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探讨赛艇运动项目特点、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赛艇运动的主要生理学特征的基础上,对赛艇运动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检测与评定进行了论述与研究。赛艇属水上周期性运动项目,是体能主导类耐力性运动,有效地发展赛艇运动员的力量是其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优秀赛艇运动员 ST 型肌纤维比例高,但训练有素的赛艇运动员比其他耐力项目运动员的力量更大,做功更多。依据赛艇运动专项力量发展的训练需要,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可以分为陆上杠铃负重训练、水上训练和测功仪训练。可借助测量装置或用教学测量手段进行专项力量训练的检测与评定。
【关键词】赛艇;专项力量;生理基础;方法
前言
赛艇属水上周期性运动项目。在比赛中,运动员依靠四肢和躯干肌群的力量共同协调工作,重复依次完成提桨入水、拉桨、按桨和推桨一系列相关动作,通过桨叶划水使船艇前进。按艇上桨手的人数依次分为单人艇、双人艇、四人艇和八人艇。以桨手所用的桨叶分为单桨和双桨。根据舵手又可分为有舵手艇和无舵手艇。并按参赛运动员的体重分为公开级和轻量级。
在正式比赛中赛艇比赛距离是2000米,运动时间是5~8分钟,因此赛艇运动也是竟速项目。研究资料显示,赛艇以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混合供能为主,其中有氧供能比例在67%~85%之间[1],属体能主导类耐力性运动。赛艇比赛全程可分为3个阶段:起航阶段需要肌肉做快速运动给船艇一个大的加速度,途中阶段需要一个高的有氧能力来维持船艇以较快和恒定的速度行进,冲刺阶段则需要靠肌肉在酸性环境下加大功率使船艇快速驶向终点,可以说,赛艇是一项需要高水平力量和耐力的运动。
赛艇运动训练应以发展和提高有氧供能能力为主,但不可忽视运动员无氧供能能力(起航和冲刺),以及专项的途中划能力。赛艇运动员要想取得成功,应该全面地具备速度、耐力、力量等运动要素。其中力量素质是竞技运动中的首要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如果其他方面都相当,有较大的力量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2]。国际级赛艇选手的力量训练占整个训练时间的70%左右。因此,有效地发展赛艇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是其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赛艇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中,最大力量是基础,快速力量(速度力量)是核心,而耐力力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3]。专项成绩并非与最大力量成正比,最大力量大的运动员专项成绩并非好,而专项成绩好的运动员最大力量一定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省赛艇专业队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查阅文献资料法
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文献等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走访运动训练学的专家,了解力量训练的含义和其应涵盖的内容。走访从事多年赛艇训练工作的专家,了解赛艇运动发展现状,并就有关赛艇力量训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各个不同方面了解赛艇力量训练的现状。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2.1.1肌纤维的分类
人体运动的直接动力是肌肉的收缩活动,而肌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肌纤维。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冲动到肌纤维的收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的肌纤维可分为慢肌纤维(ST或Ⅰ型)和快肌纤维(FT或Ⅱ型),快肌纤维有3个亚型,即快速氧化糖酵解型(FOG或Ⅱa型)、快速糖酵解型(FT或Ⅱb型)和未分化型(FTC或Ⅱc型)。不同的肌纤维类型有不同的特性,ST型收缩速度慢、工作时间长,主要靠有氧途径供能;相反,FT型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工作时间短,主要靠无氧途径供能。此外,长期的耐力训练可以使Ⅱc型肌纤维转变为ST型肌纤维,这就是肌肉结构的可塑性。
2.1.2力量素质的分类
按体育运动中不同项目对力量素质的不同要求,可将力量素质分为3种,即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最大力量是指运动员以最大意志收缩对抗一种恰恰还能克服的阻力时所发挥的最大力值,它取决于肌肉横断面积、肌纤维分配、最大意志紧张能力即尽可能及时地、更多地动员运动单位参加收缩的能力;快速力量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通常在150秒左右)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它可采用最大力量和达到最大力量所需时间的商来评定,因此,肌肉收缩速度是其决定因素;力量耐力是力量和耐力的综合素质,它是在静力性或动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肌肉紧张而不降低工作效果的运动能力。在这3种力量素质中,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基础,快速力量与力量耐力也有很密切的关系,三者在训练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而且,如果过分地发展某种力量素质会制约和影响另一种力量素质的发展[2]。
2.2赛艇运动的主要生理学特征
在奥运会等正式比赛中,赛艇的比赛距离是2000米,完成这个比赛距离约需5~8分钟。不少资料显示,赛艇是一个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其有氧供能比例在67%~85%之间[1]。优秀赛艇运动员ST型肌纤维可高达85%,Ⅱc即未分化型肌纤维也较多,而Ⅱb即快速糖酵解型肌纤维只有4%~9%。在测功仪多级负荷测试中,取血乳酸浓度等于4mmol/L作为乳酸阈,而赛艇运动员在血乳酸浓度为4mmol/L时有较高的做功能力,可能就与他们的肌纤维类型的特点有关[4]。
2.3赛艇运动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赛艇运动员一般采用动力性极限和次极限的负荷进行训练,练习的主要内容有:深蹲,卧拉,高翻,卧推。每单元训练的组数为4~6组,每组练习次数为2~8次,每周2次,用这种次级限和极限负荷强度发展最大力量是高水平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常用的负荷安排方式。另外,逐渐增大负荷量,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因为随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机体对长期定量负荷训练的刺激传导减弱,产生节省化现象。定量负荷训练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所以随着训练成绩的提高,要不断增加负荷量,这样才能使力量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忠林.无氧阈在赛艇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1993(4):41-43.
