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在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时,如果作品释放的美感属性直射入学生的心理结构中,二者相互适应,相互契合,便会自然结成审美关系,迸发出美感的火花,这一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教材创设审美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审美情感,诱发审美体验;探究设疑,拓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一.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入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这些篇目文质兼美,齿颊留香。有许多描写自然美的篇章,有绿树掩映、翩然小巧、灵动娇美的“我的空中楼阁”;有水月浑融、江天一色、乱石穿空的长江;有荷叶田田、荷花朵朵、荷香缕缕的“荷塘月色”;也有落蕊轻扫、秋蝉残鸣、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天”。其中有优美,也有壮美,如一幅幅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作品的美具有可感性和直接性,朱光潜认为“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教师要充分把握课文中的审美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鉴赏。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定向、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定向就是要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审美的要求,学习散文,提出欣赏自然美的要求;学习记叙文,提出欣赏社会美的要求。点拨就是根据审美对象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注意其美的因素。引导就是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以教师为审美中介,把教材作为学生审美的客体,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融合为一。此外还要通过对比提高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课本中歌詠平凡伟大,歌颂善良纯真,鞭挞丑恶黑暗的篇目不计其数,如莫泊桑《项链》中的路瓦载夫人和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路瓦载夫人虚荣心强,令人鄙视,而德拉虽然经济拮据,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她卖掉了自己引以为骄傲的长发,这种真挚纯朴的感情是很美的。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丑的可恶,积极去追求美好的东西,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发审美体验
  
  语文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为学生创设激情的氛围。教师要因势利导,以情激情,披文入情,寓教于情。寓教于情,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传情和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兴趣,完成审美体验。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教师一上讲台,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这时教师就要把握住这一关键时刻,用导语把学生引入到创设的情境中去。导语的设计要有创造性。有这么几种方式:故事式、议论式、抒情描绘式、巧设悬念式、名段引路式、对比式、开门见山式等。比如《爱尔兰的灯光》适合故事式,《荷塘月色》可以用名段引入式和抒情描绘式。我在讲《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正是2003年4月初,我采用了议论式导语:“2003年3月20日,美伊战争打响了,美国再一次露出霸权主义的真面目,强权政治充分说明‘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让我们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回归的重要文献——《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时间群情激愤,学生马上进入了状态。下面的内容就顺畅多了。
  (二)朗读、领读、学生齐读也是进行审美体验的好办法
  富有魅力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直观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注重朗读,指导学生多背诵,也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极好手段,借助“美读”“吟诵”,突出审美的形象性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达到暂时的忘我的境界。正确的朗读,能使人们体验到优美的韵味,把握住流动的气脉,产生出妙不可言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领略语言的音乐美,感受作品的画面美。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平仄对仗,节奏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犹如碧波翠浪,起伏荡漾。那月下青松,石上清泉,翠竹青莲,穿红着绿的浣纱姑娘,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形象,激荡的感情中,产生美感,沉浸在美的意境中。
  (三)披文入情领悟作品的情感美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教师必须以课堂为依托,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在句篇的分析和探究中,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形成探索美、创造美的氛围。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剖析文章内容入手,从整体、内在联系上,从思想内容、结构上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其中的真味。比如小说《药》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鲜血被当药吃,鲁迅先生旨在揭示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群众的愚昧是重点,所以采用两条线索交错的结构方式。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讲《琵琶行》时,我放了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体味抑扬顿挫嘈嘈切切的琵琶声音的美感。利用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或录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讲解《失街亭》我放了一段《三国演义》的录像,让学生感受三国时群雄逐鹿的战争氛围。
  
  三.通过探究设疑培养审美理解能力
  
  “学则须疑”。启疑、设疑、释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在设疑时,教师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些设疑,经过师生讨论研究,可以总结出结论。有些设疑,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就求同存异,保留不同意见。比如,《鸿门宴》,就可以这样设疑:1.成者王侯败者寇,楚汉之争,项羽失败了,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也有人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评论。2.怎样看待项羽这个人?3.说说鸿门宴中刘胜项败的原因?问题一出,课堂上众说纷纭: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个性的悲剧,他刚愎自用,轻信自负,不善于用人;有的说刘邦善于用人,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心;也有的说即使残忍暴戾的项羽重回楚国,江东父老也不会再为他卖命,正所谓“顺民者昌,逆民者亡”。也有的同学说不能全盘否定项羽的历史功绩,楚灭六国,结束了分裂局面,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采用多向思维,类比思维和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客观事物,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的审美评价,从而化智力因素为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他们的情操。
  总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审美情感,诱发审美体验,探究质疑。培养审美理解能力,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不能一分为二,在整个教学中,要做到合二为一。
  
  王爱玲,山西忻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方兴未艾,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是初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初中生未来的良好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期刊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对问题进行推理、预测、假设、归纳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之一.在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偏于单一、乏味,不仅
期刊
《到泉水去的道路》是日本战后作家广津和郎的一部代表作。该作品塑造了一个光彩亮丽的女性形象,单是小说的标题就有很明显的象征意义。“泉水”总是给人甘甜的感觉,究竟是谁的人生会走向美好呢。广津和朗先生用现实主义的笔法为我们勾勒出战后日本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女青年波多野晶子的形象。她是一个“亮眼睛姑娘”,心地善良,美丽大方且独立性强。  《到泉水去的道路》主要是从早年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后的生活两部分来刻画波多野
在高考英语复习中,如何有效地提高高考英语复习的效率,帮助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复习回顾并掌握较多的知识点,是教师和学生们都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当然,提高高考英语复习效
期刊
上海正在推进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指出,“学会学习”是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核心素养,并将“提出问题”“
期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与文化密不可分.学好一门语言不仅意味着学好词汇语法,还必须深入挖掘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在现今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做好语言传授的
期刊
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语法的基础上,需要储备至少四千的词汇量,其组成的短语更是数不胜数,学生不容易记忆且记忆后遗忘比较快,因此部分学生在记忆单词方面表现
期刊
中国不仅是拥有众多人口的泱泱大国,而且也是人文荟萃、才俊辈出的灵杰之地,自古以来就多出早慧早熟、才智超群的少年儿童(即通常所谓“神童”),有关他们的故事也多至不可胜数。像人们耳熟能详的“甘罗十二为丞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只是这类故事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太熟知的。今程翔章、孙秋香、王朝晖三位同志,旁搜博讨,从古今相关资料中辑出众多的“神童”故事,编为《中华神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语言能力,将枯燥、艰涩的语言知识转化为使用语言的能力呢?这是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根据情趣相生、
期刊
在高中英语课堂上,除了听说能力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非常关键.但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将阅读与写作划为两个板块进行教学,单一地开展阅读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