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窟寺和土建筑遺址是保存在我国西北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遗址,其中石窟寺比较被人所熟知,最著名的当属敦煌莫高窟。土建筑遗址却对世人来说比较陌生,简而言之,土建筑是用未经过烧制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即黄土为材料而搭建出主体结构的建筑。考古学界一般将这样的原状土称作“生土”,所以土建筑也被称为“生土建筑”。由于丝绸之路穿越的大部分地域气候干燥少雨,沿途丰富的黄土层成为华夏文明初期就地可取的天然建筑材料,大量土建筑同样也因为干旱的气候得以保存,虽不能做到完好无损,但仍不妨碍我们来想象当时的生活情境。丝绸之路上保存下来的土建筑遗址约有600处,其中有70多处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根据不同的功能,土建筑遗址主要分为古人类居住土建筑遗址;古城土建筑遗址;长城、关隘、烽,燧及土塔土建筑遗址;陵墓土建筑遗址等几种类型。
古人类居住土建筑遗址
古人类居住土建筑遗址是指古代人类生活所用建筑被毁后遗存的主要土体建筑部分,如保留下来的土坯或夯土所制的墙体以及各类不同用途室内地。古人类居住土建筑遗址建造相对比较简单,规模也相对较小,只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生活所需,所以有些保留的生土建筑甚至只是一个个黄土坑洞,这类土建筑遗址以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最为典型,比如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半坡遗址和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半坡遗址和大地湾遗址均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历经数千年。半坡遗址在1953年被考古研究科研团队发现,前后进行5次大规模发掘工作,面积约有5万平方米,留有大量生土建筑房屋和窑穴土遗址,作为黄河流域典型的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规模要大于半坡遗址。大地湾遗址历史悠久且时间延续长,分布面积大且面貌保留相对完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当时古人类高超的技术水平,因此备受考古界关注。
古城土建筑遗址
古城土建筑遗址是使用生土、夯土、土坯或版筑泥建造城市建筑所保留至今的各类墙体和墙基以及窖穴和窑等。相对于古人类居住土建筑遗址,古城土建筑遗址规模要更加宏伟,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此外,在功能上,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土建筑遗址不仅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需要,还具有维持丝绸之路畅通和保卫边疆的功能。
在修建古城时,已经不仅仅是用未做任何加工的生土了,更多的是用到夯土、土坯或版筑泥。夯土,意如其名,是指被压实的生土,夯土结实,密度大且缝隙小,常常被用作大型房屋建筑地基,但是唯一的缺点是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所以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能力组织,汉长城、故宫、马王堆汉墓、秦始皇陵这些古建筑地基都是夯土。
那么什么是土坯、版筑泥呢?土坯就是土砖,只不过我们现在所用的红砖是高温加热烧制而成,土坯是放在一个个的木板做的模具里面拍打成型后置于阳光下晒干而成。至于版筑泥,则是修建墙体的一种巧妙做法,在修建墙体时,墙体太高容易倾斜乃至倒塌,所以在修建墙体时,会事先竖起两片木板,将生土泥掺杂一些当地的杂草一起倒进木板之间的夹层中,用力压实自然风干后便成为了一堵结实的墙。
丝绸之路上的古城相对较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新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和高昌古城。这两座古城在华夏文明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研究生土建筑的极具特色的典型古城。首先论时间,始有交河,后有高昌,再有长安,终有故宫; 再论建筑技艺,交河古城是一种初期城市规划的摸索,没有标准的城市轮廓,在建立交河的过程中,古时先人逐渐归纳出坊城的概念,所以把高昌城建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正城,且每一个方向具有一个城门,高昌之后,经过丝绸之路回到中原的先人,规划设计出古城长安,在经过历代打磨和建筑技艺的精细化最红建造出宏伟的故宫,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尽管古城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差异,但大部分古城都有相似的轮廓了。
“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汉书·西域传》。交河故城位于位于吐鲁番市西郊两河交汇处黄土高台之上,在公元前2世纪由车师人建造,是车师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在较长时期内与楼兰齐名,有“东方庞贝城”之称。交河故城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宽,最宽处约300米,整体呈柳叶形半岛,岛四周有深约30米的河谷环绕,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更是全中国唯一一处保存有汉代城市遗址的文物单位和唯一标本,在华夏文明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在1961年交河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交河故城和高昌古城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两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交河故城在维吾尔语里为“雅尔和图”,意思是“崖儿城”,这是因为交河古城以山崖为屏。交河故城城内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均为生土墙,特别是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整个交河古城被一条南北走向的中央大道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交河古城东部地势较高的台地上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建筑——官署,我们的老祖宗也是从这座建筑的修建过程中总结出了坊城的概念。公元640年到公元658年,交河古城歸属唐朝交河县,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便设立在这里,大唐驸马乔师望担任第一任安西都护。十三世纪下半叶,交河古城于战火中被焚毁,但是从遗址中仍能一窥当年的雄伟,“白日登高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这也许才是古人心中的军旅生活。
