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习惯的养成之我见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rg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那么良好的语文习惯包括哪些方面?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又如何培养这些习惯呢?
  1培养预习的习惯
  回想现代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因而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使教学灵活、多变、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最佳发展,也才能致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俗话说“给人鱼可一日吃鱼,授之以渔则一生吃鱼”。学习也是如此,不可能一直被动学习,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有效的预习方法,那将受用终身。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一般是单篇性预习,预习做哪些事?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词典、各类资料,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思考练习、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理解、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预习也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多年的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经过尝试和实践,我首先引导学生:
  1.1利用工具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这是最基本的预习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很多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并没有注音,学生陌生,很多深奥的词,联系课文也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必须通过查字典、词典、相关的资料才能弄清其音、形、义,若等待老师讲,那就被动了,而且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1.2利用网络、书籍。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上的知识像海洋,博大无比,各类文化书籍也是层出不穷,时时刻刻伴随学生左右,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如:《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大全》等等,因而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或各类书籍进行预习,是预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作业:上网或查阅资料收集聂将军的有关资料和十大元帅的事迹。这样的预习作业,丰富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事前积累了聂将军的资料,心中树立了聂将军的高大形象,产生敬佩之情,对人物的情感悄悄地埋下伏笔,进而对新课文的学习会抱着一种希望,一种美好的期待。
  2培养读书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有文学性的、常识性的、说理性的等等,学生读好这些文章在整个小学阶段至关重要。读书可以促思促悟,可以感悟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感悟事物事理。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生每一篇新体裁的课文时,都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读中感悟。所谓读中感悟,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触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理解的目的。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因此在语文材料中通过学生的朗读感悟文中的人物情感、感悟其中蕴涵的事理、培养学生语感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如:教《爱如茉莉》一课时,文章的结尾连用了两个“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这句话在文中可谓是画龙点睛。因此,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反复诵读,仔细体味,结果学生豁然明白:原来父母之间的爱就如这茉莉花一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又如那缕缕幽香钻入心田,这样的爱才是平平实实,真真切切。学生经历了多次诵读后,感悟了其中人物的真情,理解了茉莉般的父母之爱,有了这份感受,这份体悟,学生读起来更是款款深情。
  2.2读中整合。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很多的教学任务都是在朗读中完成,其中通过朗读来整合多维教育目标也是任务之一,这就需要在“读”上下功夫,坚持读中背、读中问、读中学、读中练、读中写,引导学生养成读中整合的好习惯。
  2.2.1读中写。如《爷爷的芦笛》一课,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文中爷爷的笛声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出现在强强的想象里、五月的大海边、狂风怒潮的夜晚,为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后并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想象,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三次想象分别是:①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这笛声(),这笛声()。②在风和日丽的五月,这笛声(),这笛声(),这笛声()。③在狂风怒潮的夜晚,这笛声(),这笛声(),这笛声()。这种读中写话练习充分挖掘了文本资源,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边读书一边写话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了文本,自我发现了文本的深刻内涵。
  2.2.2读中积累。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因而,教者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摘录文本中的好词佳句,养成读中积累的好习惯,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这种习惯的培养要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强化对词汇的记忆与储存;学生习作时也才能词汇丰富,笔下生辉;语句精湛,内容生动,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也不会有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困惑。如《爷爷的芦笛》一课,文中自然景物描写优美,人物心理刻画深刻,两者的巧妙结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强强的形象,这一写法的运用很值得学生借鉴。为此,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摘录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心理的句子,并要求学生写上日期、题目、书名,以便日后查找翻阅。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要把这种积累拓展开去,引伸到课外,也就是引导学生由课本的内容想开去。如《爷爷的芦笛》一课,学生读完并理解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后,我及时要求学生课后积累与其相仿的句子,如歌词、名言、古诗句。这样的读中积累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实践证明,读中积累,有效的促进了文本的消化,促进了课内课外知识的结合,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热情的、独立的、会思考的读者,让每一个学生在读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自我,表现了自我,感受到阅读的真正乐趣。
  3培养复习的习惯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语文学习要战胜遗忘,就不能忽视强化学习即复习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获得牢固的知识,不仅要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课堂上练习,更关键的是还要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复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相应的填空,根据课文想象作画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趣味性的、开放性的作业对旧知识有个整体的、及时的回顾,从而逐渐加深对旧知识的印象,另外,还要定期不定期地抽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以免学生遗忘,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标就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等方面早提出了具体的习惯:如读书的习惯、积累的习惯、练笔的习惯等等,这不仅是以法的形式突出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明确的教与学的要求,而且还明确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方向。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坚定不移的教育与发展方针,也是中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课堂教学是学校的工作的中心,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学教育改革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要看
期刊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来看,口头语言的发展能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书面语言的发展又能使口头语言更加丰富和完善。按照儿童语言发展的这个规律,从低年级起,就要上好说话课,重视说话训练。  我们的学校地处山区,学生单纯质朴,生活阅历浅,语言表达差,写作能力较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口头语言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重要,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能下笔成文,而且要能出口成章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每个学生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呢?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信息、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让学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研究、探索和交流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建生活化的交流平台,
期刊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探究真相的前提和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观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教给正确的观察方法,形成善于观察的能力和勤于观察的习惯,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培养观察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活泼好
期刊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基于口语交际立足于交际,立足于“双向互动”甚至“多向互动”这一显著特点,我们在训练时,就必须激发学生的交流愿望,使学生乐于交流,敢于交流。这需要为学生营造多边互动的口语交际情境,即利用各种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新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一步一步去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新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环节。  1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它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盎然的兴趣,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
期刊
1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  1.1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对于很多繁杂的理论推导可以删除,在注意物理学系统性的同时,不必刻意地追求系统性而占用学时,处理上可做必要的跳跃。对于起点低的学生根本难以接受的内容,也可适当去除,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学时少,内容多的困难,而且可使学生因能学懂,而敢去学。  1.2在经典物理中穿插现代物理内容。设置专业根据需要,适当地加进现代物理知识,
期刊
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有启思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怎样才能使语文课魅力四射呢?  1鼓励学生质疑,点燃创新火花  喜欢质疑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思想单纯。面对大千世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问,这对于营造
期刊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当前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课程标准作文能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放在兴趣、自信、习惯的培养上,让学
期刊
探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主要的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问题空间有多大,学生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平时我们所说的开放性问题就能给学生提供探究空间。问题的设计可以来自于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来设计问题。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探究类的问题。在进行例题教学中,可以
期刊