理解、行政支持。
现在的学生和教师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更多的人开始主动寻求心理援助,这是不争事实;我们看到,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力度。我们应当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而感到自豪,应当为自己作为先行者而感到骄傲。相信未来,相信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稿件编号:091229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223001,电邮:newhahhy@163.com)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