在吐鲁番东边 40公里处,就是久负盛名的高昌故城。高昌古城维吾尔语为“哈拉和卓”,意思是“都护城”或“王城”,高昌古城建立于公元前一世纪,由西汉王朝的军队所建立,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高昌古城所在地域地势较高,在《汉书》中被称为“高昌壁”。
高昌古城的建立有一定的偶然性,西汉时,位于西域的大宛国的大宛马因耐力持久而久负盛名,西汉皇帝刘彻便派出求马使者去购买,没想到大宛国不但不把马卖给大汉,还杀了前往购马的使者抢夺了用于购马的钱财。汉武帝闻知此事,盛怒之下,便命令大将军李广利率兵马进攻大宛国,但是当大军深入西北腹地之后,却因战线太长遇到了粮草不能及时供应的难题。这时大军恰好途经高昌所在地,见此地“地势高敞”,且有水源,非常适宜种植庄稼,便想出“屯垦”的办法,当即留下一批士兵屯田和建造要塞,后被称为“高昌壁”。也正是因为高昌壁的存在,大军才得以解决大军给养问题,并一举打败大宛国。据《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
战事之后,为了加强对西北诸国的震慑和控制以及促进东西方的交流,高昌古城得以保留并进行了扩建和修葺,高昌古城也正式成为西域的政治中心和商业贸易中心。始有交河,后有高昌,相对于交河古城,高昌古城外形比较规矩,整座古城分外城、内城和宫城3部分,全城有九个城门,其中大部分建筑在 13世纪末的战乱中毁坏,如今只有西面和北面的城门以及两处寺院保存的相对完整。
交河和高昌两座故城是古代建筑史上独具特色的生土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千百年来,两座古城历尽风雨保存到如今,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尽管如今两座古城不复昔日之荣光,但任凭岁月之流淌,这两座古城仍默默凝视着这一片天地。
长城、关隘、烽,燧及土塔
长城、关隘、烽,燧及土塔在我国西北留下的遗址较多,但分布往往呈点或线状分布,之所以将这些归为一大类,是因为这几种生土建筑具有相似的建造工艺,最大的区别是建造地域的建筑材料不同。
这一大类的生土建筑以敦煌西北的汉长城、阳关、玉门关及其附近的烽燧、土塔最具有代表性。同样是生土建筑,汉长城的建筑材料里除了沙土以外,还有非常多的碎石,这样夯筑的墙体虽然黏性有所下降,但异常坚固;阳关和玉门关主要是以粉质黏土或粉土夯筑墙基和墙体,烽燧和土塔主要是用黏土或沙土夯筑墙基和墙体,再以土坯砌建高的墙体和塔体。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生土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就地取材,即使是相同的建筑,由于建造的地点不同,材料也有所差异,比如烽燧和土塔,有的是用沙土和黏土夯筑,但也有完全用粉土夯筑的。为了增加建筑的黏性,夯筑时往往会采用土草结合的方式,即先夯筑一层泥土,再铺一层芨芨草、芦苇或灌木枝条,然后再铺一层黏土,依次交替。
阳关至北到玉门关有约70公里的汉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和土塔,阳关和玉门关附近也有数座烽燧。汉长城、阳关、玉门关及其附近的烽燧、土塔共同构成了汉代河西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西汉王朝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这类生土建筑扮演着重要的军事角色。据汉书记载:“列四郡据两关”,四郡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指的便是阳关和玉门关。
玉门关位于敦煌城西北的戈壁滩中,有“小方盘城”之称,于公元前111年左右建立,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整个关城为正方形,使用黄胶土夯筑,高约10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总体面积有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俨然是一个正方形的小城堡,城东南角有马道可以直接登顶。
阳关位于玉门关以南,故称为“阳关”,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南道的咽喉要隘,同样为黄胶土夯筑,其规模和玉门关相似,据相关史料记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阳关和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精神寄托,千百年来为文人墨客所吟唱。
陵墓
这一类生土建筑相对较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和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皇兵马俑土坑,后者比较有名,只不过只有坑道属于生土建筑遗址,而西夏王陵土遗址主体部分就是生土建筑,包括粉质沙土夯筑的坟堆、陵园的墙体和有特殊意义的土塔等。
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与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巩县宋陵合称为“三大帝王陵园”,西夏王陵多数建筑为生土建筑,其中享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的陵塔为西夏王陵所独有。
整个西夏王陵建立在辽阔的荒漠之上,占地面积约有50平方公里,包括9座帝王陵园和250余座达官贵人的墓葬,以及一座西夏陵陵邑遗址,其中帝王陵园和达官贵人的墓葬破坏十分严重,西夏陵陵邑遗址保存的比较完整,主体建筑材料均为生土。
以西夏陵陵邑遗址为例,西夏陵陵邑遗址是一个重要的建筑群,整体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坐北朝南,最外围是一圈土筑墙垣,残高1米多,宽3米,除了北方以外,东西南各有一道城门,在西城墙有一侧门,筑有瓮城。什么是瓮城呢?瓮城是我国古代城市城墙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是专门修建在城门外保护城门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设有箭楼等防御设施。西夏陵陵邑遗址内建筑自南而北可分为3个部分,墙体和墙基均为生土建筑,遗址中围墙、院落、殿堂等遗迹保存十分完好,不一一赘述。
土建筑遺址是保存在我国西北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遗址之一,在古代建筑史上不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更是中国古代军事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万物生于土,而终归于土。亘古至今,无有例外,建筑亦然。这些土建筑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虽不复往日之荣光,有些甚至只剩下残垣断壁,但正是如此,它们也永远成为了华夏文明变迁的见证者和记载者。(摘自“丝绸之路”公众号)(编辑/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