[2]田麦久,武福全,谈太钰.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66-69
[3]魏静.对赛艇运动中力量训练的步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5(1):82-83.
[4]J.M.steinacker,赵晋译.赛艇训练的生理学观点[J].中国赛艇,2001(3):38-40.
【关键词】赛艇;专项力量;生理基础;方法
前言
赛艇属水上周期性运动项目。在比赛中,运动员依靠四肢和躯干肌群的力量共同协调工作,重复依次完成提桨入水、拉桨、按桨和推桨一系列相关动作,通过桨叶划水使船艇前进。按艇上桨手的人数依次分为单人艇、双人艇、四人艇和八人艇。以桨手所用的桨叶分为单桨和双桨。根据舵手又可分为有舵手艇和无舵手艇。并按参赛运动员的体重分为公开级和轻量级。
在正式比赛中赛艇比赛距离是2000米,运动时间是5~8分钟,因此赛艇运动也是竟速项目。研究资料显示,赛艇以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混合供能为主,其中有氧供能比例在67%~85%之间[1],属体能主导类耐力性运动。赛艇比赛全程可分为3个阶段:起航阶段需要肌肉做快速运动给船艇一个大的加速度,途中阶段需要一个高的有氧能力来维持船艇以较快和恒定的速度行进,冲刺阶段则需要靠肌肉在酸性环境下加大功率使船艇快速驶向终点,可以说,赛艇是一项需要高水平力量和耐力的运动。
赛艇运动训练应以发展和提高有氧供能能力为主,但不可忽视运动员无氧供能能力(起航和冲刺),以及专项的途中划能力。赛艇运动员要想取得成功,应该全面地具备速度、耐力、力量等运动要素。其中力量素质是竞技运动中的首要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如果其他方面都相当,有较大的力量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2]。国际级赛艇选手的力量训练占整个训练时间的70%左右。因此,有效地发展赛艇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是其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赛艇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中,最大力量是基础,快速力量(速度力量)是核心,而耐力力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3]。专项成绩并非与最大力量成正比,最大力量大的运动员专项成绩并非好,而专项成绩好的运动员最大力量一定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河南省赛艇专业队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查阅文献资料法
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文献等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走访运动训练学的专家,了解力量训练的含义和其应涵盖的内容。走访从事多年赛艇训练工作的专家,了解赛艇运动发展现状,并就有关赛艇力量训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各个不同方面了解赛艇力量训练的现状。
2研究结果与讨论
2.1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2.1.1肌纤维的分类
人体运动的直接动力是肌肉的收缩活动,而肌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肌纤维。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冲动到肌纤维的收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的肌纤维可分为慢肌纤维(ST或Ⅰ型)和快肌纤维(FT或Ⅱ型),快肌纤维有3个亚型,即快速氧化糖酵解型(FOG或Ⅱa型)、快速糖酵解型(FT或Ⅱb型)和未分化型(FTC或Ⅱc型)。不同的肌纤维类型有不同的特性,ST型收缩速度慢、工作时间长,主要靠有氧途径供能;相反,FT型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工作时间短,主要靠无氧途径供能。此外,长期的耐力训练可以使Ⅱc型肌纤维转变为ST型肌纤维,这就是肌肉结构的可塑性。
2.1.2力量素质的分类
按体育运动中不同项目对力量素质的不同要求,可将力量素质分为3种,即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最大力量是指运动员以最大意志收缩对抗一种恰恰还能克服的阻力时所发挥的最大力值,它取决于肌肉横断面积、肌纤维分配、最大意志紧张能力即尽可能及时地、更多地动员运动单位参加收缩的能力;快速力量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通常在150秒左右)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它可采用最大力量和达到最大力量所需时间的商来评定,因此,肌肉收缩速度是其决定因素;力量耐力是力量和耐力的综合素质,它是在静力性或动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肌肉紧张而不降低工作效果的运动能力。在这3种力量素质中,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基础,快速力量与力量耐力也有很密切的关系,三者在训练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而且,如果过分地发展某种力量素质会制约和影响另一种力量素质的发展[2]。
2.2赛艇运动的主要生理学特征
在奥运会等正式比赛中,赛艇的比赛距离是2000米,完成这个比赛距离约需5~8分钟。不少资料显示,赛艇是一个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其有氧供能比例在67%~85%之间[1]。优秀赛艇运动员ST型肌纤维可高达85%,Ⅱc即未分化型肌纤维也较多,而Ⅱb即快速糖酵解型肌纤维只有4%~9%。在测功仪多级负荷测试中,取血乳酸浓度等于4mmol/L作为乳酸阈,而赛艇运动员在血乳酸浓度为4mmol/L时有较高的做功能力,可能就与他们的肌纤维类型的特点有关[4]。
2.3赛艇运动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赛艇运动员一般采用动力性极限和次极限的负荷进行训练,练习的主要内容有:深蹲,卧拉,高翻,卧推。每单元训练的组数为4~6组,每组练习次数为2~8次,每周2次,用这种次级限和极限负荷强度发展最大力量是高水平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常用的负荷安排方式。另外,逐渐增大负荷量,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因为随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机体对长期定量负荷训练的刺激传导减弱,产生节省化现象。定量负荷训练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所以随着训练成绩的提高,要不断增加负荷量,这样才能使力量训练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忠林.无氧阈在赛艇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1993(4):41-43.
[2]田麦久,武福全,谈太钰.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66-69
[3]魏静.对赛艇运动中力量训练的步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5(1):82-83.
[4]J.M.steinacker,赵晋译.赛艇训练的生理学观点[J].中国赛艇,2001(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